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适应与挫折应对能力及相关心理咨询

青少年适应与挫折应对能力及相关心理咨询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青少年适应与挫折应对能力及相关心理咨询一、学校适应不良心理咨询青少年到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由于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课程难度的加深等诸多因素,会对所处的环境感到不适应。对学校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应及时发现,并予以必要的咨询。(三)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同样的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推动他克服困境,继续奋斗,直至取得胜利的动力;而对弱者则是巨大的精神压力。

青少年适应与挫折应对能力及相关心理咨询

第五节 青少年适应与挫折应对能力及相关心理咨询

一、学校适应不良心理咨询

青少年到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由于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课程难度的加深等诸多因素,会对所处的环境感到不适应。学校适应不良又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青少年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对学校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应及时发现,并予以必要的咨询。

心理咨询师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准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坐标。要善于捕捉青少年细微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激励他们追求新的进步。要多给青少年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不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从而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和大家一起进步。

对学校适应不良尤其是有适应障碍的青少年应予以教育和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多用。支持来访者健康的宣泄,给予巨大的心理支持,必要的允诺和保证,真诚的鼓励,切实的帮助,并调动组织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来访者全面的心理支持。

(二)其他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对改变认知歪曲有较好效果;放松训练、催眠暗示、系统脱敏对解除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有积极作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应激免疫训练对改善人际关系,情绪的合理表达,建立正确的应付方式有效。另外,还应指导青少年合理利用家庭与学校两大支持系统,不要一味地拒绝帮助。

(三)教育配合

对产生学校适应不良的青少年的咨询,要求多方配合。和学校教育方式有关的,应向有关教师客观介绍青少年的症状,争取教师配合,如在学校为青少年创造成功的机会,安排活动让其自我表现,改变诸如忽视、孤立、专制等不当的教育方式等;对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应请有关教师给予具体指导,帮助青少年排除学习障碍。和家庭教育有关的,必要的要约见家长或家访,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或教育,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挫折应对能力咨询

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生活道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坎坷,遭受挫折。就青少年而言,不如意的事也经常发生,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老师不理解自己,同学间有摩擦,自己的理想与现实难以吻合等等。

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直至战胜挫折。怎样才能积极地应对挫折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

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挫折可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情绪紊乱,行为失措,甚至会引起悲观厌世以至种种疾病。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炼,帮助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人们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变得更聪明、坚强,成熟得更快。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应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只有多经沧桑的人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才能尽快成熟起来,才能成大业。当然对挫折也应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客观地评价挫折带来的损失,反而会加重受挫后的心理痛苦。

(二)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青少年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幻想,为自己的将来规划着美丽的蓝图。对学习、工作往往怀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他们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也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在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希望达到的目标越高,而又因能力所限无法实现时,所遭受的打击就越大,挫折感也越重。因此,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但也不可轻易地否定自己。同时,当一种动机和行为经一再尝试,仍无法成功时,就应学会调整目标或改变行为的方向,通过迂回的方式另辟蹊径以达到目标。例如,有的同学立志要考大学,但多次高考成绩均不理想,说明知识能力不足以实现该目标,那就应重新调整目标,改变志向,争取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成才的愿望。

(三)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同样的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推动他克服困境,继续奋斗,直至取得胜利的动力;而对弱者则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强者是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待挫折,因为他相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自己走向胜利。所以即使处境艰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从不放弃取得微小胜利的努力。他们的格言是坚持到底,光明即在前面。弱者是以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对待挫折,当挫折来临时就畏缩、自暴自弃,从不去寻找新的行为方式或改变行为方向,而幻想出现奇迹,依赖他人的拯救。坚强的性格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在个人有意识地实践中不断磨炼形成的。这种磨炼是长期的,决不能希冀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歌德说过:“倘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实践证明,凡是经过痛苦磨炼、饱经风霜、有高度修养的人,意志就坚强,就能战胜挫折,他们能在克服困难中找到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

1.要保持对学习、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

(1)树立坚定的目标和坚强的信念,这样就能从逆境中奋发图强。

(2)不断增强意志的锻炼。

(3)培养正确认识和分析挫折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4)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今中外有志者从“困境”中奋起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

(5)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这就需要学会正确地分析自己和认识自己,找出个性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完善个性特征,使自己真正成熟起来。

2.可以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1)树立自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的自我接纳态度。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我形象进行高度知觉、评价基础之上的一种自己信任自己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具有强烈的情绪成分。自信心是人们顺利成长和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如果人们在从事活动时,能够自己信任自己,相信自己便能在种种不同的情境中充满信心,从而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那就会激起自尊、自爱和自强而终于有所作为。可见,自信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以为自己不行,做不好工作,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势,给工作与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使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上转移开来。遇到烦恼、苦闷之事,可采取暂时回避的方式,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散步,进行体育运动或做其他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事实证明,注意转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整心态应对挫折的方法。

(3)反向思维法:即换个角度看问题,或从光明的角度看问题。在遇到挫折时,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想,努力从不利中找到有利的因素,从而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生活中自会有“因祸得福”之事。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4)倾诉和调节法:向他人倾诉你遭受的挫折、心中的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5)升华法: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会面临很大的外在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都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不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三、培养良好习惯咨询(www.xing528.com)

人的习惯是在后天自觉或不自觉的训练中形成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些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一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又说: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种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质形成巩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每当他受到这一类情景刺激时,就会自动地去进行与此相关的动作。

具体而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在学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计划,从需要出发,强化一定学习情景的刺激,比如写读书笔记、归纳整理、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等等。经过反复长期训练,就会变为良好习惯。

2.在生活方面,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反映,在这方面要从言谈举止、礼仪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应当教育学生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习惯,反对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方式,进而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感情。

3.在人际关系方面,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般可分为和谐型(如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和对抗型(如竞争、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两种。这两种类型对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我们应把养成学生的和谐型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培养的目标,即使是正常的对抗与竞争,也只是作为一种权宜性的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使青少年通过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通过互相了解,增进友谊。

在具体实施上,对青少年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步骤一:要引导青少年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二:与青少年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青少年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好习惯,一个新习惯。

步骤三: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让青少年知道,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

步骤四:需要持久的训练。

我们可以尝试用技术手段,进行习惯培养,但是一个行为的形成一定要有时间的保证,至少要训练一个月以上,并且要对这个行为的形式过程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步骤五:要及时评估,用各种方式给予表扬。

表扬可以起到激励与巩固的作用,特别对青少年的作用更大。

步骤六: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级里就应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大家就应鄙视、反对。这对一个人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意义的。

坚持六大步骤并把每个步骤都细化,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四、素质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提倡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如何适应社会的转型,掌握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我们一定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环境。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宠爱孩子的父母,他们希望把世上的一切幸福都给孩子,把一切不幸和痛苦都揽到自己身上,以致部分青年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经受不住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打击和考验。在我国,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主要是在吃、穿、学习成绩、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等方面,很少注意他们孩子的性格、气质培养。应该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熏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要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宽严有度,注意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细小变化,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重视对他们的能力、兴趣、性格、品质的培养,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周围大多数人的选择为标准;不能只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应加强对孩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上尊重他人,有责任感。

(二)教育环境的建设

教育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学校,最主要的是教师。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依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学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向家长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建议,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青年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的良好环境。开展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青年解决问题,使他们增强良好的适应性。不断总结经验,使家庭和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服务,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社会文化建设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扬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精神,把握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品位及舆论导向等都影响到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状态,因为无论个体、家庭和学校,都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法与社会隔绝。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生活引入竞争机制,对进入社会领域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学识及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真才实学和创新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努力建设更多更好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年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专业指导,矫正青年学生的心理失衡,引导青年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如怎么样面对学习压力,如何调试自己的不良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勇敢地承受并有效地处理挫折和压力,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建立自尊与自信,同时要克服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五)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建设

没有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但解决不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还会造成新的“心理伤害”。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因此,应该选派一些有一定心理科学知识基础且思想政治素质好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化培训,使其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影响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因素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及学生家庭的强力支持与配合,但主要还是靠学校的正确教育与培养、社会的正确引导。重视对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维护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迎接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