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疗法(Morit herapy)的基本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包含了宗教疗法和工作疗法的基本原理。三种疗法事实上早已为人们所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在为人们的心理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一、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Morit homa)博士在自己十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反复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完善而创立的一种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一)基本理论
1.森田神经质 森田疗法是适用于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神经质是神经症的一部分。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由心理作用引起的精神上或躯体上的功能障碍。神经症包括的范围很广。神经质只是神经症中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症状,这种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患者本人有强烈的克服症状、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愿望,并积极努力地克服症状。
森田根据症状把神经质症分为3类。
(1)普通神经质症: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模糊不清、感觉异常、极易疲劳、效率降低、无力感、胃肠神经症、自卑感、性功能障碍、头晕、书写痉挛、耳鸣、振颤、记忆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
(2)强迫神经质症(恐惧症):对人恐惧、不治恐惧、疾病恐惧、不完善恐惧、外出恐惧、口吃恐惧、罪恶恐惧、不祥恐惧、尖锐恐惧、高处恐惧、杂念恐惧等。
(3)焦虑神经质症(发作性神经症):焦虑发作、发作性心机亢进、发作性呼吸困难等。
森田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露面,会感到紧张;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不下心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然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会把正常的反应视为病态,拼命想消除,结果反而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1)内向、内省、理智、追求完善。
(2)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
(3)比一般人敏感,爱担心。
(4)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
(5)执著、固执、具有坚持性。
(6)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水平。
2.疑病素质说 森田对神经质发生的基础设想有共同的精神素质,称之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惧,担心自己患病,这是人生存欲望的反映,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但是当其强度过分时,就开始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渐渐呈现出复杂、顽固的神经质症状。
森田认为,疑病素质直接与死亡恐惧有关。而死亡恐惧与生的欲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生的欲望表现在:
(1)不想生病、不想死、想长寿。
(2)想更好地活下去,不想被人轻视,想被人承认。
(3)想有知识,想学习,想成为伟人,想幸福。
(4)想向上发展。神经质患者生的欲望过强,想达到完善的状态,反而容易陷入“死的恐惧”之中去。
此外,神经质症患者是一种内向型气质。内向型的人偏重于自我内省。因此,对自己躯体方面或精神方面的不快或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由于忧虑和担心而形成疑病,认为自己虚弱、异常、有病,并为此发愁。这种倾向有的是由于幼儿期的教养条件或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则是机遇性因素,即有精神创伤而导致。总之,疑病性素质是神经质发生的根源。
3.精神交互作用学说 森田博士认为,神经质形成的原因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起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感,感觉的过敏使注意力进一步固定于此感觉。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更加过敏的精神过程。此恶性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产生精神身体状态。森田把这种心理状况用禅语表达为:求不可得,越想求则越得不到。
当症状发生后,患者常被封闭在主观世界中,并为之苦恼。在这种状态下,容易产生预期焦虑和恐惧,由于自我暗示,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森田认为,不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症状会固着。治疗的原则是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必须以事物为准则,以目的为准则,以行动为准则。
4.神经质发生的机制 森田在《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神经质的病理,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起病=素质×机遇×病因
素质指疑病性素质。神经质的人是内向的,对什么都担心。由于某种原因,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觉、情绪、想法过分地认为是病态,并对之倾注、为之苦恼。机遇指某种状况下使之产生病态体验的事情,也称诱因。病因指精神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有疑病素质的人,由于某种诱因,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变化,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其感觉越来越敏感,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并固定下来,使症状发展,形成神经质。在这里,疑病素质是根源,精神交互作用对症状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必须是对疑病素质的陶冶和锻炼,以及阻断精神交互作用。
(二)治疗方法
1.疗法特点
(1)不问过去,注重现在:森田疗法认为,患者发病的原因是由神经质倾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种偶然的诱因而形成的。治疗采用“现实原则”,不去追究过去的生活经历,而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放在当前,鼓励患者从现在开始,让现实生活充满活力。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森田疗法认为,患者的症状不过是情绪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主观性的感受。治疗注重引导患者积极地去行动,“行动转变性格”,“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森田疗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设施,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在生活中治疗,在生活中改变。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森田疗法认为,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无论什么性格都有着积极面和消极面,神经质性格特征亦如此。神经质性格有许多长处,如反省强、做事认真、踏实、勤奋、责任感强;但也有许多不足,如过于细心、谨慎、自卑、夸大自己的弱点、追求完美等。应该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磨炼,发挥性格中的优点,抑制性格中的缺点。
2.治疗原则
(1)顺其自然:森田认为,当症状出现时,越想努力克服症状,就会使自己的内心冲突加重,苦恼更甚,症状就越顽固。如果症状出现时,对其采取不在乎的态度,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接受症状,不把其视为特殊问题,以平常心对待。对于由不得自己的事情,即使着急也无济于事,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就像天气一样,不管其好坏,都应该任其自然,坚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患者一方面对自己的症状和情绪自然接受,另一方面靠其自身努力带着症状,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2)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神经质患者常常采取逃避痛苦的态度。如因有头痛感而不工作,因害怕疾病而不外出,因赤面恐惧而避开人群。当实在逃避不开时就尽量敷衍。这种逃避的态度永远不可能适应现实生活。要想改变,必须做到无论多么痛苦,都应该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如对人恐惧者要忍着发抖的恐惧坚持与他人接触;不洁恐惧者害怕不洁仍然坚持打扫卫生。就像不跳入水中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一样,不忍受痛苦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事积极、有效、有建设性的活动,就永远不可能改善。只有当患者把原来集中于自身的精神力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动中体验到自信与成功的喜悦时,症状才会淡化直到消失。(www.xing528.com)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森田疗法主张患者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而应该以行为为准则。神经质患者共有的生活态度是看重情绪,常常感情用事。情绪不好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面对一些平常的生理现象也觉得是得了病。森田疗法要求对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不必予以理睬,让我们重视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动,唯有行动和行动的成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想,不如做。”对情绪既来之则安之,不受其控制,要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行动。
(4)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神经质者有极强的追求完美的欲望,做事务求尽善尽美,对自己苛刻。事实上人无完人,我们每天都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失误。苛求自己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感到失望、失败,从而失去信心。神经质者当事实与他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完善恐惧,常常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并为此苦恼不堪,自卑自责,低人一等,结果一事无成。自信产生于努力之中。许多陷入完善欲之中的人常思而再思,却不去行动,强调自己没有信心,认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动是荒谬的。当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时,就应该大胆去做,即使没有自信或可能失败,也必须去行动。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3.森田疗法的实施 森田疗法实施的主要形式:住院式森田疗法、门诊式森田疗法、生活发现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以及社会功能影响大小,选择适当的方法。无论是哪种治疗形式,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森田理论学习及治疗者的指导帮助,改变患者的性格特点,阻断精神交互作用,把患者生的欲望引导到建设性生活的行动中去,以达到使患者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和自信。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住院式森田疗法。
住院式森田疗法是森田疗法的主要形式,一般适用于症状较重,正常生活、工作受到较明显影响的患者。住院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杜绝其与外界的联系,使其专心致志地接受治疗。住院式治疗,大致需要40天,分为5个阶段:
(1)治疗准备期:治疗者要向患者说明其病是心理疾病,可以用森田疗法治疗,并讲清治疗的原理及过程,介绍已取得的疗效,征得患者同意后,要求患者配合。
(2)绝对卧床期:大约需要4~7天。绝对卧床的目的是:消除心身疲劳;养成对焦虑、烦恼等症状的容忍和接受态度,激发生的欲望。绝对卧床期,患者进入一个封闭的单人病室,除进食、洗漱、排便之外,安静地躺着,禁止会客、读书、谈话、抽烟等活动,并由护士监护。主管医生每天查房一次,不过问症状,只要求患者忍受并坚持。患者卧床期间经历了从安静到无聊、烦躁不安,解脱,强烈地想起床干事的心理过程。
(3)轻作业期:大约3~7天。此阶段仍禁止交际、谈话。卧床时间限制在7~8小时。白天到户外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晚上写日记。晨起及入睡前朗读古事记等读物。患者从无聊到自发地想活动、作业,逐渐减少对其工作的限制,允许劳作。此时,患者从无聊中解放出来,症状消失,体验到劳作的愉快,并越来越渴望参加较重的劳动。与此同时,主管医生指导并批改患者日记。
(4)普通作业期:大约3~7天。此时,患者转入开放病房,参加森田小组活动。每天参加劳动,打扫卫生,浇花,手工操作,参与文体活动。每天晚上记日记并交医生批阅。医生不过问患者症状和情绪,只让患者努力工作、读书。此阶段患者通过行动,体验带着症状参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和成功感,学会接受症状,并逐渐养成带着目的去行动的习惯。
(5)生活准备期:大约7~10天。此阶段患者进行适应外界变化的训练,为回到实际生活中作准备。治疗者每周与患者谈话1~2次,并继续批阅日记,给予评语。允许患者离开医院进行复杂的实际生活练习,为出院作准备。
出院后的患者为巩固疗效,定期回医院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继续康复。
(三)适应证
森田疗法更适应于神经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及其他神经症,也适应于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治疗等。
二、工作疗法
劳动不仅能创造人,也能改造人。社会是一个劳动的群体,劳动、工作是构建社会的基础,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是许多心理治疗的共同原理。工作不仅是肢体的活动(动作),而且是全身功能的协同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无形中产生最良好的自律作用。工作的环境,严格的操作程序,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力和智力的高超发挥等等,均对工作者产生良好的作用。工作的成果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喜悦,自我价值的心理满足。
工作治疗的具体方法很多,也广泛包含在其他治疗方法中,如上述森田疗法中就包含有工作疗法。工作疗法有以下几种:
1.职业疗法(occupationa herapy) 亦称“工疗”,是通过参加一些工作活动以增进和维持健康、防止病废、评估行为特点、治疗和训练躯体或精神疾病患者的方法。在19世纪末有关研究证明,让精神病人参加手工劳动,可帮助他们处理精神上的挫折,建立与环境相融洽的关系,于是建立了职业治疗车间。1952年世界职业治疗家协会成立。职业治疗方案是由职业治疗者协会同医师、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制定的。为恢复和安排患者的正常生活,必须先评估他们的工作能力,从简单的活动测试到全面的工作测试和精神病学劳动能力鉴定;鉴定后进行某种预备性训练,如做手艺(如木工),轻的工业劳动(如粗装)和办公室工作(如打字)等,让他们学会使用工具,积累经验;然后一部分人进行更高级的训练,一部分人则去福利厂工作,另一部分人可能回家。在现代的职业治疗中心,职业疗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即使患者具有生活能力,也要训练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2.生活-工作疗法(vita-er herapy) 由斯拉逊(S.R.Slavson)根据集体活动疗法、活动会谈疗法以及他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他认为精神病人多出于精神上退缩,逃避现实所致,他们通过幻觉、妄想来代替自己所在的世界,所以须通过使病人多进行工作,以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治疗方法上一方面强调医师、护士和家庭成员不要过多地保护、照顾病人,而应积极安排病人进行工作;另一方面,病人不能只坐不动,要参加各种活动,如厨房工作或其他劳动等,以消除退缩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3.我国的精神病院的工作娱乐治疗 在进行工作治疗的同时,施予音乐、舞蹈等娱乐治疗。工作治疗的项目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其职业技能,安排不同的工作,如缝纫、手工、清洁工作和户外劳动等。
三、宗教疗法
宗教疗法是指19世纪末期,在所谓的现代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出现之前,具有古代文化特征的和宗教迷信色彩的一系列仪式活动,如舞动、跳绳、驱鬼、念咒、拍打和引导等。在当时科学文化落后的情况下,这些传统方法往往带有神秘性,但它却能给予病人一种可信赖感和安全感,因而具有某些安慰和暗示作用,达到某些治疗效果。
与宗教有关的心理治疗有日本的禅宗训练、印度的瑜珈、西方的默思和超觉静坐等。
(一)禅宗心理治疗
禅宗心理治疗(ze sychotherapy)也称“禅宗训练”或“禅修”。禅宗源自中国佛教的一个教派。禅修是其中主要的训练方法,是指禅定的修习,即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专心致志,集中观察和思考预定的对象,也有静虑之意,因而也是气功在佛家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禅坐和默想等训练技术,使禅坐者逐渐感到生活愉快和心情舒适。目前心理学家将它与默想、瑜珈训练、自我催眠一样看待,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松弛训练。要求禅坐者在安静环境中和正常的生活中,放弃一切不需要的攀缘和杂念,以便集中精神,用调身、调心、调息的方法,进行不断修炼,以达参悟禅机、养生修心的目的。调身要求禅坐训练时适当调整身体的姿势;调心是摒弃杂念,使注意力集中,心身松弛;调息是调整呼吸,使之深长细匀。
(二)沉思法
沉思法(meditation,M)亦称“冥想”、“静默”,指能够诱导内心平静的自我意识状态的技术。沉思源于东方的宗教和哲学,尤其是佛教和禅宗。它能降低呼吸频率,升高体温,深度沉思可引起脑电波的改变,α波和Q波增多,产生大脑两半球的同步脑电波。由于沉思能够使机体放松,提高应激耐受能力,发展自尊,增强注意力和观察力,因而可作为心理治疗和自我训练的辅助手段。
沉思法可分为两大类,即集中(限制性)沉思和撇开(扩大性)沉思。前者是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对象上,使注意范围极其狭小;后者是形成一种警觉的自由浮动状态。沉思方法多样,有的包括某种放松训练和呼吸练习,有的使用咒语等,多采用集中训练的形式。
(三)超然沉思法
超然沉思法(transcendenta editation,TM)使人身轻神明的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要求特殊的态度、准备程序、特殊环境和不寻常的姿势。可在任何能够舒适地坐着而无干扰的场所实施。方法也简单易学,练习者舒适地闭目而坐,停止或减少其他精神活动,注意倾听一种没有意义的声音(称作“mantra”)。在此期间,练习者最终总会产生或长或短的超然的纯粹觉醒的体验,进入一种无思无虑、无风无浪的宁静的意识境界。这种精神状态所伴随的生理活动既有助于深度的休息,又有益于增加觉醒水平。长期地进行这种练习确实可带来明显有益的身心变化,它既可增强人的体力和自信,澄清人的思路,稳定情绪,增进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如对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慢性抑郁、药物依赖和心身疾病等均有疗效。
(四)领悟沉思法
领悟沉思法(buddhis nsigh editation)是基于2500余年的佛教传统而形成的一套对佛教教徒实施精神训练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使佛教徒达到精神专一和“非反应性”的觉知境界。这种训练先从学习注意自己的自然呼吸过程开始,待达到能持续数小时保持心情宁静,不分心后,再系统地训练对精神活动或身体经验的非判别式的觉知,做到对这些经验既不压抑,又不表达。这种非判别式的觉知使佛教徒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整合。随着训练的进行,这种解脱与整合就可以灌输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中。坚持训练能使人抛弃一切名利而进入宁静的境界,使一个人变得明智、无所畏惧、自知、富于同情、理解与平和。现在这一套训练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症、某些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等。
(五)西藏心灵治疗
西藏心灵治疗(Tibeta sychi ealing)是在中国西藏由喇嘛疗病者所实施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来自于印度。大约在公元724年,印度佛教长者(Padma-Sambhava)来西藏传经,并教授治病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由许多沉思术发展而成的一种特殊领悟法,也应用于符咒、特殊的乐器,以及瑜珈的放松身心训练等。这种疗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让人领悟宇宙万物的性质,治疗者教病人学会怀疑或否认自己的感官,认为一旦来访者开始认识宇宙的真实性质,了解了引起他进入和走出存在的力,他将开始明白,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幻觉的,除了接受它们的灵魂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质。这种治疗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来访者的意志能否紧紧追随治疗者的计划。
(六)基督教的心理治疗
基督教的心理治疗(christia sychotherapy)是以基督教《圣经》中的教文为准则来解决冲突和控制行为的一种疗法。此疗法受启发于教堂牧师的咨询治疗作用。《圣经》把人分为肉体、心灵和精神3部分,以上帝为主宰,强调祈祷、内省及自我牺牲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此疗法对酒精及药物成瘾、癔症性格或神经症有效。
(七)中国的宗教心理治疗
我国杨德森、张亚林等提出道家认知疗法。该疗法是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中提取精髓创立的,用道家思想去改变患者不适宜的认知观念,从而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尤其适用于治疗神经症及精神应激性障碍。
国内黄国腾根据中国佛教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佛教心理治疗方法,临床试用证明对各种神经症都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更有效。
周正猷在其二十余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也常以顺其自然、接受命运、知足常乐、普及众生等宗教思想和人生哲理去劝导来访者接受自己的现实,要求他们习惯于带着痛苦去生活、去工作、去为社会或为他人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