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性恋心理特点,关于同性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同性恋心理特点,关于同性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性恋者亦可有正常性行为。2.根据发生条件分绝对同性恋:无条件的同性恋。所谓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指这类同性恋者持续存在强烈的同性性欲冲动,而这种冲动并不是病人自我所期待的,所以它成为病人内心痛苦的源泉。同性恋者存在的负性心理十分普遍,主要可有以下几种。

同性恋心理特点,关于同性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第二节 同性恋心理咨询

一、一般概念

(一)何为同性恋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指对同性别者产生强烈依恋感和性爱的行为。由于对同性成员在思想上、情感上和性爱行为方面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因而对异性缺乏性爱倾向或十分淡漠。同性恋者亦可有正常性行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带谱,完全性同性恋和完全性异性恋是这一连续体的两端,仅为少数,而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美国精神病学会(1973)同意把同性恋排除出性变态之列,DSM-Ⅲ-R(1987)和ICD-10(1986)均无“同性恋”这一诊断术语。我国CCMD-3认为同性恋属于性指向障碍,是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给同性恋下的更明确的定义是: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二)同性恋的分类

1.根据性行为分

(1)纯粹同性恋:只有同性性欲

(2)混合型同性恋:兼与同性、异性保持性关系。

2.根据发生条件分

(1)绝对同性恋:无条件的同性恋。

(2)境遇性同性恋:缺乏异性时才同性恋。

3.根据婚姻状况分

(1)成对封闭型同性恋:同性恋者组成类似家庭的婚姻结构。

(2)成对开放型同性恋:同性恋婚姻外还有性关系。

(3)混乱型同性恋:不成对,有大量性伴侣。

(4)性功能异常型同性恋:不成对,有大量性伴侣,有性功能障碍。

(5)性淡漠型同性恋:同性性欲低,不成对。

4.根据动机分

(1)真型同性恋。

(2)异性恐惧症:不能建立正常异性亲密关系而转向同性关系。

(三)同性恋的心理特点

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受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我国是长期禁锢的社会,不仅是对异性恋行为持否定态度,对同性恋行为更是否定,甚至持嘲笑唾弃的态度,所以中国同性恋普遍过着黑暗晦涩的生活,偷偷摸摸地像是生活在地下洞穴之中。他们最担心的是别人会知道他们是同性恋,他们会敏感地感觉到别人歧视的目光,因此而不愿意与常人交往。他们既希望与同性交往,又害怕与同性交往,常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egodystoni omosexuality)在我国的同性恋群体中很常见。所谓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指这类同性恋者持续存在强烈的同性性欲冲动,而这种冲动并不是病人自我所期待的,所以它成为病人内心痛苦的源泉。相反,病人自我期待着异性性欲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那样微弱,以至于无法去发动或维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

同性恋者存在的负性心理十分普遍,主要可有以下几种。

1.自惭形秽心理 同性恋者,尤其已有过同性恋性行为者,对自己的同性恋坚决持否定态度,并认为丑陋无比,见不得人,而自己又无力摆脱,常为此十分痛苦,自卑、自责、自我否定,并因此而自我压抑,自我封闭。

2.持久的矛盾心态 同性恋者的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同性性欲强烈与异性性欲微弱的矛盾,同性行为与异性恋文化观念的矛盾,高文化趋向与封闭退缩性格的矛盾,意识理性和实际行为的矛盾等等。许许多多矛盾带来许许多多痛苦,所以同性恋是社会群体感受痛苦最多的一个特殊群体。

3.抑郁心理 由于生活的封闭,自我的压抑,自我的否定和自卑、自愧,尤其是到了谈婚论嫁年龄时来自于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的心情没有舒展的时刻,抑郁的环境、抑郁的生活,自然带来抑郁的心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甚至出现抑郁症,想到要自杀。

4.求治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同性恋者无法接纳自己的同性恋趋向,强烈要求转变自己的同性恋为异性恋,他们到处查找资料,秘密寻医问药,甚至接受各种治疗,其中也不乏受骗上当者。只是在他们查找了许多资料,认识到同性恋不宜转变的结论后,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求医行为。

5.追根求源心理 同性恋对自己的研究,尤其是自己为什么是同性恋的研究十分投入,对各种研究结果也十分敏感,似乎他们总期望在同性恋形成的根源中找到一种理由,找到一种理解,对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种宽容。

6.仇视和抱怨心理 为什么自己是同性恋而不能享受异性恋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命运为何不公?嫉妒、怨恨,极少数人甚至仇视社会和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对所恋对象的感情投入会很深,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很敏感,嫉妒心会很强,一旦发现对方有感情转移或背叛行为,常不能自拔,甚至发生报复行为,同性恋的情杀有时比异性恋的情杀更残忍。

二、关于同性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一)造成同性恋的相关因素

1.反性别抚养 反性别抚养就是从孩子出生时起就给孩子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抚养态度和扶养方式,简言之就是把男孩当女孩对待,当女孩抚养,或者是把女孩当男孩抚养。从给孩子起名字,到买玩具,从服饰到教育,都以相反性别对待之。实际调查证实,把男孩当女孩抚养更常见。反性别抚养代表了父母对子女性别的反向期望,也反映了父母对性别的评价和喜恶,使孩子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性别,厌恶、贬低同性(自己的本性别),容易发生性别同一性障碍。

2.反性别角色教育 反性别角色教育就是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相反性别的角色要求。例如,成人为孩子树立异性角色榜样,对孩子的角色行为进行反向评价,要求孩子学习异性角色等。在母亲占统治地位的家庭中,女性(母亲)角色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男孩着花衣这一行为、撒娇、发嗲、文静、嚎哭。男孩跟妈妈学做家务,或者学习其他的女性行为等,这一行为可能受到鼓励或赞扬。反性别角色教育能训练孩子异性化,也促进孩子性别同一性障碍和性取向定势颠倒。

3.家庭的性别和性角色影响因素不完整 南京一调查显示,同性恋者一般都生长于有缺陷的家庭,都存在性别和性角色影响因素的不完整。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1)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不和睦:孩子常看到父母吵架、失态,他们会觉得自己所认同的或崇拜的偶像也如此没有自制力,从而使他们的性别认同和性角色学习过程受挫。

(2)性别比例和性别影响不均衡:例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的家庭、父或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庭等,这些家庭使孩子得不到相对均衡的双性别影响,而只能受到单一性别或者是家庭中优势性别的影响。事实上,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和性别行为的发育必须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两种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同、异两种不同性别的不断比较中,逐步成熟起来。家庭性别环境的缺陷无疑会影响孩子性别的健康发育。他们缺少同性性别的影响,则可能会看不到自身性别的优势,而对自身性别取否定态度;缺少同性角色偶像,缺少同性角色行为规范的影响,使他们认同和学习同性角色的过程受挫。

因同性角色的缺乏,他们只能认识了解异性性别,模仿、学习异性角色,甚至认同异性。同样,如果他们缺少异性的影响,他们只能认识了解同性,模仿、学习同性角色,而不能认识和了解异性,了解异性与自身性别的区别,从而无法确立爱慕和崇拜的异性偶像,甚至可能从此种下爱同性的种子。

(3)家庭中性别角色形象不规范:如家庭中有同性恋或其他性变态者,有流氓或道德败坏者,父母日常生活不检点,躯体的裸露和成人性生活经常让孩子看见,父母文化素质低、性观念陈旧,父母相互虐待或虐待子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4)父母爱的不均衡:孩子在被爱中得到保护,在被爱中体验双亲的亲情,父母之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雨露。父母不可溺爱孩子,也不可只有单亲的爱,父母之爱又要视子女的性别而有所不同。

人们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在3~6岁阶段可带有幼稚的性色彩,即孩子有与异性父母更亲密的趋向,也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同性恋研究发现,儿童在此阶段恋父(母)情结的缺损,或者是反向出现,即子与父、女与母的过分亲近,或者孩子遭受异性父母的虐待、打骂、压制、放纵等不公平待遇等,均可能导致孩子性取向于异性的挫折,从而发生性取向定势的错误

(5)其他非父母的亲人的影响过多,削减了父母对子女的双性别影响,如祖父母干预过多等。

4.早期教育和早期性教育的失误 上述不良环境因素事实上也是教育因素,反性别抚养、反性别角色教育更是严重的教育失误。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对孩子早期实行劳动(动作)剥夺,实行各种刺激和锻炼条件的剥夺,不重视儿童早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对儿童发育各期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不重视儿童发育各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不进行科学的性生物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教育并对孩子的早期性行为实施科学干预,不注意儿童的集体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儿童成长、儿童的性生理和性欲、性心理发育可能带来的影响等,都是儿童早期教育和早期性教育的误区。

例如,成人逗弄孩子的阴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位同性恋者自述其从小经常跟爷爷睡觉,爷爷总是以抚弄他的生殖器来哄他睡觉。这位同性恋者不仅需要爷爷为他抚摸生殖器才能睡觉,而且越来越想爷爷更多地抚摸他的生殖器,以后又发展到越来越想抚摸爷爷的生殖器,终于使他成为有恋老人和乱伦倾向的复合型同性恋者。在同性恋个案中,从小被父亲、哥哥、叔叔及其他人抚摸阴茎的例子很多。虽不能说从小抚摸孩子阴茎就会使孩子变成同性恋,但至少可以说,从小阴茎被同性亲人抚摸的不良教育因素与同性恋形成有密切关系。

5.早年创伤或性体验不良 根据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早年的不良遭遇,尤其是性体验的创伤,会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

南京一项调查显示,同性恋中第一次与同性接触性体验最深的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18岁,平均9~10岁。这些人在儿童期有82%是在公共厕所及浴室等场所看到同性生殖器及阴毛等第一、二性征而感到好奇,并伴有紧张、兴奋、羞涩的快感。在同性恋个案分析中,多数有着不同的早期性体验经历。有人是被同性成人玩弄生殖器而有快感的。例如一位同性恋者就自述在4~5岁时被其叔叔玩弄生殖器而有明显快感体验。还有人是被成年长者胁迫进行同性性活动的。例如一位同性恋者5岁时就被年长成人胁迫参与同性恋活动。另一位同性恋者在7~8岁时就被一位20岁的男青年以食物为诱饵,进行了交合,并从此诱使他走上同性恋之路。

6.人际交往环境和文化影响 许多同性恋者在其早年经历中都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一般规律是:从小与双性别交往不足;小学阶段缺少同性交往,或孤独,或与异性孩子交往;中学以后则有强烈的同性交往趋势。造成儿童交往环境不良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成人的不正确干预。

南京一调查显示:同性恋中对异性存在性恐惧及性厌恶者占66.8%。若提示他们向性爱方面联系,对异性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厌恶心理,肌肤接触更然。即使是看到异性敏感区域,尤其是看到生殖器,会非常反感。然而他们对同性却能忍受痛苦,去接受同性性对象提出口交或肛交的要求。产生这一现象除可能有生物学原因之外,还可能有异性交往挫折,有些人还与对异性歧视、厌恶异性或厌恶异性交合等不正确性观念形成有关。还有人可能受宗教观念、禁欲文化等影响。

国内有人调查后认为,同性恋形成还可能与黄色、淫秽文化影响有关,有人受其引诱,有人受其教唆。

关于同性恋成因的遗传研究、性结构和性功能的异常虽已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也缺乏系统研究的资料。即使存在着生物学证据,同性恋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我国关于同性恋者成长背景资料的研究说明,具有同性恋素质者,在早期不良环境和教育因素作用下,更有利于他们同性恋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与同性恋者相似的早期发育环境者十分普遍,他们并没有都成为同性恋者,所以不能说家庭背景不良是形成同性恋的唯一的原因。然而又必须看到环境有着决定的作用。

(二)关于同性恋形成机制的4种学说

周正猷早在1995年就已提出同性恋形成的4种学说。刘达临(2001)在《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全文引用了这4种学说,它们是:

1.性别发育学说 笔者主张把人类性别的概念分为6种:①基因性别;②生理性别;③脑性别;④心理(认识)性别;⑤性取向性别;⑥社会(行为)性别。

每一种性别既有自己的发育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相互影响。每一种性别都可能因为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不良作用而形成发育的障碍,出现相应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异常。基因性别表达不完全引起性生理性别的异常,出现生殖器官畸形或性功能障碍;性取向性别发育障碍导致性取向定势的偏常,如同性恋、恋物癖等;行为性别发育障碍导致性角色的异性化或性行为方式改变等。

现有研究证明,认识性别、性取向性别、行为性别的发育与早年成长环境和教育因素更相关。这三种性别发育的偏常以及脑性别发育的变化很可能是同性恋形成的真正机制。

2.重演学说 该系统基于赫克尔(E.H.Haeckel)提出来的生物重演规律,认为人类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是种系发育简短而又迅速的重演。人类是地球生物进化的顶峰,人类的种系发育事实上就是地球生物进化的全部拷贝。人类的性生理、性心理重演系统性发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动物界获取需要满足的方式集于一身。单细胞动物以细胞膜直接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需要的满足;人类的皮肤需要同样十分强烈。有口腔的动物(水螅等),口腔成为摄取需要满足的重要器官;一直进化到人类仍广泛运用口腔来摄取快感,口交、舌淫以及更为普遍采用的接吻,正是有它们进化的渊源。从鱼纲到哺乳纲中的原兽亚纲具有了泄殖腔,再以后才出现肛门,这一进化阶段的泄殖腔和以后出现的肛门、尿道又成为摄取快感的重要器官。人类对肛门、尿道刺激的自慰形式以及并不少见的肛交行为是这一进化阶段的证明。到了高等动物,生殖管道才被逐步独立出来,才出现性器性欲的主导或霸权地位。当人类的性在重演种系性的发育过程中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不良因素的干扰,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演发育的障碍,从而表现原始需要的满足形式,出现原始性行为。事实上,同性恋者的同性行为都可理解为是进化中的原始性行为。拥抱和抚摸等是肌肤接触需要;接吻、口淫等属口腔需要;肛交是肛门需要;手淫、摩擦生殖器等属性器官需要。性别、性心理发育同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重演发育障碍,并可能因此而出现同性恋的性心理改变。

3.模板发育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以及介乎两者中的大量行为)都有一个行动程序模板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行动模板的发育是与脑的发育平行相关的。人脑发育的高峰期是出生前3个月到生后2周岁。此期的行为模板既容易形成,也最稳固,容易贮存于潜意识层。这就是心理动力学派强调早年经历对日后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原理所在。7岁以后脑发育减缓,但仍可通过条件反射原理进行不断学习,形成新的行为模板,这就是行为学习理论。但后期学习形成的行为模板其稳固性较差,不易藏入潜意识层,对日后行为影响相对较小,也易于改造和消除。

动物行为学研究证明,行为模板的形成有相对敏感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新的模板不容易形成,旧的模板也不容易改造。人们认为性对象是根据所谓的“爱之图”来确定的。同性恋者的“爱之图”也可理解为“同性恋模板”形成期越早,越是牢固,就越难以纠正。

4.生态自限学说 笔者根据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命自限现象而提出同性恋是人类群体的自限机制的一种。众所周知,细胞在分裂50代后寿命即告终止,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近年还提出细胞死亡的新类型:基因指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的不断增殖和不断凋谢死亡,保持了机体旺盛的生命力,个体的不断繁衍和不断衰老、死亡,保持了种群的生命力,维持了生态平衡。自限既是生物个体存在的功能,也是群体的功能。例如,北极旅鼠有极短的生长周期(20天发育成熟并进入生殖状态)和极高的繁殖力。一对旅鼠一年可繁殖50万只以上的后代。旅鼠种群的自限机制一是改变毛色,由保护色变为非保护色,易为天敌发现;二是集体走向大海淹死——惊人的自杀率。其他动物,如鲸鱼自杀也颇常见。人类中也有一些已知的自限机制。例如,战争状态下出生率增加,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孩多于女孩;落后和灾难导致高出生率。富裕和社会进步导致出生率下降(发达国家人口呈负增长)等。很多事实说明生物界存在不同层次(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的自限机制,以调节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自然界很多低等动物的性别是可以互变的。如牡蛎、弓鱼、红鱼、黄鳝等,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性别。沼泽龟、海龟鳄鱼壁虎蜥蜴等动物在卵孵化时完全由温度决定后代的雌雄。人类胎儿50天时不分性别,以后的性别发育主要取决于性激素的影响。男性成人的性行为完全异性恋者占35%,完全同性恋或以同性恋为主的占10%,55%的人属于中间类型。也就是说,从两性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性行为类型来看,不仅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界限具有模糊和移行的特点,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也有相当的交叉和渗透。同性恋的出现可以使部分性别和性行为不规范的个体失去生育机会,从而阻止了性别和性行为不规范个体的不断繁衍和异常种群的不断扩大。

这一理论认为同性恋是自然现象,是生物的客观(自限)规律所决定的。可以认为同性恋者是正常人类个体之一种。这一理论也可能解释同性恋的扭转困难。

三、关于同性恋的治疗和预防

(一)关于同性恋的治疗

西方只对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提供治疗服务,常用方法是厌恶行为疗法、认知矫正疗法和精神分析法。由于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者有治疗愿望,能配合治疗师重建或增进异性恋欲望,同时以厌恶疗法削弱其同性恋性欲,可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国内南京曾提出同性恋治疗的报道,事实上选择参与治疗者除符合自我张力障碍同性恋诊断外,更主要是同时有较强的异性性欲者,更确切的诊断应该是双性恋者。通过厌恶治疗削弱其同性性欲,其异性性欲就相对增强。笔者亲自参加了这些所谓同性恋的厌恶治疗,让被治疗者在行为观察室里进行同性接触,产生巨大兴奋,即刻注入大剂量的阿朴吗啡,导致剧烈的、持续时间长达3~4小时的恶心、呕吐反应,多次重复以建立厌恶性条件反射,从而降低对同性的性欲求。

要说通过心理治疗就能从根本上倒转性取向,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讹传讹,既会造成学术上的不严肃,也会给同性恋者带来心理上的骚乱,让那些绝对型同性恋者产生强烈的求治心理,并不是一件好事,因学术上的不严谨造就了千千万万同性恋者产生强烈的求治愿望,却无法治愈,是件极不负责的事。

对确实有转变性取向愿望,又确实能承受治疗后果的同性恋者,仍可进行试验治疗,治疗的重点应在于培养他们对异性的好感,对异性美的接纳和欣赏,从发展异性的友谊和感情着手,辅以精神分析,寻找幼年对同性产生好感的事件。以新的正确认知,去领悟,去修正当时产生的快乐体验。再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渐隐技术治疗,把爱恋对象慢慢从同性转换到异性,持续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对同性恋的治疗真正意义上的不是同性恋本身,而是因为同性恋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重中之重应该是致力于去矫正他们的负性心理,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同性恋者。

(二)关于同性恋的预防

消除可能导致同性恋形成的病因,阻断同性恋形成的机制,给予促进异性恋的环境和教育因素,无疑会起到预防同性恋发生的效果。

1.重视优生 国外研究表明,同性恋有一定基因位点的改变,重视优生应当是预防同性恋的基础工作。优生主要指科学择偶、婚前检查、科学怀孕、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和科学分娩等,尤要重视孕期母体生殖激素对胎儿的影响,实施科学胎教和分娩时的科学对待等,以保证孩子的性生理心理发育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2.正确的性别环境和性角色影响(www.xing528.com)

(1)完整的性别环境和正确的性别影响力:孩子从出生时就应接受父母的性别影响,对单亲家庭、父母分居或一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或者是相对某一性别成员太多的家庭等,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双性别比例和影响力趋于均衡。

(2)为孩子提供认同的角色偶像:父亲应是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是一家之主的权威形象,男孩子才会深信自己会和爸爸一样长成男子汉。同样,母亲若是一位标准女性,自然成为女儿认同的角色偶像。如果男孩子看到的是母亲的优势,是女性在主宰一切,而自己的同性——父亲却是懦弱屈辱,不堪一击,那么男孩会自我否定,不承认自己的性别有什么优势。他就会认同异性,学习、模仿异性。

(3)双性别间的良好关系:父母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热情和相互补充的亲密关系。父母常处于矛盾和争吵之中,孩子目睹了父母的吵架、失态,会觉得自己所认同的或崇拜的偶像也如此没有自制力。这会使孩子的性别认同过程受挫,也妨碍孩子对异性爱慕和崇拜情感的培养。

3.正确地养育态度和抚养方法 儿童常常是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开始接触到自身的性别问题,儿童的性别认同离不开成人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性别是父母喜欢的性别,自己的男(女)形象是父母所喜爱的,他(她)就会与男(女)性认同,就会选择父(母)亲作为自己的认同偶像。不要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同性父母,更不要把父母亲的偏好强加给孩子,不能给予孩子相反性别的对待,或施予反性别的装扮和抚养,把男孩当女孩抚养或者把女孩当男孩抚养都是错误的。

4.对子女亲情的正确引导 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会心甘情愿地、无拘无束地在孩子身上发泄爱,孩子则有被爱和接受爱的强烈需要,于是形成强烈的爱恋关系,产生“亲情饥渴”。当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饥渴”带有性的意识时,就会形成恋父、恋母情结,情结的形成是否完整,又是否能适时转移或淡化,均可能与同性恋发生相关。

5.儿童社会交往的正确指导 调查发现同性恋者儿时的交往可不分性别,小学阶段却有异性交往的趋向,到初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由于性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本该向往异性,接近异性,而他们却更热衷于追求同性。要注意指导孩子的交往。

6.科学实施少儿早期性教育 笔者曾建议把儿童性欲性心理教育分为:

(1)皮肤依恋期(胎儿期开始);

(2)口(鼻)腔依恋期(出生~1岁);

(3)肛门(尿道)依恋期(1~3岁);

(4)恋父母期(3~6岁);

(5)同性依恋期(6~12岁);

(6)性器官依恋期(12~16岁);

(7)性心理成熟期(16~成年)。

在儿童性欲性心理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强调科学性教育,注意性心理卫生。对儿童期的各种需要不能过度刺激或过度压抑,否则会导致性欲性心理的发育障碍。有人认为性欲如果停留在皮肤、口(鼻)腔、肛门、尿道等阶段,或性欲发育未最终形成性器性欲的霸权地位,则会形成追求非性器官交接的其他性欲满足方式,最终形成同性恋或各种性变态。

7.对同性依恋倾向的早期干预 同性恋者在早年即可出现各种同性依恋倾向。

(1)性格异性化倾向:同性恋者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任性者占绝对多数,事实上在孩提时即已表现出了这些性格特点,必须从小注意锻炼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2)角色行为的异性倾向:调查有90%以上的同性恋者早期即从事异性行为和活动,要及时教育要求孩子选择和从事自己性别所决定的角色行为。

(3)性爱偶像的同性化倾向:孩子缺乏对异性的崇敬、爱慕的情感应及时调整环境,或采取行为疗法,帮助孩子纠正。

(4)依恋情感的反向趋势:包括对同性父母的依恋超过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尤其是在恋父母期;7~12岁时对异性同龄者的依恋;或者同性依恋情感过深而悠长等,都要及时教育指导,并尽力培养他们正常的依恋情感。

(5)同性性体验:调查有82%的同性恋者在儿童期由于在公厕、浴室等处看到同性的生殖器、阴毛等感到好奇、紧张、兴奋、羞涩的快感,并有探索和重复体验的要求,应避开这些环境,或阻断他们对同性的接触和探索。

(6)同性恋倾向的早期干预:在小学和初中多数同性恋者就已经开始向往同性,他们对接近同性和异性的感觉差不多都较为模糊,以后才逐步明朗起来,早期干预可以是:①正面教育,劝导放弃同性依恋的性取向;②适度施予家庭、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压力,迫使孩子转向;③早期实施心理干预,例如在出现同性依恋情感时,给予劣性刺激或适当惩罚;④鼓励孩子的异性恋行为,鼓励他们与异性交往,不让孩子的异性恋行为遭挫折。

8.社会和文化干预

(1)教育父母:父母是儿童性别发育的启蒙者,又是儿童性心理卫生的执行者,父母必须具有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2)保护孩子:人们通常注意女性的性保护,事实上对男性实施性保护也很重要,这在预防同性恋方面意义更大。

(3)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环境: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适合东方人的一种优秀文化,不要只看到传统文化歧视同性恋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限制、积极预防更多同性恋发生的方面。弘扬传统文化,要崇尚文明,抑制糟粕,严禁淫秽宣传毒害儿童,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让儿童性心理发育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

四、同性恋的心理咨询要点

(一)了解来访者成长背景

几乎每个同性恋来访者都有特殊的早期成长背景,收集这些早期资料利于寻找并帮助来访者分析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并帮助其明确同性恋的诊断,以及同性性欲和异性性欲偏向。

(二)同性恋诊断依据的收集和评判

在咨询实践中,纯粹型或者称绝对型同性恋的诊断还是比较容易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而与异性虽然也有正常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少。

诊断同性恋必须与双性恋区别。双性恋主要是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和异性两种成员均持续表现性爱的迷恋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但一般也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同性恋与易性症的区别比较容易,易性症是以性别认同障碍为主要特征,而同性恋者对自己性别认同不存在障碍。

实践中容易误诊的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疑同性恋 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比较多,有些人就会担心或怀疑自己是同性恋,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有过好感,或者在自己崇拜的星族中有特别好的同性之星,或者是在一些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尤当自己遭遇一些困难,需人帮忙的时候,对同性朋友的帮助产生好感,或者当兵时、旅游时有过同性比较亲密的接触,曾有过良好的感觉等等,都会疑及自己就是同性恋。

有些人因长期思虑,甚至产生“我就是同性恋”的先占观点,长期纠缠困扰其中而无力自拔。这些人甚至达到坚信自己是同性恋的程度,成天陷在严重的痛苦之中。

2.对同性生殖器的接触有好感 男孩子相互手淫者比较多,或者同龄者,或者年长者。手淫一般都会有快感,因为他们没有与异性性接触的机会,误以为自己就是同性恋。

女孩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机会。

【案例】 有一个女孩,从6岁时,就有一位比她大10岁的姑姑,经常抚摸她的外阴和阴蒂,并告诉她抚摸会很舒服,于是就养成了一种习惯。8岁时就开始手淫,一直保持到成年。18岁时,碰到一位同性好友,曾有过抱在一起和相互手淫的性行为,她的感觉非常好,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后来,她与现任丈夫结婚,婚后她的性爱感受非常好,高潮的感觉特别美好。虽然单纯手淫的性高潮感受很不错,但后来发现和丈夫性生活时,丈夫同时用手抚摸她的阴蒂,性高潮的体验极佳。

这位女孩因从小手淫所以性感非常好,性欲强烈,阴蒂性高潮和阴道性高潮都能单独出现,也能重叠出现。她从小手淫是由已发育的姑姑施予,性快感与一位已发育女性同步出现并建立了条件反射,使她在渴望性快感时,也希望是一位至亲的女性带给她。由于性要求强烈,同时也就对已发育女性产生好感,甚至完全接纳。确定自己是同性恋,似无疑问。如果这位女士不碰到她的丈夫,而是碰到一位女同性恋者,或者她的异性恋过程受到严重的打击,她自然会做一辈子的同性恋。

由此例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要坚决防止让一位阴蒂性高潮为主的女性过一辈子同性恋生活,或者说让每一位误入同性恋生活,而实际上是一位以阴蒂性高潮为主的异性恋者重回到异性恋的生活中来。

3.因异性恋的巨大挫折而转向 多因为对异性的初恋投入非常深,而父母、老师对孩子的异性早恋坚决反对,常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对异性恋会造成巨大创伤;婚恋受父母的过分干涉,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正常婚恋包办太多,父母不同意的婚恋,就会采取强制的、粗暴的干预策略;或者因为对方的无情和背叛、欺骗和中伤,都会造成异性恋的严重受挫,而转向在同性群体中寻找安慰,建立友谊的纽带,并逐步习惯较为亲密的一种关系。

或者因为从小环境的影响,或者因为错误性观念(如性是有病的、肮脏不洁的等等),而阻截了异性恋转向而投入同性恋。心理咨询中要做好这些人的工作,分析他们性取向的原因和实质,努力引导他们重返异性恋的轨道。

(三)了解来访者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了解同性恋者对同性恋的认识,确定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为做好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打好基础。认知有错者,首先要纠正认知,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

1.同性恋者错误认为自己有人格异常 1957年Hooke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支持下对男性同性恋和同样年龄、智商和教育情况的异性恋男人进行对照研究,所得结果不能把同性恋者与其对照的异性恋者相区别,因此不能用心理测验来区别同性恋和异性恋。

国内也对51名同性恋进行过EPQ和MMPI现场测试,发现一部分量表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偏高,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对自己涉足的性行为感到恐慌、迷茫以及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所致。

国内外的调查一致认为同性恋有高文化趋向,说明同性恋就其生理、心理素质而言和异性恋无异,既不是病态,也不是低贱人群。

2.对同性性行为的评价 同性性行为就其实质也与异性恋行为无本质区别,或者说他们只是缺少异性性器官的交媾行为,其他的性行为都是异性恋者所具备的,即是说同性恋性行为都属于正常人类性行为范围。

怎样科学评价同性性行为呢?我们可以认为从人体的视听、嗅味、触痛、温凉各种感官接受到的一切信息,大凡能激起愉悦中枢兴奋、产生出与性高潮雷同的愉悦感受,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性行为”。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若某一种(数种)与产生性高潮体验相关的信息经常被得到(频率或量),则人体就会产生寻求这些信息的逐渐强烈的需要,于是会逐渐养成一种与性有关的行为习惯模式或癖好。

其实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人对性信息的追求还是异常广泛的。从性变态、从同性恋或者从异性恋本身不难看出,与性快感有关的信息几乎遍及我们能感受到的信息的一切方面,“男人靠眼睛和手去爱”,“女人靠耳朵去爱”就已说明一般感官的参与。现代提出的人类性欲和性心理发育要经历皮肤依恋期、口(鼻)腔依恋期、肛门尿道依恋期、恋父母期、同性依恋期、性器官依恋期、性心理成熟期等7个阶段。此发育过程无疑也体现着生物性进化的历程。人类作为生物性进化的顶点,人类的性又必然包含着生物性进化的全部内容。从生物重演的观点看人类性的进化自然会确定这样的观点;人类在达到主要从专职性器官取得性高潮的最完善进化状态之前,事实上仍在通过不同进化阶段的各个层次的性行为方式取得性信息,单独或协助性器官获得满意的性高潮。据统计,10%的妇女可以单纯通过抚摸乳头(房)达到性高潮;截瘫后的女性更常通过接吻而达到性高潮;据国外一项10万已婚妇女的调查统计,使用口腔取得性信息(口交)者近80%;几乎没有动物在性行为中不用口腔的,也几乎没有人在性行为中置口腔于不用。

肛门尿道的应用主要是鸟类阶段,它们的肛门和生殖管道统为泄殖腔。泄殖腔就是鸟类的性器官。正常的夫妻性生活对直肠和肛门尿道刺激也并不少见,正常人自淫刺激尿道、肛门者也不少见,正常夫妻试图肛交者也大有人在。肛交只说明人还在利用进化过程中的性信息获取的行为方式。

以手、以物自淫或他淫者更是普遍。人们几乎采用一切刺激生殖器的方式获取性快感,至此多数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区别仅在于异性交媾的频率和主次以及获取性器官刺激是否主要通过男女性交的形式等方面。可以说同性恋和异性恋拥有的与获取性信息有关的行为,都是人类正常的性行为。

(四)了解同性恋者负性心理和文化根源

国内许毅等对60例同性恋者进行MMPI测定,发现我国男同性恋者抑郁、癔病、病态人格、男性女性化、妄想、精神衰弱和社会内向等7个临床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表明他们的精神活动特点具有抑郁、焦虑、紧张、提心吊胆等倾向,对无论来自外界的还是想象的威胁都很敏感,稍有一点压力就作出过分反应,对自己的世界观和应该去克服的问题通常是极悲观的,长时间陷入苦思,有很强的被外界承认的欲望,有不安定、劣等的感情,具有自罚性心理特点;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责怪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水准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说是顺从的、被动依赖的,常常连正当的要求都难以提出。

我国的其他研究也发现,同性恋中普遍存在着抑郁、焦虑、孤独甚至自杀企图等负性情绪问题,与国外的有关研究,如Pakcsch-G等的调查结果相似,男性同性恋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失衡,其中抑郁是精神病理的主要特点。

同性恋者的压抑和苦恼有着很深的社会文化根源。众所周知,人类文化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把性行为(包括非性器官交媾的一切两性行为)视为丑陋。因为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把性骚扰、强奸以及其他性犯罪行为定为罪错行为,是不道德的、侵犯女性自由的行为,甚至包括夫妻间性行为在内都成了不光彩、不文明的丑陋行为。尤其在我国有性禁锢的漫长岁月,使与性相关的一切,包括性的行为、性的器官,甚至性的文字或图像、符号,都带有浓厚的不光彩、不文明的色彩。倘若说人们尚能容许带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使命的婚内性关系存在的话,人们很难容忍与生育无关的许多性关系,尤其是对同性的包括最让人感到肮脏的肛交行为在内的一切同性恋性行为,也就是说在文化对性的全面负性评价的情况下,形成了对同性恋更歧视的文化状态。

异性恋的主流文化即多数人的文化不仅对异性间的性活动有歧视,对同性恋行为歧视更是理所当然,同性恋者是少数人,同性恋文化只是少数人的文化,在异性恋的汪洋大海中漂泊游弋,随时都会被颠覆淹没。

同性恋者与大多数人的性取向相反,所以自身的心理适应就需要一个过程。ICD-10、DSM-Ⅲ和DSM-Ⅲ-R都曾有过“自我不和谐”同性恋的诊断。美国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同性恋在早期都要经历“自我不和谐”这一阶段。“自我不和谐”系同性恋对自己的同性行为经常表现出痛苦、焦虑、内疚和困惑。“自我不和谐”的实质是受文化的影响,站在多数人的异性恋主流文化立场上,就像同性恋受到宗教、社会道义、文化传统的谴责一样,即使是在比较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也是受到歧视和非议的。我国的文化更视同性恋为“心理变态”,是不可容忍的行为。同性恋感受到的文化、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自然很大。

据国内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711例分析结果表明,有同性恋倾向的男生有1.06%,女生有0.81%,有双性恋倾向的男生为10%,女生为13.96%。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均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变态,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有半数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大学生是现代文化的代表人群,他们对同性恋持如此歧视态度,说明社会文化对同性恋歧视程度之深重。

(五)消除同性恋自己的文化歧视

1.仍要强调对同性恋的社会宽容 古代非洲北部的迦泰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仑人(Dorian),古代黑海以北的斯基泰人(Seythian)以及后来欧洲的诺曼人,都曾将同性恋文化发展到了极点。在古希腊人中,同性恋不仅为战争赢得胜利,而且和智慧、审美观、伦理等都有联系,人们甚至认为同性恋比异性恋更显得尊贵和高尚;中世纪的同性恋不仅盛行于兵营中,在修道院中也很盛行,到文艺复兴时代,同性恋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名人都是同性恋者。但丁(Dante)说过,同性恋在智慧高名声大的人当中是常有的,如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家米开朗淇罗(Michaelangelo)、英国诗人马罗(Marlowe)、科学家培根(Franci econ)等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是趋向于文明,对同性恋也就更趋于宽容和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国家已先后通过立法承认同性恋的“合法存在”。1975年美国某些州取消了对同性恋的惩罚条例,美国的DSM-Ⅲ-R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把同性恋也取消了,意味着同性恋已被视为人类的一种“正常性行为”,而再也不是性变态。目前不少西方国家已允许同性恋者成立“同性恋协会”,出版同性刊物,组织同性恋俱乐部与公寓,部分国家还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等。许多国家对同性恋者两厢情愿的私人交好不予追究。我国对同性恋的社会宽容也有很大进展。在张北川教授编著出版《同性爱》以后,又在其他著名性学家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内刊《朋友通讯》,宣扬同性恋的亚文化,倡导同性恋的健康生活,这无疑是我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2.同性恋者和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亚文化为绝大多数人所接纳并不是件易事,但如果能为同性恋者自身接纳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性恋者的痛苦,提高广大同性恋者的生活质量。按理说同性恋者接受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传统文化对性的长期禁锢,使人们只知道婚内性器官的交媾是合理合法的,是道德的行为,对非婚内的性行为,对非性器官交媾的性行为,甚至是婚内的暴露的性行为,文化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婚内的非性器官交媾的行为是隐秘的,又掩盖在性器官交媾的主体行为之中,人们无以评价,而同性的性行为,则是以非性器官交媾的行为为主体,又被渲染在公共场所之中,还与现代最重要的性病艾滋病相联系,而且接受性交的部位,或者是最肮脏的地方(肛门),或者是最干净的地方(口腔),这无疑增加了该行为的污秽之感。这一认识是异性恋和同性恋所共有的。作为同性恋亚文化,同性恋者自然不应该去贬低自身的行为。

正因为同性恋者接受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异性恋的主流文化,所以他们共同的弱点是自嘲、自贬、自病和自弱。在他们自己也崇尚的异性恋主流文化、传统婚姻价值观和传统经典爱情至上意识的支配下,自形卑贱、自感丑陋、自我病态和自甘脆弱,他们心情压抑,心理困惑,行为隐蔽,忍受痛苦,逃遁生活,在阴暗苦涩中挣扎。

同性恋等待社会的宽容,等待异性主流文化的承认,等待绝大多数人类兄弟的尊重,尚需一个漫长的历程。刻不容缓的倒是自己以文化的力量去解救自己,既然界定了“我”是同性恋,“我”就应该是同性恋文化的信奉者,以同性恋的伦理道德和科学标准来衡量评价自己的群体和自我行为,以科学的态度规范自己和同伴的行为。

(六)同性恋者性卫生、性文明教育

1.同性恋者性卫生 同性恋者易患梅毒、肠道传染病、乙型肝炎、各种结肠和直肠疾病,尤在艾滋病流行之今日,更要强调性病防治和其他疾病防治知识教育,除要求洁身自好外,也需要大力宣传性病和其他疾病防治知识,性卫生知识,宣传避孕套的正确使用知识等。尤其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应该认真普及并落实到实处。

2.加强性文明 同性恋应和异性恋一样,注重性文明,有害社会、有害于别人、有害于自己的事不能做。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要不断提高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尤其应加强性文明建设,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3.全社会关注同性恋者心理健康 同性恋虽然人数偏少,但也是我们社会家庭的成员,而且是生活得最苦、心理压力最大的一个亚文化群体,要去关心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和异性恋人群一样自由、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