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强调的是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肖洛霍娃认为,社会心理学应当研究在人的社会关系领域中所发生的社会心理现象、个性的特性或特征。库兹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

一、社会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每一个接触或准备接触社会心理学的人都有理由问,社会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但人们得到的回答却往往多种多样,莫衷一是。由于社会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加以阐述,力图揭示出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与特点。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虽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不过百年的历史,却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繁荣景象,其中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数不胜数。1982年,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从1937~1980年间卷帙浩瀚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筛选出了30条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定义。[1]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定义,偏重于社会学方面。例如,阿尔布赖齐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1980);贝姆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1979);西尔弗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活动在真空状态中。你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而你的行为是受许多人际关系所影响的。这些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中着重研究人们的相互作用的分支)的主要兴趣所在”(1979)。

(2)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持这种观点的定义,偏重于心理学方面。例如,卡根和哈夫曼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影响其他人和受其他人影响的科学,因为我们的许多行为既是对其他人的行为的反应,又是对其他人行为的刺激”(1980);肯德勒认为:“从最简单的水平上来说,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每个人怎样对其他人们以及他们为我们造成的环境发生反应”(1975);品纳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影响过程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一群人和诸种环境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1978)。

(3)把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西方心理学所讲的行为,泛指人的心理活动。个体行为有内隐与外显两类,内隐行为指思维、记忆、想象等,而外显行为指活动、动作(如写字、说话、实地操作等)。持这种观点的定义,一般把社会心理学理解为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例如,班尼和约翰逊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对各种社会背景或环境发生反应的个体的行为的科学”(1975);《新大英百科全书》中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其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的行为的科学”(1974);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社会中的个体的心理”(1981)。

(二)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2]

在安德列耶娃编著、由前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作为大学心理学系教科书的《社会心理学》中,作者指出:“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特点相对地表达为:研究受所参加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这种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强调的是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有别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特点。肖洛霍娃认为,社会心理学应当研究在人的社会关系领域中所发生的社会心理现象、个性的特性或特征。库兹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他们强调:交往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现象,通过交往产生人们相互的感知、理解、模仿、暗示、信任、团结与冲突、态度与目标。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由于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中断了数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才得以恢复,因此,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相比,我们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尚缺乏广度和深度。尽管如此,一些心理学者在一些研究文章中,也阐述了自己对社会心理学定义的看法。

1982年,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3]针对上述定义,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固然要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活动,但人生活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人,个人的社会行为总是与其他若干个体相联系的。这若干个体,既包括比较松散的、不是很有组织的若干个体,也包括严密组织的若干个体。所谓特定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经济状况、政治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社会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和民俗、种族和民族、职业、宗教农村或城市、家庭和学校、友伴、社会团体等。上述列举的社会生活条件,都可以调节并影响人的心理。

1983年,心理学家潘菽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反过来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几乎都有社会的因素或影响,因而也就都有社会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4]

1985年,汪青对如何定义社会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应当包括四个要点:第一,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因为前者是社会心理活动的源泉,社会心理活动也表现在各种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离开前者就无法理解后者。但是,社会心理学不能以这种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第四,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相关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根据上述分析,汪青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5]

在对国内外学者的各类定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可以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6]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相对于其他邻近学科而言的。与社会心理学邻近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这些学科不仅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而且与社会心理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与这些学科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又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独立学科

有关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在国内外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曰分支学科。这种观点以心理学家为代表,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不应被看做与个体心理学截然不同的学科,它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我国学者中也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或曰分支学科。相比而言,代表第二种观点的社会学家显然没有心理学家那样理直气壮。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吉丁斯、埃尔伍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也认为:“就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及近代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趋向而言,我们似乎应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部门……”[7]但这种观点在社会学家中日渐寡合。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的独立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观点。我们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又认为,仅仅将社会学和心理学视为现代社会心理学赖以形成的母体学科还不够。因为自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文化人类学不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自己的研究使当时建立在本能论基础上的年轻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而且在此后的发展中继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跨文化资料。

因此,关于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只能是,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的独立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如奥尔波特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心理学的所有分支都是研究个体的科学,作为社会心理学当然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在强调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一前提下,关于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中的位置,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是并列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这是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洛莫夫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持此观点。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许多社会学家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黎朋,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等。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从社会学角度,集诸学者之大成,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们的理论观点还形成了社会学发展中的心理学派。心理学派认为,哲学与人类科学应建立在心理学之上,甚至认为,心理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应主导其他一切人类科学。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都非常重视从社会环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来分析其研究对象;都非常注重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研究;都互相倚重对方的研究成果,社会学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人—社会”系统中的心理分析,而社会心理学则借助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把人的心理活动置于社会分析的基础之上。在研究方法方面,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即双方都采用实验、测验、问卷、谈话等方法。

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共同的研究课题,但侧重点不同

双方在分析某些社会事件的原因和情况方面,有不同的角度与出发点。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对于个人的价值、动机、需要等都感兴趣,研究方法也十分接近,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社会学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概括。

总之,整个社会制度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发生作用,是通过直接交往的棱镜折射出来的。如果我们看到宏观环境或微观环境和某些社会心理现象的关系,那是站在社会学立场上;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能进一步了解从宏观环境到微观环境的折射,以及个人经验的折射,最后使宏观环境的影响内化于个人身上,并表现在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那就是站在社会心理学的立场上。

(四)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重视社会文化这一因素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即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发生的作用很大。文化人类学家主要通过实地调查与考察原始的社会心理特点加以比较。他们的研究方法统称为跨文化研究或比较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就前往新几内亚作实地研究,他系统地观察了当地三个原始部落的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研究。1928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萨摩亚群岛上成年的到来》。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问题的阐明具有重大价值。例如,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运用文化人类学家所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其次,文化人类学家在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需要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如实验法、测验法等研究方法在比较文化的研究中十分必要,并且需用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加以处理,进行量化分析。再次,对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果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予以解释更为恰当。例如,用暗示、感染的知识来解释原始宗教的作用,有更大的说服力。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www.xing528.com)

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一般的普通方法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即专门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与技术等不同的层面。一般的普通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它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一般的科学方法论是一般的普通方法论原则在具体学科领域中的体现。此外,研究工作在上述两种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还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一)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主要是指各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包括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社会学方法论原则和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

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这种方法论原则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把社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情绪、意向、态度看做群体中各个体的心理状态。因此研究者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体的心理状态上,并且根据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性质来确定群体的特点与性质。可以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处于直接相互影响着的小群体内部活动范围时人们的关系。

总之,心理学方法论原则重视把研究个人和群体相互关系的社会心理方面看成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任务。另外,在研究个体水平的社会心理现象如动机、认知、态度等问题时,心理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社会学方法把社会结构作为根本的着眼点,而把社会心理现象看做为超个体的构成体,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不能归结为各个体的心理状态。当然,如果在使用社会学方法时,不把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辩证的统一起来,那么判断社会群体心理,特别是判断大群体(如阶级的、国家的、民族的)心理时,就无法深刻地解释和揭示出构成群体心理现象的机制。前苏联哲学家乌列多夫认为,社会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使用这种方法,首先应该研究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心理素质。一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心理素质,社会情感和情绪在各种社会共同体心理中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以及各种社会变动(革命、战争、危机等)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成分,并且要研究这些成分的机制。

总之,社会学方法的研究对象是群体性的心理现象,它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起源,确定它们对社会主体的从属关系,为分析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规律——社会心理规律提供可能性。

乌列多夫还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偏重于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将会限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方法要求分析心理过程,但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次上;而社会学方法是研究人们的大群体心理,着眼点是在心理的社会决定性方面,而不是去揭示人们行为和活动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可以克服两者的局限性。

3.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

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强调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各种文化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制约关系和社会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由于比较文化研究是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心理的共同点和差异,因此它的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

目前,比较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外社会心理学者十分热衷的研究方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比较文化的研究,无疑能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为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服务。但在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比较文化研究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西方学者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由于他们出发点的缘故,往往得出加深民族偏见的结论。他们用在自己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研究工具,探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点。这种研究带有强烈的西方个人主义的色彩,处处显示其“优越性”。如果我们的研究也步西方学者的后尘,势必会表现出大汉族主义的倾向。这既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其二,比较文化研究要确定客观、公正的研究工具。以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心理测验为例,文化偏向往往从下列三个方面产生:一是测验内容和性质。如果测验是用汉族语言文字表达的,就不利于其他民族。二是测验实施的方式。如果测验时的指导语都用大城市居民熟悉而农村人陌生的词语,那么显然不利于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少数民族。三是测验结果的解释方式。如果测验结果就事论事,不加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因此学者们大都主张“文化公平测验”。

其三,比较文化研究要有明确的具有实用意义的目的。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要注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我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比较几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或心理水平的高低、优劣,而是寻找彼此之间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为有关方面提供信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更为有效。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在上述专门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很多,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档案研究、心理测验以及相关研究等。

1.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旨在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试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在实验操作时,实验者不能主观地任意挑选被实验者,而是应该使某一范围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作为被实验者,这称之为实验取样的随机化,以使实验结果减少特殊性与偶然性,加强可靠性。实验必须设立对照组,实验结果如何,必须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加以比较,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应与实验组完全相等或尽量相仿,所不同的只是实验组接受特殊实验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特殊的实验措施。如果两组之间发生了差别,就可以归结为实验组接受了特殊的实验的影响所致。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及模拟实验三种。

实验室实验:这是社会心理学早期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当前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特点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实验室实验方法的优点是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较强。但是,实验室实验是关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故其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与应用,必须持慎重态度。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假设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办法。主要是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结论。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但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它与实验室实验法比较起来,控制条件与施加实验措施可能不如实验室实验法那样方便,但它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情况,故其实验结果较易于推广。

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景,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都能采用模拟研究。这种方法虽然是人为地设计情景以模拟社会,但对被研究者来说,如果未被觉察人为因素,则其反应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所以模拟生活情景必须逼真,不被人识破。

2.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材料,然后作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结论。这种调查研究的问题早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不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只是研究者认为对现实生活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值得加以深入探讨。调查研究可分为现场调查和现场观察等方式。

现场调查:这是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者可以针对人们的情绪、动机、需要等心理状态,运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广泛调查,以收集材料并加以分析归纳。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简便且切实可行,调查所得的情况可提交有关部门参考。调查前必须精心设计调查表。调查问卷可以采用无记名方式。面对面谈话必须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能无拘束地反映出来。

现场观察:这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例如,有位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为研究课题,对某大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系统观察,获得了大量丰富而又真实的材料。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团体既没有施以任何外来影响,又能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所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也较强。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即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

3.档案研究

所谓档案研究是指研究者去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研究就应采用此方法,收集该人物的传记、自传、日记、信件、讲演等材料,以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档案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调查研究。所不同的是,调查研究往往局限于当下的生活情境进行现场调查或观察,以收集第一手资料,是一种动态性的研究。档案研究多半是收集档案记载的历史材料,如文件、记录、电影、录像、录音、图片等现成的资料。这些经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并加工的资料,对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虽已不是第一手资料,但仍可为自己的研究目的所利用。档案研究主要是利用现存资料进行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研究。

4.心理测验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揭示某些变量。所谓心理测验,“乃是一种引起行为的工具”。如果在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很恰当地反映了他所要测量的东西,那么这个测验就能给研究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这就是说,如果要进行心理测验,获得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态度等心理特点的数据,必须制定一个客观的工具。而且进行测验还有一系列的技术要求,不宜忽视,否则会产生各种误差,从而影响测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常使用的心理测验主要是关于人格方面的测验。例如,自我评定、投射技术、他人评定、语义分析、情景测验等。

进行心理测验需制定测验用的材料,即“量表”。因为国情不同,国外量表中的内容或表述形式可能不为我国所接受,故不宜照搬国外量表。最好由研究者自己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自行制定量表,或修订他人量表。

5.相关研究

严格地说,相关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对上述各种研究结果的处理。所谓相关研究,“乃是研究者试图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是否有关”[8]。更确切地说,就是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有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有内在联系,那么就要弄清楚这种内在联系是正的关系还是负的关系。由此可见,相关研究可以根据调查研究或其他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伦通过调查研究,进行了一项相关分析。他要了解儿童接触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与其对同伴的攻击性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此,他收集了857名小学生的暴力行为以及他们观看电视习惯的材料。埃伦把这两个变量做出相关统计之后,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男生越是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他们在课堂里的暴力行为就越多。十年以后,当他再次从他们的同班同学那里收集那些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的估计时,这个正比关系仍然存在。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电视对于人们某些社会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过,相关法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它所提供的材料说明因果关系时往往模糊不清。以上述的研究为例,研究者所发现的喜欢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正比关系的说服力不大。其次,相关法观察到的变量间的关系也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事实上是由某个另外的未知因素造成的。因此,不能根据相关法得出的证据轻易地做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