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以往不少人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习惯于这样一种思路:媒介刺激的何种特点对受众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比如新闻纸的文字具有滞留性,可反复阅读,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广播声音富有弹性,易于联想,为听众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电视声音、图画并存,则有益于观众的形象思维。显然这种考虑问题的思路,带有单维性、被动性、静态性的不足。它强调了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制约性,却忽视了受众对媒介刺激主动认知的过程和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探讨青少年的心理生活空间,就要紧紧抓住网络特点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交会点。
格式塔代表人物之一勒温提出了生活空间、行为与移动、力与场、紧张与张力系统等概念。“根据场理论,行为必须用个体的心理场来解释”,[1]勒温的场理论为我们分析青少年与网络的交互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勒温在场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生活空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由自己的心理构成的生活空间。应该说勒温的生活空间的概念就是心理生活空间。车文博认为:“心理场(Psychologyical field)或心理生活空间(生活空间) (Mental life space)是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2]所谓生活空间,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如下:
(行为)B=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由于“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内涵相同,所以,刘京林将公式迁移于网民的行为,认为:
(网民行为)B=f(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Mls)=f(网民P·网络E)[3]
所以青少年心理个体的心理生活空间由两部分构成:青少年和网络环境。青少年是构成心理生活空间的主体,其个体的诸种因素主要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大部分。生理方面有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心理方面包括:青少年的网络需求、动机,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动作思维,在线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及上网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下面我们就有关因素来分析青少年网络心理环境的行为互动。
(1)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直观动作思维的能力,在线的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及上网的心理健康等。需要是网络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网上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源泉。(www.xing528.com)
(2)网络环境。我们把网络环境解释为青少年上网时的心理环境,是指上网时能满足青少年需要的,并在其头脑中实际发生作用的环境。它实际上构成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的活动空间。对青少年而言,那些此时此刻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网上环境,就是网络环境。就虚拟网络本身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网络环境具有时间隐私。对于那些不懂网络或因失明等无法直接感受网络信息的人,是不能构成其网络环境的;有的人可以认知并把握网络,但因为目前需要高考或者在学业上需要取得成就,恐怕网络吞噬自己太多的时间而拒绝网络,此时,网络也不能成为其网络环境;再有,有人可能具有运用网络的潜能,但是拒绝上网,他也不会有网上的交往行为。
其次,网络环境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各有不同,如有人认为网络“是人们发泄和争斗的场所”,但也有人认为网络“是陌生人彼此相见、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的场所”,也会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场所均为网络环境所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网络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最后,网络环境还包括上网时的心境。上网时,是愉快的心情,还是郁闷的心情都会对网络环境产生不同的认识并产生不同的网络行为。
2.青少年网络心理空间的特点
(1)网络心理空间的整体性。青少年网络心理空间是指网络与青少年身心的整体性、水乳交融性、不可分割性。所以,对青少年而言,网络是青少年心中的网络,青少年是网络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研究青少年网络心理应该看到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辩证性。所以,在强调完善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空间时,切不可忽视对网民素质的提高;在加强对青少年网德教育的同时,又不能忘记对网络的管理。
(2)青少年心理生活空间的动力性。青少年网络交往源于不同的需要与动机,动机是交往的最初动力。网络的许多特点使青少年得以在不同的角色情况下进行新的角色扮演,从而满足自我个性张扬、体验平等的喜悦和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交流等方面的缺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