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老年人心理卫生意识,正确面对衰老

强化老年人心理卫生意识,正确面对衰老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人心理卫生不仅是要预防老年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而且更要注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不管我们的躯体如何衰老,在心理上要像毕加索那样,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只保持在30岁的年龄上,永远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活,期望快乐,以一颗年轻的心与人交往,参与社会,去争取辉煌,争取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强化老年人心理卫生意识,正确面对衰老

第三节 强化老年人心理卫生意识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由于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改变,老年人出现外貌的变化,免疫力降低,脑功能和感觉功能的减退,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平衡能力减弱。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变差,容易产生孤独、失落、自卑、自责、感情脆弱、情绪低落等负性心理,尤其在患病之后更甚,所以强调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很为重要。老年人心理卫生不仅是要预防老年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而且更要注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一、正确面对衰老,积极养生

面对各种机体功能衰老的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这个事实,在生理上要“服老”,做好心理角色的转变。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生理状态,安排生活,安排活动。

为了延缓衰老,要积极养生保健。除积极地做好心理保健,预防各种疾病之外,更要积极从事各种养生活动,包括功法养生,食物、药物养生,艺术及其他心理养生等。尤其应强调节能、节用,休养生息,要珍惜每一个细胞,爱护每一个器官,适当减少肌肉的劳作,减轻心肺的负担,减少肝脏工作,降低肠胃肾脏负荷等。尤其是到中老年期,已经显示出弱势的器官,例如心脏血管已开始硬化,呼吸道已有慢性炎症等等,更应该注意保护它们,既要减轻它们的工作负荷,也要不断予以保养和维护。

强调老年人不宜从事剧烈运动,不等于不动,强调“节能、节用”不等于“不用”,只是相对避免过多劳损、过多能量的消耗,强调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才能促进生理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二、保持心理上的年轻

20世纪画坛一杰毕加索活到91岁。他的长寿经验是:“我决心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在30岁的年龄上。”

一个人只要保持心理上的年轻状态,他才拥有健康,富有活力。人们都不愿意“未老先衰”因为心理上的衰老远比生理上的衰老更可怕。

不管我们的躯体如何衰老,在心理上要像毕加索那样,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只保持在30岁的年龄上,永远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活,期望快乐,以一颗年轻的心与人交往,参与社会,去争取辉煌,争取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三、满怀信心,期望长寿

有关调查证实,我国老人死于73岁、84岁的比率最大,为什么呢?原来孔子活73岁,孟子活84岁,这两人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崇拜孔孟的人认为自己不该超过圣人活的寿限,“73”和“84”是个殉头,就该死去。可以说,我国人自觉地把“73”、“84”作为自己寿命的期望极限,所以才出现上述统计结果。

身处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确定自己所期望的寿命,因为现时代平均寿命已超过73岁,所以确定自己的寿命要更高一些,可根据自己的遗传素质、体质情况、生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将寿命的期望值定在高于父辈5~15岁。就一般情况而言,多数人把自己的寿命定在90岁或以上更适宜,经过努力多可达到。

确定了长寿的期望还要有坚定的信念、百倍的信心。信念坚强、期望强烈,才能形成一股意念的力量,去影响生理过程,指导生命的进程。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意念活动与人体免疫力有密切联系。所谓意念治病就是通过病人的主观意志进行积极思维想象,使病人的疾病和因疾病而造成的不良情绪得以改善。意念甚至可以治愈人们通常认为的绝症,如癌症等。得道的高僧或瑜伽功底较好的练功者甚至能以意念控制全身。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当人身处绝境或濒临死亡时,顽强的求生信念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存奇迹。有了长寿的期望又有了百倍的信心,加上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重新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寿命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

四、坚持用脑健身

人脑是1000亿脑细胞(“微机”)联网而成的复杂系统,潜力很大。人的一生中脑功能的应用只有实际脑能力的10%,也就是说人脑有90%的脑细胞在闲置着,要开发脑的潜能,坚持科学用脑,才能发挥脑的功能。

坚持科学用脑是要遵循脑活动的客观规律,张弛有度,注意休息,尤其是不要经常在脑活动的低潮期强制用脑,包括抽烟、喝茶或使用咖啡兴奋剂等。交替用脑也是科学用脑。大脑有各种功能,避免长时间进行单一的脑作业,例如思考问题和音乐欣赏交替进行,可使脑得到积极休息。心理上的(意识)平静状态,尤其是气功入静态,可使人进入一个完全自律的状态,可避开一切干扰,使脑血流增加,使大脑处于高度序化、高度激发状态,达到最优化的功能态。气功不仅有治病强身的效果,也有健脑、增智的功能。

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健全,更有利于全身功能的协调和健全,以科学用脑延缓脑的衰老,以维护脑和神经系统对全身功能的协调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减缓人的衰老进程。

五、克服或转化负性心理

(一)克服“空巢”和孤独(www.xing528.com)

俗话说“老小,老小”。老人随着年龄增加,不仅身高日趋矮小,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也逐渐回归童年,例如喜欢交朋友,需要爱、体贴和安全感。儿女大了,陆续离“巢”而去,甚至老伴也走了,只剩下“空巢”和只身孤影。那冷漠,那孤独,那寂寞,使人心碎……著名精神病学家夏镇夷教授提议,要在街道里弄多设一些老人俱乐部、老人活动室,把老人们集中起来,让他们交往、倾诉,一起活动,这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老人的相互倾诉是情绪发泄的最好形式,老人之间的交往更有利于他们克服孤独。

强调我国的传统,强调子女敬仰老人,给予老人更好的照顾、真情和挚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亲人和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天天有好心情

(二)知足才能长乐

心理状况调查表明,中年人对自我实现有强烈需求,进入老年期以后,很多人对自己的一生会有失败感、不满足感。成就平平,悔之晚矣。感叹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于是悲观、悔恨、沮丧、抑郁,自觉愧对儿女,愧对社会,在痛苦中度过余生。其实个人不过是社会群体中一粟,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社会分工,作为社会一员,只要勤勤恳恳,完成了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生命也就达到了应有的价值,就应该以一个胜利者自居、自豪。虽未成为政治家,也未成为知名专家,或个体企业家等等,只要问心无愧,做了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就应该肯定这一生的价值。知足才能永远快乐。

(三)强化保健意识

一项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退休工人中,患有各种器质性疾病的占50%,至70岁以上患病比例增加到65.9%。躯体的疾病无疑会带来烦闷、抑郁的情绪,使许多老人失去信心和勇气。这就和年龄增长、衰老进程的不可避免一样,疾病的发生也是必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年人要正视这个现实,以科学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中年之后的人就应该有积极的保健意识。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积极医治所患疾病。要加强保健意识,不仅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已发疾病,而且要积极采取各项卫生保健措施,预防各种老年疾病。

即使是重病缠身,或多病并发,也要正确面对,即使因病而生命垂危,也要有积极乐观、笑别人生、悦归自然的心理状态。

六、老有所乐,贵在追求

生活使人充满快乐和享受,无疑会提高人对生活的期望,老年人更应该去追求生活,享受快乐,通过各种渠道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

(一)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取乐

老年人不需要太多改变自己的习惯,年代已久的习惯就是癖好,是人取得快乐和满足的一种方式。爱听的多听,爱说的多说,爱看的多看,爱玩的多玩,爱静的多静,爱吃的多吃等等,各取所需,在日常的习惯的行为中获取各种需要的满足。

(二)贵在参与

努力在新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乐趣。诚然,由于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叫老年人去大胆追求性爱、情爱,去尽情于卡拉OK、摇滚和迪斯科疯狂的旋律之中,去随波逐流,沉浸于现代人的一切娱乐热流之中,实在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老年人既然还生活在这变革的纷繁社会中,就应该去参与、去学习、去实践、去认真品味这全新的生活,并从中获得宽慰,享受快乐。

(三)尽享天伦、寻觅博爱

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活5年以上,加上男女婚龄又相差2~3岁,多数女性老人要独居7年以上。要鼓励老人“黄昏恋”,让他们不仅能有性爱、情爱的满足,也能有个“老来伴”。结伴走完人生,同生共死,常是老人最后的追求,也是他们面对死亡时最大的宽慰。老人还要追求家庭的和美、亲人的挚爱,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老人还应理所当然地接受社会各界的关怀、爱护,大有“儿女遍天下,挚爱满人间”之感。

(四)乐在“有为”之中

老有所为,“为”中取乐。按一般人的寿命期望值定在90岁计算,65岁进入老年期,还有长达25年的生活。倘若从退(离)休时间算起还要增加5年,安排好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休闲娱乐外,还要追求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或者发挥余热,继续事业上的拼搏,继续完成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或者无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对社会不断地奉献之中,取得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