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行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商并不低,反而容易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当他们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认为别人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时,在人际关系中就会产生情绪、情感方面的困扰。同时,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症状。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分析。

行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我国网民整体低龄化,广大的青少年网民,常常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而不知归路。虽然我国还没有具体的IAD统计数字,但有研究表明,上网人群中有IAD症状的约为6%,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4%。根据调查显示,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痴迷上网的行为。

总体上看,网络成瘾青少年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内部多维评价体系,而是仅仅依据现实的单一标准,即以学习成绩、升学或者老师的评价为成长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否定自己并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来回避现实。但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商并不低,反而容易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当他们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认为别人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时,在人际关系中就会产生情绪、情感方面的困扰。他们在网上寻求刺激、“不甘寂寞”的人格特征,意味着一个不能独处,不能很好地接纳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冲突行为与感受。

由于生活目标低、沉溺网络、情绪难以表达、学业不良,网络成瘾青少年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家庭关系不良,师生、同学关系不融洽等。

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同时对网络内容有着特殊而敏感的注意能力,很难自控。父母、老师、同学的呼喊,甚至批评、斥责均不能对他们奏效,对网络的需要、超过了生理需要、饥饿寒冷等重要的生理感受也不能使成瘾者离开网络。通过ERP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早期注意功能明显易化,即外部信息不经高级调控、自动化加工程度增大”。[3]所以,成瘾者对网络的信息是自动加工的,而对其他信息不能进入大脑进行有效加工。因而即使是痛斥、皮肉之苦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情绪方面,网络成瘾者有很多的情绪、行为表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冲动性的上网症状,会对网络中的某些内容产生难以自拔的沉迷,一上网就来精神,犹如吸毒,难以自拔。同时,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症状。

研究认为,上网活动激活并暂时协调了青少年的自主神经活动,从而改善了他们的情绪状态。经过不断的反复强化,不上网的不良感受会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干扰了青少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适应与对其他事物兴趣的降低。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分析。

1.青少年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速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由于身体发展的快速和突然,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人生的“疾风骤雨”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认知、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心理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表现。

(1)自我意识特点。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常常在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自我意识这一心理结构来说,自我认识是基础,自我体验是核心。所谓自我认识,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青少年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自我情绪体验,如自尊感、自信心、自豪感或自卑感、羞愧感等。正是在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评价与体验的基础上,青少年才会把自己整合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也就是建立起自我的同一性。正如德国发展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者爱利克·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在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在发展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青少年用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他们比较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与体验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比如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各类竞赛等活动。当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展示自我,并能够得到外界的积极肯定与评价,体验到成就感、成功感时,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渐建立起来,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强。比如,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考试成绩优异、体育成绩好以及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的称赞时,这些都是青少年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时刻,也是他们形成良好自我认同的重要生活事件。

不过,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很大,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最重要,课余生活则显得相当单调乏味。因此学习的好坏常常成为青少年成就感的唯一来源,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感的机会非常有限,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青少年最渴望得到认同的时期,而我们的教育现实没有办法很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打击、否定,从而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因此许多孩子自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自我的价值感,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很方便的途径。因为在网上孩子们可以很容易体验到成功,尽管它是虚拟的,但是带来的心理感受却是很真实的,尤其是在玩网络游戏闯过任何一关时,都可以得到“回报”,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的。有资料显示,目前迷恋上网的孩子中属于学习失败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现实中他们无法得到认同有很大的关系。

(2)认知发展特点。青少年逐渐摆脱了儿童时期简单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也就是开始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随着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大大提高,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上所讲的道理,喜欢独立寻找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时期的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阶段,这是青少年阶段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异刺激的丰富世界,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游戏中的闯关、练级,是对个人智力水平的极大挑战与锻炼,恰恰满足了青少年在思想上渴望成熟同时又喜欢挑战的心理需求。

但同时,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尽管青少年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锻炼自己的思维,但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尚未发展起来等原因,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常常表现为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样,青春期的孩子更偏爱就外界事物的某一点来进行理想假设,一旦迷恋某种东西,一好百好,容易出现难以自拔的现象,如狂热追星、痴迷上网等行为。

(3)情绪特点。青少年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特点。青少年的情绪有时非常强烈、狂暴,但是有时也会表现得非常温和细腻。同时,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具有固执的特点。随着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父母等成人尊重自己,希望获得更多的独立自主,如事与愿违的话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尤其是对父母容易产生不满、反抗的情绪。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例如,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分歧矛盾、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等。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处于心态的不平衡时期,因此他们很容易体验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当他们不知或不能恰当地应对时,则往往容易产生不良的应对策略或模式。

通过现象和调查分析,我们都会发现,很多青少年在空虚无聊、心情烦躁或不好的时候选择上网,甚至还有些人会专门去玩杀人游戏等具有攻击性的游戏,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恨、不满等负面情绪。通过网络来调节情绪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每每感到无聊、心情不好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上网,而又没有其他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来替代时,会使上网这种回避现实及转移注意力的应对方式被过度使用,这就会导致了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

(4)人际交往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产生了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而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对自己继续依赖。在这种矛盾心情的影响下,青少年与父母就常常有冲突,甚至在观念上形成对立,出现我们所说的代沟问题。当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不能很好地进行时,孩子能感受到的来自父母或家庭中被理解与接纳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青少年个体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存在,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可以说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有些青少年上网主要是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大家都上了,自己不上似乎很落伍。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则是在学校中与同学、伙伴的人际关系不佳,没有朋友,只好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友谊与支持。尤其是当他们迷恋上网之后,则可能结交一大帮的网友,一起玩游戏,有共同的话题,在这种小团体内反而找到了心理归属感。不少产生网络依赖的孩子认为,如果有朋友一块玩的话,比如打球、聊天等,他们就可能不会产生网络依赖了。

总之,青少年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当他们的强烈心理需求与现实中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感形成强大反差时,则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中。(www.xing528.com)

(5)过渡性与动荡性。青少年期是由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感觉自己“已经长大”,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遇事比较冲动,在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成人,尤其是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有待发展与加强。很多产生网络依赖的孩子都提到了不能下网的一个原因——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强。

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矛盾心理、内心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意识,追求新异刺激,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与征服的渴望。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敢作敢为,但是在他们心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价值观,还都不太确定。他们的能力还在发展,性格还未最后定型,尚在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争强好胜,思维有片面性,容易偏激、摇摆。他们有激情,也很重感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在增强,但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合起来。总之,青少年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且可塑性强,它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如果缺乏必要且恰当的引导与教育的话,一旦遇到外界的风吹雨淋,青少年很可能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因此如何引导他们走过这个动荡的过渡地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网络成瘾的心理学解释

为了减轻成瘾障碍,医生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很多尝试。这些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和人格的解释、社会文化的解释、行为的解释、生物医学的解释和认知行为的解释。

(1)心理动力学解释。根据心理动力学和个性的观点解释,成瘾是由于童年早期创伤和童年时期的心理压抑。而且,随着人的社会化,压抑会越来越多,当一个人的潜意识也就是本能的我长时间受到限制,不被表达时,便会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人的潜意识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得到表达。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低责任性提供了宣泄压抑的潜意识的好条件。有一些网络交际成瘾者、色情成瘾者、游戏成瘾者,便是由于这个原因成瘾的。

每个正常人都需要正常交往来表现自我,但一部分人却因种种原因,压抑着这些需要。一上网,那个不为人知的“我”便会出现,大展拳脚,身心警戒放松,恋爱,交朋友,毫无顾忌地看色情网页,义无反顾地在游戏中疯狂厮杀。

这些潜意识包含着这样的两个愿望:一是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成为的人。如现实中寡言少语的普通男生,在网上可能是一个风趣幽默、滔滔不绝的才子;二是性爱本能愿望的表达。在现实中一个屡遭恋爱失败挫折的人,在网上却是个“少女杀手”,在网上还可以变成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性别角色。这种快乐随着一下网就会结束,这类上网者当然毫无疑问地不愿下网,不愿回到现实世界那种被压抑的生活中,结果逐渐成瘾。

(2)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解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得到奖励还是得到惩罚都会得到强化,而被保留下来。青少年上网是被网上信息作为刺激而加以强化的结果。互联网可以提供无限的让青少年感到心理满足的奖励性强化刺激,网络提供爱、兴奋、情绪、想象的满足,并提供逃离现实的工具。如果青少年,忽略自己真实的成长,而习惯于借助互联网逃避,或为了得到爱,得到娱乐,下一次当他感到这些内在的需要时,将会继续上网。虚拟强化,周而复始。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并把这种分配称之为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第一,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行为得以持续。第二,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的反应不是每次给予强化,而是按照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第三,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第四,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不固定的次数间隔来强化,或者三次正确的反应,或者五次正确的反应,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效果最好。第五,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效果也很好。

在网络中,以上五种强化的方式都有,这就从不同程度大大强化了青少年上网的心理与行为。互联网和有关的新技术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个人从网上事件中得到强化。一个人开始尝试一个新的互联网特征时,他会被随后的反应强化。如果反应是积极的,个人就会继续这项活动,然后经常进行类似的活动以达到同样的反应。这个操作性条件反射持续,个人总是寻求新技术、新刺激以达到类似生理反应。根据基本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原则,与主要的条件反射一起呈现的任何刺激就像绑定一样会成为次级强化物。所以,某些刺激例如一种在线服务的声音,键盘上打字的触觉,甚至计算机房间的气味,都能引起条件反射。

(3)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有人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最核心的因素是认知适应不良的存在。病态使用互联网的个人以特定的认知适应不良的形式表现出重要的认知机能障碍。认知适应不良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形式:关于自我的想法、关于世界的想法。沉思默想的认知风格导致有些人常常陷入考虑与个人使用互联网有关的问题,而不能为其他生活事件分心。而且集中自我的沉思使一个人再现更多的关于互联网的强化记忆,从而维持着病态使用互联网的循环。

关于自我的其他认知歪曲包括自我怀疑、低自我效能和消极的自我评价。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一个消极的看法,或者是歪曲的、绝对化的看法,或者是给自己贴错误标签的做法就会认为在互联网上用很一般的方法就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更积极的反应。因此,他可能会想:我只能在网上才比较出色,离开网络我就不行。

有关事件的认知歪曲包括将特殊的事件概括化,而概括化的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上网应该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面对网络,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网上我才能得到尊敬,离开网络就没有人爱我,网络是我唯一的朋友。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加重了个人的认知歪曲,造成对互联网的更加依赖。

网上恋情、互动游戏、色情画面等成为支持强迫行为的刺激。久而久之,对互联网也会产生强迫性的想法,对冲动控制降低,无法停止使用互联网,最重要的是,感到互联网是个人唯一的朋友,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他们才能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感觉好。病态使用互联网的其他表现就是下了网就想再上网,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不再感兴趣,最终离开朋友、亲人、学校。病态使用互联网后,形成恶性循环,使用者自己对使用互联网也有犯罪的感觉。因而,经常对朋友撒谎,不承认在互联网上花了时间和金钱,认为使用互联网是一个秘密。他们知道他们做的不是完全被社会认可的,但他们无法停止,这引起自我价值进一步降低和病态使用的更严重的症状。

有研究者从网络成瘾的强化机制方面来总结网络成瘾的因素。网络成瘾的正强化机制是指行为后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从而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如网络游戏给人带来的良好的情绪、认知体验。网络的负强化机制是指行为的后果导致的消极因素减少,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如果个体认为网络能让他逃避现实问题,缓解不良情绪,那么,他以后也会在相同的环境中更多地使用网络。

网络独有的特性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现实等。当这些需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时,网络就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如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宣泄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为他们提供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间接性,也能减轻心理负担,因而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等。逐渐,网络空间成了青少年生活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网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