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过程能力的提高
提高人的心理过程的能力,不断完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无疑是增强心理免疫力的根本措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来访者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虽说提高心理素质是来访者自我心理保健的任务。但也少不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导,从专业方面提供支持。
心理过程是由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组成,提高心理过程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认知能力、情绪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
一、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环节和现象。
(一)感、知觉能力的提高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局部的直接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人体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温觉、冷觉、触觉、痛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等。各种感、知觉信息经大脑的综合,得到对客观事物本质或整体性的认识,所以相关感、知觉能力的训练是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
各种感觉能力的训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心理教育课题,训练要适时适度。成人以后的感、知觉能力训练仍然是提高心理过程能力的重要项目。
感、知觉能力训练的主要项目可有:
1.视觉和观察技巧训练;
2.听觉和倾听技巧训练;
3.味觉及品尝技巧训练;
4.触觉训练;
5.嗅觉训练;
6.运动和平衡感觉训练;
7.统觉训练——各种感觉联合训练。
感、知觉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可在心理保健师指导下,作为自我心理保健项目实施训练。
(二)记忆能力的提高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相当于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关键。
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容量的大小和保持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系统。
提高记忆能力就是要提高识记能力,保持能力,再认或回忆能力,其中又以识记和保持能力的提高更重要。
1.识记能力的提高 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的识记目的,是否需要付出努力,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识记目的,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又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更重要。
影响识记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态度、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
增强识记能力的训练,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主体对识记材料和识记过程的兴趣,适用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识记效率。
2.保持能力的提高 保持是信息在大脑中的编码和储存,信息保持不是单纯的保存,而是发展变化的。其中也经历着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保持的两种变化倾向,其一是记忆量的变化,另一是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
保持的反面即是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被提取,即不能再认和回忆,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后者是识记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若识记的材料已转入长时记忆,而一时不能被提取,则称为暂时性遗忘。
遗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时间长短有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通过实验发现,已经记住的东西,如果不再进行复习,保存量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的速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缓慢。所谓的“先快后慢”,以曲线图表示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与识记材料有关: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忘越多。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记忆的影响更大,如熟练的动作忘得慢,熟记了的形象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忘得慢。
(3)与学习程度有关:学会以后,多加几次练习,多加的练习就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保持效果最佳。
(4)与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有关:一般来说,识记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这就是回忆系列材料间的系列位置效应。
提高保持能力,首先是遵循艾宾浩斯曲线的遗忘规律,加强学习的前期复习;其次是通过过度学习来减少遗忘,增加保持,尤其重视识记材料中间部分内容的复习或过度学习,以提高识记内容的整体保持能力。
3.再认和回忆能力的提高 当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称为再认。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记忆的巩固程度和当前的事物与以前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再认的错误可以是不能再认,即对过去接触过的事情完全不能再认;亦可以是错误再认,即把没有感知过的事物错认为感知过的事物。
回忆是指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不是简单、机械呈现过去的映象,它包括对记忆材料的一定的加工和重组活动。
回忆有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之分,也有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之分。间接回忆可以运用各种中介物或联想来提高回忆的效果。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表达或实现过程,也涉及或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识记和保持能力好,再认和回忆能力不好,相当于学了很多知识,不会应用一样,影响到记忆这一心理活动的效力。只有记忆三个过程的能力都提高了,才能有记忆能力的提高。
4.记忆能力的训练 儿童期是记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记忆能力训练最重要的时期,成年后记忆能力仍然可以训练,以保持和不断提高记忆能力。
除了不断观察、识记新鲜的事物和知识,还要能做到“学而时习之”,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事物或知识必须进行过度学习外,更要注意“学以致用”,不断应用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加深记忆的过程,不断提高记忆能力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记忆能力的训练,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执著和坚韧。
(三)思维能力的提高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及其规律间接、概括的反映。通过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的思维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或规律,而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征。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的反映事物,而是通过某种媒体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思维一般分为:
(1)动作思维:是指依据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2)形象思维:是人们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3)抽象思维:或称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具体化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来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活动。
还可根据思维活动探寻目标的不同方向,把思维分为:
(1)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念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一定范围有条理地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活动。
(2)发散性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
2.思维的过程 以抽象思维为例,思维的一般过程为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反映,是构成人的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概念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总和是概念的外延。
(2)判断: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又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又分为联合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
(3)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种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推理中,我们把由其出发进行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做前提,把已知判断所判断出来的叫作结论。要使推出的结论正确,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即前提应是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判断;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亦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应有一定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凑合。
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个普遍承认的原则(或定理定律)为前提,进而推演到特定事例,最后得到一个肯定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观察到多个事例所获经验为根据,从而归结出一个概括性的原则,用以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判断的推理。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完全归纳是指同类形象全部观察之后所下的推论;不完全归纳是指只根据对部分样本观察之后所下的推论。
3.提高思维能力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愿望和动机,为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和维持提供内在的推动力。
(2)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教学实践和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教学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人们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例如,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
(3)丰富知识:知识的积累与表象的储存,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已有知识和表象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材料和基础。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都是建立在知识和表象储备的基础之上的。头脑中的表象素材越丰富,思维与想象的内容才能越丰富、越新颖、越有创造性。
(4)培养和捕捉灵感:灵感的产生也与其他一些心理和环境条件有关。一般来说,在紧张思维之后的暂时的放松,如小憩、梦境、宁静清新的环境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常常是产生灵感的大好时光。在一番艰苦的思维后把问题暂时丢开不去想它,让所想的东西在潜意识中去酝酿,注意利用最佳的时间与环境,使意识作用弛懈,让潜意识中的表象易于涌现。还要注意情感参与并影响表象,让情感和表象在创造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5)利用联想和原型启发:通过联想,人们就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众多事务信息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型启发就是一种通过联想实现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原型。如鲁班发明锯子就是受到了带齿草叶的原型启发。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下述个性特点对创造性思维有促进作用:①自信心强;②独立性强,从众行为少;③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较高的抱负水平;④兴趣广泛;⑤语言、思维流畅;⑥具有幽默感、审美感;⑦反应敏捷,效率高;⑧勇敢,敢冒风险;⑨浪漫、直率、感情开放;⑩坚韧、顽强、目标明确、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开拓创新精神;生活范围较广,社会活动能力较强。这些个性特点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也是可以努力去培养的。
(7)深入思考的技巧训练:在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思考的技巧的培养和训练,把眼前事物的所有可能性挖掘出来进行分析,就在专注思考的时候,开始果断的行动。
(四)想象能力的提高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以过去所感知的事物的形象(表象)为基本材料,表象经过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并加入到新的联系中再构成一个新的形象。
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努力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水平的不同,可再分为:再造想象(根据原来表象或语言描绘,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积累的表象材料,独立创造出新形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方式,如神话、童话、科幻中的形象等)。
2.想象的过程 想象过程是心智操作的过程。想象是大脑对已储存表象的加工、改造,其具体的心智操作有:
(1)粘合:粘合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许多童话、神话中的形象就是通过这种心智操作形成的,如孙悟空、美人鱼等。
(2)夸张:夸张就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如千手观音、九头鸟等的形象,就是通过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想象。
(3)典型化:典型化是把某类事物共同的、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集中在某一具体的事物上,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典型化是文学、艺术创造的重要方式。鲁迅在谈文学创作时说过,人物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典型化使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更逼真,更感人。
3.提高想象能力 儿童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童话、神话和科幻中丰富的形象,引导儿童张开幻想的翅膀,无止境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身边或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引导他们去想象。
成人的想象力训练虽然不如儿童期训练那么有效,但只要坚持去做,对我们想象力的提高仍会带来很大帮助。
想象力的训练寓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在做事、交往、旅游、看书时,都可能联想翩翩,当我们专注于这些想象,不管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哪怕就是幻想,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训练想象能力,不断提高想象能力。
(五)注意力的提高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当我们的注意选择、指向一定对象时,对这一对象的反映就变得清晰,而对其他事物的反映则模糊、暗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一个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同时便离开了其他的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总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由此可见,人在同一时间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几个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这两个特征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的对象可以是外界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人在注意时,既可以采取综合的态度对某些对象的整体加以注意,也可以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对象的一部分或某些特征加以注意。当人的注意指向外界事物,例如桌子、椅子、电视、动物等,这种注意经常与知觉同时进行,也称为知觉注意,它在探究外部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的注意指向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例如记忆、思想等,这种注意在洞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在发展个性特点、规划未来的动作和深思熟虑地办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既与大脑皮质的活动有关,也与皮质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不同。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注意有以下功能:
(1)注意的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是指注意避开无关刺激、指向注意目标的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性。
(2)注意的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表现为,一方面注意的对象在言语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另一方面进入感觉的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贮存,才能保持。
(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集中注意可以排除和抑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同时,根据活动任务变化的需要,又能及时转移注意。
(4)注意对心理活动有积极作用:任何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保证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实现目标。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学习中注意比不注意的效率更高,在任何实践活动中,都需要注意,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种。
(1)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消极注意或情绪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其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情绪、精神状态等。
(2)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的性、意志性被认为是有意注意的两个重要特征。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词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时产生的,人可以通过词,根据一定的任务和目的,确定自己的活动,注意一定的对象。词还调节和控制着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即使在当前没有具体刺激存在,也能借助于词语的刺激来实现注意。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但是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协同作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一个人偶然为某种活动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在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就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且在有困难和有干扰时仍保持对该活动的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这种既有自觉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无意注意又不同于有意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从信息论的观点来说,即指在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时间(1/10秒)内所能接受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
用速视器测定,1/1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看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
注意的广度主要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主体活动的任务以及知识经验等因素。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对象如果是内容丰富、活动变化、生动有趣的事物,注意就容易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以稳定。
2)主体的内部状态:一个意志坚强、对事物抱有积极态度,对活动内容有着浓厚兴趣和有着明确目的的人,能与各种干扰斗争,保持注意的稳定。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对活动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或身体处于有病、失眠、过度疲劳,或心境不佳等状态,就难以使注意保持稳定。
3)环境因素:嘈杂、脏乱的环境,不良因素的干扰,都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即“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例如汽车司机在驾驶车辆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其中总有一种是熟练的。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和关系也很重要。把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学生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学习数学转移到学习语文上。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注意中心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紧密联系着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必然引起注意分配的变化。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人的注意转移。注意转移除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存在着年龄差异。
4.提高注意力的训练 提高注意力的训练,应从孩提时期就开始,儿童期的注意力训练效果更好,成年后注意力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对活动的意义理解越清楚、越深刻,有意注意就越容易被引起、被保持。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即主动和被动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主动是指自我提出要求,有助于引起注意,集中注意;被动是他人(老师、指导者)提出要求,有利于加强注意,保持注意。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指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结合,有助于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对活动的目的任务讲解越深刻,理解就越到位。了解到活动的意义的重要或者是趣味的新颖,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体验,注意力自然有显著提高。
(2)培养间接兴趣: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和活动的过程,引起无意注意的兴趣多属直接兴趣。例如,人们对愉快的事、悦耳的声音、美丽的颜色等都有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在引起有意注意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例如:许多人对学习外语感到枯燥乏味,但若是他们参加外语比赛,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生活、旅游,真正用上了外语,或者通过与外国人的交谈、沟通等,尝到了学外语的甜头,于是对学习外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便能克服各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好外语。
(3)增强意志力克服干扰:有意注意具有意志性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就需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不断排除干扰,保持注意力的专注。
(4)训练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协同能力:在工作中,无意注意轻松、不易疲劳,有时印象也很深刻,但只凭无意注意却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工作也会杂乱无章。当遇到困难或干扰时,注意就会分散,工作也难以持续进行。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注意,它可以凭借人的意志努力,使注意服从当前的目的任务,排除干扰,使注意集中在活动上。但长时间的意志努力容易带来疲劳,工作也难以持久。因此,在同一活动中,当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时,注意就能稳定而持久地保持在活动的对象上,直到工作完成。要加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协同能力的训练,无疑能提高我们的注意能力。
(5)持久注意力训练的实施:选择适当注意力训练的具体操作,坚持苦练。有学者认为培养注意力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意志毫不松懈的努力。如果注意力连续99次从正在考虑的问题游荡到别的事物上面,我们一连99次都要把它找回来,每次都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定会养成集中注意的习惯。
二、提高情绪、情感能力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它们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人们由于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从事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因此不同的甚至相同的事物和情景,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说来,凡是能满足人的意愿、观点的客观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虽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都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人在饥饿时得到食物就会很高兴,这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却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诸如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2)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儿童出生以后最初产生的是与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日趋复杂,情绪也越来越丰富。而情感则是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情感就是在不断受到爱抚关怀的过程中,愉快地情绪体验持久而稳定下来,从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和冲动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密不可分,两者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产生的体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心理学家对它们的分类因标准不同而各不相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有4种基本情绪和3种高级社会情感。
1.基本情绪 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4种最基本的原始情绪。在这4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派生出厌恶、烦恼、愉快、骄傲、羞耻、内疚、悔恨、喜欢、接纳、拒绝、同情、冷淡等。
2.高级社会情感 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是否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会发生敬佩、羡慕、赞扬等满意的道德情感,对不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则发生厌恶和憎恨等否定的道德体验。
道德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是非感、正义感、同情感和友谊感等。
(2)理智感: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主要包括惊奇感、坚信感和怀疑感等。
理智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探求密切联系着。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浓厚,则人的理智感也就越浓厚。
(3)美感:美感是人对美的体验,它是人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3类。凡是符合个人美的需要的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例如人们对祖国的锦绣河山、艺术珍品和英雄人物所表示的赞美、感叹、爱慕的情感等。
(三)情绪的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性及有无明显的外部表现,情绪又可分为3种基本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心境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较缓和微弱,好像是一种背景,对其他情绪起着衬托作用。但它在一定情境唤起后可以持续几小时乃至数年之久。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性特点。在客观环境方面,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对个体的重要性。
心境还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它并不是关于某一种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心情”比较一致。
2.激情 激情是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等等。
激情通常由特定的对象所引起,指向性比较明显。激情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并且具有强烈的力量。发作时间较短,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均可以引起激情。例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沮丧等等。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和兴奋也都容易引起激情。例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就容易爆发出来,导致激情状态等。
在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价。但是,激情可以在其发生前加以控制。运用自己的意志力,转移注意,可以减弱激情爆发的程度。
激情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要尽可能地控制负面的激情,将其延缓、释放、转移、升华,尽量减少其危害性。
3.应激 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或面临十分危险的情境,此时人们会调集机体内的全部能量,迅速改变机体的激活水平以应付意外事变,这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反应有助于人对抗危机情况。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体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对健康不利。
(四)情绪、情感能力的提高
情绪情感能力主要表现在情绪的调控、情感的体验和控制、心境的调整、激情的驾驭等方面。
1.情绪的调整和情感的培养 在生活和活动中,人应该善于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培养自己健康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www.xing528.com)
(1)情绪的调整:情绪在人对环境事件的反映中,经常是最活跃的,对人的活动有着重要的支配和影响作用。因此,善于调整情绪以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非常必要的。情绪也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交织。其社会属性表现为情绪作为活动动机和交际手段,受人的意识和社会规范制约;就其自然属性而论,它受脑的低级中枢的支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情绪又不受主观随意性的支配。因此,进行情绪调整是保持情绪健康的有效机制。情绪调整的主要方法有:
1)学会用愉快释放紧张和压抑: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认为,情绪可在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上被度量。每种具体情绪都处在这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快乐属于情绪紧张维度的轻松一端,它可以对紧张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这一调节是很重要的,因为紧张和压抑都是不利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和一切活动。快乐是人在达到有意义的目的中得到。快乐使人对外界产生亲切感,有利于人的活动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还可以使人处于轻松、活跃、主动和摆脱束缚的状态,从而享受生活乐趣。
人体验快乐的频度和强度与人的个性有关,与主导心境有关。所以,形成乐观积极的个性和愉快的主导心境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可采用人为的方法调整心境,如放松训练等。
2)培养对生活的稳定兴趣:人对活动的兴趣本身就具有积极情绪的作用。因为由兴趣引起的大脑活动能维持一定程度的优势兴奋,集中注意非常容易,最有利于进行认知加工与激活创造性思维。所以,兴趣是一种减轻活动中紧张、焦虑和疲劳的良好方式,有益于情绪健康。
3)正确自我认知:人应正确坦诚地认识、了解和面对自己的素质与才能,为自己提出最适当的目标和要求,使其在自我满意与满足中形成自信,从而避免因内部的矛盾冲突和追求目标失败后形成的情绪困扰和情绪异常。
4)在交往中获得支持:人类具有集群性的特点,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同时,人际间的感情上的联系、互相理解和宽容、彼此关怀与支持,能够创造出缓解消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
5)控制或改变外部行为以调节情绪:情绪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皮质下中枢影响机体生理过程和外部行为。同时,生理过程和外部行为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情绪。所以,控制或改变外部行为有助于调整不良情绪。比如,人在激情爆发前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或强迫自己做一些和激情相反的动作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激情。
6)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个体对情境的认知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即强调了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情绪的主动调控作用。提高人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使人在认知与评价情境时,避免因绝对化认识而引发的激情和消极心境。
7)科学地认识情绪:科学地认识情绪,首先要认识情绪,反应主要在对当事人、对刺激源本身的看法和评价;其次是要认识情绪的个体差异性和生理周期性,以适应与调整正常状况下的情绪变化。
8)培养稳定而高级的情感: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准则体系时,都以定型化、概括化、自动化的动力定型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所以,当人产生各种情绪体验时,会自动或主动地用情感予以调节。
(2)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人稳定、深刻、持久的内心态度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作用。所以,人的积极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培养要通过提高情感的基本品质来实现。培养良好的情感倾向性,使人的情感指向于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物;培养情感的深刻性,使人的情感建立在对有关事物的本质作用的认识上;培养情感的稳固性,使情感成为人积极行为的坚定而持久的动力;培养情感的效能性,真正发挥情感对人的实际行动的积极鼓励作用。具体来说,情感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水平:情感作为一个人对有关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和他对这种事物的认识分不开的,要全面培养人的情感,必须使他确立科学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断地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认识水平。
2)丰富生活内容:人只有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中,才能形成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所以,人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健康的生活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意志锻炼: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克制各种消极情感,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因此,加强人的自我意志锻炼在情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认识水平,才可能多方面丰富生活内容,才可能有效地加强自我意志锻炼,实现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各种情感以及情感的各种品质。
以上只是指明了情绪的调整和情感的培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下面我们将其中尤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和环节展开,来讨论具体的方法与技术。
2.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当的时期之内,持续存在着的某种情绪状态,它隐伏而能有所感受,稳定而又有扩散、弥漫之势。美的心境,使人不期然地构成一种恒常的或持续相当长时期的心理背景,或像绿色的沃野,或像柔曼的海滩,或像苍穹的繁星,或像遍地的清泉,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着人们去选择环境中有益于激发积极情绪和优美情感的信息,并促使萌生合于规律、适度得体、潇洒体面、富于魅力的行为意愿和行为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思绪,并从而进一步去愉悦、灵化、影响或改变环境,消化难以排除的情绪冲击和不利因素。灰色的心境,使人不期然地构成另一种恒常的或持续相当长时期的心理背景,或如漫天的雾霭,或如枯叶的败落,或如箫的低吟,或如寒气的浸渗,使人郁闷,情思阻滞,美感淡然。尤甚者,还可能导致丧失或削弱对正误、是非、曲直、美丑的情感判断力,导致绝望以至人生的失去意义。这时,若失之于自我觉醒或无有力的引导,一些积极的环境因素也可能被灰色的心理背景混淆,甚至导致激愤思绪的发生,派生出种种使他人看来“莫名其妙”的强烈情绪和失态、失智的情感发泄方式。
3.不良情绪的疏泄 不良情绪导致身心失去健康,及时疏泄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情绪的调控也可以分为调控标和调控本两大类。情绪的疏泄是对标的调控,是不良情绪产生之后所采用的办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使用得当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疏泄方法。
(1)哭诉宣泄法:我们很多人都欣赏“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把眼泪看作软弱的表现。现在从心理健康的方面考虑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新的口号:为了健康,该哭就哭吧!美国精神病学家曾对331名18~75岁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每月平均哭5.3次,男性每月平均哭1.4次,他们都感到哭过以后心情明显变好了,对恢复心理平衡有帮助。有些心理咨询中心专门建立一个“哭吧”,就是让人们有一个能哭的地方。边哭边诉也是很好的发泄方法。
(2)活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发泄愤怒的作用。摔打东西若用得适当也可看作是消减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日本有些公司为了缓解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专门设有“出气室”,里面有许多制作得像管理人员的假人,专供那些当面不敢表示不满、害怕被“炒鱿鱼”,而心里又有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的人发泄情绪之用。他们对这些形象酷似真人的假人可以又打又骂,借此起到消气的作用。在利用活动发泄法时,应该注意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以不影响别人和不危害自己为基本原则。还应尽量采用比较经济的办法,例如夫妻吵架,摔东西虽然能解一时之气,但毕竟给生活造成了物质方面的损失。其实,某些有效的发泄方法并不需要损坏东西,例如:把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人和事写在纸上,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完之后一撕了之。在这个过程之中,情绪就已经得到了宣泄,既简单又不浪费。
(3)转移注意法: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当情绪不好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转移注意力,从而起到平静情绪的作用。研究证明,音乐具有明显的调节情绪的功能。节奏明快有力的音乐可以使人振奋,旋律优美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进入轻松愉快的心境。多听美好的音乐,能够帮助我们宣泄不良情绪。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能对自己的许多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由亲人、朋友以及其他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员(如心理咨询师)所组成。
当一个人遇到痛苦的事情时,通常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安慰、鼓励、信任和支持。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遇到痛苦和烦恼时,如果有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人能在身边认真倾听自己的诉说,尽管他没有提供很有价值的建议,但诉说之后就会感到一吐为快。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作用,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它。
建立有力而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几乎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能否如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一个平时很愿意诚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人,在他遇到困难时,自然就容易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社会支持系统自然也就能建立,而且比较完善。
4.修养精神境界 一个人所以能乐观豁达,能心胸开阔,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这里所说的站得高,并不是说每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就让你去攀登高山或乘飞机上天,而是指提高修养境界,在认知上站得高一些,精神境界提升高一点。
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将君子和小人分别理解为修养水平高和修养水平低的人。修养水平高的人之所以坦坦荡荡,主要原因是能淡薄个人名利。如何对待名利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最为有效的一个指标。
许多智者都认为不能把个人的事看得太重。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一个人在世上要想潇洒地走一回,就必须要“超然于物外”,不被名利所累,只有这样才能宠辱不惊。
对待个人的名利问题,可以有点佛家的精神。四川峨眉山灵岩寺弥勒佛旁边有一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要学会笑看人生,包容万物。包容他人,包容自己,淡泊名利,注重修养,提高境界是调控情绪、使人长久地保持愉快心境的根本途径。
要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尤其是充满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对情绪有着巨大的调控意义。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能经常带着微笑去投入生活,他就会发现生活的确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好事物越多,他就会用更多的微笑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对人对己,微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当一个人向他人(包括那些陌生的人和对自己并不友好的人)微笑的时候,他并没有失去什么,但他会毫不费力地得到很多,在他把微笑慷慨地赠予别人的时候,他会得到许多令人愉快的回报。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微笑的人,关键在于建立对人、对己、对生活的合理认知。除此之外,我们要先有一个积极利用微笑来调控情绪的意识。
5.放松调节情绪
(1)想象放松法:当你遇到紧张和烦恼时,适当使用想象放松法会使你得到一定的帮助。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是否真能掌握要领。一是在整个放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深慢而均匀的呼吸;二是要真能体验到随着想象有股暖流在身体内运动。显然,要想掌握好这两条要领必须要经过多次的练习和反复认真的体会。在放松时,最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仰卧在床上,将四肢伸展放平使其有舒适的感觉,同时闭上眼睛并配合深满而均匀的呼吸。
(2)深呼吸放松法:这是最简单的放松方法,可用于使人感到紧张的各种场合。
具体做法是:人站定或坐定以后,双肩自然下垂,两眼微闭,然后做缓慢的深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一般持续数分钟便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3)其他放松技术:详见第十一章。
6.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与保健 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在青少年中更是如此。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一遇打击就沮丧绝望,一遇不公就气愤难耐,一受刺激就反应强烈,这些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强,主要就是指理智能力强,在理智的调控下对刺激作出符合自己要求和目的的反应。怎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理智就是增强对利与害的辨别能力,善于权衡利弊,按最大利益和最小损失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理智增强了,情绪调控能力就会相应增强。当然,过分理智也不符合优秀人格的标准,过分理智会压抑人的欲望和情感,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开朗的人格不利。因此,增强理智还应理解为把握理智的分寸,协调理智和情感的关系。
提高理智,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失败时看到成功的因素,成功时看到危机的可能。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把正和反、利和弊统一起来,才可能胜不大喜,败不大悲;处变不乱、宠辱不惊,保持良好的心态。辩证地看问题,理智调控心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人生目标和事业目标不要定的太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才不至于在实现不了时过分悲观失望。二是善于对比,处境差时与比自己处境更差的人对比,不如意时与比自己更不如意的人对比。三是博取功名利益时,不能急功近利、斤斤计较。
(2)增强耐受力,降低易感性:心理的易感性和耐受力与气质有关,也就是说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人的社会实践不仅影响着气质的形成,也影响人的易感性和耐受力的形成。多愁善感的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也可以变得较为坚强而镇定。只有提高耐受力,降低易感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3)挫折训练:挫折训练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这一途径是有效的。挫折训练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围绕设置障碍、面对失败、承受打击等方面进行。挫折训练不是为挫折而挫折,而是在承受挫折的同时,看到挫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不可逾越,从而经受挫折,激发信心,善于从挫折和失败中超越出来。挫折训练时,挫折的强度不可过大,应在孩子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否则对孩子有害,甚至造成精神创伤。
(4)优化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和教育因素: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形成与早期成长环境和教育因素非常相关。事实证明,溺爱、过分关注、过度保护、过分要求、过高期望,会培养孩子高易感性、低承受性的人格品质。因此我们要做到优化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和教育因素,从根本上建塑儿童的健全人格,使其从小具有面对一切负面刺激的良好承受能力。
三、提高意志力
(一)意志力的概述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是成才和成事的内在动力,如果说感觉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志是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
2.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人的意志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行动才能表现出来,意志也只能通过行动才能发挥作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具有3个基本特征:
(1)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意志行动和目的分不开。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没有意志可言。人的认识、情感通常是具有目的的、自觉的和随意的,但有些也不是这样。而人的意志则完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和随意的。
(2)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人的行动是由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不随意动作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不由自主的动作,而随意动作是受意识调节的,具有目的指向性的动作。意志行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动,它必须要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任何打算、计划、志向,如果要得以实现,就必须要掌握必要的随意动作,否则只能成为空想。掌握了随意动作,就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复杂的意志行动。
(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有目的的行动并不都是意志行动,但只要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构成了意志行动,而且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行动的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意志行动中克服的困难有两类:一是外部困难,即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障碍;二是内部困难,即存在于人自身心理上的各种干扰。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与目的的确定: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了彼此不同或互相抵触的活动动机,不可能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目的确立的过程与动机冲突的过程可以说是同时展开的,因为目标及目标意义的多样性,才导致了动机的冲突,而人们正是通过动机冲突才选择出自己认为最适当的目标,可见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选择的过程,动机冲突的结束意味着目的的确立。
(2)行动方式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式和制定合适的行动计划。这是意志行动中的决策步骤。在一般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以及行动计划是多种多样的,就需要分析比较、周密思考、权衡利弊加以抉择。这与个体的智力因素有关,也要遵循部分服从整体、个人利益兼顾集体利益的原则,必要时也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总之,动机、目的、方式和计划都是人脑中作出决定的阶段,都是实践活动之前完成的。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就是把愿望、意图、计划、措施付诸实践,把主观转化为客观的过程。执行决定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行动目的已经明确,行动的主客观条件也已经大致具备,而且时间紧迫,那就应不失时机地立即执行。二是决定所指向的是比较长期的任务,并不立即引向实际行动,而是引向心理方向,这就需要意志的坚持性。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人的意志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按拟定好的行动方案去积极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便最终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必须制止那些不利于执行拟订方案或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在实现决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人的意志品质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意志的执行决定阶段也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执行决定的阶段是多种心理协同活动的过程。它包含着动机、情感、认识和自我调节等心理成分。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以一定动机目的为动力。意志的执行阶段必然伴随有多种情感体验。
(三)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我们可以从这4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意志水平,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培养发展一个人的意志力。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自觉地、有意识地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并能积极主动地去执行计划。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
3.坚韧性 坚韧性又称为坚持性,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长时间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因挫折而灰心,不被困难所吓倒。
4.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具有自制性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消极因素(如暴怒、悲哀、恐惧等)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掌握自己的心境,坚定地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义无反顾地朝着预定目的进取,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四)意志能力的提高
1.几种意志力缺陷的对策
(1)意志不能支配大脑的活动:可以通过保持健康、充实生活、积极行动来治疗。而对于那些意志处于僵化停滞状态的人,只有规划好具体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去实现每个计划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案。
(2)优柔寡断:对手中正在从事的工作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不管这工作有什么利弊。锻炼自己的意志,无论如何要从乐观的一面迅速地考虑事情的发展。而一旦作出决定之后,就要认定这个决定是自己当时能够作出的最好决定,自己的行为也是当时最无懈可击的行为。
(3)游移动摇的意愿:精神方面应当培养一种专注的态度——我一定要做到!这种精神状态应该一直保持在自己的意识中,时时省察,把自己意志力的薄弱看作是培养坚定意志的首要敌人,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它。
(4)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决定开始做一件事时要谨慎,但一旦决定,就要把自己选定的事业坚持下去,一直做到最后。
(5)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要有意识地克服这种暂时的、间断性的厌恶感,随时保持警惕;要不厌其烦地耐心对待大脑目前的疲惫怠惰状态;积极激发自己的动力和兴趣,比如进行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来缓减对工作的暂时厌烦。
(6)突然爆发的意志:树立健康的个人主义观点,即自我尊重和自我欣赏;养成镇定自若的气度,即使在感情极度波动的时候也能保持从容;对别人的反应进行预测和推想,预见到自己的情绪一旦爆发必然引起人们的反应,这样就一定会有效地遏止自己的怒火;培养自制力,尤其在一触即发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情发泄到其他的地方去;回想以前的经验,令人记忆犹新的后果自然会阻止自己重蹈覆辙。
(7)顽固:千方百计地寻找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寻找最宽宏大量的理由;更多地重视别人的意见;有意识地养成适当让步的习惯;一定要克服自己的骄傲情绪,向真正的智慧和事实的真相低头认输。
(8)一意孤行的意志:养成谦恭的习惯,经常回想过去的经验;一定要注意听取别人的劝告;深入地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长期缓慢而细致入微地注意分析反对意见和反对的理由。
(9)刚愎自用:一定要记住过去的经验,还要设想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定要研究已经发生过的严重后果并从中吸取教训;一定要强迫自己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毫不隐瞒地坚持解剖自己的个性,并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准则;心胸要开阔,在思想成型之前要经过多方验证;所有的事情一定要逐步考虑,如果只是异想天开的念头,要尽可能地把它置之脑后。
2.不同形式意志力的提高 意志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这种培养一定要在合理的控制和指导之下完成。对意志力的控制可以后天培养,但是必须经过长期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自我改善。当意志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够自我控制、自我指引时,只需要运用得当,就可以使它变得威力强大。在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形式都是出于对成功的渴望。这些形式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安宁平和的意志力,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意志力,精力充沛的意志力,自我克制的意志力,突然爆发的意志力和果断决定的意志力等等。
(1)坚持不懈的意志力:需要“坚韧”——忍耐暂时的困难。有些本来可能非常强大的人,就是因为在适当的时候缺乏忍耐力才没有取得伟大的成功。这一点成了他的致命弱点,我们可以从他对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反应中看得清清楚楚。“当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是忍耐。”这一条格言成了许多紧要关头成败得失的经验总结。关于意志力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坚持下去”。但是,这句话并没有包含所有的成功要素,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在一个目标上坚持下去,一直到达到最终目的。坚持不懈的意志力的锻炼在孩提时代就应该进行,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做完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指导要求孩子坚持、忍耐到最后取得成果,孩子会取得经验,看到忍耐和坚持的结果,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2)安宁平和的意志力:实际上是指处于储备待用的状态,它构成了精力的最初来源。就像热、光和生命都来源于太阳一样,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都是来源于这个力量的核心,它们以爆发性的意志力表现出来。学会意志力的储备,在需要爆发的时候才更有力量。
(3)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意志力的提高: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意志力就是人生航船的引擎,它牵引着人生这艘航船永远向前,不管前面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直到最后到达预定的目的地。这种一如既往、奋勇向前的航行在经历60年时间后,就能使人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意志力,去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自我激励和自我督促持续于一生。
(4)自我克制的意志力:然而,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在持久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对意志力必须要有适当的节制。这似乎与意志力的本意自相矛盾,但其实并非如此。不加控制的发动机最终会成为一堆废铁,并把所有其他的机器零件都毁坏掉。而最快的百米速度也只有严格的遵守某些准则才能达到。对于任何人来说,使人向前的动力、催人奋进的冲力、使人坚强的意志力同样必须有所节制。一个人的一生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能否对其意志力加以克制。
(5)突然爆发的意志力:显示了大脑迅速驾驭所有力量的能力。整个精神集中于某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之上,使所有的意志都为这一件事情左右并为它服务,由此产生的力量简直是无所不能的。大脑对意志力的集中和调控,使其爆发更为有力、有效,更能体现意志的力量,反映我们意志力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目标或行动计划的执行中,都可以进行这种意志力的锻炼。
(6)果断决定的意志力:很多时候,意志力表现为能够抵制种种看似有利的动机的诱惑,有的时候甚至需要终止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抽身引退”,以便作出新的决策,来实现一个更为切实的目标。也就是说,在生命过程中往往需要迅速决策,需要在紧急情况出现后,集中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对付遭遇到的阻力。在克服优柔寡断的同时,注意培养果断决定,而且要持之以恒,从日常小事开始就要注意锻炼果断决策能力,逐步培养果断决策的习惯或品质。
上面提到了意志力的几种形式,它们在行为处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运用——不管这些事情是司空见惯的,还是不同凡响的。任何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会懂得,没有一种心理力量会像意志力那样能够为打算行动的人提供如此强大的动力。
3.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定不移的目标。许多人都知道应该自我调节以适应生活的需要,面对生活,我们要努力挑选一个自己决心致力的唯一目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中去。这种全神贯注就像具有神奇的魔力一样,会使其他所有的事物逊色。
当我们发现唯一目标的时候,意志力便会露出力量的端倪,目标一旦确定,意志就会转而寻找实现它的办法和方式,并在其中逐步揭示它们的本质。
一个人一旦确定了目标,这个人就会全身心地投身到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中。他对工作的热情之高令人惊奇,他的意志力激励着、督促着、控制着他,他会毫不拖延地发挥自己优秀的天赋,他的整个身心在伟大的意志力的指导下,向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
一个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就会有较高的意志力水平,从事有效力的工作。
4.勤奋工作,勇于实践 意志力推动实践,引导我们去奋斗,去劳作,去坚持,具体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不仅能反映我们意志力的水平,而且又是我们意志力提升的泉源。期待着成功,心怀着理想和目标,并以坚韧的心态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勤恳恳地工作,艰辛卓绝地实践。不仅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能大大提高我们意志力的水平,还可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人都有好逸恶劳的一面,放松和惰性的一面,不要沉湎于休闲和平静,慢慢消磨了自己的棱角和锋芒,变得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的意志力发挥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在不断克服慵懒闲散的过程中,在坚持劳作、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意志力才会不断得以强化。
四、发展和完善人格
心理咨询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适应行为,重塑适应行为,克服不良情绪,而且要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发展,使其不断趋向完善。
关于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也就是心理过程能力的提高,前已述及,有关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内容再重点阐述一下。
(一)确定自己的期望值
一般认为,心理期望值与人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成正比,但是,合适的期望值才是调动积极性的动力,期望值过高,主体明知达不到这一目标,就会放弃,反而妨碍积极性的调动。
人对自己的期望值的高低,是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甚至可以说,价值观决定期望值。价值观和期望值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和促进。价值观是期望值的依据,期望值是价值观的表现,即具体化、量化。因此可以说,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也是影响期望值确定的因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是影响价值观和期望值确定的重要因素。确定价值观应尽量与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标准合拍。当然,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不需要去适应落后的文化背景,但应与代表科学、文明方向的时代潮流、社会价值标准保持同向、同步。
2.客观条件的影响 有了价值观,人对自己的设计就有了目标和尺度。但这只是主观愿望。期望值的确定,固然由价值观、主观愿望决定方向,但在这一方向上达到什么水平和程度,则必须视客观条件而定。这些客观条件包括自己所处的小环境、阶层、家庭情况、受教育环境、既定的社会关系等。
3.自身条件的定位 自身条件也是影响期望值的重要因素。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等。期望值的确定必须符合自身条件,期望值过低,不能起到激励奋斗、实现价值的作用,期望值过高,则易产生落差,导致失望。
社会环境、客观条件、个人因素三者实际上锁定了个人的期望值。如果脱离这三大因素去确定期望值,那期望值必定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种期望值,起不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值,才能使人更有信心去为之奋斗,也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建立自我意象
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象”。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动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的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讯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但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充满信心、不断进取、敢于接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对自我意象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倾向或负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自我意象的形成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象的基础是童年经验,父母或直接抚养人对自己的评价最为重要。从小对孩子的批评和严厉,否定和苛求,会培养孩子负面的自我意象;对孩子过分宠爱、关注,过分夸耀、放纵,孩子的自我意象会走另一个极端。
2.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与自我意象一致。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人们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难扭转这种行为。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当面对机会或挑战时,他就可能畏畏缩缩,这样,即使不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因为,在其内心里已经有了失败的自我意象。其实,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不管是企业家、商人,或是学生、教师,其工作绩效都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3.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但也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一个人不容易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因为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过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但即使致力于改变认知,自我意象的改变也非易事,因为自我意象的自我认知以童年经验为基础,多已进入潜意识层面,改变这些认知较困难。
(三)完善自我意象的训练
自我意象是根据想象中过去的自我而形成的,而过去的自我意象又是对过去经验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过去,我们用某种方法绘制出的自我肖像或许不准确,那么,一幅非常准确的自我肖像应怎样绘制呢?
每天腾出30分钟的时间,独自一人,排除干扰,尽量放松,使自己感到舒服。然后闭上眼睛,锻炼想象。经过实验发现,如果想象自己坐在一副宽银幕前面,正在观赏自己演出的电影,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但要使这些画面尽量生动和详细,让你的心理画面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经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想象对象的微小的细节,注意你想象的环境中的景象、声音和物体。想象环境中的各个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想象得足够生动和详细,你的想象训练就相当于一次实地的体验。
在想象中,你要看到自己的行动和反应是适当的、成功的和理想的。昨天的行为如何,这无关紧要,你也不要以为明天就有理想的行动,想象你在按照你希望的那样行动,并且因此而感到舒服。
通过这种练习,在你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意识。在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行为“完全不同”了,行为会自动地被赋予新的自我意象的特点。
(四)释放潜能
每个人不仅有良好的生理能力的储备,而且也有强有力的心理能力的储备。就跟我们应付日常活动不需要动用所有的生理能力一样,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动用储备中的心理能力,只是当我们遭遇苦难,承受压力,需要应激处理难题或者出现危机的时候,才需要释放或动员心理潜能予以应付。释放潜能训练旨在让我们学会祛除可能存在的释放潜能的障碍。学会怎样去挖掘潜能,调动应用巨大的潜在能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完成创造性工作。
1.祛除自己设置的障碍
(1)张嘴就说,而且大声说话:有些人说话很小心,声音很小,无形中给自己一种约束,表现自己信心不足。大声说话是解除压抑的有效方法,能调动全身潜力,包括那些受到障碍和压抑的潜力。
(2)停止自我批评:有意识的自我批评、自我分析和反省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种经常不断的,时时刻刻都进行的自我猜测或者对过去行为的无休止的分析,自我的否定,只会让自己消沉,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停止自我批评,给自己信心和力量,潜能才能释放出来。
(3)祛除情感的束缚:受压抑的个性既害怕表现坏的情感,也害怕表现好的情感。表达友谊,会担心被当作阿谀奉承;表示爱情,担心别人说是自作多情等等。这些过虑的事,都是用情感在束缚自己,必须解除之。
(4)撤销“计划”的制约:不要事事都做计划、缜密考虑,而是先注重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可能出现的偏差。
2.削弱意识的干预 削弱意识对潜意识的控制或限制,给潜能更多自由释放的机会。凡削弱意识调控作用的方法均可使用,如放松技术、催眠疗法、气功、禅坐等(可参阅第十一章心理治疗中的相关章节)。
3.大胆探索未知领域 敢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是那些有充分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的人。这些人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
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摈弃一些会对自己个性构成压抑的观点,如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或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些显然是荒谬的观点。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悦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精神上崩溃。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并获得成就,你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
在观念上、在理性上都不要去束缚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胆去拓展生活的新天地,尤其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行动中,充分发掘心理潜能,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乐趣,不断完善自我。
4.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会产生积极心理定势,并引导潜能动机产生行为,实现目标。
学习自我暗示,应注意5个原则:
(1)简洁: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富有。”
(2)积极: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受穷。”虽未言“穷”,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受穷”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越来越富有。”
(3)信念: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一百万”是不太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三十万元。”
(4)观念: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向。
(5)感情:想自己健康,你要有浑身是劲的感觉;想自己创富,你要有丰富人生的感受。
(五)群体意识和利他精神的培养
群体意识和利他精神是人具有爱心的一种表达,爱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爱心不仅表现为愿为所爱者付出一切,而且表现为这种付出所产生的效应不是牺牲感,而是幸福感,也就是说有爱心会使人因付出而幸福。正如母亲对子女的爱,付出越多,母亲越是有幸福感,付出越少,母亲会有负疚感。爱是无私的,爱又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爱心可以表现为对情人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不相识的人的爱,对群体的爱,直至对民族、对国家之爱。
1.培养群体意识 要认识到人类群体共生的必要性,把自己看成群体和社会的一员,充分理解个人的生存以群体的生存为前提。个人的利益以群体的利益为前提,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的道理,建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同舟共济、协调发展的人生观。
尤其在当今社会,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就像是网络中的一台电脑,离开网络一事无成。而在这网络之中,却有享不尽的资源,应发挥其无限的功能。团队精神就是群体意识,依靠团队,融于团队,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参与这个群体,协同于群体,在群体的作用下,完成个体根本无法完成的伟业。
现代青少年因各种原因,以自我为中心者多,只接受爱而不愿付出爱者较多。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做好青少年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2.培养利他精神 将爱心由爱自己扩大到爱亲人、爱朋友到爱别人,要充分发掘别人的优点,甚至在对立的人身上也能找到可爱之处,直至学会与自己恨的人相处。
人际关系始终是一种互动的、来往的过程,人的本性中有善良、利他、从众、为群体而作牺牲的基本品质,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接受、喜欢和帮助的。通常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喜欢他,拒绝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拒绝他,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相互性原则。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对别人的爱护、好心、帮助的印象远不如受到别人的欺辱、诈骗的印象那么深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高警觉、高戒备状态。所以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哪怕明知道对方是一种假喜欢,还是会接受这种“喜欢”自己的人。
你对别人示以爱,哪怕并不完全真实,别人也会对你报以友好和爱,也就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必须首先去爱别人。你对所有的人都能爱,人与人之间都充满着爱,这世界就变得无限美好,这群体也就会无比强大、温馨。
(六)提高个人魅力
个人的形象外表,个人的气质风度,个人的学术和社会地位,敏捷的思维,超群的智力和广博的知识,体态和语言的巨大感染力,热情、善良和坦荡胸怀,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内心对成功的热切向往,坚定的信念,明智又果断的决策和永不褪色的坚韧信心,无形中就能铸就巨大的个人魅力和凝聚力。
1.真诚的信念 观念、信念对个人的行为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只要对手中的事情抱着真诚的信念,在和别人交往时才必然会成功。假如一位律师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为之辩护的罪犯有罪,他虽然也会尽力为犯人辩护,但他的疑虑还是会被法官们看出来,使他们也不相信罪犯是无辜的。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即使我们为它辩护也从来没有有力过,有时不管怎样投入也没用。有了信念,有了诚信,才能发掘潜能,给人一种力量,使之信服。
2.坚强的信心 个人影响力的首要因素是信心,有了真诚的信念,又有坚强的信心,才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哪怕身陷危难,也能信心百倍,承受危险和牺牲。对事业的执著,要始终保持高度自信,才能感召和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奋斗。
3.高度的热情 热情也是个人魅力的重要因子,满腔热情地投入每件事,都会具有巨大的感染能力。勇敢的人可以带动和启发懦弱的人,促使他们也勇敢地投入进去。没有热情办不好事,没有热情也无法与人交往。
4.善良的动机 一个人对同伴的影响力取决于他在同伴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动机。自古以来,人类就崇尚善良和仁慈,孔子就主张以“仁”为基础,以“爱”为主体的思想,提出了“博施济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
5.敏锐的洞察力 控制别人需要洞察他们的动机,发现他们的思想轨迹。要善于识别任何形式的虚荣、掩藏的野心或是狡猾阴险的行为,也要能看到别人优秀的品格、高尚的追求和良知美德。不管是事物的本质,还是人物的内心,准确而敏锐的洞察力会使人信服,人们相信你的聪明才智,相信你的真诚和善良,才会永远跟随你,同心协力共创事业。
6.高效的合作 最好的影响力是能把众人的力量结合起来的能力,最好的影响别人的法则是利益法则,通过维护每个人最高的利益能够赢得众人的忠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互利互惠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别人。互利互惠的合作可以使你变得礼貌、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快乐开心,同时一定会深深感染你的伙伴。
事实上,人类身上有一种神圣的品格,可以受到忠诚、真实、正义的感召。许多人类的精英或领袖正是以他们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凝聚着千千万万的人,把众人的才华优势凝聚起来,有机高效地结合为群体优势——无坚而不摧。
7.恰当的自控能力 恰当的自我控制,体现了一个人的成熟度,要在实际生活的不断实践中持续锻炼、提高。
8.提高意志力 领袖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又应该是正确的意志,是勇气和毅力,是坚强和坚韧,又是在为正义和真理而战的行为中体现的。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是凝聚其他人的重要品质。
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反映他对疾病的抗争,他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和对心理伤害的恢复诸能力,而且在群体中他也是一位佼佼者,是为众人所崇敬、所拥护、所爱戴的领袖。
健康人格具体反映在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完美的心理(过程)能力上。增加心理免疫力、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又具体落实在提高心理(过程)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绪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上,落实在个性心理特征上,包括理想、目标、兴趣、爱好等所谓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等所谓个性心理特征上。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而且要充分地挖掘、调动心理潜能,组织运用好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做一个心身更健康、素质更优秀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