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就业心理
一、就业心理特征
就业是大学生学有所成、走向社会的一个抉择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但由于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往往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复杂的心理特征。下面就择业前、择业中、择业后的心理特征进行阐述。
(一)职业选择前的心理特征
1.困惑心理 这种心理是担心社会竞争激烈,心理负担较重。部分学生有一定知识和能力,但缺乏自信心,担心毕业后由于无良好的社会关系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无特长和自身的优势不够,在校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一般,他们为不能完全胜任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担心,为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而产生困惑,这种情况在女生中容易产生。有部分学生担心自己学历层次低,特别是看到人才市场上科研部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往往只要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更感到自卑,但又不愿去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重实用而轻专业的思想,有些学生盲目充电、考证,参加各种热门学习班,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埋下隐患。
3.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只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依赖型毕业生的心理与其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依赖父母,上学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自立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进取精神和吃苦精神,对学习和学校中的活动没有热情;面对就业这一人生大事,更是考虑甚少,盲目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这些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认为找不到工作也不重要。
4.完美主义心理 完美主义思想在大多数毕业生身上存在,他们盲目幻想,在择业时对就业形势分析不深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择业标准很高,部分学生守着“大、高、全”(大城市、高收入、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不放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常常错失良好的择业机会。部分毕业生对眼前的招聘单位或就业信息“按兵不动”,认为提早签约会减少自己充分选择的机会,处于继续观望和等待的状态。
5.自卑心理 有的毕业生因为外貌特征无明显优势、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技能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低,或是多次受挫、遭人歧视等原因,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招聘人员,甚至一见到就业信息或听老师、同学提及“就业”、“找工作”等相关字眼就情绪低落,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和自卑心理。
6.懈怠心理 有的从心理上不重视自己的就业问题,不想制作就业推荐材料,不收集和关心就业动向和招聘信息,不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教育,不积极向同学、朋友获取就业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上天缘分注定,把一切涉及就业的问题和困难都归结为自然因素,表现出对就业的漠不关心或随波逐流。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1.拜金主义思想 部分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标准和奖金待遇,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和专业技能的适应性,单方面追求个人经济效益,以实际收入的多少作为工作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表现出对金钱的过分看重,甚至向往和崇拜。
2.追求稳定思想 部分毕业生把目光聚集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国有企业等被老百姓普遍看作是“吃皇粮”、“端铁饭碗”的单位,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工资、福利、奖金、保险等方面比其他企业单位有保障,承担的社会风险小,只要进去便无后顾之忧,表现出对工作稳定性的“情有独钟”。
3.天之骄子思想 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通过国家正式高考、经过系统培养、科班出生的高级人才,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个人才干都比一般的劳动者高出一筹,理所当然应该找个条件好、待遇高的就业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正确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机会。
4.嫉妒攀比思想 有的毕业生择业时出现狭隘心理,轻易将自己的就业单位与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进行盲目的攀比,甚至对比自己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www.xing528.com)
5.“全面撒网”思想 部分毕业生担心自己错过了就业机会,在择业时不能充分顾及个人素质和专业特点等因素,认为创造的机会越多,成功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求职无针对性,到处投递自荐材料,并盲目选择面试或洽谈机会,结果却因专业不对口、岗位不合适等原因无功而返。这样不仅浪费人、财、物等资源,又很容易导致就业后违约现象的频繁出现,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而且无意间侵占了其他同学的就业岗位,影响了就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三)就业后的不良职业心理现象
1.失落心理 部分毕业生由于对从事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特点认识不够、了解不深,且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的现实状况与理想中的情况相差甚远,便产生了严重的失落心理,进而变得沉默寡言,消极沮丧,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信心和兴趣。
2.“跳槽”心理 部分毕业生认为今天的就业是为明天的跳槽做准备,在一个地方的就业是为在另一个地方更好的就业做铺垫。他们把就业当作体验生活的游戏和实现不断变化着的人生目标的一个跳板,不珍惜现有的就业机会,对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没有工作成就感。
3.“得过且过”心理 少数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不求上进,整日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状态和要求,不想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热情,没有青年人应有的人生追求和精神面貌。
二、就业心理调适
(一)练好内功是我们成功就业的基础
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录用人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高学历、好专业的第一选择。单纯的学历已经不足以吸引企业的目光,他们更注重从全方位考察人才,即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他们注重应聘者的人品,希望自己未来的员工踏实肯干;他们要求员工要有较好的自理能力,还要对周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独立完成工作;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富有创新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校期间练好内功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一要注意自身修养,加强交际能力,不断扩散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什么叫做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大家都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快地去做好它,就是不容易。”只要我们踏实认真,一心一意,综合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二要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代大学生要思想开放,对各种知识兼收并蓄,重点分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互补,培养自己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素养,为自己的修身立业打下厚实的根基。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实习期,积极参与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了解实践单位的管理与工作节奏,体会实践单位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就业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可通过实习提高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统一。
首先要准确自我定位。毕业生要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工作岗位上以建功立业为原则,跳出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高收入的小圈子,不贪图舒适、安逸、名声等身外之物。刚踏入社会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起点定得过高,做好不企求一步到位的心理准备,从小公司或基层做起,有利于将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即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及个人志愿做个充分的、全面的分析,不要高估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能力有助于迅速准确找出自己最擅长并且最喜欢施展的技能,进而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其次,要在面试时充分展示自己。毕业生在求职中不是为展示实力而展示实力,而是应该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状况和意图,在一种有实质意义的自然交流过程中,自然展示自己的素质和实力。在与用人单位打交道时,过于木讷或过于活跃都是既不成熟,又缺乏自信的表现。第一次面试是很重要的,要从细微处注意自己的形象。此外,展示自己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将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相关成果,如科研成果、论文、经历、曾获奖项、社会兼职等,如实告知用人单位。此外,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切记不要不懂装懂,要给用人单位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印象。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健康的择业心理是成功就业的保证
面对目前大众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成功就业,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和相关的环境,对自己本身及环境有深层次的了解。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参照物,找准自己位置,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国家利益和个人的能力、爱好与理想结合起来,只要能发挥作用就不妨一试身手。尽量选择与专业对口、与能力相符的职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翘首观望为积极进取,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要建立健康的择业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求职择业的重要条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以及多种多样的诱惑与选择,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务实的求职态度,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在择业过程中克服和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与障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的功能,提高自己在就业中的主动性。三要树立诚实守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使你在社会交往的各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