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一般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 sychology)亦称“现象学心理学”,也有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故称其为西方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针对美国后工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社会环境下人性异化,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自我选择的产物,以及对传统非人化心理学的否定,对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整体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吸纳,并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道教和禅宗)影响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有马斯洛(Abraha arol aslow)、罗杰斯(Carl Rogers)、R.梅、J.布根塔尔(Jam .T.Bugental)等。
二、基本理论观点
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该理论强调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类型(健康型与超越型)、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与高峰体验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人总是要自我实现的,一个人若不能实现自己的潜在力,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4.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 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这种独具的能力使人类得以思维和决策。自我意识越多,获得自由的机会就越多,在对象间作出选择的能力就越强。人的意识还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还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5.强调人性的研究重点是意识经验。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罗杰斯和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
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于193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由于他开创了非指导性的患者的中心疗法而成为著名人物。
1.对人的基本看法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功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因有所怒而怒,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因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一个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征,为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此种人类天性。实现的倾向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节、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因此,咨询或治疗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以重新确立起良好的动机趋力。
2.“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思想 罗杰斯认为有意识有理性的人并不被童年的事件所控制,诸如生活自理训练、早期断乳以及成熟前的性体验等。他认为人的童年期经验是重要的,但对于健康的人格来说,现在的经验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正如他在个人生活中信任自己的经验一样,在治疗中同样要信任他的患者自己的经验。
罗杰斯的人格体系中的动机是保持、实现和提高个体的“一个基本需要”,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先天的成长因素。在人的最初几年,更多地指向生理方面,即食物、水和空气等,使有机体能保存下来。而实现要比保存有机体做的事情多得多,它推进并提高人的成熟和发展。尽管成熟过程有遗传的因素,但这个过程要求主体的主观努力,正如儿童蹒跚学步,跌倒并摔痛自己,但他们仍然会不断地尝试,并最终学会走路。罗杰斯认为这是实现的倾向,作为一种推动力量的结果。当人长大些的时候,自我开始发展,实现的重点就从生理方面集中到人格上来。这个转换开始于儿童期,完成于青春后期。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一开始萌芽,便朝向自我实现。这是个毕生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发展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潜能的过程。
他认为,在婴儿时期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心是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当母亲持续不断地给儿童以慈爱而较少注意他们如何行动时,婴幼儿就会自己去内化外在的规划和准则。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人在自我实现上,在发展他的潜能上是无拘无束的,而且自我实现一旦上了路,他就是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3.“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特点
(1)罗杰斯提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见解时指出3点:
1)健康人格是个“过程”而不是“状态”,是个“趋势”而不是“终点”。
2)自我实现有时是艰难的、痛苦的过程,“它包含着去做的勇气”,“它意味着把自己完全投入生活的激流中”。他把快乐看成是努力自我实现的副产品,但快乐不是目标,自我实现的人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于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
3)自我实现者确定是他们自己,他们不需要假面具或门面来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方向由自己作选择而决定,并不是生活在他人规定的准则中。
(2)罗杰斯认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应该有如下的具体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没有心理防御,因此能毫不歪曲和毫无阻碍地反映来源于身体与外界的感情和情感,并能够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新的感知途径上去。他们比具有心理防御的人的情绪体验更强烈。
2)存在主义的生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由于健康的人对一切经验均是敞开的,所以自我就经常接受每一经验的影响或更新。他们不控制或摆布经验,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所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这一品质是健康人格最本质的方面。
3)信任自己的机体:由于健康的人对经验是完全敞开的,所以在采取决定的时候,就有获得一切有用信息(人的需要、社会要求、过去的记忆、当前的知觉)的方法。在采取决定的过程中,整个人格都参与,健康的人像相信自己那样信任自己作出的决定;而防御性的人则担心他人的想法,害怕违反社会礼仪规范。
4)自由感:罗杰斯认为,人的心理越健康,他体验到的选择自由和行动自由也就越大。他们在没有强制和压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都能进行自由取舍;而防御性的人的行为是被超越本人所控制的因素决定的,他们选择的自由有限,在生活中没有权利感。
5)创造力:所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都具有高度创造力。那些对一些经验完全敞开的、信任他们自己的有机体和灵活地作出决定和行动的人,能在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高度的创造力。罗杰斯认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环境的激烈变革中更有适应能力并能生存下来。
罗杰斯还认为健康的人有自我指引成长和变化的能力,能引导自己不受童年事件阻碍。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令人信服的。他把心理健康的人描绘成对一切经验完全敞开的,他们有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的能力,这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二)马斯洛和他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哈洛、弗洛姆、霍尼、本尼迪克特、韦特海默、阿德勒,并有机会获准研究两位具有最好人格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和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他的著作中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目标的追求,并且表现了他对人性的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
1.马斯洛的健康人格观点 马斯洛认为研究心理健康只能研究极端健康的那种人。他批判弗洛伊德等人只研究那些残疾的、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认为那只能看到人性的病态的一面。就像我们打算了解人究竟能跑多快,不能研究受伤的赛跑者,而应该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获得者。同样只有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我们才能发现,我们究竟能把我们的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
在他获得特许了解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时,他抓住了一切机会观察他们,发现了他们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征。后来他又选择了活着的、已故的、有卓越人格的49人,包括杰斐逊、林肯、斯宾诺沙、爱因斯坦、罗斯福、歌德等历史人物。他得出了结论:心理成长和健康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的潜能能否实现,决定于个体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促使或阻止自我实现。(www.xing528.com)
马斯洛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少于百分之一,然而他对多数人经努力能达到人性理想境界仍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人拥有的潜能比他们实现的要多,如果能够释放出这种潜能,我们完全能够达到自我实现者们希望的理想境界。
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拥有一种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先天性追求或倾向。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且成梯形排列,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产生之前,有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一种对于食物、水、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它们的满足对于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大街上的乞丐每日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不会有任何更高的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对于安全感、稳定感、保护者、正常状态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被安全需要所推动,如我们增加银行储蓄、买保险,均是为了求得安全。
当我们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和安全感的时候,就为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所驱使。我们可能参加一个团体或俱乐部,通过与某一人或数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来满足爱的需要。现代人的孤独和隔离则是爱的感受和归属感的缺乏所致。
接下去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区分了两种尊重的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是基础,我们除非确信别人尊重我们,否则难于产生自尊。来源于外部或他人的尊重是名誉、敬仰、地位、威信或社会成就等。当我们感到自我尊重时,我们便有自信,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如果我们满足了上述所有的需要,那么就会被最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驱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理解为期望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实现自己所有的品质和能力。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动机叫做成长动机或超动机。超动机不同于一般人的缺失性动机。缺失性动机是指补充有机体某种缺陷的动机,如我们饿了,身体内就有缺失感,这种缺失感就会引起生理、心理紧张程度的提高,就促使人去减少紧张,我们就有了向往特定目标(食物)的动机。缺失性需要不仅指生理需要,而且也指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在超动机的情况下,这些人不是力求弥补欠缺,减少紧张,他们的目的是扩大和丰富生活经验,在现有的生活上增进快乐和欣喜,使他们具有完美人性,实现全部潜能。
马斯洛指出如果由成长的需要受挫而引起超病理状态,其体验不如其他疾病那样清晰。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某种东西是不健全的,但不清楚缺的是什么,它是一种无形的不适,感觉孤独、失助、没有意思、消沉、绝望。
2.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1)有效地知觉现实:最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觉察他们周围的人和物。他们不把这个世界看作他们想要或需要的样子,而是没有掺杂任何倾向性和偏见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2)全面接受自然、别人和自己:自我实现的人毫不抱怨或焦虑地按其本来面貌承认自己的优点或缺点。马斯洛写道:“我们并不是因为水是湿的而抱怨水,或者也不由于石头是硬的而抱怨它们,也不因树是绿的而抱怨树。”心理健康的人承认他们的天性,没有心理防御,不把自己隐藏在假面具或社会角色的背后,他们同样地宽恕他们所认识的人的缺点,他们也对自己行为某些不足而内疚,是因为这些弱点阻碍了完美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3)自发、单纯、自然:自我实现者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以公开、坦率、没有做作的方式行动。这些人自然地按照他们的本性行动,他们富有思想并体谅别人,在自然而诚实地表现感情可能伤害他人时或争论的是琐碎小事时,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但在社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们将毫不犹豫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4)责任感与自我献身精神:自我实现的人对自己承担的任务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认为这工作对自己适宜,他们的工作是他们想要做的事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科学家探索真理,法学家探索公正,他们不为金钱、名誉或权力而从事自己的工作,而是由于工作能满足他们的超需要,工作向他们的能力挑战,并促使他们成长,以至于他们的潜能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由于专注于工作并由此带来的强烈的满足,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艰辛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了休假、娱乐与嗜好了。
(5)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对独处和独立有强烈的需要。他们虽不怕与人接触,但不愿与人多接触,为此他们可能是孤零零的或沉默寡言的。他们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自己的决定,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
(6)自主的活动:自我实现的人有自主活动的能力和偏爱,他们的发展依靠自己的潜能和内部资源。他们是有自制力的,而且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一般人认为大祸临头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持基本的平静。而较少健康的人为了满足缺失的动机,高度依赖现实世界。
(7)不断更新的鉴赏力:自我实现的人使某些经验连续不断地增值,不管怎样重复,总有新鲜愉快感、敬畏感和惊异感。马斯洛调查自我实现的人后指出,他们对于多次参加聚会、晚会或其他活动,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千篇一律的,这经常引起他们愉快的体验。
(8)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马斯洛发现他的健康被试者都有共同的体验:在达到高峰体验时期,自我是超越的,觉得自我获得了能力感、信心感和决定感,感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他所不能完成或改变的。最高峰者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日常生活琐事,而可能看成是圣洁的。
(9)对所有人爱的情谊:自我实现的人对社会上所有人都抱有感情移入的爱的情谊。他们热爱人类,也有帮助人类的愿望。他们也会被他人的不合理、残酷的行为所压抑或激怒,但他们能迅速地理解并宽恕他们。
(10)人际关系的融洽:自我实现的人比普通人有更强的与别人联系的能力,有与他人更强烈地相爱、更深入地交往和完全打成一片的能力。
(11)民主的性格结构:高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容忍和接受一切人,而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政治和宗教派别、种族和肤色等。
(12)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自我实现的人把手段与目的明确地区分开。自我实现的人能区分善和恶、正确和错误,他们十分明确伦理和道德标准,并在一切情景下都坚持这些标准。
(13)非敌意的幽默感:自我实现的人的幽默是富有哲理的,通常是有教益的、有几分创建的幽默,而不是敌意的、捉弄的或淫秽词语的。
(14)创造性:创造性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定势、一种表现,主要涉及我们领会和反应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成品。表现为有独创性,有发明才能,有创新精神。
(15)抵制文化适应:自我实现的人是自信和自主的,在一定范围内完全能抵制社会的压力进行思考和行动,当然他们也并不是故意违反社会准则以表示自主。
马斯洛描绘了自我实现的人是有很强烈的独立民主意识、很强创造性的人,是智力充分发展、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的确是令人们喜欢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人物。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性的乐观主义理论,而且相信我们人类全部都有这样崇高的能力。但这种极端健康的人在现实中仅是少数,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必须包含大量艰苦的工作、勇气和坚持精神。另外,自我实现的人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从事某些比较单调、缺乏挑战性工作的人,比如从事流水线职业或例行公事的作业来说,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比较困难。
四、实际应用的主要贡献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疗法
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矫正,以达到心理健康。以罗杰斯的“咨客中心疗法”最具代表性。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
教育改革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三)将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研究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注重对人的本性与价值的研究,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责任和经验,建构需要层次理论和高级动机制论,提出主观经验方式与客观实验方式的构想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西方心理学产生重要而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促进新精神分析强化对个体主观经验和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促使行为主义重新思考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推动认知心理学意义突出问题的探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