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的感知觉
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就叫感觉。
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就叫知觉。
感觉器官的发展遵循的顺序是:肤觉—前庭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每一类特殊的感觉,都是特定的感觉器官接受特定的刺激,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后产生的反应。
(一)肤觉
(1)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等。
①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②温觉:是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③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2)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更敏感。
(3)手的触摸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手是婴儿接触物体,探索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越来越倾向于用手探索物体。4个月婴儿的双手已具备双重功能,即支撑物体的辅助功能和探索物体的知觉功能。6个月以后,婴儿的口部探索减少了,而手的操作增加了。婴儿对不同的物体能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如触摸、抓握、轻拍、推拉、摇晃、旋转、摔打等。研究发现,婴儿有关手的大量技能,都是在第二个月到第六个月期间,通过大量练习而掌握的。其中,抓握动作具有最特殊的意义。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也是今后变成有目的的劳动的出发点。当然,抓握动作的发展必须与眼睛的视觉发展相结合和协调。
(二)前庭觉
(1)人的内耳里有一个半规管的器官,里面存有淋巴液。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前庭觉。
(2)出生后,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们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
(三)嗅觉、味觉
(1)嗅觉:是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2)①从发生的角度看,嗅觉是人类的一个古老的感觉;②6个月以后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的刺激;③新生儿还能利用他们的嗅觉能力准确地地识别自己的母亲;④儿童掌握语言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更加敏感和准确,标志着气味的词语会有效地支持条件联系的形成;⑤儿童对气味的嗅觉有个别差异;⑥嗅觉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
(3)味觉:是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4)①从发生的角度看,味觉也是人类的一个古老的感觉;②新生儿的味觉十分敏感,尤其是对甜味十分偏好;③4个月的婴儿开始偏爱咸味,这为他们接受更多的食物作好了生理准备;④幼儿的味觉对他们选择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⑤人的味觉能辨别甜、咸、苦、酸四种味道。
(四)听觉
(1)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音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2)①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②有些刚出生的婴儿(也有些新生儿要到出生5天后)对来自左右的声源,作出转动头部朝向声源的反应;③4~7岁的儿童对纯音的听力也不如成人;④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14~19岁时才达到最好水平。
(3)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反映在如下方面:总的说来,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仅表现在语音听觉中,还表现在音乐听觉中。①婴儿早期,大脑两半球就具备了分别处理不同信息的分化,能辨别语言和非语言。②婴儿对人类的声音具有惊人的感知能力,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就能表现出对自己母亲声音的偏好,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③婴儿能辨析语音中的可变频率、结构和成人所使用的语调,并对这些语言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④成人在看护早期的婴儿时应加强对他们的语音刺激,这是保证儿童迅速获得母语的必要条件。⑤婴儿对乐曲是有感知能力的。出生24小时的新生婴儿听到优美的乐曲能加速吸吮的节奏;1岁以后的婴儿听到音乐后,身体不同部位会发出律动;1岁半的婴儿听到音乐后力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3岁前,婴儿的节律动作与听到的音乐之间的协调能力逐步提高;4~5岁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活动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音乐听觉重视不够,结果会导致音乐听觉能力的伤害和损失。⑥儿童听力的发展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儿童的听力,保护好听觉器官,避免高频率噪音的刺激。
(五)视觉
(1)可见光对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2)视觉集中:①新生儿在最初的2~3周内难以形成视觉集中;②婴儿出生2个月后视觉集中现象尤为明显,对鲜亮的物体和人脸具有特殊的偏好;③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④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⑤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新生儿和婴儿对人眼和面部表情特别感兴趣,成人与儿童的双眼对视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
(3)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新生儿的视敏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新生儿的视敏度只是成人的1/10,对30厘米处的物体或图像看得最清楚,其最佳敏感范围相当于伸手取物的距离。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物体聚焦,到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保护儿童的视敏度,预防近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
(4)颜色视觉:
①新生儿的视网膜上就具备了全套的感光细胞。婴儿在3~4个月时就开始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比较喜欢暖色;他们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到4岁左右,儿童能将蓝、绿、红、黄等基本颜色与其词汇联系起来;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②儿童的颜色视觉既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但也有人天生对特定的颜色不敏感,即色盲。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
(5)婴儿的眼睛通常总是对光刺激作总体反映,以视知觉的形式活动。
视知觉的功能有:①空间知觉,知觉物体的位置及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②差异辨别,能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③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如检查色盲用的数字图;④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时能正确识别;⑤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六)形状知觉(www.xing528.com)
(1)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2)①婴儿更喜欢圆形;②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③婴儿还偏好于运动的物体;④婴儿最喜欢中等复杂的图形;⑤婴儿在关注复杂对象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何图形的边缘和人脸突出的部位上。
(七)深度知觉
(1)深度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的距离的感知。
(2)①6个月的婴儿就明确具有深度知觉;②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尤其与婴儿的爬行经验有关;③爬行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八)方位知觉
(1)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2)方位知觉的高级形态不仅包括以自身为中心,还包括以外界物体为基准的方位知觉。
(3)①儿童对方位的感知,首先是以自身为中心的;②从发展的顺序看,3岁的幼儿能分辨上下,4岁能分辨前后,5岁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的儿童才能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③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九)习惯化与可知度
(1)习惯化: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2)去习惯化:这是与习惯化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作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3)①习惯化是早期婴儿主动处理刺激信息的表现;②对于儿童和其他动物机体来说,习惯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4)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①吉布森认为,可知度是环境直接提供的;②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也使儿童的行为越来越有效,越来越富有探索性。
二、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
(一)多通道感知
(1)感知觉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活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婴儿的手触摸到自己的脸时,手感觉到了脸,脸也感觉到了手,心理学家称它为“双向接触”。
(2)多通道感知更典型的表现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有:①听觉与动觉的联合;②前庭觉对触觉的影响;③视觉与听觉的联合;④视觉与动觉的联合等。
(3)多通道感知说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2)①婴儿的感知觉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活动,2个月的婴儿就具备了这样的主动性;②跨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③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④自我效能感保证了婴儿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是儿童日后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三、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一)感觉剥夺
(1)感觉剥夺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2)在通常情况下,极端的感觉剥夺并不多见,但许多不良教养方式也会起到某种程度的剥夺作用。例如,对孩子的溺爱、限制活动、包办代替、缺乏身体接触、很少与孩子目光对视等。
(3)启示:①对于婴幼儿来说,对感觉器官的适度刺激是十分重要的;②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③感觉的早期剥夺或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损伤,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二)感觉轰炸
(1)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
(2)当前,很多人受到错误教育理论的误导和大量商业炒作的诱惑,盲目“开发”儿童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是没有心理学科学依据的。相反,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会造成儿童对学习的退缩和失去信心,造成家长失望,造成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