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古人极重“齐家”,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平和礼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亲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天、地、君、亲,将亲与天地君王齐名。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又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礼记》中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任,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亲情教育在古代的家训中随处可见。许多家训要求子女居家则“孝顺父母”,以修身、齐家;入士则“忠君”,以治天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爱朋友、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
当然,我们所注重的是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避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方面,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重传统与权威,与道德方面的取向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重功名的价值取向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有某种吻合,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入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与学校中,就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分数与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成大学之才,而忽视成人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孩子有好的成绩、优秀的分数,一切采取了包办、替代,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脱离生活,没有了人的感情。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没有日常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正常人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亲情。亲情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丰富感情
生活是随机事件的组合,是在时间中逐个事件的组合,其中每一个事件都有自己的偶然与必然,有自己的规律。同时,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生活世界对人生是有意义的,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世界。它是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兼容的多向时空,提供理性、磨砺情感、感悟人生、升华人格。家庭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但又不止于生命;始于生命的陶冶,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2.家长要正确理解和培养子女的亲情观
对子女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不要把子女的绝对服从认为是亲情的标志与标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把父母慈、子女孝的亲情看做是家庭的精神财富,要注意培养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要与时俱进。
知性论道德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而丧失了魅力源头。而今,道德教育面临第二次解放,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诱发道德体验。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3.生命化教育(www.xing528.com)
这种教育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家庭教育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它具有生命的体验性、交往互动性和生成性。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孩子将来的基本预设,这种预设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特质。家长希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学校希望家长多方面配合,于是,学生看来很朦胧的压力,就被家长、学校具体化了。学生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天堂。家长对他们的亲情已然被“物化”、“成绩化”,亲情自然会被扭曲。
4.生命情感的移情使亲情更浓
让生命涣发本真的活力,家庭教育应该强调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其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在此历程中显现的,也是在此历程中、在体验的基础上得以成就的。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知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这是作为生命个体所需要的生命体验感。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生命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持久不断地成长和不断地建构,生命情感的体验移情使亲情更浓。
人需要感情,亲情教育是良好社会情感的基础。重视亲情教育,多一些生活本真、少一些替代,找回失落的爱与亲情,我们的家庭、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
【注释】
[1]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New York:McGraw Hill, 1965:18.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5页。
[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