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和要求,这些要求是青少年学习、成长中需要遵守的。和对各种规则的逆反一样,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充分地表现出来。网上交流可以摆脱限制,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青少年可以去掉现实中的各种面具,袒露真实的自我,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畅所欲言,率性而为,释放个性,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轻松和解脱。因此,放任自我、展示个性,挑战常规是各个层次的网民在网上交流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意识。
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网上交流就表现得更加随意,语言上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口语风格以及使用语言的大胆直白,带有逆反的挑战性。
2.网上冲浪赶时髦——标新立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已经飞速成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虽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人群中拥有广大“市场”,但是对一些网络语言含义的表达,从老师、家长到汉语言学家,都是很难想象,也是很难接受的。要是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用语教育,要想明白其中的含义,也是有困难的。青少年在网络语言使用上,却一味追求“新异”,为的是看谁能冲浪在前头。
3.人云亦云随潮流——从众(www.xing528.com)
青少年心理的一个特点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和标新立异,同时也渴望归属,从属于一定的团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众也是个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本能要求。社会心理学表明,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的位置就上升。寻求独立的青少年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认同、一种归属、一种心理的寄托与安全,从众不仅使个体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得到认同。其实,从众也表现了青少年追求时髦的心态,因为新的网络语言若听不懂,就说明自己落伍了,被排挤在群体之外了。
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一个新词最初是极少数人使用的,后来范围才慢慢地扩大。不管是哪种心理的驱使,后来者总是急于模仿。特别是目前,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被青少年认为是一种先进文化或者新兴文化,被他们普遍看好和追求。如果不从众就显得自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融入现实的群体中,那么他们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从众、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网络语言满足自身的需要。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时尚也是在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通过模仿而形成的。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的,人们追求时尚是一种模仿他人的行为:一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即所谓“社会差别需要”;二是要顺应社会,即所谓的“社会相符需要”。前者就是前文所讲的“标新立异”,后者就是从众,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使流行得以成立和存在。里斯曼也指出,一些人“特别注意来自他人的信号”,凭靠“他人导向”力求与周围人的基准相符,从而求得情绪安定,弥补和充实自己的生活。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未成熟期,他们的从众心态更为明显,对使用被认为是时尚之举的网络语言的追求就更为积极和迫切。
4.视频画面习惯——传统文字阅读能力下降
多媒体时代的人们,读图的能力强于读字的能力。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流语言文字的严谨、抽象,使他们饱受阅读和写作之苦。青少年对画面的追求与喜爱远远超过了文字,他们的文字阅读及理解能力的下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