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会心理按摩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也成为中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觉到的累,就是精神不振,心力疲惫。有调查表明精神疲劳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隐形杀手。
在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在大病初愈之时,人们会觉得疲倦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在某些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引发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
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率、灵活性和准确度都会降低,而且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因此,生理、心理皆不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理疲劳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应教会学生进行“心理按摩”,以消除心理疲劳。
引发中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之一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两点一线,课程繁多,起早贪黑,仅仅是躯体上的累。问题的关键是精神上的累——升学的巨大压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老师的严厉要求、家长的过高期望等,这些无形的精神负担始终无法摆脱,便会产生种种自卑感、挫折感、无助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素质极好的学生尚能保持心态平衡,普通学生尤其是那些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则会不堪重负而疲惫异常。
引发中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之二是由其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的心态失衡。人生有追求本是好事,只是不能太功利,太完美主义。有一个“笨小孩”的故事:母亲叫他用一只瓷碗去打酱油,当他看到瓷碗已装满而售货员的勺子里还剩点酱油时,他就把瓷碗翻过来,用碗底盛那剩余的一点点酱油,其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社会千变万化,诸多诱惑形形色色,种种不公平、不平等还顽固地存在着,中学生的心灵世界早被塞得满满当当,可许多学生还未停止追求,心态自然失衡,“活着没劲”的感叹和失落悲观的心情也就滋生了。(www.xing528.com)
心理疲劳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选择适应或选择升华。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升学的压力和这种现实中的不完美是教育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症状,它的消失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不妨忍受,直至在这种环境下习得一种相应的生存方式;如果你有勇气想用自己的付出证明自己,向这种压力、种种不公平挑战,那么你将从中得到升华。忍受也好,抗争也罢,毕竟都是条出路。最难堪的处境则是夹在中间,既不能理解适应又没有勇气改变什么。大部分心理疲劳者都处于这样的境地。对这些学生又该怎样进行“心理按摩”呢?
首先,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宣泄。在心理承受力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必须学会通过适当途径把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发泄出来,以避免高压之下的脆弱心灵过于扭曲。发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空旷处大吼——“大吼解千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比如奋笔疾书——把不可名状的不快甚至是心中的恶气用激烈的言辞抒发出来,再痛痛快快地撕掉或烧毁;再比如与知己好友倾心交谈。
其次,指导他们学会稳定情绪。心理学认为,一项活动是否令人厌倦,与活动量有关,也与人们对活动的态度有关。我们虽然无法减轻学习的任务,但可以改变学习的态度,如在各种活动中学、乐学以及合理安排、张弛结合等。
为了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还必须要把自己从功利的重负下解脱出来。比如我们不必过分关注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评价、班级的排名,相信自己只要尽了力,就能坦然面对各种结果。我们也没必要总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是应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少“横比”多“纵比”,以此消除紧张、焦虑、自卑情绪,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再次,指导他们学会调整目标。当个人前进目标与现实状况有差距时,我们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适时调整目标,使之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不是高不可攀,从而使大脑皮质始终处于中等兴奋状态,以此缓解心理压力。目标的调整得有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就是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现状,不焦虑,不自责,不压抑,认输而不服输。这样心才会不乱,脑子才会清醒,才会确立新的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才会有来自心灵深处而非外部强迫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