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 herapy)是基于模仿学习原理、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而设计的心理治疗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发展起来,至今仍是现代心理治疗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一、基本特点
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因素的存在而得以巩固。当某一行为的结果不再具有社会适应性时,该行为就会减弱、消退,而某些行为在其丧失了适应性后仍不消退,就需要借助于治疗者的帮助来加以改变。研究证明,通过奖赏或惩罚的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行为改变的方向,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总结行为疗法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治疗对象
行为治疗的对象是有非适应性行为的个体。行为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矫正其非适应性行为,并帮助塑造或建立新的适应行为。
(二)一般不追究非适应行为的潜在动因
行为疗法与分析性心理疗法的不同点在于后者重视行为的潜在动因,注重早年的体验、挫折,潜意识层面的欲望。而行为治疗一般拒绝刨根究底,更正视现实,只针对现实,对非适应行为施予矫治。
(三)强调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行为学派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其所处的环境中的各种事件控制的,行为治疗的任务是识别这些事件,对与非适应性行为有关的环境事件进行评估,调整非适应行为和环境中的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非适应行为进行矫治。行为治疗家也看到过去的经验,也可能提供一些和非适应行为有关联的环境事件的有用信息,这会有助于分析当前的一些行为,也便于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行为治疗的程序严谨,方法具体,便于治疗者正确实施这些程序和方法。行为治疗的目标也具体,而且是可以评价的,从而能及时评价治疗效果。所以说,行为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便于掌握使用。
(五)可配合药物或器具进行治疗
在针对来访者具体情况选择最适行为疗法的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或使用治疗器械。这既是一种综合性治疗,又是正向暗示治疗和支持疗法的自然结合,会取得比单一行为疗法好得多的治疗效果。
(六)适时运用正负强化技术
正负强化技术是行为疗法中的重要方法,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行为改变的具体情况可变换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七)治疗方法的调整应用
不适应行为的矫治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大多需要经过一定的疗程才会奏效,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治疗情况的变化,对治疗方法与措施作适当的调整或变通。
(八)适时将治疗效果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
行为疗法一般需在治疗情境中进行,在治疗有效后,要及时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迁移是拓展疗效。迁移可能会发生困难或出现阻力,治疗时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必要时可通过改变归因,促使来访者去适应日常生活的情境。
二、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根据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行为治疗家创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
(一)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也称放松训练(relaxatio raining),主要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和躯体上都能放松的一种行为疗法。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放松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系统脱敏等其他治疗方法使用。
1.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较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渐进性肌肉放松。
(2)呼吸放松法。
(3)静默放松。
(4)自我催眠。
(5)生物反馈技术。
2.放松疗法的基本要求
(1)环境安静舒适:治疗室整洁安静,设备简单,光线柔和,无噪音和干扰,可有背景音乐。
(2)治疗者温和可亲: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愉快、坚定,发音准确,吐字清楚,给人以安全、恬静、遵从之感。
(3)来访者注意力高度集中:集中注意自己的身体感觉,注意治疗者的指令,达到精神专一,不受干扰。
(4)降低肌肉能力: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减低肌肉紧张,让自己安静、放松。
(5)专注于训练程序:遵照治疗者的指令,或严格按照放松训练的程序,进行放松训练。
3.以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为例,详述放松训练的实施步骤:
(1)握紧拳头(停5秒左右)——放松;伸展五指(停5秒左右)——放松。
(2)收紧二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收紧三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
(3)耸肩向后(停5秒左右)——放松;体位向前(停5秒左右)——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停5秒左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停5秒左右)——放松。
(5)屈颈使下颌触到胸部(停5秒左右)——放松。
(6)尽力张大嘴巴(停5秒左右)——放松;闭口咬紧牙关(停5秒左右)——放松。
(7)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尽可能地卷起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
(8)舌头用力抵住上颚(停5秒左右)——放松;舌头用力抵住下腭(停5秒左右)——放松。
(9)尽可能张大眼睛(停5秒左右)——放松;紧闭眼睛(停5秒左右)——放松。
(10)尽可能深吸一口气(停5秒左右)——放松。
(11)肩胛抵住椅子,拱背(停5秒左右)——放松。
(12)收紧臀部肌肉(停5秒左右)——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停5秒左右)——放松。
(13)伸腿并抬头15~20cm(停5秒左右)——放松。
(14)尽可能地收紧腹部(停5秒左右)——放松;绷紧并挺腹(停5秒左右)——放松。
(15)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停5秒左右)——放松;足趾伸直趾屈(停5秒左右)——放松。
(16)屈趾(停5秒左右)——放松;翘趾(停5秒左右)——放松。
4.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注意事项
(1)来访者的准备:来访者可进少量的饮食,排空大小便,宽松衣带、鞋带和颈部衣扣,自然舒适的坐姿,头向后靠,双手自然向下垂直于腿上。
(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训练开始时可用口头语,便于来访者接受和掌握。
(3)第一次接受放松训练,治疗师与来访者同做,可减轻来访者的焦虑和紧张,并对来访者有模仿作用。
(4)在放松的过程中,注意帮助来访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觉。
(5)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后,来访者可在录音的引导下做放松训练,并适时脱离录音引导而自己独立训练。
(二)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flooding)又称暴露疗法或满灌疗法,有人也称快速脱敏疗法。该疗法鼓励来访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也就是迅速向来访者呈现让其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来访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
冲击疗法之所以称为快速脱敏疗法,是要求来访者在合作的状态下使用该疗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或者是一至两个月内取得明显的效果。如何一开始就让来访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呢?一般可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来访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由治疗者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的情景中的细节;亦可使用录像技术,呈现来访者最感恐惧的场景,以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来访者闭眼睛,堵耳朵,或其他逃避行为。在来访者接受反复施与的恐惧刺激时,即使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所谓的自主神经反应,但来访者担心的可怕事实并未发生,焦虑反应也就减弱或消退了。或者干脆把来访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景,经过实际体验,并向他证明没有发生任何后果,恐惧症状也就慢慢消失了,以后即使再遇到恐惧情景也都能“习以为常”了。
例如:一位15岁的怕狗的男孩,被治疗师带进养狗场,许多狗把他们围住了,求治者吓得紧闭双眼。这时治疗者提醒他一只最凶的狗朝他走来了,男孩睁开眼睛问是哪一条……逐渐,男孩发现并没有狗来咬他们,有些狗还很友好,绕着他们的腿打转,甚至还舔舔他们的脚,人和狗相处得越来越好,两个小时后,男孩竟和狗玩上了……这位男孩深有体会,他感慨地说,与其逃避,不如去面对,一旦正视了恐惧,其恐惧感自然就减轻了,甚至消失。
1.冲击疗法的实施步骤:
(1)确立治疗的目标,找出来访者最恐惧的事物或场景。
(2)教会来访者放松的训练方法,在治疗中可适时进行放松训练,以缓解自己的焦虑。
(3)治疗前的准备。给来访者心理支持,树立信心和决心,强调治疗要点和注意事项,要求来访者一旦暴露在恐惧情景中,便不能有丝毫的回避意向和行为。
(4)治疗者根据来访者的情况或示范,或陪伴,共同进入治疗状态,来访者因此可得到巨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建立自信,大胆参与,积极治疗。
(5)治疗期间应不断训练,巩固和扩大治疗效果。
2.使用冲击疗法的注意事项:
(1)使用此法,必须对来访者的身心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来访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好,否则不仅会影响疗效,而且有可能发生意外。
(2)慎重向来访者说明,冲击疗法会产生较大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是无害的。只有下决心去体验严重紧张,面对恐惧,坚持忍耐一至两小时以上,才会组建克服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最后矫正对该事物或场景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3)坚决不允许有回避行为,否则恐惧会加重,导致治疗失败。
(三)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 esensitization)也称缓慢暴露法,它是一种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景,以逐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1958年沃尔普(J.Wolpe)提出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原理,他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只饿猫放在笼中,当食物出现,猫来取食时,给予强烈的电击,反复数次,即使食物出现不再有电击,猫仍惧怕去取食物。不仅如此,猫还对整个实验环境也产生了恐惧反应,在铁笼旁边,甚至在实验室隔壁房间进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为了消除猫的这种恐惧,沃尔普先在离实验室较远的地方给猫食物,此时猫虽有轻微的恐惧,终因进食动机强烈而正常进食,即正常反应压制了异常反应。此后,沃尔普逐步将食物分阶段地移到原先的实验环境,猫每一次的轻微恐惧都逐渐消除。最后,猫回到铁笼中也能正常进食了。沃尔普认为这就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交互抑制原理认为,个体如果同时具有两种相反性质的情绪,如高兴和不快,这两种情绪就会产生抵消。既是说,要消除不安或恐惧的负性情绪,就要有相反的正性情绪反应来进行抑制,或者抵消。又因为这种抑制力量是很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对恐惧刺激情境的暴露要由远及近,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焦虑程度每次只增加一点,逐步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则采用全身肌肉放松来代替食物作用作为抑制焦虑或恐惧的反应,就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在来访者的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来访者以全身肌肉放松来进行对抗,从而使该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和恐惧的作用。
2.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程序
(1)放松训练:让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深呼吸后闭眼,并想象令人轻松的环境,如躺在湖边听轻松的音乐等,而后让来访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反复这样的训练,直至来访者达到自如、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
(2)建立焦虑等级表:根据来访者的病史及会谈资料找出所有让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惧)的事件。将这些事件进行相互比较,根据致病作用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通常将刺激因素按其可引发来访者的主观焦虑程度,分为五等或采用百分制(0~100),将引起1分主观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定为一等,引起2分的定为二等,以此类推。而后将这些不同的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焦虑等级表”。
需要注意的是,被视为一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惧(即主观的焦虑或恐惧评定为1分者)应小到足以被全身松弛所抵消的程度,这是治疗成败的一个关键。此外,理想的等级设计应是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或恐惧)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具体方法有以下5种:
1)想象脱敏(imaginativ esensitization):先让来访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当他能清楚地想象并确实感到有些紧张时,就让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而后反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来访者对这样的想象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惧)为止,从而完成第一等级脱敏。接着再对下一个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焦虑或恐惧等级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进行同样的脱敏训练。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在咨询过程中,一般在一次会谈时间内以完成1~2个事件的脱敏训练为宜。
2)自动化脱敏(automate esensitization):采用事先备好的焦虑层次的录音录像进行脱敏。此法的优点是来访者可自由地决定脱敏的速度,亦可在家里独自进行。
3)接触脱敏法(contac esensitization):在渐进性焦虑层次的基础上,外加了示范和接触,让来访者观看治疗者如何处理其所害怕的刺激物,而后照着做,一直到用手握或触摸不感到紧张为止,如让怕猫的孩子先学着去摸猫的照片。
4)实际场所脱敏(inviv esensitization):采用实际的刺激物代替视觉性想象,来访者在他人陪伴下到实际生活中去逐级面对实际的刺激物来进行脱敏操作。这种方法较不易操作,但效果比较实在。
3.情绪型表象法(emotiv mage) 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诱发来访者的兴奋、骄傲和欢乐等积极情绪情感活动。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与由恐惧所引起的焦虑反应互不相容,从而就可以逐渐抑制和消除恐惧心理。该法最适合儿童来访者。
在实际脱敏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脱敏方法。
治疗案例——社交恐惧症的系统脱敏疗法。
【案例】 某女,25岁,自幼家境好,独女,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胆小、怕事、性格内向、敏感,少与人交往。在校上学时就不愿与男性交往,曾发现一位新来的男外语老师在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甚至四目相对,课后联想甚多,也为此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急。以后觉得同学都看出了自己的隐私,因而与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手足无措,好不自在,于是不愿意上课,不愿见同学。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参加了工作。可是,与同事相处也觉得不自然,总是不自觉地有紧张感,与上司相处更是尴尬、紧张。有一天,因上司要约见,立刻紧张,心跳加快,面红气促,腿颤手抖,讲话吞吞吐吐,不敢正视上司面孔。略谈了些工作,上司见其面色不佳,大汗淋漓,全身哆嗦,便中止约见,招呼其同事扶回去休息……此后,她最害怕的事是遇见上司,也羞见同事,就连与自己家人在一起也会感到紧张或不自然。
显然,她患的是社交恐惧症,在与她进行一些共同讨论之后,决定实施系统脱敏疗法。
实施治疗前,花了一定的时间,与来访者讲述社交恐惧症的科学知识,让她明白,社交恐惧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它不是脑内损伤或体内的病理变化所致,而是习得的结果,也是能够弃掉的。帮助来访者建立信心,并强调对社交恐惧症而言,系统脱敏疗法是最好的矫正方法。帮助来访者坚定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决心。
在此基础上,对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先选择了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在来访者能按要领迅速达到放松状态,并经反复练习,掌握了全身放松技术以后,再训练来访者在全身逐步放松的情况下,去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静静的傍晚,自己漫步在一个小湖边,平静的湖面上有几只小鹅在嬉游……
在放松训练取得成效,来访者能很自然地进入放松状态以后,要求来访者依照自己的焦虑状况设定焦虑等级(来访者除见心理治疗师外,见其他人都会有紧张感)。要求她根据紧张或恐惧的程度试着给自己恐惧的对象计分。相处自然、不紧张为0分,极度恐惧以致回避的记5分,其他不同程度的紧张对象从轻到重依次可记1、2、3、4分。每一组记分等级可罗列几个对象,并挑选1~2个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对象作代表,确定了下列恐惧等级(表11-1)。
表11-1 恐惧等级表
治疗者:你在家里还在做全身放松的练习吗?
来访者:每天按要求做3次,每次20分钟。
治疗者:放松效果如何?
来访者:还可以。
治疗者:好,请你现在逐步全身放松,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场面。要清晰一些、生动一些。
来访者:想好了。
治疗者:能把你想象的场面描述给我听吗?
来访者:(继续闭上眼睛慢慢地描述)我在一个幽静的傍晚,漫步在一个小湖边,平静的水面上,有几只小鹅在嬉戏……(www.xing528.com)
治疗者:能看清楚是几只吗?
来访者:能,3只。
治疗者:请你告诉我,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紧张吗?
来访者:不。
治疗者:如果按焦虑等级评分,该评多少?还记得焦虑等级吗?
来访者:记得,应评0分。
治疗者:好。以下几个问题,你不要在口头回答,以手示意就行,比如紧张焦虑评0分,你就用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环状,评1分你就伸出一个指头,评2分就伸出两个指头,以此推类。如果想象的图像清晰则点点头,不清晰,则摇摇头。记住了吗?
来访者:记住了。
治疗者:现在请你闭上眼,想象你正在同父亲对话。(15秒钟之后提出该要求)
来访者:(点头示意)
治疗者:焦虑程度是多少?
来访者:(伸1个指头)
治疗者:抹掉脑中的想象,全身放松。(1分钟之后提出该要求)
来访者:(示意为0)
治疗者:请继续想象你同父亲的对话场景。(10秒钟之后提出该要求)
来访者:(点头示意)
治疗者:焦虑程度是多少?
来访者:(仍伸1个指头)
治疗者:抹掉脑中的想象,全身放松……
经过十几次想象-放松的反复交替之后,来访者示意,想象在与父亲对话的情境中不再紧张,第一次脱敏治疗成功结束。告诉来访者,现在见到父亲时,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紧张了,万一还有点不自然,就运用这种接触-放松反复交替的办法来消除紧张感,并叮嘱其一定要寻找机会与父亲接触,反复实践,巩固成果。
三天之后,来访者告诉我们,她已能比较轻松自如地与父母亲相处了。我们让她长时间地想象与父亲对话的情景,她自己示意焦虑程度为0分,心情较为平静。于是我们确认她已完成第一级脱敏,治疗可推向第二级。
来访者第二级恐惧对象是她的女同事。仍然采用想象-放松反复交替的方法,在30分钟的治疗中顺利完成。
然后回家实践,效果令人满意。经过这两次脱敏治疗之后,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已较为改观,已不再畏畏缩缩。按照原定计划,脱敏训练继续升级。最后几级的恐惧对象分别是:男同事、女同事和男上司,这几级的脱敏难度比较大,每一级都经过3次以上的脱敏治疗才算过关。
经过总共为期两个多月的治疗,来访者已不再回避任何人。治疗结束时,来访者已常能去上司办公室。她说:“还是有些提心吊胆,不过就只那么回事,该去还是要去的。”
一年后践约复查,来访者说她与人交往基本上还算自然,对上司也不恐惧了。
5.逆转意图疗法 逆转意图疗法(paradoxica ntention)又称“矛盾意向疗法”。它是施治者让来访者故意从事其感到害怕的活动,从而使来访者对该行为的发生感到无所谓,达到使害怕反应不再发生之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疗法的理论假设是:来访者在有意进行的某种行为活动中,改变了自己对该种行为的态度,这使得原来伴随该行为而出现的不适应的情绪状态与该行为脱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aversio herapy)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厌恶疗法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电击厌恶疗法 就是将来访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器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应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两个星期一次不等,电击强度的选择应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2.药物厌恶疗法 就是在来访者出现不适应行为欲求时,让其使用催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饮食过度等。
3.想象厌恶疗法 就是将心理医生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来访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此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均可使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并让这一景象与某种适应不良的冲动(或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露阴癖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让自己立即回忆过去被拘留、被别人歧视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效果。
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的强度,通过刺激使来访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不良行为消失为止。如有强迫观念来访者,可用拉弹橡皮圈法进行治疗,头几天,当强迫观念出现时要接连拉弹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求来访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当治疗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最好取得其家人的配合,这样效果会更好。
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宜:
1.厌恶疗法会给来访者带来极不愉快的体验,心理治疗师在采用此法之前,一定要向来访者解释清楚,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才能进行治疗。
2.在使用厌恶疗法时,尽量帮助来访者建立辨别性条件反应。比如对同性恋者使用厌恶疗法,心理治疗时应将呈现的厌恶刺激,限制在来访者的同性间行为表现的范围内;同时,让来访者形成对正常的异性间性活动的愉快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消除非适应性行为的同时,建立适应性行为。
(五)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operan onditionin herapy),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或呈现一定刺激来加强对每种行为的刺激。如一小女孩在公开场合唱歌,观众的掌声和赞扬声激发她唱得更欢;一小孩因撒谎而遭其家长训斥和挨打,使他不敢再撒谎了等。这些都是强化的结果。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获得奖励,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受到惩罚,就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人在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这种关系,以达到改变来访者行为的目的。
依据操作学习理论,强化可以分为4种类型:
1.正强化 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一个胆小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应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
2.负强化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的。例如一位小学生仍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吮吸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 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在实行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
4.负惩罚 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贪玩,回家较迟,则取消他当晚看卡通片的“权利”。使用强化疗法,可起到3个作用:增加适应性行为;提高期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过剩行为。
实施强化疗法,可具体使用以下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 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多采用正强化手段,即一旦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2.渐隐技术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需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那些此时此刻凡是适应行为的环境线索。有些人由于不能准确抓住这些线索,产生刺激识别缺陷,最终导致行为障碍,或作出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举止,或对错误信息线索作出了反应。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明显刺激(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他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作出正确的反应。
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等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学习者已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已不再需要了,即使线索已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
3.提示技术 提示技术也是一种利用明显线索来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式。使用提示技术时,用提示的方式将来访者的注意导向那些将要被学习的要求上,以利于学习。如母亲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为时,张开衣服,让孩子转过身,把胳膊伸入袖子,这种辅助就是一种提示。如果母亲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种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这种提示,对孩子说:“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边上了,你把它穿上。”这样做,要比口头说会更能达到目的。
4.正强化技术 正强化技术又称阳性强化法,它是一种采用奖励的办法,训练和建立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具有奖赏效用的强化物被称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活动、地位、赞扬等。在行为的形式上,正强化技术的效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当一个孩子想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时,便又哭又叫,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经历中,哭叫使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做母亲的试图改变这种习惯,便可对孩子说:“如果你又哭又叫,你决不会得到这种东西;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请安安静静地说:请把这个东西给我好吗?”如果这种新的行为受到赞赏,就增加了在以后的情境中,孩子表现出这种新行为的可能性。对新的行为给予持久的赞赏,而不再纵容旧行为,那么孩子的新行为就会取代旧行为。
5.代币强化技术 代币强化技术(toke conomics)又称代币管制法,是正强化技术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适用于病房环境中,利用代币进行强化刺激的方法,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反应的治疗技术。代币指的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兑换物品的证券,它可以有许多形式,如小红旗、小铁旗、2分票、购物券等等。代币强化技术通常用来奖励人们所希望的行为,使这种行为不断强化并逐渐巩固下来,从而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戒除或矫正病态行为或不良行为的方式。
代币强化技术治疗的要点:首先要让病人明确需要改善或建立的新行为。譬如:每天早上7点必须起床,每天要参加作业治疗,不能乱扔垃圾,不可向别人乱发脾气等等。然后说明如果表现出这些期待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奖赏,即获得多少代币。病房工作人员每天审核病人的行为,依据病人表现的情况发给代币。病人积累了这些代币之后,可以定期兑换糖果、香烟、电影电视的入场券、外出和会客的许可证、使用文娱器材的优先权等。方式多样,以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代币强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动机,以鼓励病人产生适应性行为。
6.内隐强化技术 内隐强化技术是指一种启发和指导来访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了某种反应,并且想象自己的反应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行为治疗技术。内隐强化技术可以分为内隐正强化技术和内隐致敏技术。内隐正强化技术指让来访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了某种反应,并由此得到了奖赏的技术。此技术经临床实践,能成功地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同性恋和肥胖症。内隐致敏技术是指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与某种不良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性变态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要他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的警察,面色冷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训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产生此种不良行为的效果。
7.负强化技术 负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来访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治疗技术。负强化技术主要用于增加适应性回避行为,如学会戒烟,即由施治者在一定时间内让来访者不间断地抽烟,一直抽到舌干口燥,使来访者对其产生厌恶,最后嗜烟者会主动提出少抽直至不抽。
8.消退技术 消退技术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消退疗法的理论假设是: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能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反应,不强化就会消退一种已经产生了的旧行为。而注意就是一种强化,许多不良行为是由于受到了注意而加强的。因此,要消除该行为,只要在该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注意,就能使之渐趋削弱以致消失。例如:小孩借哭闹的方式想引起大人的注意,若大人对此不予理会,孩子哭得没意思了,即会停止此行为。
在强化疗法中,还有暂停技术、契约技术、链环技术、过分改正技术、反应付出技术和负性活动练习等治疗技术。
(六)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modelling),它是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后的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那种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模仿)的行为反应而习得。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班杜拉(Bandura)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
班杜拉建立此法于儿童的行为治疗,特别适用于集体治疗。班杜拉根据父母的陈述和怕狗的行为观察,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孩子分为4组:第一组通过8次活动,发现有一个不怕狗的4岁男孩,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度与狗逐步接近,亲热抚弄3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亲近,而没有形成热烈气氛,所以除了观察与狗接触之外,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无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只是几个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在场。试验结束的一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并且两组行为无明显差别。其中第一、第二组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另外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实验说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即可通过模仿,建立一些阳性的(当然也有阴性的)条件反射,以建立自己的习得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已成为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事实上,在行为疗法的许多方法中,都含有模仿学习的因素。运用模仿学习疗法通常采用3种方式:看电影或电视录像,听录音、由施治者做示范等。
模仿学习疗法必须设计示范行为。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示范行为,示范的情景要尽量真实,示范者应与模仿者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以易于得到模仿者的认同,这样的模仿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施治者常常运用模仿学习法治疗恐惧症、与焦虑行为有关的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障碍。
(七)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 herapy)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植物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功能,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实验证明心理(情绪)反应和生理(内脏)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生物反馈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就是把患者体内生理功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以数字显示或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及其他躯体功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
来访者要学会把握以下3类感觉信息:第一,应把握清晰的生理状态;第二,应对内部身体感觉线索有所知觉;第三,应理解从仪器上接收到的反馈信息的含义。开始也可以用想象来引起内部生理状态的变化。如为了增加手温,可以想象太阳照在手上的情景,手插在海滩温暖细沙中的感受等,然后经反馈训练也可使手温提高。在反馈训练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语言指导和治疗态度对治病结果有重要影响。每一次训练结束,应让病人做主观等级评定。
1.生物反馈疗法有以下治疗步骤:
(1)在环境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治疗室内,来访者坐在有扶手的靠椅、沙发或是躺椅上,解开紧束的领扣、腰带,穿拖鞋或便鞋,坐时双腿不要交叉,以免受压。亮灯宽椅使其感觉舒服,头后有依托物更好。
(2)每次治疗前的5分钟,要记录安装电极所获基线数据或检查来访者在家自疗所获成绩。
(3)训练来访者收缩与放松前臂肌肉,训练面部肌肉活动让来访者抬额、皱眉、咬牙、张嘴,然后放松,告诉来访者观察肌表面电位微伏计上指针变化及偏转方向,与此同时,倾听反馈音调变化并理解其信号的含义。
(4)给来访者增加精神负荷,回忆惊险和痛苦经历,同时观察肌电、皮肤电导、指端皮温、脉搏血压等的变化,找到最敏感的反应指标,作为下一步训练的训练指标。如果在精神负荷下生物反应指标无显著变化,那么在以后的训练中也就无法判定疗效,因此,不宜选择该方法。
(5)全身肌肉放松程序。依次为上肢、下肢、躯干(腹部、腰部、肩背部)、颈部、面部肌肉。首先作收缩与放松交替的练习,最后作全身肌肉放松练习。
(6)呼吸要自然、缓慢、均匀。请受试者设想鼻孔下面有兔毛,呼吸时不能吹动兔毛。
(7)尽量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清静。不思考任何问题,使自己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观察头脑中自发地涌现什么思想,出现什么情绪,这叫做被动集中注意。如果无法排除杂念,可在每次呼吸时,反复简单地数数字如“1、2”,也可想象躺在有温暖阳光的海滩或草原上,由心理治疗师描述视觉景象及鸟语、涛声与温暖感觉。入静好的状态可达到思维停止、万念俱静的境界,使人可嗜睡,但应避免完全入睡。
(8)心理治疗师注意调节反馈信号,调节阳性强化的阈值。阈值上下的两种信息用红绿灯光或不同频率的音调反馈,务必使阈值调整恰当,使来访者获得自控生物指标的阳性信号占70%,阴性信号占30%左右。每次治疗结束后,让来访者做几次肢体屈伸运动,使来访者感到轻松愉快,然后再离开治疗室。
(9)没有仪器监测的情况下,来访者应每日坚持治疗。比较方便时(如中午、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自己练习,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坚持下去。
(10)治疗的一个疗程约10次左右,可以每周2次,其余5天都在自己家里练习;也可在开始治疗时每周4次,以后每周1次,巩固并随访疗效,持续3个月到半年。
2.注意事项
(1)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焦虑患者习以为常的警觉过度与反应过度的身心状态。
(2)来访者心理应处于轻松状态,既不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不要把思维集中在解决任何现实性问题上,而应任其无意识地自由漂浮。
(3)事先告诉来访者,在松弛状态下可能出现一些暂时性的躯体感受,如四肢沉重感、刺痛感、各种分泌的增加、精神不振、飘浮感等,以免引起来访者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3.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证
(1)神经系统功能性病变与某些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抽动、不全麻痹,如嚼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磨牙、面肌抽动与瘫痪、口吃、职业性肌痉挛、遗尿症、大便失禁等。
(2)焦虑症、恐惧症及与精神紧张有关的一些身心疾病。
(3)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4)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
(5)偏头痛。
(6)其他,如雷诺病、消化性溃疡、哮喘病、性功能障碍等,能缓解紧张、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治疗失眠。
临床中对酒癖、药瘾、咬指甲、手淫等给予行为矫正,对紧张性头疼、偏头疼、哮喘、焦虑症、恐惧症、雷诺症、失眠症、癫、高血压、心律紊乱、腰背痛、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慢性疼痛、痛经、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书写痉挛、中风康复、痉挛性斜颈、儿童多动症、消化性溃疡等有一定的疗效。
(八)自我控制疗法
自我控制疗法(self-contro herapy)也称自我管理疗法。多数情况下,行为矫正都是由矫正监理人负责实施的,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等。当行为者本人用行为矫正法矫正自己的行为时,这个过程就称为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作为一种行为疗法,自我控制表现为行为者要以一种行为(期望行为)控制另一种行为(靶行为)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它的后果是惩罚性的,但吸烟时的短暂愉快强化了这一行为;吸烟的负面结果是出现在将来,对现在吸烟这一非期望行为的出现就没有影响,因而行为者对替代行为(戒烟)的反应性努力就大大地减少了。吸烟是非期望行为,虽然吸烟者了解这一行为的负面影响,但仍会持续这种非期望行为。期望行为是指该行为对行为者将来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如早锻炼、清洁、努力学习和工作等。
但是由于期望行为的结果产生在将来,所以对于现在该行为的出现并没有产生影响,没有强化作用。如不愿早起的人也清楚知道早锻炼的好处,但在床上舒服地多睡一会儿的对抗性行为很快被强化了。
显然,行为者在从事某种不良行为时,似乎是不由自主地,因为行为的自我控制不仅是意志和认识的问题,还有赖于一系列行为技术的干预。自我控制疗法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自我控制疗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少或消除非期望性行为过剩与期望性行为缺乏。
掌握该方法的要领:
1.治疗对象必须具有强烈的祛除不良行为和学习适应性行为的动机。
2.治疗目标就是要达到期望程度的适应性行为。先确定一个适宜程度的目标行为,而后以渐进的方式完成最终目标。
3.自我监督。每一次靶行为出现后,来访者都要立即与所建治疗目标相对照,以确定是否实施下一步的程序。自我监督要连续不断地贯穿于整个自我管理程序的始终,以判断该程序的有效性。
4.自我强化。来访者在自我控制取得进步时要奖励自己。奖励的分量要与进步的大小成正比。
5.掌握自我控制疗法的具体技术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