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理论的分析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要点

行为主义理论的分析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要点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的规律已成为消除不良行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方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有: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班杜拉认为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分析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要点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概况

桑代克(E.L.Thorndike)在1911年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迷箱中,在箱外猫可看见的范围内摆上食物,箱上有一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箱门就会打开。关在箱子里的猫开始做出很多行为,如挤栅门、把爪子从缝隙中伸出等。最后,它偶然碰到了杠杆,箱门打开了,猫于是走出了迷箱吃到了食物。以后每次桑代克将猫放进迷箱,猫都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箱门,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持下来。就这样通过“尝试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律,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影响而改变:一种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效果,这种行为就趋向于被保持下来;如效果不好,则该行为趋向于被消除,这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一种“强化”。

斯金纳(B.F.Skinner)坚持华生的S-R公式,但他更着重于研究反应,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把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responden ehavior),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某种特定刺激诱发的行为,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operationa ehavior),即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如人走路、老鼠压杠杆等。其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无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引起的。斯金纳把几乎所有人类的条件作用都看作一种操作,认为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斯金纳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Skinner’ ox)作为研究动物操作性行为的实验仪器。

二、基本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已成为行为治疗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该学说中有关条件反射的形成、泛化和消退等的原理,可以解释人的某些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亦可以泛化到另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中去。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的规律已成为消除不良行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方法。

华生还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他遵循条件反射的程序,使一个叫阿尔波特的11个月大的男孩产生了恐惧反应。小阿尔波特起初并不害怕白鼠,看到白鼠时毫无惧色。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中性刺激。华生把白鼠给阿尔波特看,同时马上在他脑后敲击一根金属条,发出出其不意的响声,也就是引起阿尔波特惊恐反应(UR)的非条件刺激。经过多次刺激后,阿尔波特只要一看到白鼠就会惊恐不止,这种恐惧还不断地泛化,以至于后来见到小猫、兔子及其他带毛的东西都会大哭不止。华生将这种通过条件发射产生的某些情绪上的条件反应称为条件情绪反应(conditione motional responses)。他认为,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方法如重建条件作用或缓解条件作用加以消除。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 onditioning)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提出的,但有关这一原理的最早论证是由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加了操作行为的结果就称做强化刺激。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甚至只是避免某种惩罚。

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behavio odification),广泛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精神病院、弱智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其结果卓有成效。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地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去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www.xing528.com)

(三)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中的许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过强化,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心理学的研究亦证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在有关模仿学习的理论中,班杜拉(A.Bandura)的工作最为突出。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也就是说,班杜拉仍坚持S-R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认为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有决定性影响的仍是环境,如社会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人们只要能够控制这种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有:

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

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班杜拉认为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社会学习是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

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来的,他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他认为某个特定行为既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所以行为的强化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

因此,班杜拉除注意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因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而强化自己的该种行为)对学习的影响外,还特别重视利用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

总之,在提倡模仿学习观点的社会学习论者看来,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学习而习得的。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常常是通过这一渠道而形成的,如疑病症的儿童多来自于对疾病过于关注的家庭等。模仿也有助于人们学会许多重要的技能,并能有效地对一些不良行为加以矫正,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