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和内容

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和内容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高校中所有在校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为促进求助者的同一性整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今天的大学生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青年。但是不能否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独特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和内容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

网络心理咨询对象包括一切能够并愿意通过网络手段,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就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帮助的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高校中所有在校学生。高校学生总体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中期。面临着诸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生存适应问题,心理上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人格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只有完成自己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则后面阶段的任务才能有很好的基础。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度过“同一性危机”。如表2-1所示。

表 2-1

img5

续表

img6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期是人一生中人格发展任务最多、心理危机最大的阶段,它的发展基础是前四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各阶段任务发展得好,如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则到青年期实现有意义的同一感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就出现与自我同一性相反的情况,即同一性混乱。一旦自我同一性出现失调,就会导致自己无法认识自我或无法确认自我,无法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无法按自己设计的样式正常生活。而使自我处于一种毫无布局的弥漫、扩散和混乱的状态。小此木启吾描述了同一性扩散或混乱症候群的表现:

1.同一性意识过剩:沉浸在“我是什么人?我该做什么?”的忧虑中不能自拔。

2.选择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和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限定自我,失去了自我选择和决断,进入一种丧失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将来。

5.勤奋感的扩散:学习或发疯地只做一件事。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承认团体,接受被社会所否认、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在大学生中,我们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同一性混乱的各种表现。网络心理咨询为促进求助者的同一性整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1)

(二)高校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

高校学生年龄大致在18~23岁这个范围。心理发展和初、高中生的半独立、半依赖以及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相比,已经大有改观,他们身心迅速走向成熟。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心理发展基础的生理发育,特别是性机能的成熟已经达到高峰;第二,思维能力发展已经基本成熟,甚至达到顶点;第三,情感迅速发展,情感需要不断增加,情感反应丰富而强烈;第四,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坚持性和果断性等品质得到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有这样一些特点,但是他们总体上还是比较成熟但仍不稳定,面临许多不平衡发展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富有潜力但经验不足;他们有时显出很多问题但很容易突然悔悟,产生巨大转变;他们时而充满抱负谈论时政,针砭时弊,时而却为一点点不开心的小事而情绪低落,像孩子一样找人诉苦寻求安慰;他们时而要求自己苛求完美,时而又放任自流,充满了矛盾和变化。他们需要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但又总是闭锁心扉,体味孤独。总而言之,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也充满矛盾,充满理性但又常常陷入强烈情感冲突的群体。

(三)中国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心理特点

虽然独生子女受到的心理关注和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是过去那些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他们的身体、智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多优势,但面临的困难却也是明显的。今天的大学生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青年。网上最近正在热烈地讨论80后的话题,正方的看法是20世纪80年代的人自信、勇敢、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热爱生活以及有创造力;反方认为,80后的人太自我,喜欢消费,自以为是。80后的人自身很委屈,代表说法是“我们读小学时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我们不能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时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的工作。80后是压力最大的一代”,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但是不能否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独特问题。从小几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众多成人的过分关注和呵护下长大,却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互动,缺乏最基本应对人际关系和生活事件的策略。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又片面追求升学率,使问题变得积重难返。一方面,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达到了非常的高度,使很多学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仅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入大学以前心态就受到了影响,形成了过度紧张、压抑、焦虑和自卑等心理状态。特别是高中毕业生,其中很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头痛、失眠、反应迟钝等症状。另一方面,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无意志、无责任、贪吃贪睡、自暴自弃的现象很普遍。他们一旦进入大学这个需要独立承担生活责任的环境时,会遇到的重重心理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1.脆弱,容易受挫

这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总体上都有一个心理脆弱的特点,往往生活中一个不如意的偶发事件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对未来的绝望,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给一些学生带来沉重的打击。有一个同学给我的来信中这样说:“今天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亚太经济战略与管理》专业书,同学看见后说:这么深奥的书,你太强了,这书你也能看懂啊。说这话时还带着一种轻蔑和鄙视,这根本不像从同学的口中说出的话。我的心似乎瞬间被击碎,我不想回答他,只觉得自己很自卑,几乎自卑到无地自容了……”他们的心灵有时候就像一个玻璃器皿那么易碎,那么需要“小心轻放”。甚至同学发生一点小矛盾,学习上受到一点点挫折,自尊心受到一点点打击,脸上长了青春痘这样一些似乎很普通的小事,都会在他们一些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感到恐惧、愤怒、冲动、抑郁,有的人因为不能应对这些事件的压力而选择放弃生命。

2.过分被保护,适应社会生活的策略贫乏

在自然的环境里,人际交往是在生活中通过兄弟姊妹大的带小的,小的学大的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邀请、拒绝、争斗、对抗、妥协、求助、助人等方式自然习得。什么时候该反抗,什么时候逃跑,什么时候对抗,什么时候该妥协这些生存的策略并不需要成人过多地干预。这些童年习得的人际交往应对策略,奠定了他们人生在群体中适应的基础。可是,我们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过分地替代孩子应对各种困难,比如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有很多父母亲自去干预;当孩子可能面临某种挫折,父母感到内心焦虑,反复叮咛唠叨,目的是让孩子躲避可能会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危险。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和成人都愿意努力为他们铲除所有的荆棘,力图在人生道路上处处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父辈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希望为他们用鲜花铺就一条人生幸福的道路。殊不知父辈们过度地关心剥夺了孩子对生活应对策略的学习,泛滥的爱最终往往将陷孩子于无助之中。今天大学生身上,很多人有明显的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成熟延后这种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享童子福,背老来时”,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不幸已经应验在很多独生子女身上。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感到难以应对变幻的世界和变幻的人际关系。他们中有很多人心理总是喜欢退行到儿时,用退行来解除压力,怀念儿时的幸福,现实生活确令他们感到处处艰难,格格不入。

3.自我中心的特点突出,人际关系问题成为普遍的困境

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群体中被接纳,有群体的归属感,内心才会感到安全和安宁。群体对于个人的情感、行为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这个阶段的青年更是处于一个对群体认同接纳高度需要的年龄。但是,今天的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他们特有的“先天不足”是娇气、自我中心、不善交往、孤芳自赏。希望融入群体,但是总是受挫。在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咨询过程中,我往往要提这样一个问题:“在一群人里面,你更希望当一个演讲者还是倾听者?”让我吃惊的是,多数人的回答总是“我想当演讲者,我希望我说话的时候大家都来听我的”,当我问“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有耐心听吗?”回答总是“他们说话我有些不耐烦,我觉得他们说的话题太无聊,我一点都不喜欢!”“我勉强听着,就想打瞌睡!”“我觉得,他们都不在乎我!”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群体的中心,而一但当不了中心人物就情绪低落,就感到挫折。他们很多人特别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难去换位思考,很在乎别人对自己是否关注却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这样,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必然的了。

4.价值观难以确立,目标难以选择

这个问题跟时代特点有关,也跟大学生个性特点有关。中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期的“不连续文化”造成了价值观的困惑。“现今都市工业化、社会多元化,而文化又失却连续性,父子两代甚至兄弟之间,其所处环境可能完全不同”,今天,“社会多元化,教育普及化,在前途发展上,个人的出路和选择机会也随之增多……其自我追寻与适当选择的能力却不易获得。于是,在客观出路广阔而主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多数青年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2)。这导致了青年人很难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带来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在青年阶段普遍的同一性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今天的高校学生更有其以独生子女身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困境。他们的成长和成熟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探索有效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帮助途径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内容

由于网络咨询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学生群体,我们将透过高校学生的网络咨询状况来说明网络心理咨询的内容。从我们整理三年多来积累的200多个典型的案例分析结果看,按求助问题内容不同分为情绪、恋爱、成长、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性困惑、同性恋、价值观探讨以及轻度神经症等8大类;按助人者介入的程度分为浅度介入、中度介入和深度介入三类。

(一)以求助问题内容分

1.情绪危机,紧急“呼救”——危机干预

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应激事件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甚至感到即将崩溃,宣泄心中极度的苦恼紧张,甚至轻生的念头求助。学生常见情绪问题涉及恋爱关系破裂、考试失败、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同一性危机等问题。这里根据程度不同我们又可以细分为以下类型:

(1)具有生命危险(包括放弃生命和杀人的冲动情绪)

这往往属于学校中狭义的“危机干预”范畴。因为它往往潜藏着最严重的丧失生命的危险,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虽然所占的比例只有7.9%,却是我们咨询中特别需要严重关注的对象。

(2)重大挫折使人精神面临崩溃,难以维持正常的状态

这部分求助者,由于处于各种诸如自卑、失恋、考试失利、竞选失败、人际冲突和突发的意外打击等引起的应激状态或持续地慢性应激中,心理变得十分脆弱无助,他们需要宣泄和支持。

(3)长期苦闷难以排遣,情绪委靡消沉

这部分求助者由于各种原因,内心淤积了各种消极情绪不能化解,想要走出困境却感到无能为力,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www.xing528.com)

2.恋爱困扰求助——恋爱指导

对大学生来说,恋爱问题是他们学习之外一个最主要的课题,如果将“情绪问题中”涉及的恋爱烦恼加在一起,恋爱问题的咨询就占了第一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异性好感阶段:思慕情绪和表达的困扰;

(2)同时面临几个人选时的抉择困扰;

(3)已经明确的恋爱关系的持续发展困扰;

(4)失恋的痛苦排遣;

(5)网恋的探讨。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工作和婚恋这些人生重要课题集中的年龄,恋爱问题往往又成了一个对人情绪和动力影响最大的问题,情感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他们情绪大起大落,因此,恋爱的咨询就成为网络咨询中最突出的一个内容。

3.自我成长探讨

自我成长这里指问题主要涉及探讨个人性格、处世态度观念、同一性危机,希望获得成长和改变等比较综合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来进行探讨和改变的类型。这是心理咨询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个人问题最多或最深入,最终可能给个人带来的改变也最深远的一类求助问题。

4.学习就业压力求助——学习方法探讨,就业形势分析探讨

(1)学习压力

诸如学习方法不奏效、考试紧张、学习目标制订、学习没有动力,也包括学习和学校的其他工作时间难以很好协调等。

(2)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包括专业不对口的担忧、担心进入社会不能适应、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找不到好的工作等。

5.轻度神经症或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求助

(1)轻微神经症患者的求助

这一类学生有轻度的神经症状,但是仅仅是“神经症状”而已,比如爱脸红、嗜吃、失眠多梦并且非常担忧。

(2)被专门医疗机构正式确诊为心理疾病并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心理求助。

(3)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求助。

6.性困扰的求助——性知识和性心理、性道德探讨

性困扰的求助包括手淫、遗精、性交、性行为后的心理压力性无能的担忧等。作为一个生理已经成熟的青年人,在我国性健康教育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有些大学生为自己的性问题所困,网络成为一个安全求助的地方,咨询师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性教育”。

7.人际关系问题求助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寝室的人际关系。很多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发生在寝室同学之间,紧张的寝室人际关系毒化了寝室中每个人的情绪,并带来长期的痛苦,因此,这方面寻求帮助的也比较常见。

8.同性恋问题求助

今天的同性恋者似乎越来越多,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同性恋者(包括双性恋)的比例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约占10%,中国在这方面没有官方的数据,但是在校园中,同性恋者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求助的同性恋者往往倾诉内心难以派遣的压抑、孤独和担忧。

9.人生意义的哲学探讨

这一类求助者是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所探讨的问题超越了一般的学习、工作、生存压力,是更高的精神和灵性层面的探讨。这些层面的苦恼也是人最高的苦恼,有的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寻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感到内心痛苦、迷茫。

(二)以咨询师提供咨询的介入程度由浅入深分

1.浅度介入——陪伴、跟随、无条件尊重和接纳

这一类的网络心理咨询,咨询师主动介入程度比较浅,主要提供的是一种情感支持和中立的态度。尽量少主动提供帮助,而是提供温暖、接纳和非评判的态度进行跟随,使求助者安全卸掉心中沉重的情绪包袱,自己恢复行动力量,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在情绪疏导层面,尤其是严重的情绪危机干预方面表现得最突出。

2.中度介入——倾听,帮助求助者自我探讨,理清思路,发现问题的根源

这一类咨询,咨询师有一定深度的介入。这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解接纳态度,还需要咨询师更深入地介入,去让情绪具体化,通过澄清、释义、内容归纳和情感反馈等种种倾听的专业手段,引导和帮助求助者发现和聚焦主要问题,咨询师的工作仅止于协助求助者看清问题的实质,发挥求助者自身的力量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相当于咨询师在他自我探讨的路上陪同一程,一旦引导求助者看清问题,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去解决时,咨询师就及时明智地退出。

3.深度介入——引导深入探讨,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发生比较深刻的成长变化

这一类的心理咨询,咨询师对求助者问题有很深的介入,不仅要经历情感的接纳支持,对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澄清,同时当求助者现有的知识和观念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难以解决问题时,咨询师通过更加深入地提问、质询、解释、提供信息等深入探讨的手段,促使求助者对自己的困境获得深入的领悟,获得心理成长,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一类的介入在引导求助者洞察问题的实质,促使发生心理上的深刻改变,获得较快成长方面特别重要。

至于介入多深,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往往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根据问题的范围、难易和求助者的开放程度,咨询师被邀请介入的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