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性主义理论的观点的分析介绍

人性主义理论的观点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类别,其自身有若干与其他动物类别相区分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成所谓人性。这种可变性正是临床治疗的现实依据,而它的相对稳定性则是临床诊断的参照点。人性主义心理学把身心障碍看作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人性偏离,即人性内部结构的失衡。

人性主义理论的观点的分析介绍

第五节 人性主义理论的观点

经过对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比较与思考,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导论》,1986;《临床心理学》,1995)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类别,其自身有若干与其他动物类别相区分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成所谓人性。它包括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和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等等。上述三种属性,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也不能再复加,所以它们被叫做基本属性。这三种基本属性的有机组合便构成人的本质,或称之为人性。人性中包含的三种基本属性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和包含,在地位上可以互相转化。正是这种辩证关系使这三种属性可以归于同一人所有。他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是需求。但他与其他心理学观点不同,他断然否认人有绝对的单一需求,因为人的需求发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三种基本属性的综合,所以人的需求也永远是综合性的,尽管某些需求从形式上占主导,但其内涵也是混合的。吃饭,从形式上是满足生物需求,但它的内涵包括了精神性质和社会性质。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他不能同意“利比多”、“内驱力”作为单一心理动力,也不同意需求分为高低层次,他只承认发自人性的精神、生物、社会三位一体的需求是人的真实心理动力。

人的个性只是一般人性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而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抽象掉是个体之间的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的抽象。如在讨论个性时,不但要讨论某一个体的生物、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特点,同时要讨论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某一个体身上表现。换句话说,就是不但要讨论个体的德、智、体的各自特点,还要讨论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在某一个体身上如何表现。

从种系进化角度看,自人类最终形成至今,虽然人类的最一般的本质属性未曾变动,但其具体内涵却不断地经历着种种演化。人类造就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又不断丰富和改变着人性的内涵。从个体发育角度来看,个性的发展如同人性演进的缩影,个体的本质属性虽然在一生中不会变动,但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在不同的认知能力水平上和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其具体内涵却要发生某些特征性的变化。个性变化发展总是遵循着生物学规律,因袭着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下进行。(www.xing528.com)

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平衡能力来应付各类冲突和压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所以,在现实的个性发展中,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上都会因为不能达到人性的平衡状态而给个性留下创伤和痕迹。这是现实个性成长的特征,几乎每个现实的人都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现实的个性只有相对稳定性。由于现实的个性发展总是不断地突破稳定状态向更新的状态变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所以,个性的变化和不稳定是绝对的。这种可变性正是临床治疗的现实依据,而它的相对稳定性则是临床诊断的参照点。

人性主义心理学把身心障碍看作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人性偏离,即人性内部结构的失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协助来访者理顺和平衡自身的人性结构,即调整好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后来的生活中能按现实的条件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这一理论,目前也只是哲学说辞,临床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