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障碍,也称变态人格,是具有持久性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是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状态。
人格障碍或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来访者以固定的反应方式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在知觉与思维方面产生适应功能不良,或增进自觉的痛苦。人格障碍来访者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身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与人发生冲突,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经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作出违反法律或扰乱他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
人格障碍的表现十分复杂,1980年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以临床常见的描述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群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群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群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一般萌芽于青少年期。
2.都具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征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3.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他人的过错。
4.没有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猜疑、仇视心理。
5.其行为常常伤及自己或他人。
6.不承认自己的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作为人格障碍的治疗途径之一,应把重点放在改变认知、适应环境训练上,包括指导或建议其选择合适的职业、改善行为方式、调适人际关系、修正对自己的看法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调整等等。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一)偏执人格的特点
偏执性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其特点是对别人充满猜疑和偏执,陷于某种妄想不能自拔,或自命不凡,或过高地要求别人,或无端地认为别人心存不良。
【案例】 吴某在读中学时,学习成绩相当好。平常,他虽与同学进行交往,但总觉得他们嫉妒自己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自己。他经常顶撞班主任,觉得老师的想法总是错误的,而自己却一贯正确。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智慧。若是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他就把原因归咎于客观,他不管别人的喜怒哀乐,也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慢慢地,他连朋友也懒得交了,更乐于自己独处。
他总是对任何人甚至自己的父亲充满怀疑。他25岁参加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断定有人搞鬼,嫉妒他的才干,为此感到愤愤不平,觉得领导这样做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不断地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自己所蒙受的耻辱,直述对领导的看法,并扬言非把领导搞垮不可。
吴某是偏执性人格障碍病人,现在虽然程度并不太重,但却有向严重程度发展的明显倾向。
(二)偏执性人格的心理咨询(治疗)要点
1.理性情绪疗法 患有偏执性人格障碍者对别人不信任,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在他们愿意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建议他们接受理性情绪疗法。自己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世上没有好人,我只能相信自己;我不能容忍别人对我不忠;别人总是会攻击我,因为他们总希望超过我;世界上那么多人,为什么总要我作出牺牲;我不能表现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坚强的感觉;我不能流露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别人为什么总是对我那么狠,总千方百计想搞我,这世界连亲人也不能信任。根据病人的非理性观念,展开辩论,实施理性情绪治疗,以动摇其非理性观念,建立理性认知。
2.组织集体治疗 这些人一般都很固执,他们对同事的意见,对亲人或领导的批评都不能接受,从来都习惯于抱怨别人、怨恨上司,利用周围更多的人在病人愿意接受的情况下异口同声地予以评价,或者组织同类型的患友相互评价,让病人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或者在病人同意的情况下,组织“咨询会诊”,有更多咨询师(包括学员)参与会诊,有时单个咨询师无力说服病人摆脱非理性观念,集体治疗可更具说服力。
参照治疗神经衰弱常用的“悟践疗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进行认知治疗,提高他们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同时又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克服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塑造自己更适应环境的行为。
3.交友训练 在集体治疗中,充分利用来访者的互动效应,把交友作为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尤其是组织旅游或其他集体活动的时候,指导、鼓励他们交友,指导他们互相帮助,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非集体环境中,交友行为的指导,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朋友相处。
偏执性人格障碍者根本不相信别人,固执己见,一般一对一咨询、劝说、教育、指导甚至心理治疗,收效甚微,需要一种集体的环境,营造一种强势氛围,才能对他们有所作用。
对一些偏执较重的来访者最好在药物治疗(如SSRI类药物)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不管施予何种治疗,都要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组织更多的人去支持去帮助他们。还要认识到,治疗人格障碍是一个需要有很大耐心的事。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人其特点表现为内向离群,对外界反应不敏捷,社会适应能力差,行为古怪,可有某方面特别才能等。
分裂样人格障碍者主要表现出缺乏热情,难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缺乏表达细微情感的能力,即使是家人也不融洽,不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些人大多独身,即使结婚也多以离婚告终。这些人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可以无动于衷,多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表现为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的生活。
分裂样人格障碍者一般能适应人少的工作。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要点有以下几点:
(一)注意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
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因为的确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有分裂样人格障碍,但尚不能证明两者有必然的联系。
(二)注意早期成长背景的调查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起自己的早期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早期成长背景的了解可使诊断得到证实,并为分裂样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分裂样人格障碍治疗方法的选择
分裂样人格障碍者与偏执性人格障碍者一样,观念的改变是很困难的,行为的改变同样要经历长时间的训练,提高认知,训练行为也必须在自愿接受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亦可用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可更侧重于社交训练和兴趣培养。
1.社会交往训练
(1)训练内容和目标:开始以一位朋友为交谈对象,要求主动与其交谈5分钟,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自然和比较融洽地随便交谈,以后再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交谈的对象也逐步增加。适时再改变训练内容,转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投入更复杂的现实生活。
(2)训练方法:以奖励表扬为主,对实际训练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予以强化,以增强自信,切忌批评责备,以免病人失去信心或者心理反感。
(3)每天总结,加强督促。
2.兴趣训练 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和科技活动等。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促进兴趣多元化。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以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社交严重不良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这一类型人格障碍对社会或他人的危害性较大,主动来做心理咨询的不多。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来访者早年成长背景的了解
产生反社会性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能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愧疚心等,这些都是由于他人所受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性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处之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案例】 吴某,男,30岁,初中文化。单传独子,从小娇生惯养,任性,小学时即不守纪律,欺辱同学,偷拿别人东西,恶作剧,在别人前面吐痰、放屁,被老师认为是顽皮学生,学习成绩差。父母虽过分疼爱,但也常打骂,勉强上到初二,因与同学斗殴,破坏了公物又打伤了同学,态度还非常蛮横,被校方勒令退学。处分回家后无所事事,吃、喝、偷、打,什么事都干,18岁时因偷盗获刑1年,释放两周后又因打人再获刑……至来咨询时,大小已触犯刑律5次,或长或短已有过10年的牢狱之苦。家人为了挽救他,刚出狱,就把他带来做心理咨询,经相关检查无器质性和精神病理性改变。
吴某的父亲是做小生意的,嗜酒、性情暴躁、常与人吵架,对儿子虽是宠爱,但也望子成龙,要求很高,常用棍棒、砖头殴打儿子,甚至是非不问、黑白不分,说打就打,想骂就骂;吴母生性刁泼,常与邻人吵闹,对儿子说冷,则冷若冰霜;说热,则甜言蜜语,放纵任性……
(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医学和心理学干预基本无效,对他们施予法律制裁,不仅对维护社会治安很重要,而且也不失为救治这些人的有效方法。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的违法行为,不要因为是病态而减轻惩罚力度,而是要借用法律的威严,实施严厉的管教。
研究发现,对那些由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轻的病人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努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了解自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病人责任感,鼓励他们重新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增强法治意识。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形成肯定与早年成长背景有关,要改变这些人的非理性的观念已不是理性情绪疗法所能奏效的。可选择案例实施催眠疗法或催眠和分析性心理治疗,从潜意识层面,重建理性观念,重塑适应行为。
在药物治疗方面除对症治疗用药外,可试用SSRI类药物,并在用药有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选择心理治疗。
四、攻击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攻击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故也称冲动型人格。冲动性人格障碍是青少年期和中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处事莽撞,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稍有不顺心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容易受人挑唆怂恿,对他人或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攻击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注意咨询关系的平稳发展
对攻击性人格障碍的病人要随时注意警觉他们的攻击性,态度要温和、谦逊、诚恳,言语要平淡,忌刺激性,注意氛围恬静、安全、平和。力图在一种安详调和的状态中进行相关问题的平等讨论,讨论的话题尽量回避攻击性问题,耐心诱导,让病人主动提出与攻击性相关的讨论话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关注病人早期成长背景的影响
虽已证实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主要是脑电波异常,特别是颞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比常人高10%~20%,内分泌腺活动改变,尤其是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这些因素都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但攻击性人格障碍的攻击性更主要的还是心理原因,如以下例子。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热情奔放,又具备典型的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少女。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属于主动攻击性人格障碍。且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且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小燕子除可能有以上生理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她是孤儿,从小就在受压迫与反压迫中艰难生存,由于常遭主人和有钱人的打骂,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她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遇到不平事就会拔刀相助,打抱不平。她从小受人欺辱,有强烈的自卑感,说谎、骗人、吹牛和使用暴力,这样既可自卫,又能满足自尊心。另外,社会的动荡和不平等,使她过早地体验到“老实人吃亏”的道理,养成做什么事都不服输的习惯,挫折越大越可能激发攻击行为。
(三)攻击性人格障碍的咨询(治疗)对策
1.认知疗法 学习相关知识,如与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卫生知识,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对待挫折,与人相处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2.指导病人进行系统脱敏治疗 由病人选择某一次发生攻击的事例,根据病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设定出由轻到重3~4个等级,然后按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和方法,从低到高(焦虑)等级,逐级进行。
3.自控力的加强 自控能力与大脑抑制功能的发育相关,额叶、颞叶相关皮质发育不够健全,可能出现控制障碍。
可试用适量兴奋剂(如利他灵等)和有兴奋作用的食品(如咖啡等)。如有效,可服用一阶段。
在心理自控力的提高方面,除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应付能力,放松训练或自我暗示之外,提高自己意识的清晰程度也是重要措施。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随着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自我暗示,提高警觉,保持自制。青少年心理发育程度不够,容易冲动而不能自控,要进行自控能力的训练,经过持久的训练,随时保持意识的清晰状态,随时要求自己不冲动,使自己在更多的情境下能自我控制,而不出现攻击性行为。
五、癔症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又称为表演型、戏剧化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性格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以青少年和中年女性多见,男性病人较为少见,并且常在25岁以下。
癔症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注意点如下。
(一)关注临床表现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的特点。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炽热,但不深,因此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情绪失衡。(www.xing528.com)
4.把玩弄别人作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
5.高度的自我中心,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和夸奖。
(二)咨询时应注意成长背景
【案例】 徐某,女性,24岁。平素她的工作学习都不错,可是有一点与众不同,能说能唱,颇有表演才能,总喜欢高谈阔论,有意无意标榜自己。尤其在爱情方面,吹嘘帅哥们是如何欣赏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难他们。为了引人注目,有时甚至不顾个人尊严。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便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瞎吹时,被一位朋友揭穿,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魅力超群,立刻委靡不振,非常难过。然而伤心归伤心,以后她依然我行我素,趾高气扬。
徐某自幼生长在富裕家庭,父母很爱虚荣,对她更是娇宠有加,爱给她打扮,对她过分夸奖、赞赏,任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鼓励她说话、唱歌、表演,并以此获得别的孩子和成人的夸奖、赞扬。父母爱打扮,爱撒谎,爱伪装,徐某很小就学会报喜不报忧,学会讨父母的欢心,不惜掩饰自己的过错,巧妙地欺骗,弄虚作假。为获得表扬,得到称赞,她什么都干。自从上幼儿园起,她就从不顾别人,只顾自己,她能接受赞扬,但绝不能接受批评。
(三)癔症性人格的咨询(治疗)
1.发扬优势法 有优势就应发扬,先做再看,再不断完善,癔症性人格来访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不妨“将计就计”,将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这样来访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就会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性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2.公平评价法 避免这些来访者永远置身于自我陶醉状态,要让她们去发现自我,真实评价自我,癔症性人格者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时,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做出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并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自我重建 看到了自己的优势(表演),又看到了自己情绪情感表达的过分之处,在了解真实自己的基础上,选择好自己的楷模,把握好自己在人群中“表演”的度——大众的标准。该消除的消除,该收敛的收敛,该发扬的发扬光大。长期下去才能使自己更实在、更完美。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
强迫性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强迫性人格障碍遭遇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发生强迫症。
强迫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咨询中注意强迫性人格的特点
1.过分的疑虑 经常焦虑不安和顾虑重重,并且没有原因地总是预期可能要发生某些不幸或厄运要降临,而且总是顾虑会有意外发生,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2.对事物苛求十全十美 对事物常拘泥于事情过程的细节,什么事都要求按部就班地遵循自己想象中的程序、规则或模式来安排处置。否则就焦虑不安难以忍受,往往沉溺于自己的“规范”苛求中,不能自拔。
3.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每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往往回避或推迟作出决定,经常要别人服从自己做事的方式,甚至坚持不合理的地方也让别人服从自己做事的方式,不然就表现出极为不愉快。
4.过分严格,拘谨、刻板 日常生活中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拘谨、刻板,几乎没有业余爱好,在人际交往中缺少友谊,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很容易因一点小事而内疚或悔恨。
5.深层的不安全感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往往没有安全感,经常反复思考,反复校验其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推断后果,唯恐出现疏漏差错。
(二)关注强迫性人格障碍者早期环境影响
与其他人格障碍大都有特殊的早期成长背景一样,强迫性人格障碍同样有导向强迫性人格的早期环境因素,尤其是学前阶段孩子的主要抚养人或监护人,包括他们为孩子提供的遗传物质基础。如父母或父母中有一人是强迫性人格,即已具有这样的条件。父母或父母中有一人是强迫性人格,为孩子设定的早期环境对孩子形成强迫性人格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由他们启蒙的教育又是孩子养成强迫性人格的主导作用。可见不管通过哪一个环节,只要父母或父母之一是强迫性人格,孩子形成强迫性人格在所难免。
父母或父母之一具有强迫性人格的8项特点中的4项或1项,虽够不上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但由于父母的这些强迫性人格为孩子设定的成长环境和实施教育的影响,仍有很大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强迫性人格障碍者。
总结导致孩子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早期环境和教育特点主要有: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太多,追求孩子自身的完美,希望孩子有健壮的体魄(特别不能生病),有好的智力、能力,坚强的性格,良好的气质风度。对孩子的安全也有过度要求,使孩子常处在过度保护之下等等。还要有最优秀的学习成绩、模范的道德情操等等,对孩子有苛刻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不断要求孩子做事认真,不断修正孩子的错误,总是提醒孩子要细心,不能麻痹大意,结果导致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守规矩、办事刻板、认真、好思考、担心多、放心少、做事追求完美、常担心失败,经常有焦虑感和深层的不安全感。该个性符合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
除早期成长背景和教育影响较大外,成长过程的重要经历,尤其是要求特别苛刻的职业或环境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
(三)强迫性人格障碍与强迫症的区别
【案例】 廖先生,男,30岁。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的他对工作要求尽善尽美,经常让下属觉得筋疲力尽。他经常一遍又一遍长时间地看客户发来的订货传真或者本季度职员的业务报告,还自制了“年度业绩总数上升图”、“个人业绩指数表”等图表,挂在办公室。一到周末,他就下意识地给下属打电话询问业务情况,明知这样不好,但无法控制。
这是一例典型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无论是症状标准还是病程严重性标准都够不上强迫症的诊断。该例只是表达了他认真工作,担心出错,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他也只是觉得不好,但并未让他觉得痛苦,没有影响他的社会功能。虽说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有确定的关系,但此例只是强迫性人格障碍而非强迫症。
(四)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具有强迫性人格特点的人很多,符合强迫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人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这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人群。对这一人群提倡心理卫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而不能直接跟他们说,“你们是强迫性人格障碍,若不注意克服,遇到精神刺激因素或者心理压力的持续作用就会发展为强迫性神经症”。如此提醒他们,他们便自然会关注自己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关注越多,对病人的影响越大,矫治的需求越强烈,症状越是加重。
对待强迫性人格障碍最简便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关注”、“无所谓”、“随他去”。不关注、甚至不知道的状态是最有利的状态。一旦知道了,关注了,再要求他“顺其自然”,就会困难百倍,每一次“顺其自然”,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关注。
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由于强迫性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病人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焦虑性人格障碍亦称焦虑回避性或回避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长期回避社会、全面脱离人际关系,行为退缩、心理自卑、对困难采取回避态度的人格障碍。
(一)注意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边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这些人在单位一般多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人,其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性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二)注意对形成原因的了解
焦虑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受,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消极的态度,形成焦虑性人格障碍。
(三)焦虑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治疗)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凡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防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别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要过多地考虑失败后的结果,就会产生自信心。
2.社会交往训练 焦虑性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具体训练可参照分裂性人格障碍的“社交训练法”。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依赖性人格障碍病人一般都缺乏自信、难以独立,自愿顺从别人、任人左右,是当今青少年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依赖性人格障碍者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渺小可怜,一事当前,总是拿不定主意;总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这些人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性人格障碍病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甚至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或者是强迫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性人格者只图找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而不惜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和人生观,这种处事方法会使他们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委曲求全,使他们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又会阻止着自己做事或发展个人爱好。
当今的青少年有依赖性者比比皆是,一般的依赖性与依赖性人格障碍,有明确的程度上的差别,必须既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又符合依赖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条件方能确立诊断。
(二)关注家庭和早期背景的影响
【案例】 林某,男,23岁。小时候不愿上幼儿园,父母送他去时,每每哭闹。上中学不愿住校,一直到上大学,因恋家严重而无法住校读书。生活中他凡事都依赖家人,缺乏独立性,一直到上大学前,他一直跟母亲睡,母亲帮他洗澡洗到13岁,因为长毛毛了,他才不好意思再让母亲帮他洗澡。他一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包办了他所有的事,上哪个中学,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全是父母决定。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事自己烦过神,这次报考研究生,因找不到考试地点而慌张着急,急忙打电话叫父母来,等父亲来了,一起找到考场,时间已经过了50分钟,被监考老师取消了考研资格。他非常后悔,无比自责。
林某依赖家人到了极端的程度,极细小的事都拿不定主意,都需依赖家人。他没自信,并深信自己软弱无助,只有父母才能帮助自己,情愿被取消考试资格,也要把父母找来,当父母不在身边时,有无助感,不能单独做事。
林某被诊断为依赖性人格障碍已无疑问。从林某的案例也很容易看出,依赖性人格的缔造者是父母,是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依赖条件。
(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治疗)
1.追根求治法 依赖性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可引导依赖性人格障碍者,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什么都做不好!”大事小事父母都担心孩子做不好,于是,不仅不让孩子做,父母还会以肯定的口吻跟孩子说:“你会做不好的……”等等。父母为了让孩子不断朝完美的方向发展,没完没了地批评,或者是混在要求里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咨询师应要求来访者把幼时的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建。还要求亲人朋友,永远不要再用这些语言来评价来访者,而要换成热情鼓励的、积极赞扬的语言和态度,以帮助来访者消除童年不良印迹,重新认识自己,重树自信心。
2.重建自信法 在实践中,要培养独立精神,重建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出游,鼓励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逐步做到大小事务独立决策,不依赖父母,不依赖他人。自己决策,重建自信。
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敢说敢为,敢于决策的良好习惯是预防依赖性人格障碍发生的重要措施。
九、自恋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自恋性人格障碍是指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今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自恋性人格障碍者越来越多。
自恋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临床表现与癔症性人格障碍的区别
自恋性人格在许多方面的表现与癔症性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喜欢色情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性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性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自恋性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自我、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容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二)自恋与早期成长环境和教育相关
自恋性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人生中最易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时候,正是父母为孩子倾注最多的爱、最大的关注、最尽心的保护的时候,就在父母为孩子竭尽全力的时候,孩子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关注、保护和期望,孩子非常敬仰父母,父母全身心地关注着孩子,孩子也自然学会全身心地关注父母,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仅是父母,更有祖父母,其他亲人,甚至邻居和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无疑为孩子证明:自己是应该最受关注的,尤其在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受人欺辱的时候,受疾病或痛苦折磨的时候,自己受到的关注更是无微不至的。
孩子早期在家庭中的特殊待遇、特别地位,既培养了婴儿期的自我为中心观念,也持续强化了孩子在今后岁月中甚至延续其一生的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许多父母都感慨,孩子不仅不会同情和照顾别人,也根本想不到照顾、帮助他们的父母,因为孩子在他有限的生活中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受到父母的关注远比父母关注他们自己要多得多,所以孩子关注自己永远应该超过他们对父母的关注……自我中心是早期环境、早期教育造成的,主要是父母们的“功劳”。要从根本上减少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发生,教育父母优化孩子的早期发育环境和早期教育条件是根本。
(三)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和调适
1.培养并强化利他精神 加强对青少年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对孩子的集体主义情感、利他行为予以表扬和赞赏。对孩子自我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予以贬低或批评。因为自我中心观念一旦根深蒂固,克服起来难度大。每个人的本能中都有利他助人的一面,故要刻意加以培植,渲染来访者的利他行为,效果可能会更好。
2.培养孩子爱父母,直到学会爱别人 父母不仅要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更应该培养孩子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并扩展到关心爱护其他亲人和身边的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接受孩子的照顾和关心,鼓励孩子给父母洗脚或做其他事情,鼓励同学间互相关心。
3.重视文化健康 建立健康的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导向。不渲染自我为中心,不放纵自恋型文化。努力减少不健康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是预防自恋性人格障碍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