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家庭人际沟通与精神分裂症

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家庭人际沟通与精神分裂症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研究指出,压力才是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形成的因素。大概遗传和生理上的毛病、人际方面的沟通问题或是其他环境带来的压力可能交互引起精神分裂症的产生。小冰早恋与他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有关。小冰的家庭没有给他应有的情感支持,这与他父母的性格有关,他们的性格反映出的家庭沟通模式作用于小冰,使他成了一个懦弱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

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家庭人际沟通与精神分裂症

第四节 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决定家庭是否和睦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家庭在结构上有差异,一般来说,在家庭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翁婿)关系、祖孙关系、同胞关系等。

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之处,但是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家庭人际关系和谐的法宝。中国家庭沟通模式出现的普遍问题是“沟而不通”。就是虽然对家庭问题进行讨论但却总是陷入一言堂或者不了了之,进而积怨横生,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庭中并不是以法为首要准则,更多的是亲情与关爱。所谓“理解万岁”,即是理解这份情,但是许多家庭人际关系咨询案例中都表现出家庭沟通能力上的问题。

不良沟通模式有这样一些特征:非交互、沟而不通,倾听不够、缺少回应,啰嗦夸张、不能就事论事,多批评、少鼓励,积怨太多、问题不及时解决,言行矛盾、表达模糊,家长专制传统残留等等。如果孩子处在这样的家庭沟通气氛中又无法在其他环境中获得调节和良好的影响,其人格、心理和行为表现将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足,甚至发展为严重的人格心理障碍。其他家庭成员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沟通模式不健康的家庭成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普通家庭。

一、亲子关系咨询

(一)家庭人际沟通与精神分裂症

过去30多年间,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帕特森曾经尝试研究家庭沟通模式和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结果显示,父母和孩子的不正常沟通方式,包括父母双重标准双语表达意见(例如卧病留院的孩子见母亲探望很高兴,上前拥抱母亲,母亲虽然说很记挂孩子,但态度异常冷淡)、言语内容空泛混乱、流于片断等,都可以削弱子女的现实感,令他们从现实中退缩,而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促使正在成长中的子女比较容易患精神病

当然这并没有得到其他研究结果或专业人士的完全支持,所以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和争议仍然持续着。不少研究指出,压力才是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形成的因素。按此理论,生理心理上的毛病不但能令人比较容易发病,太强的外在压力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加速因素。总的来说,只用一个模式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来源是不明智的。大概遗传和生理上的毛病、人际方面的沟通问题或是其他环境带来的压力可能交互引起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尽管如此,家庭沟通模式对于家庭成员的人格形成与精神健康有重大影响是不可否认、发人深省的,正如台湾慈善基金会高雄分会社工杨芳美在东区访视个案研讨会中主讲“家庭沟通模式”时所指出的:“家庭沟通模式”隐藏在外在行为之下,是更值得探讨的“家庭原则”。这水面之下看不见的“冰山”才是牵动个人感觉、想法、期待和自我价值的原因。

【案例】 小冰,男,高一,独子。虽然才高一,却经历着难熬的失恋痛苦。现在他的女友(与他在同校,也是高一,从初中就开始交往)提出和他分手,因为他们的恋爱使他女友的成绩直线下滑。他虽然同意与她分手,但事后经常去纠缠她,她不愿理他,双方都很痛苦。

小冰早恋与他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有关。他的父亲性格异常暴躁,家里的一切都是父亲说了算,动不动就打他。他母亲沉默懦弱,臣服于他父亲的权威,也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在家中小冰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渴望在恋爱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他的女友就成了他获得母性关爱和心灵慰藉的重要渠道。但是也由于早恋,他的心理安全感受到更加残酷的摧毁——父亲更加粗暴地打骂他,女友突然提出分手且不肯再和他说一句话。

小冰家的沟通模式由于他父亲的独裁而显得特别简单:父亲的意志、母亲的遵从和小冰的屈从。父亲与他的沟通几乎都是责骂和痛打,笔者曾经亲眼看见他父亲当着他班主任的面狠狠地给了他当胸一拳,一下打得他气都喘不过来。当时他班主任劝他先到办公室外,等他父亲谈完后一起回家,但他后来独自走开了,等他父亲回家后一会儿他才到家。能感觉出他心里在反抗,但是又很害怕他父亲,只得马上回家。

小冰曾这样描述他与妈妈的一段对话:“妈,我可不可以出去一下?”“好,你去啊!”母亲口头上是答应了,可是说话的那张脸和声调却明摆着:“你敢给我出去,回来你就知道厉害!”就小冰来说,母亲无法在沟通表达能力上做子女的良好示范,她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产生矛盾。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以矛盾的形态出现时,人们似乎更容易依据非言语所传达的意义,做出自己对关系的判断。面对相互矛盾的令人莫名其妙的信息,人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反应是摸不着头脑,被搞糊涂了;第二种反应是寻求更多的信息,加以澄清,直至能做出一个自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判断;第三种反应可能表现为大不高兴、敌意或者干脆退避三舍。长期矛盾沟通的不良结果,可能让子女处在情绪压力之下,随之养成病态的沟通模式,甚至导致精神疾病。

来咨询时,小冰的整个精神状态陷入危机,上课时只是睡觉,下了课就去找女友,想和她谈话,但她不给小冰任何机会,使得他非常难过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小冰的家庭没有给他应有的情感支持,这与他父母的性格有关,他们的性格反映出的家庭沟通模式作用于小冰,使他成了一个懦弱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如今他陷入失恋的困境不知道如何自处,也都是家庭沟通模式的副作用所致。

显然小冰需要及时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他正确面对事实,让他的女友与他沟通,正面解决问题。另外要从根本上改善他家的沟通模式,使他的父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

咨询方法和技巧:为亲子沟通模式存在问题的家庭提供参考。

每一位家长都是由子女成长而来的,他们也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下长大,潜移默化中沿袭了父母的教养习惯。尽管有的家长在小的时候或者未成为家长之前也曾质疑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但一旦自己也成了家长,就不自觉地走父母的老路。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遇到许多具体的困难,他们现在已经无法敏锐地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不知道怎么应付这么多的家务,不知道怎么哄孩子听话不去闯祸,有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当他们自己教育孩子时是多么一筹莫展。

如果家长对自己“拙劣的沟通”不满,那不完全是家长的错,父母成长的家庭、父母的父母同样对他们负有责任。但时至今日,再去追究上一代的责任也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从这一代开始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亲子沟通。家庭的温馨和亲子良好的沟通,必能取得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效果。

有“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美誉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尔女士(Virgin-i atir)提出健康的沟通模式是: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及如何听;自由地说出你的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感觉你所感觉的,来代替应该感觉到的;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让对方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摇晃一下自己的船。这个模式的核心是畅所欲言、积极沟通,这是良好模式的基本要求,对于存在沟通问题的家庭需要一些更加具体的沟通原则与技巧来指导和改善家庭沟通状况。

(二)改善亲子沟通的方法

1.少批评,多鼓励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成人指导,以了解哪些是好行为,亦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父母,往往是当看到子女的坏行为时才出声指正,对好的行为则似乎是“视若无睹”,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面对所遇的问题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手足无措,在外人看来显得怪癖笨拙,这也进一步误导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在人们的目光与评价中形成“不中用”的“镜中自我”概念。如果无法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获得改善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实父母的赞赏,可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及肯定自我价值,尤其对于非交互-疏离-沉闷或失调或独裁这三类模式的家庭,这种由衷的赞美无疑是一剂良药。

作为父母,理应对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的鼓励和欣赏。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好话”不仅可以激励孩子再接再厉,而且能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在每个孩子身上,不是没有亮点和优点,而是我们父母缺少发现,即使发现了也吝惜表扬、奖励和欣赏。如果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考试成绩哪怕只提高了一分,做父母的及时赞美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使孩子得到快乐与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向上之心。很多家长偏重于采用物质的奖励,其实,精神上的鼓励比起物质奖励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当然赞美也得掌握时机和分寸,针对孩子的优点,既要实事求是,也不可言过其实。

(1)赞美孩子具体的行为:王娅(女,6岁,幼儿园中班)的妈妈就经常这样赞美她,使王娅能够逐渐自觉地改变一些坏习惯:“今天你吃饭吃得真干净,妈妈真高兴!”“早上你没有再叫奶奶背你去上幼儿园,说到做到真是好孩子!”“今天妈妈才催了一次你就自己起床了,有了不小的进步!”“你这么懂事,妈妈好喜欢你!”这种具体的夸奖比只说“你真乖”、“你真漂亮”、“我的心肝宝贝”要有意义得多。

(2)及时表扬: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好的做法,做父母的就应及时称赞,这既是亲子互动的润滑剂,又是家庭和谐的原动力,更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肯定的“强心剂”。

(3)真诚: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喜悦和感谢传达给孩子。对孩子的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拔高,过分夸张,不切实际地赞美是没有必要的。通过夸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亲子之情,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不管他进步还是犯了错误,父母永远爱着他。父母给孩子真诚的赞美,使他获得成就感,孩子一旦遭受挫折,便会从中获得力量,重新再站起来,后来居上。

2.小心聆听,积极响应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只说不听,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关系的破坏。一位美国女诗人记录了一个母亲的日常对话,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倾听是多么的少。她时刻爱护着子女,却总是喋喋不休,不懂得倾听。聆听的意思是专心去听,不仅明了孩子说话表面的意思,也探索了解孩子说话背后所传出的信息,从而做出全面的响应。父母亲太忙时,也可以先响应一下孩子的感受,及时协商详细倾谈的时间。

例如:女儿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下星期学校去旅游。母亲的响应:“哦,看来你好像很高兴。妈妈现在很忙,吃完饭后和你聊聊下星期学校去旅游要预备什么。现在先帮妈妈收拾桌面,预备开饭好吗?”

3.多响应孩子的感受,少理性的分析和批判 在被一些成人看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心目中却是一件大事,故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所遇到的问题,响应他的感受。

4.亲子齐定合理的期望 父母惯常以命令式去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情。其实父母可多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感受、期望,也让子女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然后协议一些合理而可行的准则,最重要是子女愿意接受的。

(三)具体的技巧

当两个人进行沟通时,对话有所交集的部分,才构成真正的“沟通”。如果一个家庭经济小康、成员完整,却无法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成员间彼此收听不到“内心的声音”,那么家庭的功能也将因“鸡飞狗跳”的气氛而大打折扣。有鉴于家庭沟通模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在与家长接触时,若能敏感地觉察其家庭沟通中的误区,协助家庭成员进行自我评估,不管是失职的父母或子女偏差行为等情况如何交错难解,都将更有能力切中问题要害,促成“沟通”的实现。

身为父母亲都希望孩子听话,否则就无法有效教导他们。当然,让孩子听话只是重点的一部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家庭沟通模式才是其真正的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建立亲子间的良好沟通,父母不仅可以教导孩子,也可以鼓励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下综合心理咨询技巧、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沟通理论为家庭提供8个具体的方法作为参考。

1.先让孩子说完 要想孩子听你所说的,就必须先让他们觉得你也在听他们的。如果小孩子觉得受到父母的接纳,他就更能接纳父母的意见及想法。所以要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倾听他心里的话。这个观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并接纳他所说的话,而不是用下命令或哄骗的方式。

例如:当孩子说:“我今天在学校被处罚了!”你可以不用先责备他:“你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我们可以先收起“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说什么,也许孩子正受了什么委屈也不一定。

2.说“我”而不谈“你” 想要孩子改变,就不能让孩子觉得他们自己受到指责,否则将引发孩子的防卫。根据研究显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叙述自己的感觉与希望代替命令与指责。如果父母能简单向孩子陈述问题在哪里,相信孩子会主动提出解决的方法。譬如:当孩子通电话的时间过长时,以“我正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来代替“你讲那么久的电话做什么”,相信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

3.说出你真正的意思,并为你所说的负责 不能实现的诺言和威胁会降低孩子对你的信任。很多父母在生气时会脱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来了”、“你敢继续的话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杀伤力的话,往往亲子间的感情也因此瓦解。因此父母们切记:请以客观、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4.把话说得越清楚越好 希望孩子按你的话去做,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尽量把话说得清楚、是否被了解了。例如,当李波(男,小学五年级,独子)的妈妈说:“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才能出去玩。”李波听了急忙跑回房间收拾,也许在他的想法里,他已经做好了,但是当妈妈来检查时,以妈妈的标准看来,李波一点都没有整理。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妈妈一开始时可以先说清楚期望李波做到的是——衣服折好放到衣柜中、被子叠好、地板扫干净等等。“把话说清楚”是说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们可以依照孩子的习惯用说或写的方式传达信息,并确认孩子是否完全了解了。

5.使用正面的句子 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们可以多用正面的叙述句取代否定句。例如:看到孩子正在看电视,希望孩子去学习时,不妨用“该去做功课了!”取代“不要再看电视了!”这样的方式也许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面对矛盾的信息时,年纪较小的孩子一般不会看成年人的脸色行事,这与成年人及较大的孩子有所不同。小孩子更喜欢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语,相信言语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含义是真实的。在小孩子的眼里,非言语传递的含义比言语传递的含义要更模糊些,更难以判断一些。自然,孩子便会选择自己比较容易明白的语言信息了。所以家长应多用言语行为尤其是正面的语句,这样更能帮助孩子理解用意、获得正面的自我意识。

6.长话短说,不要长篇大论 有些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表面上看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播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果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所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父母想说的话很长、要叮咛的事很多,但请抓住重点,避免漫谈与说教,否则孩子会视与父母说话为畏途。

7.适当的语气与声调 希望孩子注意听,不仅要留心你所说的话,更要注意你的表达。合适的声调是指有重点、温暖、支持并有强弱之分。当然,强烈急迫的声调在管教上有其意义,但是最好是在情况真的需要时,才能让孩子有所警惕,否则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的语调,就会逐渐失去敏察与聆听他人语意的能力了。

8.有一段轻松的时间 在有些家庭里,孩子早就假装听不见父母的话,因此,父母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这种情形。有许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你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他们将变得畏首畏尾。亲子间共同拥有一段比较轻松的相处时光可以缓和亲子僵局,并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奠定基础。

轻松的时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简单的拥抱或从事共同的休闲活动等等。根据研究显示,拥抱是发展健康关系中最快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家庭却不重视,其实温暖、轻松的环境是增进沟通的最佳方法。

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也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体会父母辛劳,您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块儿分享、讨论并且玩在一起。如果您将身份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该听我的”,可能您和您的孩子就无法拥有良性的沟通了。

总之,子女的年龄越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父母的气质、生理、职业状况影响着家庭沟通模式尤其是亲子沟通模式。子女成长受家庭沟通模式影响。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因素时人会觉得内疚无力,归因于外界的因素时会觉得气愤并显示出对因素来源的敌意,这样归因以后势必导致父母的内疚无力和子女的气愤敌意,因此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必要审视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进行重新的认识,民主地讨论家庭沟通问题,家庭只剩下互爱、同情、理解以及成员间的友谊,在这种结合中形成相互间的爱护、夫妻以及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成员在其间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夫妻关系咨询

夫妻关系咨询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咨询类别,除采用各种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外,重点是发现和解决夫妻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以促进良好的配偶关系为目标。

近半个世纪来,西方社会婚姻危机日益加重,婚姻咨询及治疗便应运而生。

(一)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如下标准

1.具有共同的或彼此接受的价值观念。

2.对配偶的幸福和发展由衷地关注。

3.在共同生活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并容忍存在的分歧。

4.对婚姻关系中各种支配权及决定权的平衡及认可。

(二)夫妻关系咨询的适应范围

1.配偶的一方有心理问题,而其问题的发生又与夫妻间的冲突有关。

2.夫妻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以致婚姻关系濒于破裂,但夫妻双方主观上又都愿意保持婚姻关系者。

3.夫妻间性生活的不和谐,或一方有性心理障碍。

【案例】 妻子:“医生,我常失眠,又有三天完全没有合眼。您有什么好药让我睡上几天?”

咨询师:“能将你失眠的情况详细告诉我吗?”

丈夫:“没有什么情况,她就是这样,没事找事,天天胡思乱想怎么能睡得着?”

妻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从他自身的角度看问题,从不考虑我的想法,我的需要。”

丈夫:“我不关心你?你有病我哪次没陪你去看?花多少钱我都不在乎。”他转过脸又对咨询师说:“她在家什么都可以不做,不用操心,也不需到外边做工,舒服得不得了,还天天找我吵,说我不关心她,不尊重她。有时还用离婚、自杀来威胁我。您好好把她睡不着的毛病解决掉,她可能就会好。”

咨询师(对妻子):“按你丈夫所说,你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好像是很不错的,也有很多人羡慕你们。那你怎么会有离婚、自杀的想法呢?”

妻子(两眼含泪):“在经济上是这样的,但我在心理上却感到很痛苦。婚前我很爱他,现在虽依旧如此,但这爱已没有回报了。我越来越感到我只是家里的一个没用的摆设而已。虽然不为家事操心,但除了吃之外,我还有什么用呢?既得不到他应有的尊重,也难得他一份温情。他还时常在外打牌不归……”

这对夫妻来咨询本来是为治疗女方失眠的,在接诊中却发现妻子的失眠与丈夫有关,失眠只是他们夫妻关系失调的表象而已。于是咨询师建议他们做婚姻治疗,如果他们在夫妻关系方面得不到改善,“失眠症”是难以彻底治好的。

(三)夫妻关系咨询的方法与技术

1.回顾法 共同或分别与来访者探讨问题的症结。通过回顾婚前、婚后,有子女时及子女离家后,整个婚姻生活中各自的想法及行为,以助于了解和解决当前困难,并确定哪些是当前的主要困难而设法克服。

2.一般性方法 咨询心理学的方法用得最普遍,包括接纳、安排会谈、分析评估、引导、干预等程序。

3.相互关系法 着眼于挖掘行为交流中发生问题的支配双方的潜在“规矩”,以及双方对支配和决定权的分歧意见,澄清相互关系中不和睦的因素、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进而启发双方纠正各自不良态度及行为,旨在建立一种平衡和睦的夫妻关系。

4.心理分析法 着重让双方理解对方的情绪需要,并通过深层的分析、调整各自对另一方的期望值。分析时较多对双方的情绪关系作出评论,有时还与各人童年的特殊体验相联系。

5.行为治疗法 常采用操作性人际关系技术。通过强化方式让他们各自说出对方哪些行为需要调整,并提出合理要求,若能达到对方的要求,就予以“奖励”、“强化”。“奖励”可以是言语上的赞许、行动上的亲热,也可为对方喜欢的任何措施。这种措施往往不能在意料之中,要达到让对方出乎意外喜悦的效果,以逐步增进感情,协调愉快地共同生活。

(四)夫妻关系的交往分析法

交往分析(transactiona nalysis)是美国人柏恩(E.Berne)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可视为精神分析的通俗化。他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操作性。

交往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或自我由3个部分构成,包括儿童意识、父母意识、成人意识。他们的特点如下。

1.成人意识 成人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别人尊重,处理事情是理智的。儿童意识和父母意识都发展不充分,也可以是过分发展的。成人意识可以发展不充分,也可以被儿童意识或父母意识污染或整合。污染指把儿童或父母意识的糟粕或消极面带进了成人意识,而整合则是把儿童意识或父母意识好的积极因素吸收到成人意识里。

2.儿童意识(www.xing528.com)

(1)积极方面:友好合作、灵活性、想象力和创造性、乐观精神。

(2)消极方面:不负责任、只顾自己的享乐主义、玩世不恭的态度、依赖别人、自恋(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对别人有利他主义的爱,甚至根本不关心别人)、吸引别人的注意等。

3.父母意识

(1)积极方面:原则性、道德情操、关心爱护别人、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

(2)消极方面: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对别人过分保护、恩赐观点、特权观念、看不起别人等。

夫妻之间的交往分析法方便易懂,也富于启发性,婚姻关系咨询时用来辅导夫妻,对改进交流方式效果很好。这与前面介绍的家庭沟通模式理论有共通之处,相对而言更加容易操作。

【案例1】

丈夫:今天晚饭你打算吃什么?

妻子:我想去吃一次肯德基,你不是也说过想尝尝它的味道吗?

这是一次相互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的交往。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也体现了对妻子意见和喜好的尊重。妻子的回答把丈夫的愿望和自己的意图统一了起来,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体贴:丈夫过去说过的话妻子是记在心上的。这种交往是成功的,它对促进双方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案例2】

丈夫:我的格子衬衣在什么地方?

妻子:你呀,什么都不知道,就差一点要我喂饭给你吃了。

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这来自成人意识。但妻子并不答复他的疑问,而只是指责,并且这种指责有点过分。丈夫的成人意识指向妻子的成人意识,而妻子的父母意识指向丈夫的儿童意识,二者交叉,这就不但使本次交往不成功,而且有可能妨碍下一步的交往。丈夫如果要使交往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也许不得不作检讨或者向妻子提出恳求,这就意味着以儿童意识指向妻子的父母意识。如果妻子首先告诉丈夫格子衬衣在什么地方,或者表示愿意帮助他寻找,或者说她现在正忙于某件事,不能替他找,说声“对不起”等等。妻子的反应也就同样是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了。先做出这种反应,然后妻子对丈夫提出劝告或批评性建议,这也还是成人意识的表现。

【案例3】

丈夫:唉哟,我又头痛了,真难受……

妻子:你也许是太紧张太累了,快躺下休息吧。我去拿点止痛药片给你吃。喝杯热茶也许会好一些,我这就去给你沏杯茶。亲爱的,别难过,一会儿就会好起来的。

一般头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作为一个成人是不必唉声叹气、叫苦连天的。显然,丈夫是以儿童意识对待妻子,要求得到母亲式的关怀和照顾。妻子以父母意识对待丈夫的儿童意识。正好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只要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交往便是成功的,双方都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估计在我国很多“良好的”夫妻关系都采取了这样的交往方式。所谓夫唱妇随,只不过把上述夫妻的地位互相调换了一下,也就是丈夫扮演父母,妻子扮演儿童,丈夫对妻子进行指导,妻子接受丈夫的指导。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成人之间健康的交往,至少不能说是高水平的交往,是有待于改进的。

【案例4】

一对父母意识都很强的夫妻有时也可以谈得很投机,这就是当他们一起议论第三者的时候。

丈夫:老王又出现风流韵事了,我早就看出他还会在男女关系上犯错误的。

妻子:我见了他就恶心,你瞧他那德性,一见了女人就嬉皮笑脸,一肚子坏水。

夫妻双方都以父母意识指责老王,可以聊上一个晚上,交谈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夫妻之间的这种交往是成功的,但是,专门谈论第三者并不能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也不能促进双方深入的相互了解。

有些夫妻几乎无论大小事情都容易引起争吵,因为双方都以父母意识出发把对方看作儿童,互相指责,都不服气,这种交往是不成功的。每对话一次(每交往一次)便争吵一次,彼此总是话不投机。

有些夫妻感情好,只不过是双方都以儿童意识对儿童意识,一起游戏,吃喝玩乐。除此之外,他们很少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的交往,缺乏互相尊重和逐渐深入的理解。这种儿童式的交往不可能使人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中去。过了中年以后,夫妻的感情有可能冷淡下去,甚至分歧和争吵日益加剧,除非他们改变交往方式。

采用交往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咨询师往往很容易发现夫妻两人是用儿童意识或父母意识与对方交往,而不是用成人意识进行交往。这样,咨询师可以用交往实例帮助他们对自己交往性质进行正确理解,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必须强调,咨询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父母意识对待被辅导者,医生如果对此缺乏自觉,交往就不会对被辅导者有真正的好处。

咨询师在发现夫妻两人扮演的角色有差异时,可以让夫妻双方当场试着更改,医生在旁边以导演的身份指导,必要时示范如何担任夫妻适当的角色,以成人意识互相交往。

(五)沟通理论对交往分析的补充

有时夫妻之间的问题单靠夫妻关系的交往分析理论难以解释。例如,一位妻子认为丈夫对金钱看得很重,在亲友需要资助时没有全力支持,显得像个金钱的奴隶,这种不满越来越明显。而且她认为自己是在不断地维护丈夫的良好形象,在丈夫与亲人之间打圆场,使亲友都认为丈夫很模范,甚至都把他树立为小辈们将来找丈夫的样板,而实际上他却并不是那么完美。不可否认这位妻子在家庭中是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她情愿委屈自己也不愿让丈夫的好形象受到破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她对丈夫有不满却仍旧忍气吞声从而导致与丈夫的隔阂,她对于夫妻亲密关系的维持采取了消极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现在是在无意识地通过伤害自己来败坏配偶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对于丈夫在金钱上的小气,她没有与丈夫开诚布公地讨论,而是一味地顺从,却在内心里积起破坏性的情绪。按照通常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个妻子是贤惠的,她知道维护丈夫的颜面,并且乐于支持家族中的亲友。但是在夫妻间的沟通问题上,她是不够积极的,而她的这一不足在中国妇女身上是相当普遍的。当然这并不是为她的丈夫开脱责任,在金钱态度上的分歧并不是妻子一个人的事,是双方观点的差异所致,只是在这一分歧中,妻子屈从了,她得到了负面的强化。在缺少沟通的家庭中,由于看不到沟通中体现的角色关系,用交往理论难以分析。这也是要补充的一点,即咨询师在发现家庭沟通中存在问题时,必须引导夫妻沟通。没有争吵的婚姻并不一定是美满的婚姻,在婚姻中应该自由地说出心理的感受,而不是埋在心里,积怨成疾。

前面曾谈到,在恋爱关系中,一方的自我牺牲有时对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存在感情上的不平等,积怨由此产生,如果没有进行沟通或者调试,将会影响感情的后续发展。在夫妻关系中,夫妇双方更加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价值分歧,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忍让。

在有关拖累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国妇女倾向于隐忍和屈服。面对家庭责任或者危机时,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愿意为家庭和孩子牺牲。即使面对丈夫的不忠或孩子的不孝顺也一一承受,从来不寻求状态的改变。其实这也是一种沉溺,她们沉溺于自己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但在帮助自己的伴侣或孩子改掉恶习上却少有建树。有关酗酒家庭的研究表明,酗酒者的妻子与酗酒者一样有沉溺的对象,一个是酒,一个是不断为丈夫处理酒后恶果的生活状态。因为在不断的行为强化后,酗酒者的妻子习惯了“贤德的、有责任心的、忠诚的、备受同情和尊敬的”好妻子的形象和生活,一旦酗酒者戒除了酗酒的习惯,却出现好妻子与其离婚的现象,因为她们不知道怎样开始全新的生活,有时生活的改变成了最大的障碍。这里不是诋毁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而是关注她们心灵的健康和家庭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咨询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要让来访者做任何行为上的改变都是不易的,这都是对习惯生活的沉溺所至,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而要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沉溺是最困难的过程,来访者会觉得很痛苦,但是一旦挺过来之后,后续的咨询基本上就是程序上的加强练习了。

(六)促进夫妻协调、解决争执

由于夫妻两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生活习惯不同,两个人必然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咨询师要帮助他们了解彼此的差异,并协商彼此妥协的办法,否则两人互不相让,坚持己见,争执不停,就会造成婚姻上的困难。

如一位丈夫原来的家庭中是父亲说了算,母亲只是做家务,他就认为男子汉是干事业的,不应该做家务,他掌握家中的财权也是应该的。妻子原来的家庭中父母比较平等,父亲也经常帮助母亲干家务,她认为做丈夫的也应该做家务,为丈夫不干家务而生气、闹离婚。咨询师帮他们分析分歧的缘由,说服丈夫帮助妻子做些家务,也让妻子理解丈夫在外面事业成功,朋友多的好处。

(七)促进“夫妻联盟”与“婚姻认同”的形式

当咨询师发现夫妻两人所形成的“夫妻联盟”尚不健全,缺少“婚姻认同”时,其婚姻的辅导重心应放在此方面的改进上。所谓“夫妻联盟”是指一对夫妻在心理上要建立一种概念,认为他们夫妻俩属于一个单位,必要时能联合共同应付外人。“婚姻认同”是指心理上建立一种观念、态度。建立“我们”夫妻的共同取向,生活应以婚姻为主,不能只顾“自己”,以“我”或“你”的个人取向来经营两人的婚姻生活。

例如,丈夫的妹妹与自己的妻子闹矛盾时,做丈夫的应首先袒护自己的妻子,为自己的妻子说话。或者,丈夫被妻子的哥哥批评时,做妻子的能马上为自己的丈夫说话辩护。如果做丈夫的只会替自己的朋友着急,而轻视妻子的意见,宁可让妻子生气,也不愿得罪朋友,则可视为婚姻认同不够强的表现。

一对夫妻假如缺乏婚姻认同时,在谈话中经常听他们在说自己、我、你的称呼,“你母亲”、“我爸……”、“你们家”,而很少听到“我们”的称呼,很少关注两人的共同生活。这可证实他们的婚姻在心理上尚不够健全,需辅导、纠正。通常,首先让这样的夫妻了解他们婚姻心理上的缺陷,并指导他们更正,应建立以婚姻为主、以夫妻两人为上的观念和态度。

据有关专家估计,求助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已婚者有半数以上是由于存在婚姻障碍,还有部分人则同时存在个人的心理障碍和婚姻问题。当然,也还有许多存在婚姻障碍或危机的夫妻不知道婚姻障碍也是可以通过治疗而“痊愈”或“好转”的。

总的来说,婚姻关系咨询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焦点放在一对夫妻身上,从人际关系的观点来了解夫妻的心理与行为,解释他们的婚姻行为问题,并协助他们去改善不良的关系与适应方式。对于婚姻问题的本质及产生原因,按系统论的观点运用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及分析治疗的知识,建立一套以“人际关系”为着眼点,以“夫妻”为对象的治疗原则与技巧。因为治疗时对象不是单个人,治疗目标是改善夫妻的关系,治疗师需要抛弃个人心理治疗的习惯,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婚姻关系治疗工作。

三、婆媳关系咨询

家庭界限过于严密的家庭在儿子成家后,母亲一般难以接受新的家庭成员,婆媳关系容易紧张。由于婆媳之间既没有血缘,也没有夫妻之间的爱情,因此她们之间关系问题的咨询有别于前面介绍过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咨询。

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通常处理婆媳关系的一般原则有:

1.相互尊重 婆婆和媳妇都要相互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经济地位,谁也不要支配谁,谁也不要完全听命于谁,全家的事情商量着办。

2.相互谅解 媳妇要多体谅老人心理,老人所想的不可能和年轻人完全一样;婆婆要多体谅媳妇的心理,过去的家庭环境不同,有些事情难免有分歧。

3.切忌争吵 在任何情况下,婆媳都不要“针尖对麦芒”地吵,如果一方发火了,另一方要暂时忍让。平时如果有些意见,千万不要和邻居、亲友乱讲,话传来传去,往往没有矛盾也弄出矛盾来。但是有些事情如果非说不可的,有机会双方可以友好地、开诚布公地说,或是由儿子恳切地转达。

4.父子要起缓冲作用 如果婆媳产生矛盾,双方一定要站稳脚跟,慎重对待。最好是父与子都保持“中立”。

5.精神上安慰和物质上的照顾相结合 媳妇对婆婆要多多地关心,在力所能及情况下,要经常买些老人爱吃的东西给婆婆吃。这不仅是物质照顾,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婆婆对媳妇也是同样,媳妇有困难(如分娩),婆婆要帮助;有时也可以适当买些东西给孙子孙女。

【案例】 “我结婚几年了,一直在家里照顾孩子,生活应该说是挺幸福的,只是今年快70岁的婆婆让我特别伤心。”心理咨询室的一位来访者这样开始她的诉说。

为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请她提供“证据”。于是,来访者历数婆婆的种种不是:

我们在城里住,婆婆和孩子的叔叔一家住在乡下老家。我生孩子之前,婆婆就说:“生孩子的时候别告诉我,我怕那情形。”其实,婆婆哪里是害怕,只是不想来伺候我罢了。孩子生下后,我还是把婆婆接来了,可婆婆只待了一宿就回去了。为此,我特别伤心。

婆婆平时不来我们这里。孩子还小的那会儿,有时候我们去老家,想接婆婆来帮忙照顾孩子,可婆婆就是不来,还说:“一个大人看个孩子,还用别人?”您说,这怎能不让人难过?

孩子9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感冒发烧,碰巧丈夫出差,有人劝我:“你快把老太太叫来照顾你呀!不叫白不叫。”我给婆婆去电话,电话打到孩子的姑姑家,我请他们帮忙转告。谁知,婆婆就是不来。

又有一次,孩子和我同时病了,又是碰上丈夫出差。当时,孩子的婶婶碰巧来我家,知道我病了。她回家后能不和婆婆说吗?可婆婆还是没来照顾我们。

有一次,我给孩子做棉裤,婆婆就在身边,我说:“我不会做棉裤,这可怎么办……”婆婆听了不吭声,我只好找别人来做。

还有一次,婆婆问我:“孩子穿在里面的棉衣有了吗?”我虽然已经准备了,却说:“没有呢。”婆婆就说:“反正外边穿的防寒服这样、那样的挺多,穿在里面的棉衣有没有也不碍事。”您瞧,她就是不说帮我。

……

“您说,这样的婆婆我该怎样对待?往后,我应该对她孝顺呢,还是对她不好?”来访者提问。

我避而不答,却问:“你说了很多婆婆的不好,那么,你对婆婆好吗?”

“我现在对婆婆也不好了,起码不如以前好。”来访者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心里特别矛盾。假如我要做模范媳妇,一定能对婆婆特别好。可婆婆对我这样,我心理不平衡……”

“假定婆婆对你不好,你对婆婆也不好,就是半斤对八两,你还有什么不平衡?”接着,我把话锋一转,“我知道,现在困扰你的实际上不是婆婆的做法让你伤心,而是你现在对婆婆不好的做法和态度让你不安。你可能在想:我这样对待婆婆对吗?今后继续这样对待婆婆行吗?这就是说,你诉说了婆婆的许多不好,其实不是为了告状,而是想为自己现在的做法找理由、壮胆子,可你还是底气不足,还是有些自责。否则,如果你对自己的做法理直气壮,你就……”

“我就不来找您了。”来访者快言快语,“您算看透了我的心思。那么您说,我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么让我伤心的婆婆?”

我以问代答:“你的孩子是男孩吗?”

“是的。您放心,我将来当婆婆的话不会那样。”她立刻意识到自己也会成为婆婆。

我很高兴她能意识到这一点。我接着说:“你能想到自己将来也会当婆婆很好,但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将来怎样当婆婆,而是说现在怎样学会从婆婆的角度来看问题。无论如何,你现在是较多地从儿媳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大容易理解对方的心态。我们常常站在自己这一面看问题,这叫‘自我中心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指人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及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想法总是对的。

应该说,儿童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孩子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自我中心倾向在成人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般说来也是自然的、正常的。但是,成人过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已不再是促进,反会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理智,妨碍感情交流,妨碍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进而会导致误解和交往障碍。许多婆媳关系障碍都是这样形成的。

消除误解和障碍的办法就是破除主体过度的自我中心,即进行“心理换位”。心理换位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即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去理解、去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而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问题及对待他人。

“您是说让我多站在婆婆的立场想想?”来访者开始思索。

“对。”我肯定地说,“我知道你是善良的,也想当好媳妇,只是心里的弯子一时转不过来罢了。如果你领悟了上面的意思,来个心理换位,你就会发现自己说的那些伤心事原来还有另外一层道理。比如,伺候产妇的为什么一定要是婆婆?不是还有丈夫或娘家的妈妈可以伺候吗?婆婆在乡下生活惯了,到城市来习惯吗?你有丈夫在身边,快70岁的婆婆不来伺候你又有什么大错?比如,你有病为什么不直接请婆婆来帮忙?你没与婆婆直接通话,怎么能保证婆婆一定知道你要她来照顾你呢?你感冒发烧说到底也不算是什么大病,即使婆婆知道后没来照顾你,她又有什么不对?再说什么叫‘不叫白不叫’?比如,你长年在家,难道真的照顾不好一个孩子?你知不知道婆婆一个人拉扯大了几个孩子?婆婆说‘一个大人看个孩子,还用别人’,这话不也入情入理吗?比如,你不会做孩子的棉裤,为什么不直接求助婆婆而旁敲侧击呢?比如,婆婆问你孩子的棉衣准备好没有,这难道不是关心吗?你不责备自己说谎,为什么却挑剔人家?面对说谎的媳妇,你要是婆婆又会怎么做?我不是说你婆婆没有错,但是,你如果能换个位置来思考,那么你就会发现,天宽了,地宽了,一切烦恼也烟消云散了。至于以后该怎样对待婆婆,还需别人给你答案吗?”

来访者一直静静地听着,我知道她已经开始心理换位了。

起身告辞的时候,来访者笑着说:“平生第一次听到您这样的话,我要仔细想想。谢谢您!”

婆媳关系不好,问题在于彼此没能将心比心。婆媳关系不好的女士们,不妨试试心理换位。请相信:只要这样做了,一定可以减少痛苦、烦恼,增添快乐、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