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互联,美国率先
今天的世界正逐步跨入网络信息时代,电脑与网络为人类编织了一个奇特的、虚拟的社会空间,即所谓的“网络空间”,或称赛博空间。网络空间主要是指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人、机器、信息源互动构成的虚拟社会空间,它源于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Gibson)1984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小说描写了电脑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系起来的新时代,也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即Cyberspace。这是一个人类神经系统和电讯网络系统完全结合的状态,科技进化到人类可以用无所不在的网络进行沟通,人的意志穿梭在一个个绵密的网络中,实体空间中的互动、接触完全被人工虚拟世界中的符号与编码所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在一个由“交感的幻觉”所形成的虚拟世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把计算机用于军事、国防,并逐步认识到其在未来战争的重要地位。当时,美国国防部的一些高层人士提出一种设想: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类似蜘蛛网(Web)的网络系统,这样在战争环境中,如果有一部分网络系统,甚至大部分网络系统遭到战争的破坏,其余的部分能否继续正常运行。
1968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ENCY)将这项研究项目交给了贝拉涅克和纽门的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很快发现,计算机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网络通讯系统,在这种系统内,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统,在部分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仍然可以继续运转。
1969年夏,ARPA网络正式运行。四个电脑站相互连接,其中三个电脑站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校园之中,另一个设在内华达州。由于网络系统运行工作顺利,尽管这一系统尚处于试验阶段,许多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要求加入该网络系统,使得这种网络日益扩展。
1975年夏天,全美各地已有一百多台电脑和ARPA网络相连接。由于网络系统在科研方面的重大进展和网络系统的运作顺利,美国国防署接管了这个网络的管理权。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同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师生开发成功MOSAIC,使得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下载软件及文件。网景公司、雅虎公司等新秀脱颖而出,为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不仅互联网诞生于美国,而且,在个人电脑数量、网络人数、网络技能和互联网用户比例上,美国也处于世界第一。在网络发展初期,据MERIT NETWORKS 1995年8月全球互联网网络数目的有关资料统计,国际互联网用户每过一年将增加一倍,在所有这些用户之中,主要为美国用户,占50%以上。其中,美国成年人中,38%的人士家中拥有电脑。加拿大在这方面处于世界第二位,网络用户为9. 5%,但与处于第一位的美国相比差距很大。
在随后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据加拿大著名的Angus Reid等咨询集团2000年3月2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在大部分网络调查的项目中,美国都排在首位——拥有的个人电脑最多(超过1亿)、网民人数最多(超过1亿人)、网络技能最高(60%)、互联网用户比例最高(59%)等,充分表现出了美国在网络中的领先地位。
2.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7年6月30日,该中心第20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 62亿,居世界第二位。网络已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们迈入互联网时代。从1997年至2007年这10年时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至1. 62亿,增加约260倍。可以说,互联网已覆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传递平台而具有的网状的立体性特征为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选择性和可实现性。所以,网络空间的实质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离散的、无中心的、多元网状的立体性结构和运作模式,信息瞬间生成,即时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人机界面所构成的信息空间。网络空间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发明的延续自己、发展自己、丰富自己的崭新生存空间。它不仅改变了人类千百年来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的产生及其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人类交流和交往的空间,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来考察,我们可以将“网络空间”与人们常常提及的“网络社会”、“信息社会”视为同义语,尽管这样阐述可能会引发人们的争议。
总之,网络空间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人及其赖以生存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3.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之优点
(1)在报道新闻方面更快。尤其是热点重大新闻,可以随时发布,随时补充新的内容。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早晨5时50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5枚导弹袭击,新浪网于6时24分第一个以标题快讯的形式报道了此消息,6时40分又报道了详细内容,接着追踪报道,每隔3分钟补充新内容。而电台、电视台、报纸是在几小时后才予以报道的。网络满足了人们追求新奇先睹为快的心理。(www.xing528.com)
(2)网络的信息容量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它容量大、信息量大,是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而且对重大新闻的报道能够做到具体、全面,可以说既有背景,也有解释、分析和评论等。网络可以向受众提供各种全面的信息。当然,由于什么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而致使网络上出现大量的不良信息。从低级庸俗的垃圾信息到凶杀、诈骗之类的犯罪新闻再到卖淫、夫妻互换之类的淫秽故事、淫秽图片充斥网上,使很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迷恋上网而频频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的悲剧,警示着网络的社会责任。
(3)网络给网民提供了检索的极大方便。受众如果错过了收听、收看某一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如依靠传统媒体要再收听、收看同一节目虽然可以实现,但相对网络仍是有困难的。而网络具有随时性的优点,而且查阅、检索方便,可谓是“一呼百应”。
(4)网络电子邮件是普通邮件无法比拟的。只要拥有互联网,电子邮件可以跨越空间距离,瞬间到达,而且可以复制,比传统邮件,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邮件。如果青少年没有自己的邮箱,正如没有一个QQ号一样,显得多少有点落伍了。
4.网络世界,喜忧并存
这个由数字、计算机构成的网络世界不管人们接受与否,正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迅速膨胀,以其无法估量的巨大冲击力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是的,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不由分说地闯进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使我们的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延伸,正以大手笔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阔步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的前后左右已经被互联网神奇地笼罩着。如果说20世纪末不少人还用躲躲闪闪的眼神窥探互联网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人类已经置身于21世纪的网络现实中。对此,有人欣喜有人盲从,有人疑虑有人诅咒。但互联网一律不予理睬,它网住了我们的生存领域,也网住了我们生活、交往领域,并在悄悄地、将要更为强劲地对我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伴随而来的生存观念、生活观念和交往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无论怎么预测或怎样估计这种影响,都不会是过分的。
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空间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就连专家学者也需要时间去进行思考,更何况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人们不能回避,需要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增多,尤其是处于时代前沿的青少年,因为更易于接受、使用、沉溺网络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人更忧心忡忡。面对洪水般而来的网络浪潮,现实中的人们在审视着:怎样才能更好地使互联网为人类所用呢?怎样才能引导青少年更好地网上冲浪呢?
5.网络世界,谁与争锋
当人们在网络世界所创造的虚拟空间里遨游时,会发现一支既没有对金钱有特别的渴望,也没有对现实人生问题深刻思考的队伍,他们可以夜以继日地喝着矿泉水、啃着方便面,不知疲倦地在网络里冲浪。这一部分人,既不是科学家、哲学界、社会学家,也不是企业家、资本家,而是青少年。可以说当今对网络最为痴迷的是青少年学生。
在网上青少年不怕失败,失败可以重来。在网上他们既可以是总统,也可以是大腕,有些人更能扮演网络上的“西部牛仔”,在枪林弹雨中杀得对方片甲不留,在这里他们的对手可以是父母、学校或者是政府组织。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价值可以得到十足的“实现”,而不断有因试图破译密码,闯入国家国防部绝密电脑数据库的黑客行为而被捕的事情发生。他们的绝活,被政府视为离经叛道,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却会因此被他们的同学津津乐道,传为美谈。
因电脑而成才的青少年的确为数不少,因为这是他们的新天地。比尔·盖茨因投身于电脑事业从哈佛退学,一举成功,被世人誉为电脑奇才、视窗软件霸主、天才的少年和世界首富等。青少年自我实现价值得到世人承认,在比尔·盖茨这里达到了顶峰,那个男孩董事长的趣闻至今仍是美谈。1976年的一天,当42岁的米丽安女士到微软公司应聘为董事长秘书的时候,董事长正好外出。一位管理人员伍德向她说明了主要职责,并且特别叮嘱她要看住董事长的办公室,千万不要让外人进去操作电脑。她猜测,董事长一定是一个成熟而威严的人。一天早上,一个戴眼镜的金发少年走进公司,身着T恤衫和牛仔裤向她打了一个招呼,没等她反应过来,就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并打开了电脑。米丽安立即向伍德报告:有个男孩闯入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伍德告诉她:“那不是什么男孩,是董事长。”对于这类情形,尼葛洛庞帝说道:“当你听到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他家中一定有一个5至10岁的孩子;如果一位女士说,她刚刚知道了电脑网络是怎么回事,她的孩子一定正值花季。”因而有人认为,网络永远是孩子的新天地。
6.播客新宠,满足表达诉求
简单说,Podcast是苹果公司的iPod和Broadcast的一个合成新词。它指的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音频、视频等媒体文件的方法,用户通过订阅RSS自动接收文件,并将媒体文件转到便携终端如iPod、手机等媒体播放器上收听、收看。而我们说的“播客”,指的就是制作、发布Podcast的人,英文是Podcaster。对大多数来说,这样的解释可能更直白——Podcasting就是民有、民享的新广播和新电视。在播客初登场时,有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是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一出现,就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周刊》等国外传统媒体都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播客早已超出了音频范围。目前人们津津乐道的播客往往是指包括八卦杂烩、动漫游戏、个人体验等在内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在线视频。
播客在中国虽然是新事物,但发展速度很快。据国内第一家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的负责人陈伟介绍,他们的网站在2005年4月5日成立时,国内的视频分享网凤毛麟角。但到了2006年,国内播客网站已经增加到200家,用户达到了上千万。他们的网站每天的视频上传量达到一万个。播客天下、中国播客网及博客中国·动听播客等是目前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播客网站。新浪网也在2006年进军播客,推出播客频道不久,视频内容的上传量跃居视频网之首。截至2007年9月14日18时,新浪博客点击量超过1亿的已有2位,超过5000万的有5位,超过100万的博客高达908位。这些播客广泛分布于文化界、娱乐界、IT界、体育界等各行业,每天吸引着上千万网友阅听,成为中国播客的一大盛景。
播客一举成名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与以文字及图片为主的博客相比,播客是一种占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较大的网络服务。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条件日益改善,这就为互联网用户消费视频提供了可能。播客提供了与博客所不同的一些“满足”。寻求口语表达或影像表达的乐趣,是播客获得的主要“满足”之一。目前,这种“说”的权利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专有的。播客的出现为人们行使这样的权利搭建了一种平台,使这种诉求有了表达的载体。而从观赏的角度看,视频、音频也更符合多媒体时代人们的观赏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