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知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的自我知觉是指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身份、名誉的认知。这些倾向也证实人际知觉的复杂性特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在其《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用以表示他对知觉的一种新观点。其最初含义是指知觉过程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后来,这个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专指对社会客体(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社会群体以及个体间、群体间相互关系的知觉。与对自然物质对象的知觉相比,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有其特殊性。对自然对象的知觉往往只停留在对象的外表印象上,而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却不止于此。我们不仅感知他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举止行为,还要通过这些外部特征信息,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念、观点、个性等,这是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的知觉的根本区别。

社会知觉不只是人凭借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对有关知觉信息、线索进行选择、识别,而且还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参与。因此,社会知觉不仅能知觉社会客体外部特征,还能推测、判断其内在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按知觉对象分,社会知觉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等几种类型。

(一)对他人知觉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接触中,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信息(如仪表、服饰、风度、言语、举止、表情动作等)的采集和对采集到的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推测、判断其心理活动、心理品质(如动机、情感、意图等),形成整体印象的知觉活动,称为对他人知觉。

对他人知觉依赖于多种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以他人仪容仪表、服饰穿戴、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为线索依据,可判断知觉对象年龄、身份、角色、性格、文化教养等。由于人类表情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的统一,因而,知觉者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等外部表情动作,可以判断其情绪情感等内部心理活动。

(2)知觉者主观状态。知觉者主观状态包括其思想、态度、价值观、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等。一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想法、态度、以往经验来解释和评价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会受到当时心情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主观状态影响知觉的例子。

(3)知觉情境。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情境因素不同,知觉效果会有差别。例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人们对他的印象、评价往往会不相同。错觉的发生正是由于受到情境条件的影响。

对他人的知觉,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态度与评价,而且还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频度与密切程度。对管理者来说,影响到他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和对下属一视同仁。

(二)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正确的自我知觉能够激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也有助于个人正确认识社会、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物质的自我知觉、心理的自我知觉和社会的自我知觉三个方面。物质的自我知觉又称生理的自我知觉,指人对自身躯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做出“我身在何处”、“我正在干什么”等一系列判断。人的爱美、健身活动,就是物质的自我知觉的一种表现。心理的自我知觉则是对自己智力、个性、品德等方面的认知。社会的自我知觉是指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身份、名誉的认知。这三个方面的知觉构成完整的自我意识。(www.xing528.com)

自我知觉的方法和途径有自我省察法(内省法)、他人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和社会比较法等许多种。自我知觉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自我意识。这一过程大致是:从自我观察、自我体验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中获取有关自我的信息,继而对信息做出分析、判断、评估,最后形成自我意识。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复杂过程,要经历一定时间。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三)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含个体与他人关系知觉和他人之间关系知觉。

人际知觉是个相互感知的过程。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态度、观点和价值系统去知觉别人,同时观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人们在交往中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喜欢或厌恶、愉快或痛苦,并引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如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等。

人际知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是简单还是复杂,是临时还是长远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与判断。另一方面,交往双方的个性特点、情绪状态、态度倾向、知识经验等,也影响人际知觉的效果。另外,彼此间的交往频率、相似性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也影响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布·塔吉里在研究大量人际知觉后指出,人际知觉常常出现几种倾向,即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别人也同样喜欢;以为自己喜欢某人,某人也会喜欢自己;人缘状况的评价,不同人往往不同;人际知觉的准确度与自我知觉有密切关联。布·塔吉里所说的这些人际知觉倾向,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事例。这些倾向也证实人际知觉的复杂性特点。

人际知觉是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途径,是调整、改善人际关系的依据。

三、社会知觉的特点

与对物的一般知觉相比,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知觉的目的任务不在观看、欣赏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而是了解其行为动机、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以利于调节个人行为,协调与他人的共同活动。

第二,社会知觉进行的途径是活动与交往。离开了活动与交往,就无法提供借以判断知觉对象内在特点的信息与线索,个体也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人际知觉。

第三,社会知觉的正确与否经常需要他人的评价意见作参照依据。

第四,社会知觉产生的评价往往带有连锁性。评价连锁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他人的一般倾向,也往往是人们认识僵化和片面的一个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