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亚健康的评判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亚健康的评判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其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明显,而且在节律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常常处于既有节律性,又有灵活性、适应性的心理状态,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心理活动的随意程度与自觉控制水平高低和自控力有关,自控力水平和自控的实际效应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康复能力反映了人格的成熟度,也反映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亚健康的评判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亚健康的评判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多心理学家都关注过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例如:

1.斯科特(Scott)曾提出10条标准:①适应能力;②自我满足能力;③人际交往能力;④智慧能力;⑤对他人的审慎能力;⑥对社会的贡献;⑦自主性,自治的能力;⑧综合能力;⑨对自己的态度;⑩对情绪和动机的控制能力。

2.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也曾提出10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当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3.国内郭念峰也提出10条标准:①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效率上有自己的周期节律性;②意识水平;③接受暗示的敏锐程度;④心理活动强度;⑤心理活动的耐受力;⑥心理康复能力;⑦心理自控能力;⑧自信心适当;⑨社会交往;⑩环境适应能力。

4.王效道提出8条标准:①智力在正常范围,并能正确反映事物;②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情绪稳定、积极与情绪适应;④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⑤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⑥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获得满足;⑧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不大。

5.马建青提出7条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协调,心境良好;③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环境;⑥保持人格完整;⑦符合年龄特征。

6.总结各位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心理过程的能力:“知、情、意”是人的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感知觉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情感的良好表达,意志品质的良好状态和行为的规范有力等,人不仅有现实的心理能力,还有潜在的心理能力。善于挖掘发挥潜在能力,也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越强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

(2)心理活动的节律:人的心理活动在采取的形式和活动的效率方面存在内在节律,这种节律具有周期性。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其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明显,而且在节律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常常处于既有节律性,又有灵活性、适应性的心理状态,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部分,即认知、情感和意志各过程是协调一致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强度的情感和意志。小刺激大反应,大刺激小反应,或者正刺激负反应,负刺激正反应等等,都是不协调的,应视为病态过程。协调得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4)对心理活动的自控能力和自控效应:心理活动的自控能力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一方面人对情绪、情感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的;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又是相对不可控制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心理活动的随意程度与自觉控制水平高低和自控力有关,自控力水平和自控的实际效应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5)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除被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外,还能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去改造环境,若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的能力、适应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都很强,适应的效果好、速度快,心理健康的水平自然就高。

(6)社会交往能力:高水平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理解为:既不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也不热情泛化,过分交往。检验交往效果是否是适度的、有选择的,以及对社会的参与度,应视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有良好的人际适应。

(7)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人对自己的心理特点、心理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了解和评价度,决定或调节着自己的意志和行为,使之保持与环境的一种平衡。自我意识不是自我中心意识,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正确自知的基础上,对自己能自觉认识,对自己的定位符合环境与公众的评价,即与社会一致。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者会自卑、行动退缩、胆小,行动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高者,会骄傲自满、趾高气扬、脱离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信。

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状态的良好评价,对自己心理感受的良好感知,能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满足感,知足常乐,永远保持愉快而又振奋的情绪。

(8)人格发展和心理康复力:人格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人的生活阅历的增加,在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格,使之更趋向于健全,不仅有人格稳定的水平,更有人格发展的水平,及能代表心理健康的不同水平。

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心理康复能力会不断加强,可以说个体心理康复能力的高低,代表其人格的发展及其成熟度。

在实际生活中,人不可避免要遭受心理创伤,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各自的经验不同,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所差别,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较快,而且不留什么痕迹。康复能力反映了人格的成熟度,也反映了心理健康的水平。(www.xing528.com)

二、心理亚健康的评判

(一)心理亚健康的常见症状

心理上的亚健康包括身心方面的各种不适,具体可归纳为:

1.生理不适 浑身无力,体力下降,易疲劳,精力不足,性功能减退,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皮肤干燥,头皮瘙痒,四肢麻木,记忆力下降等。

2.心理不适 易激动,情绪不稳,头脑不清,思想不集中,失眠。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精神紧张,压抑,低沉,生闷气,对生活无兴趣等。

3.躯体化症状 颈背部僵硬、酸痛,头重或头痛,咽喉异物感,食欲减退,手足冰冷,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

4.更接近疾病的相关生理和心理症状 如有更接近心身疾病的生理功能障碍前症状,有更接近精神疾病的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癔症、心理生理障碍等相关症状。

(二)心理亚健康产生原因

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均有很大的功能储备,例如大脑功能有效使用的只占4%~10%,其他90%以上脑功能在闲置或“待业”,心、肝、脾、肾等重要脏器也都有巨大的储备力。但身体经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长时间的精力、体力透支,也会带来相应功能的损失。从而导致相应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功能的下降,呈现亚健康状态。

人体的自然衰老大概从30岁左右开始,衰老进展到一定程度则影响相关的生理功能,出现体力不支,精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如女性47岁左右进入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急骤衰退,体内出现低雌激素,高促性腺激素水平,出现生理系统紊乱,继而出现各种更年期的生理症状和心理不适,临床上称更年期综合征。中年男性虽然更年期综合征症状不明显,但也会出现性功能减退、烦躁、脾气暴躁、性情刻板及精力下降等各种症状。可以说男女身处更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改变,都会进入亚健康状态,重则发生更年期综合征,或者更年期相关疾病,如更年期抑郁症等。

其他因素如感染、中毒、损伤等所致的器官、系统功能的损害,也可以使机体出现亚健康;还有些器官、系统疾病前期,器官系统已进入亚健康,随疾病发展,器官、系统的亚健康扩展为全身的亚健康状态。

正常人体有一定的生理节律,尤是人的体力、智力、情绪等生物节律明显,有高潮也有低潮,脑力和体力都会有很大的反差,即使是一个健康人处在生理节律的低潮时期,也会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比如,人的情绪周期为28天,即是说人的情绪有14天在“正日”,有14天在“负日”,正负情绪交替出现。健康人在其情绪的交替期或“负日”都应属亚健康状态。

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更是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尤其是现代社会因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用心用脑过度,心身负荷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超负荷紧张状态,由紧张而造成机体的身心疲劳。在东西方文化剧烈撞击的特殊文化背景和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易造成心理失衡和身心失调,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下降。

心身互动,精力和体力的长期透支又带来整体运筹机制的失调。机体的健康不仅仅是各器官、系统的健康和功能的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及其调节运筹功能的灵活有力,体现出整体的协调统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会产生连环影响,从而波及整体状态。人们常重视生理对心理的影响,其实心理状态对生理的反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高三的考生学习压力很大,大脑和神经系统的长期疲劳,睡眠运动减少,感觉信息相对缺乏等,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不能更好发挥对全身功能的调节、协调作用,也会使生理状态处于亚健康。

(三)心理亚健康的评估

生理上的亚健康除有各种相关症状外,还可以进行亚健康的有关测评,此时其生理指标可以有身高、体重的改变,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的非病理性变化,还可通过血型的判定和分析,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分析等,将外周血样放大2万倍,直观定性分析则更能找到亚健康的充分证据。

心理亚健康可根据生理亚健康的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心理亚健康的相关症状做出初步判断,更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心理测验而加以综合性评估。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各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收集来访者的各种资料,通过必要的神经精神检查,选择相关的心理测验,了解来访者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现时的心理状态,结合心理咨询师自己丰富的经验,分析综合上述的有关资料,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排除精神病性障碍的可能性。还要对其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分类诊断,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心理边缘状态等,以便确定相应的咨询或治疗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