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

初、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均是学生的重新汇聚和组合,且常常异地上学、寄宿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因为初一、高一新生在对新环境的适应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故本节将它们归纳在一起进行阐述。

初、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均是学生的重新汇聚和组合,且常常异地上学、寄宿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升入高中的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同学感到不适应,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重视并正确地引导、纠正,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其以后的成才,甚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新生适应情况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认可,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并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教育,努力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培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因为初一、高一新生在对新环境的适应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故本节将它们归纳在一起进行阐述。

一、初一、高一新生在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陌生的环境和师生关系

环境的改变会使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和问题。首先,跨入新的校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校园、校舍,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其次,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伴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们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群体”,重新构建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系统。再次,新学校里的新班主任治班风格、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可能让新入学的同学感到陌生。更有甚者,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正常的学习竞争,将学习成绩看做是一个“角力”、“较劲”的标尺,从而产生焦虑、嫉妒或自卑等不良心理,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感觉适应困难。而中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尚不成熟,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导致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另一方面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的激化,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于是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更使他们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二)盲目的自信或自卑

许多学生小学(初中)时成绩优秀,被老师重视、同学钦佩,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导致很多学生自以为很了不起,对自己认识不清。在刚入初中(高中)时,他们也是信心十足,意气风发。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到了新的环境,一些过去曾经“叱咤风云”的同学,在新的班集体里可能显得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也有的同学升入初中后对新的环境感到自信心不足,寂寞、孤独,一经挫折(如当不上班干部、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等),便立刻心灰意冷,找不到感觉,不知如何应付。而成绩差的学生在入学后也普遍有自卑感和心理压力。但不管自信或自卑者都对新学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展现自我的欲望。这是教育的契机。

(三)骤增的学科数量和矛盾的思维方式

这主要体现在由小学入初中这个环节。课程增多、分数制出现,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学习时间明显延长,课堂节奏变快、新课的进程加快,用于复习的时间大大减少,活动减少,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和多样,等等,这些都与小学完全不一样。都或多或少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会让学生感到压力突然增大。初一新生由小学的两门主课,一下猛增到中学的七门主课,容易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自控能力,甚至失去自信。有的同学说,初一的学习最紧张,就是指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要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缩短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从心理和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

一方面,学生在小学6年形成了对小学教师的绝对服从和依赖,这种认知习惯影响着他们接受新事物。对于初中变化了的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他们常常持有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迅速发展,开始远离教师和家长,他们有了心里话更愿意对同伴讲。他们的思想经常在“忠诚”和“叛逆”之间游移,这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矛盾。

(四)青春期困惑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生理剧变,使得一部分中学生感到惊恐和不安。进入青春期,生理上发生的主要变化有:①身体骤长,身高体重增加迅速;②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内脏的功能增强;③第二性征和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首先,身体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非常敏感,不安、疑虑,同时,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由于对“自我形象”期望值过高,一些身体的外貌特征如个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都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常常会为自认为的一些缺陷感到恐惧、羞怯、自卑。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于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苦恼。此时他们的感情强烈而易失控,接触广泛而不专一。这种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中学生心理卫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或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育和今后事业的发展。

二、初一、高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

(一)对新的学习环境了解和准备不足

进入中学,生活方式由依赖性的家庭生活突然转变成独立性的集体生活,绝大部分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适量的生活磨炼,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因此面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感到孤立无助,碰到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不知所措,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特定教育方式,一些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孤僻、神经质、攻击性强、期望值过高的个性特点。这种不够完善的个性影响了他们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这些在原有环境下能够被包容的东西,在新环境下就可能不同程度地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带来各种各样适应上的问题。

(二)对新的教和学的不适应

进入中学,各学科科目增多,难度加大:课程理论性增强,从静态、直观,到本质、动态、定量,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知识量增大,各学科不仅难度增大,知识内容的“量”、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综合性增加,在阅读、写作(表达)、思维、计算和实验等方面运用多种知识进行学习的要求提高;系统性增强,各科课程前后衔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习的形式也发生变化,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等,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合新的学习需要。而许多学生仍习惯沿用过去的方式、方法来学习新的课程,这就常常让他们感到摸不着门道,不能很快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协调各科的学习,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由此也导致他们产生担忧、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学生盲目采取疲劳战术,通过减少文体活动,占用课间休息,甚至是缩短吃饭、睡觉的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强度。尽管他们很努力、很刻苦,但由于尚未找到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成绩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而导致其自信心大大受挫,更感到迷茫、困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新的班集体必然出现新的竞争,特别是学习上的竞争。许多学生在原学校“一枝独秀”、“众星捧月”,受到千般宠爱,而到新学校则“门前冷落”,心理脆弱的他们很容易因此而受到挫折,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一蹶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不强、与人协作相处不力等特点造成了适应困难,这些在寄宿制学校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又有许多学生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又有较强的心理闭锁性,怕与人交往,不愿暴露自己心中的“秘密”,对人或事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因而不仅形成了孤独、自卑、苦闷等心理感受,也给人际关系的处理增加了难度。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将严重地影响学习、生活、情趣,甚至给许多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一些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是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的。

(四)青春期知识缺乏(www.xing528.com)

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身体各部分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为14岁左右,女孩为12岁左右。青春期教育是指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包括性知识、性心理健康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经历着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急剧变化,又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再加上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一些学生会出现诸如失眠、健忘、神经衰弱或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我国,孩子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正式接受青春期教育,而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青春期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材和授课时间都很少。人们总认为孩子还小,接受这些知识为时尚早,因而不愿过多提及。其实,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坦然欣喜地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并懂得怎样做好青春期保健卫生,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尽早告诉孩子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平安、健康地度过人生的敏感阶段。

三、初一、高一新生心理过渡期的引导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危机”阶段。这个阶段心理的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生理的快速成长,心理活动激烈、动荡,性意识开始萌发,伴有羞耻心和自尊感、初步的成人感;开始用自我观念来认识事物,渴望自我肯定,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产生与师长沟通的压抑感和沟通障碍;情感和意志脆弱,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等等。作为学校,除了以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尽快熟悉环境、增加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还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新生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之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中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和平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讲座,帮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自觉认真读书、独立完成作业和善于思考、认真倾听的习惯,这些对于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教学上尽量有一段时间的过渡,为学生多搭些台阶,有意识地增加重复,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加强生活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又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向他们提出要求,并进行具体的指导、专门的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协调人际关系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原则和技巧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在管理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建立相应的制度,增强参与意识,逐步改变事事依赖教师的状况。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情感抚慰,只怕教师置之不理。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师生关系,尽快让学生认可教师,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

同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集体利益的价值,使集体主义原则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个体之间,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要给予肯定,而对女同学性格缺陷中的小心眼儿、好猜疑、忌妒心强等(她们之间因小事而引发的矛盾不但会影响其个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团结,甚至造成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要敏锐观察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制止。

(三)实施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当学生尝试着改进自己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每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强化了他们修正旧习惯的意识,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师总是毫无顾忌地批评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反正我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了”。学生的感情是敏感而脆弱的,应以正向激励为主。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手势都可以传达师爱,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都可缩短师生距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表扬典型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的。初一新生的思维形象性、模仿性更多一些,把教育目标具体化,更切合学生实际。它使自卑者鼓起勇气,盲目者找到目标。

(四)积极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心智水平、身体健康乃至人的全面素质的形成都具有很大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列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以及阅读有关方面的报刊等途径,使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一些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对其建立各种心理准备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将大有裨益。在新生入学后,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和性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正常的生理发育进程,减少中学生对自己身心变化的好奇或心理混乱与恐慌;帮助他们懂得在与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尊和尊重对方,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同学间正常的交往和友谊;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五)和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

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对在新环境中将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思想上重视,心理上有所准备,到时行为上才能够接受。有备而来,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会大大增加。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们取得的成绩或遇到的问题。当孩子成绩下滑,家长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和他们找原因,和他们一起面对,鼓励他们,增强孩子适应的信心。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坚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既成“才”又成“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尽早走出困境

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方面、任何时候都获得成功。对失败受挫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①充分认识自我。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了解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个体心理特点、群体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的心理调节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使之掌握人际关系交往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的心理测试,使之真正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②调整期望值。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都应有符合实际的评价。评价过低,就会缺乏信心,工作缺乏勇气和胆量,情绪消极低沉,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③正确对待挫折。帮助他们找出挫折原因并进行安慰和鼓励,引导他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免消极反应,正视现实并力求通过努力采取相应策略尽快走出困境;使其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从而增强耐挫力。④传授保健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引导学生采取宣泄、转移、锻炼、反省等方法,来消除消极情绪,使其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而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让他们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良好心态。

中学阶段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认知水平较差,对自我认识不全面,对新课程、新环境缺乏适应力,调节、支配自己行为能力不高等情况,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烦躁冲动、无法承受挫折、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合作、自卑、害怕竞争等心理或行为特征,因此,积极进行科学教育和引导将对他们较快适应新环境、增进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