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的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的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③表征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①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②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③25个月大的婴儿也能进行类比推理。

幼儿的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

①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②所谓概括性,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思维的概括性有不同的水平:低水平的概括是在动作水平或形象水平上的概括;高水平的概括必须借助词语概念,作本质抽象的概括。

③所谓组织性,指的是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新联系。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思维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一)直觉行动思维

(1)直觉行动思维:是借助动作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3)儿童从12~18个月开始表现出智慧动作起,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园小班时期。

(二)具体形象思维

(1)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外部事物的形象在头脑的保留,它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表面性。

(2)具体形象思维有如下两个特征: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三)抽象逻辑思维

(1)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2)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

(3)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阶段):

①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②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③思维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以前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消失,而是整合在新水平之中。

三、表征

(1)表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表征。

(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表征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3)儿童什么时候开始有表征能力呢?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能表现出延迟模仿,可能就意味着表征的开始。

(4)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在幼儿心目中,表征不仅是表征物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形象像不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自己确定的象征和交流意图的问题。②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表征方面,还表现在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③表征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当他们在头脑里把一组相似的事物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时,就产生了初步的概念。

四、概念

(1)概念:是以一类事物的底层相似性为基础所作的心理学分类。

(2)儿童如果能对一些不同事物,表征出某些重要的相同的方面,就产生了对某一类事物的概念。

(3)婴幼儿是根据什么特征进行分类形成概念的呢?

①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a.外部形象尤其是强烈的知觉刺激,会影响幼儿的分类和概念的形成;b.知觉特征的相似点,是儿童概念的起点。

②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a.幼儿对所观察的对象,具有产生某种相似性的认识能力;b.这种相似性,使得幼儿能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之间进行概括。

(4)每一个概念都是一种微型理论。

为什么说,幼儿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块白板?这一命题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

①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对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心理学家把这些初步认识称为朴素理论。②朴素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在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观念。③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但朴素理论的概念并不与科学概念必然联系。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学常常不只是传授新知识,它也包括改变原有信念,常常通过向儿童表明,他们的信念在一些情况中可行,但在另一些情境则不行;或消除老信念,代之以新的信念”。

(5)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是核心层次。①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②基本概念是最容易表征的。③儿童最早形成基本概念。

(6)儿童概念的发展,包括数概念的发展。

①大量的研究已确认,早期儿童已经获得数抽象能力和数推理能力。它是儿童今后数概念发展的基础。a.数抽象能力是指表征数值或一系列物体数量的能力。幼儿主要运用计数作为获得数目表征的方法。b.数推理原则反映幼儿如何操作和变换集合。幼儿能推测最后的数值的结果。

②幼儿掌握了哪些数概念的原则?第一,一一对应原则;第二,稳定次序原则;第三,基数原则;第四,抽象原则;第五,次序无关原则。

五、问题解决和推理

(一)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

(2)①儿童解决问题既是指直接的外部行为,也包括在心理上完成的内化活动;②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对信息的编码水平有直接的关系;③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解决问题。

(二)推理

(1)推理:是根据已有信息引出新信息的加工过程。它是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最根本的策略。

(2)按逻辑学的分类,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①演绎推理:就是根据一些假设为真的前提,得出结论。②归纳推理:是从许多特殊信息中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③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其他两个类似事物之间也有相应的关系。

(3)①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②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③25个月大的婴儿也能进行类比推理。

(4)儿童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六、幼儿的社会认知

(1)儿童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也表现在对社会的认知中。①2岁的婴儿开始懂得别人的愿望;②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③5岁幼儿对具有积极特质的人的行为,往往具有较高估计的倾向。

(2)社会支持对幼儿的社会认知的作用。①儿童解决问题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提示;②儿童身边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有独特的心理动力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独特的、深远的影响;③幼儿通过假装游戏,提高了对角色的认识能力,这对幼儿认识别人的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④幼儿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也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而文化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活动。

【练习与思考】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儿童心理发展,包含(  )发展的全部过程。

A.认知

B.情感

C.社会化

D.个性

2.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  )。

A.前庭觉

B.痛觉

C.肤觉

D.温觉

3.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4.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5.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  )。

A.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B.正方形一长方形—八边形一五边形

C.五边形一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

D.圆形一半圆形一正方形一三角形

6.形状知觉是以(  )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A.听觉

B.视觉

C.肤觉

D.深度知觉

7.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8.(  )是对自身与物体间的距离的感知。

A.形状知觉

B.方位知觉

C.空间知觉

D.深度知觉

9.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  )。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兴奋

D.抑制

10.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可知度”。

A.艾宾浩斯

B.皮亚杰

C.吉布森

D.格赛尔

11.当婴儿的手触摸到自己的脸时,手感觉到了脸,脸也感觉到了手。心理学家称它为“(  )”。

A.感觉剥夺

B.双向接触

C.感觉轰炸

D.自我效能感

12.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13.按记忆的方式来划分,分为(  )。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

D.有意识记

1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  )内进展最快。

A.31天

B.6天

C.1天

D.20分钟

15.(  )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

A.内隐记忆

B.元记忆

C.有意记忆

D.无意记忆

16.没有人能记得生命最初两三年的事情,这一奇怪的现象叫做婴儿期(  )。

A.自传体记忆

B.记忆恢复

C.记忆缺失

D.记忆潜伏

17.(  )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A.自传体记忆

B.记忆恢复

C.记忆缺失

D.记忆潜伏

18.(  )是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9.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叫作(  )。

A.特征定位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组织性策略

D.提取策略

20.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21.当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就是(  )。

A.特征定位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组织性策略

D.复述策略

22.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23.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

A.识记

B.回忆

C.再认

D.强化

24.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有意识记

D.意义识记

25.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26.有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中,婴儿通常采用“(  )”的方式力求记住目标的位置。

A.视觉复述

B.特征定位

C.组织性

D.复述

27.有一种新的记忆理论认为,大脑在组织和编码时,产生了一个概要的模糊版本。这个概要没有细节的基本内容,对推理至关重要。这种新的记忆理论叫(  )。

A.视觉悬崖理论

B.内隐记忆理论

C.记忆恢复理论

D.模糊跟踪理论

28.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这种现象称为(  )和(  )。

A.首因效应

B.元记忆

C.内隐记忆

D.近因效应

29.(  )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想象

30.思维具有(  )的特点。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提取性

D.组织性(www.xing528.com)

3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  )。

A.记忆

B.思维

C.表象

D.表征

3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  )的出现,是思维发展重要里程碑。

A.表征

B.逻辑思维

C.表象

D.形象思维

33.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生命的最初的几个月,婴儿表现出(  ),可能意味着表征的开始。

A.智慧动作

B.形象思维

C.延迟模仿

D.逻辑思维

二、填空题

1._________就是研究儿童(包括从婴儿到青少年的17年间)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形成的规律和趋势的学科。

2.认知,就是指人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3.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就叫_________。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应,就叫_____。

4.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过_____获得的。

5.______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6.视知觉的功能有:空间知觉、差异辨别、______、________、对象再认。

7.______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8.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视觉悬崖”的设计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_______”。

9.______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10.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______。

11._____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12.对于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叫_______,它的规律是_____。

13.____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________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14.________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15.幼儿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______识记好。

16.幼儿学习1~2天后回忆的成绩,要比刚学习结束时回忆的成绩更好。这一现象与______的遗忘曲线不一致,是幼儿的一条特殊的遗忘曲线。

17.当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就是________。

18.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叫作________。

19.有一种新的记忆理论认为,大脑在组织和编码时,产生了一个概要的模糊版本。这个概要没有细节的基本内容,对推理至关重要。这种新的记忆理论叫_________。

20.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

21._______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2.儿童思维遵循从_______——_______——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23.________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________是外部事物的形象在头脑的保留,它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表面性。

24.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________的出现,是思维发展重要里程碑。

25.________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

26.________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______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27.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28.按逻辑学的分类,推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9.当代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头脑中拥有__________和______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30.儿童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也表现在对_______的认知中。

31.____是影响记忆的关键

32.最有效的记忆是将知识__________的储存和______的提取。

三、名词解释

认知 感觉 知觉 视敏度 习惯化 可知度 感觉轰炸 记忆 内隐记忆元记忆 自传体记忆 记忆恢复现象 思维 表征

四、判断正误

1.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就叫知觉。(  )

2.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  )

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男孩比女孩敏感。  (  )

4.幼儿不使用意义识记。  (  )

5.成人在与儿童交谈中,是可以提答案属开放性的问题的。  (  )

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助于儿童利用已有经验预测将来的事件,但不利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  )

7.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  )

8.无意识记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  (  )

9.要到小学中年级,有意识记才会超过无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  (  )

10.材料难度越大,随着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异就愈大。  (  )

11.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  )

12.记忆恢复现象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一致的。  (  )

13.在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上,也有记忆恢复现象。  (  )

14.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而人脑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就。  (  )

15.直觉行动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

16.幼儿在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观念的。  (  )

17.儿童成熟概念形式的获得,不只要求一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要具体的知识内容和经验的发展。  (  )

18.年幼的儿童已经具有表征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它比我们通常想象的出现得更早。  (  )

19.儿童最早形成基本概念。  (  )

20.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解决问题。(  )

21.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

22.年幼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  (  )

23.由于语言的参与,使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容易意识反省和表达交流。  (  )

24.学前儿童往往低估有意识状态下人的思维,高估了无意识状态下的人的思维。  (  )

25.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  )

26.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一般是女性多于男性。  (  )

27.方位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的距离的感知。  (  )

28.爬行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  )

29.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 (  )

30.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  (  )

五、简答题

1.什么是认知?

2.手的触摸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婴儿听觉辨别能力反映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儿童的视敏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5.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6.什么是习惯化?心理学家如何利用习惯化方法研究儿童心理?

7.为什么说多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8.为什么要对儿童的感官保持适度的刺激?不适度刺激的危害是什么?

9.为什么说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

10.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是什么?

1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之间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2.为什么说无意识记在幼儿期占主导地位?

13.为什么说幼儿的机械识记用得多,而意义识记的效果好?

14.“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幼儿回忆的效果好”,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幼儿有哪些记忆策略?

16.为什么说最好的记忆策略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17.“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这一命题对我们读书学习有什么启示?

18.思维有哪些特征?

19.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20.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21.表征有什么重要价值?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婴幼儿根据什么获得概念?

23.为什么说,幼儿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块白板?这一命题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

24.幼儿掌握了哪些数概念的原则?

25.幼儿解决问题与哪些因素有关?

26.概述一下幼儿推理过程有哪些主要特点?

27.社会支持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有什么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

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受错误教育理论的误导和大量商业炒作的诱惑,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盲目地开发所谓幼儿的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并美其名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你根据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练习与思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 3.A 4.A 5.C 6.B

7.C 8.D 9.B 10.C  11.B  12.B

13.AB  14.D  15.A  16.C  17.B  18.B

19.B  20.A  21.D  22.C  23.D  24.B

25.D  26.A  27.D  28.A D  29.A  30.ABD

31.D  32.A  33.C

二、填空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识 知识

3.感觉 知觉

4.视觉

5.视敏度

6.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

7.习惯化

8.可知度

9.自我效能感

10.感觉轰炸

11.记忆

12.遗忘 先快后慢

13.内隐记忆 元记忆

14.记忆恢复

15.意义

16.艾宾浩斯

17.复述策略

18.视觉复述策略

19.模糊跟踪理论

20.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21.思维

22.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23.具体形象思维 表象

24.表征

25.知觉特征

26.智慧动作 表征

27.智慧动作

28.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29.形成知识 解决问题

30.社会

31.知识的结构或组织

32.分层次 按层次

三、名词解释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感觉: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就叫感觉。

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应,就叫知觉。

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习惯化: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

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

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内隐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

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自传体记忆:它是与婴儿期记忆缺失相对立的一种现象,就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记忆恢复现象: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表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表征。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五、简答题

1.答: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2.答:手的触摸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手是婴儿接触物体、探索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越来越倾向于用手探索物体。4个月婴儿的双手已具备双重功能,即支撑物体的辅助功能和探索物体的知觉功能。6个月以后,婴儿的口部探索减少了,而手的操作增加了。婴儿对不同的物体能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如触摸、抓握、轻拍、推拉、摇晃、旋转、摔打等。研究发现,婴儿有关手的大量技能,都是在第二个月到第六个月期间,通过大量练习而掌握的。其中,抓握动作具有最特殊的意义。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也是今后变成有目的的劳动的出发点。当然,抓握动作的发展必须与眼睛的视觉发展相结合和协调。

3.答: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反映在如下方面:总的说来,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仅表现在语音听觉中,还表现在音乐听觉中。①婴儿早期,大脑两半球就具备了分别处理不同信息的分化,能辨别语言和非语言。②婴儿对人类的声音具有惊人的感知能力,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就能表现出对自己母亲声音的偏好,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③婴儿能辨析语音中的可变频率、结构和成人所使用的语调,并对这些语言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④因此,成人在看护早期的婴儿时应加强对他们的语音刺激,这是保证儿童迅速获得母语的必要条件。⑤婴儿对乐曲是有感知能力的。出生24小时的新生婴儿听到优美的乐曲能加速吸吮的节奏;1岁以后的婴儿听到音乐后,身体不同部位会发出律动;1岁半的婴儿听到音乐后力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3岁前,婴儿的节律动作与听到的音乐之间的协调能力逐步提高;4~5岁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活动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音乐听觉重视不够,结果会导致音乐听觉能力的伤害和损失。(6)儿童听力的发展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儿童的听力,保护好听觉器官,避免高频率噪音的刺激。

4.答: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新生儿的视敏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具体说来:(1)新生儿的视敏度只是成人的1/10,对30厘米处的物体或图像看得最清楚,其最佳敏感范围相当于伸手取物的距离。(2)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物体聚焦,到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3)因此,保护儿童的视敏度,预防近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

5.答:视知觉的功能有:(1)空间知觉,知觉物体的位置及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2)差异辨别,能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3)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如检查色盲用的数字图;(4)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时能正确识别;(5)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6.答:(1)习惯化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习惯化是早期婴儿主动处理刺激信息的表现;对于儿童和其他动物机体来说,习惯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2)婴儿的习惯化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新途径。(3)习惯化就是对刺激产生区分作用的机制,运用这个机制,婴儿能区分哪些是已知事件,哪些是新异事件。对已知事件的不变特征,就不必作过度的反应,而对新异事件就要及时探索,加以反应。(4)感知周围世界中不变的特征,并接受刺激,探索新事物,是婴儿快乐的源泉。儿童对不变的信息的觉察,就是在寻求规律性。寻求规律性是个体生命初期开始运作的学习基础,也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7.答:(1)多通道感知更典型的表现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的联系的理解。(2)跨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有助于新生儿正确理解刺激来自外部还是来自自身,如此才能够收集、分析外部刺激和自身刺激的信息并加以分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正确理解自己的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3)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4)自我效能感是儿童日后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8.答:(1)对于婴幼儿来说,对感觉器官的适度刺激是十分重要的。(2)适度的刺激可以使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婴幼儿对外部环境的探索热情;有利于激发婴幼儿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从感知水平向更高级的认知水平演进。因此,在婴幼儿的教养中,为他们提供刺激丰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3)如果婴幼儿生活在一个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如长期营养不良,生活条件简陋,家庭气氛冷漠,人际关系疏远,缺乏玩具和游戏,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剥夺,或不良的教养方式,或家长过多包办代替,或缺乏与儿童足够的交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婴幼儿感觉刺激的减少,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损伤,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4)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如果拼命地把刺激给那些还没有做好接受准备的婴幼儿会导致他们退却,并且会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构成威胁。

9.答:(1)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并发展最快的领域,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感知觉的发展是从婴幼儿降生就开始的,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完成。在婴幼儿早期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着主导的地位,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借助于感知动作、物体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借助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的。即使是在3~6岁幼儿的活动中,感知觉仍占主导地位。(3)感知觉是人生最初的认识过程和活动,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婴儿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0.答:引起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材料必须是直观、鲜明、生动;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也与儿童的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如没有直接参加活动和实际操作)有关。其中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11.答:(1)无意识记是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2)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都在发展,并没有出现有意识记增长而无意识记消亡的过程。(3)不同的年龄阶段,两种记忆的效果也不同;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4)幼儿的两种识记的发展除了与年龄、活动性质有关外,也与材料的难度有关。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就越小。这可能是由于材料难度增大时,对智力活动的要求提高了,促使了两种识记的结果靠拢。

12.答:(1)无意识记是幼儿的主要记忆形式,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这是因为,引起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材料必须是直观、鲜明、生动;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也与儿童的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3)无意识记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儿童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无意识记的效果也不断提高。

13.答:(1)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连接,同时,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保存在头脑中,因此,相对成人来说,幼儿较多的使用机械识记。(2)有研究证明,幼儿对自己理解的材料的识记,要比对不理解的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得多。(3)总的说来,幼儿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14.答:幼儿的回忆能力受活动的性质影响,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回忆效果明显提高。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既然幼儿的回忆能力受活动性质的影响,那么,我们要求幼儿识记的材料应是儿童熟悉的,看过或见过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材料。(2)要儿童识记就要事先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或让儿童去实际操作。(3)在幼儿回忆时,也可提示回忆的方向。如此,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识记能力。

15.答:幼儿记忆策略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视觉复述策略。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叫作视觉复述策略。这是幼儿经常使用的最简单的策略。(2)特征定位策略。①就是幼儿对识记的对象附加一个特定的“标签”,以帮助记忆;②5岁幼儿具有特定定位策略。(3)复述策略。当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即是。(4)组织性策略。是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分别组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材料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加以改组,以便于记忆的一种策略。(5)提取策略。一个人在回忆过程中,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就叫提取策略。

16.答:最好的记忆策略,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能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将新材料的信息归入知识体系的适当层次之中,那么,就能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17.答: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也就是说,你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的质量,与这种知识的数量一样重要。”这一命题对我们青年学生读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人的一生中会接触到无穷无尽的信息,最有效的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的储存和按层次提取。所谓分层次的储存,就是将信息相互联系起来,有系统、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对新知识不断分类、整理,形成有意义的单元,不要杂乱无章、孤立地堆积在一起。而所谓按层次提取,就是在回忆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的性质,在相关的层次中检索,不要盲目碰撞。当然,要做到知识分层是不容易的事,需要长期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广泛涉猎百科知识,并要注重知识的质量,形成知识的结构或组织,分类储存,按层次提取,做新时代有文化、有理想、有品位的好青年。

18.答: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1)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2)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思维的概括性有不同的水平:低水平的概括是在动作水平或形象水平上的概括;高水平的概括必须借助词语概念,作本质抽象的概括。(3)所谓组织性,指的是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新联系。

19.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思维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20.答:(1)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有如下两个特征: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21.答:(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表征。(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表征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3)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在幼儿心目中,表征不仅是表征物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形象像不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自己确定的象征和交流意图的问题;②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表征方面,还表现在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③表征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当他们在头脑里把一组相似的事物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时,就产生了初步的概念。

22.答:(1)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①外部形象尤其是强烈的知觉刺激,会影响幼儿的分类和概念的形成;②知觉特征的相似点,是儿童概念的起点。(2)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①幼儿对所观察的对象,具有产生某种相似性的认识能力;②这种相似性,使得幼儿能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之间进行概括。

23.答:(1)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对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心理学家把这些初步认识称为朴素理论。(2)朴素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在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观念。(3)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但朴素理论的概念并不与科学概念必然联系。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学常常不只是传授新知识,它也包括改变原有信念,常常通过向儿童表明,他们的信念在一些情况中可行,但在另一些情境则不行;或消除老信念,代之以新的信念。”

24.答:第一,一一对应的原则;第二,稳定次序原则;第三,基数原则;第四,抽象原则;第五,次序无关原则。

25.答: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幼儿解决问题与以下因素有关:(1)儿童解决问题既是指直接的外部行为,也包括在心理上完成的内化活动。(2)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对信息的编码水平有直接的关系。(3)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解决问题。

26.答:(1)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2)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3)25个月大的婴儿也能进行类比推理。

27.答:(1)儿童解决问题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提示。(2)儿童身边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有独特的心理动力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独特的、深远的影响。(3)幼儿通过假装游戏,提高了对角色的认识能力,这对幼儿认识别人的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4)幼儿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而文化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的认知活动。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不正常的,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也不符合21世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1)这样的做法是没有心理学科学依据的。由于给儿童提供了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感觉轰炸,易使儿童疲劳和抑制,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退缩和失去兴趣,造成家长失望,造成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这样做,在孩子们走向成熟征程的开始阶段就剥夺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剥夺了父母们在他们孩子的早年成长过程中既轻松又愉快的参与活动的机会。(2)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成熟是推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学习与成熟分不开,当个体的成熟程度不够时,教学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当个体成熟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课程。(3)人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连续的过程,案例中的做法会使儿童伤在起跑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