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首先,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回顾并反思和父母的关系,整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期待、赞许、肯定、爱以及批评、伤害等。看看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和那些因素有着怎样的关系。
1.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你的家,你会把家比喻成什么?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形象地描述你自己成长的原生家庭的感觉,也许是一座城堡,可以带给你安全;也许是一座温暖的小木屋,透着橘红的灯光;也许是冷冰冰的铁房子,让人想逃跑。不同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感受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庭基调。
2.描述一下你的父母,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对父母的描述,了解父母内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3.他(/她)对你有什么期望?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父母按他们的期望来打造孩子,希望孩子能变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但是有些时候父母的期望和我们自己心中真正的梦想是冲突的,因为父母常常会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们不得不做很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一份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内在的对生活的热情就这样悄悄地消失殆尽。回顾一下从小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看看这些期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说明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如果差距太大,则说明个体可能需要反思自己心中真正要的是什么。
4.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怎么看他(/她)?现在又怎么看?
孩提的时候,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我们无法忍受父母犯错误。就像很多故事里叙述的一样,如果父亲和母亲在年幼的时候,结束一段婚姻,其中有一个人抛弃了孩子,孩子会受到巨大的伤害并产生深深的恨意。但当孩子长大之后,如果能站在一个理性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父母,会发现父母其实也只是普通人,也会犯一些普通人常犯的错误,也有自己的无奈。在这个时候,孩子往往比较容易谅解父母。因此,客观地看待父母,有助于我们了解父母,与父母更好的相处。
5.他/她表扬你的时候会说些什么?批评你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会增加孩子在某方面的信心,而批评往往会导致不自信。整理一下父母对自己的表扬和批评,也就是看看自己所认同的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跟父母眼中的是否一样。父母对自己的批评合理吗?这些批评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些什么?自己是不是还在用以前得到的一些批评来限制自己当前的发展?如果是的话,怎么样去化解这种批评带来的不良影响,发掘自己更多的优势?
6.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她通常会给你什么劝告和忠告,现在是什么?
父母在小时候给孩子的忠告和劝告往往会被孩子全盘接受,因为还没有足够理性的判断能力。一旦这些忠告和劝告被内化,就会变成很多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候这种要求会变成无意识中的。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母亲从小就告诫自己的女儿:“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长大之后,女儿可能很难信任一个男性并和其建立亲密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忠告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成人之后,父母的劝告常常会被视为唠叨,但父母在经历了人生之后,沉淀下来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盘点一直以来父母对自己的忠告和劝告,看看哪些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发展的,哪些限制了自己,甚至妨碍了自己的发展。
7.你像他(/她)吗?哪些方面像?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我们不能否认自己和父母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更加是心理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仅人的智力等认知指标受到遗传的影响,而且性格、气质等也会受遗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还会不断模仿父母的行为,对父母产生认同。对父母的认同是指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将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内化到心中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心理学家发现在家庭中有一个奇怪的规律,你越不接受父母中的一方,越恨她/他,越希望和她/他保持距离,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某个方面越像这个你不能接受的人。因为与父母的认同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我们才能形成完善的自我,更好地成长。意识里反抗的力量越大,潜意识里认同的力量也就越大。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和品质产生了认同。看看自己在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像父母,你过去意识到这种相似了吗?这种相像是你希望的吗?如果有些不是你希望的,你会怎么做?
以上的七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如果认真考虑的话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反思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些以前了解过,但了解不深,有些甚至是以前从未意识到的。这样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从而突破一些限制,发挥自己的潜能,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阅读材料7-2
创造自然与生命的神——父亲
李子勋
在众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父亲-父神是创造宇宙和自然万物的精神象征,他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让人类得以繁衍至今。
父亲意识的觉醒——天为父,地为母!
男人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潜藏内心的父性意识都会自然的显现。律师何伟说:“我的父性出来得很突然,婚后两年的时候,妻子轻声细语地对我说,要为我们家增添一个小宝贝,我的心一下被一种新鲜的感觉充满了,仿佛是凭空地使我变大、变强、变丰富了许多,有一种由衷的不可克制的激动。在孩子降临前的那些日子,所有空闲的时间我都在阅读怎样做个好爸爸,我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被大大地扩展了。”相比之下,30岁的陈成进入父亲角色要困难一些。“我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知道太太有了身孕,当时我很茫然,突然有种要失去什么的感觉。都说孩子是婚姻最好的黏合剂,可我对婚姻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感。自那以后,我的心有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冲突,脾气也变得有几分急躁,我的家人讥笑我帮太太害产前紧张症。直到我在产房里见到我的女儿,看着那张粉红的,皱皱巴巴的脸,我有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宁静感,一丝带有痛意的爱,我想那是一种做父亲的感觉。”一个男人,当他还未曾体验同时是个父亲,那么,他的内心应该是远未成熟的。因为,从男人到父亲需要经历一种强烈的内心涤荡,这种心智的变化有时如凤凰涅槃。
人类许多传说与神话中,父亲-父神:是创造和掌管自然和生命的文化原型和精神象征,如太阳神、宙斯、上帝耶和华、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只有中国的原始意象是母神——女娲,以泥作男儿,以水变女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男性对生命和自然的创造动力慢慢地退化为对权利,财富,色与性永无结局的追求。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子女的亲情教育的动力在男人的内心慢慢萎缩。在人类发展的鼎盛时代,男人们不仅仅希望通过获取爱情,创造生命来使自己永生,更希望通过创造财富、事业、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人文作品甚至是社会秩序来让自己永远“活”着。
一篇古老的印度寓言说:“先知先觉萨布哈里一心追求崇高的精神超脱,把自己隐藏在一片水域山林,以遁世修身来跨越生死界,直达永生。有一天,他看到一条大鱼,领着一群小鱼在溪水中嬉戏,使他产生了对生命的创造热情。于是他走出山林,到了一个王国,靠智慧娶了国王的50个女儿做妻子,并成功地生育了50个孩子。面对要养育这些新生命的时候,作为父亲的萨布哈里觉得生命的代代相传永无尽头,对未来的期待和诱惑也无止境。现实的父责妨碍了他更大地扩展生命的含义和精神的追求,他返回森林,重新进入生命的修炼仪式。”
乐于获取和创造却又想摆脱创造后的繁琐和责任,是否也是当代父亲的个性特征?社会学认为:“父亲在教育子女和维持家庭亲密方面的潜力实际上是被社会压抑了,在男女同工同酬的时代,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是家庭的头等大事,父亲会把多余的精力投向家庭。但由于经济的开放,男性更多地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并在社会竞争中易于获得更大的报酬,男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出现分化。父亲主要是家庭价值创造者和对外的联系人,母亲更多的承担了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妨碍男人对孩子抚育和教育有三个深层因素:一是乱伦禁忌,父亲在与子女的接触中易于触发一种亲密焦虑,不少的男人难以把爱与性分得很明白。二是角色期待的混乱,任何男性在意识层面都忌讳被人看成女性化或母性化,这是男性自尊的薄弱环节。三是男人天生的攻击性欲望很容易被自己误认为是一种虐待倾向,因而在管教孩子后常常随之而来一种深层的自责。只有足够成熟平和的男性,才能减弱与孩子亲密相处的心理困境。(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重庆美院画家罗中贯的油画《父亲》,一夜之间震撼了所有国人的心,细细鉴赏,你会觉得在父性那包含沧桑、坚韧容忍的脸后面,是母性的温暖和慈爱在催心煽情。现代社会,男人既要维持祖辈传下来的那种严于律自的父亲形象,又要慈母般的对家庭和孩子充满关爱和隐忍,作为这样的‘双面娇娃’似的父亲,让男人真有点累。离孩子远点,让工作和社会交占据更多的时间,父亲的心也许会添加几分平静和安稳。
家庭呼唤父亲的回归
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心理学者,我很关注父亲参与抚养和教育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在许多家庭里,父亲自以为是地想取代母亲来和孩子们全面接触有时恰恰是帮妻子添乱,帮倒忙。父亲要与子女形成良好的关系比起母亲来有天然的困难,孩子小的时候,大多数父亲需要通过讨好母亲才能得到小家伙的认同。何伟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儿子见到我就哭,好像我是一个大狗熊,要抢走他的母亲。我越投入地想得到他的注意,他就离我越远。有一天,我故意不在意他,只对我的太太表现出亲昵和关怀,我那儿子冲我‘咯咯’地笑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的教育内容和原则,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你死我活,草木皆兵。其实,任何有效的教育、教育的方式都远比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情的过程。在咨询中,有这样一个父亲,他对我说:“子不教,父之过,现在的孩子,一不小心就学坏,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而他的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我的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的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看成只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就失去对孩子爱和沟通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正确的父亲越是适得其反,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逆反心理)。
在另外的家庭里,父亲实际上是缺席存在的,母亲不可避免地要和子女纠结很紧。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没有父爱的参与时,易于和母亲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有时会延缓孩子的个性成长。一位叫李刚的教师告诉我:“我小时候和妈妈住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镇,父亲是转战南北的桥梁工程师。10岁以前,我几乎不熟悉父亲,内心以为他是我家的一个客人。我非常不喜欢他,他的出现,使我不得不离开母亲温暖的被窝,带着很多幽怨和恐惧在自己的小屋里彻夜难眠。”在中国的文化中,父亲养家糊口,母亲相夫教子是天经地义的,在北美和欧洲却大有不同。那儿的男人对自己在外奋斗的传统职责表示怀疑,转而谋求在家庭内获得更多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权利。看过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在家学心理学的父亲,全盘替代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
父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插入热恋着的母子之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经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毫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跟母亲睡觉睡出来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六岁的时侯,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陈成说:“我和孩子的关系在小时候真的还不错,但到了孩子上小学,我开始与她有了一些隔阂。女儿似乎在我的面前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来取乐我,常常显露出担心和害怕的样子。而我一天天变得严肃,不苟言笑,好像不板起脸来就不像个当家的。有时听到女儿在妻子身边嘻笑和撒娇,心跟猫抓似的,痒痒的,但却搔不着。”
在我看来,女儿的害怕事实上是对父亲的扰动和限制,让你对她不得不小心翼翼。什么时候,父亲与子女间逐步建立一种稳定的亲密和交流模式,你的心中就有了底。中国的独生子女,给许多家庭关系带来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要好。第三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许多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荡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像《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历险和获取财富是男人永远的生命游戏。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惑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现今的父亲更多扮演着一种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由于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恐惧孩子的长大,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长大的路。
父亲与男孩的关系
对儿子太严,平添对抗;太平易近人,又成不了楷模。父亲与男孩的亲密关系要经历早期的自我认同,少年期的疏远,青年的敌意和成年的回归等几个阶段。在男孩生命的成长周期中,父亲在心里的位置不停地变化着。有位商界朋友张政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对父亲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时,我才6岁,在父亲的眼里,我似乎就已经很大了。他对我有许多要求,让我去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当我摔跟头的时候,他就赞许我是勇敢的男子汉,这些活动成了我儿时快乐的源泉。等我长到12岁以后,我渐渐觉得父亲与我有了距离,内心也少了那种恬畅的亲密感。”
男孩在幼年时期,父亲与男孩的距离太远就会形成一种彼此的认同困难。医生杨磊告诉我:“我的父亲似乎是一个很沉闷的人,他带厚厚的眼镜,在一所大学教物理学,在家里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读书。只要爸爸在,母亲总是严禁我们吵闹,也不准我们用小事打搅他。只是在我犯了大错误,父亲才会走过来严厉地责罚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模糊不清。”
青春前期的男孩,在压抑的内心里父亲会成为一个假想的“敌人”,一山难容二虎,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几乎是这两个男人心中的自然的奖赏。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男孩“疯狂”的依恋母亲而排斥父亲,这种母子同盟把父亲逼迫成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心理学认为,父亲坚定不移地分化瓦解母子黏着的情感是家庭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男孩的男性化过程中,由于角色重叠,许多父亲在意识上会鼓励孩子男性化,但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又对男孩的男性象征——好冲动、与人打架、无所顾忌的冒险、狂妄自大的胡思乱想,或对邻家女孩想入非非等苗头大加挞伐,唯恐星星之火,引来燎原之灾。如若男孩与母亲黏黏糊糊,做事扭扭捏捏,凡事先看父母脸色,意识层面的父亲又会讥讽有加,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小小少年,在性别发展中处于两难的夹缝,无论如何都是输,唯有与父亲保持一点距离才能让内心找到自尊和平静。教育男孩子向男性化发展,父亲需要一种不模糊的模糊原则。张政说:“少年的时候,每当我的野性变得不可遏制,父亲总会先欣赏我,然后再批评我,让我知道什么意味着越界,凡事应适可而止。我现在仍觉得我的父亲对我很哥们。”
男孩到了18岁,与父亲的关系会变得小心翼翼。李刚说:“18岁时候,读不上大学,又找不到工作,觉得自己是家庭多余的人。母亲对我很看好,自家的男儿错不了,但父亲满脸的不以为然,我知道在父亲的眼里,我是吃闲饭的。”就我看来,母亲的激励和父亲的“鄙视”同样是李刚在逆境中奋发的动力,家庭内交互影响中很难细说是与非。
随着男孩的长大,父亲在家庭中不可一世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那时的母亲成了两面和稀泥,为扑灭家庭战火而疲于奔命。几乎所有遭受压抑的青年人,内心都塞满了对父亲的叛离狂想,下意识地要与父亲的追求南辕北辙。面对这样的男孩子,父亲的心应该充满着宽容与接纳,即便是面对带有偏执思想和“张牙舞爪”的男孩,也要学会和平共处。这时的父亲必须相信逆反和叛离是男性成长的必由之路,必须相信,深沉的父爱会引导孩子的情感回归,等待是父亲与男孩子关系中的核心。
男孩对父亲情感的回归与认同有时像灵魂的复返一样在内心充满着涤净和复活之感。再愚笨的男人,当自己已经成为父亲时,铭刻在心的对父亲的陈芝麻,烂谷子会变得风消云散。杨磊说:“少年时期对父亲充满着敬畏,到了青春期,偏激的我已经和父亲势不两立。我经常离家出走,逃学,以此来对抗父亲的权威,经常幻想父亲去死。直到我16岁,因为父亲是大学教授,臭老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母亲让我搭便车给父亲送棉衣。到了农场,在别人指点下,我在长江边放牧的牛群中找到父亲。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孤独的、心力疲惫、寒风中战栗的花白头发的人。他含泪对我说:‘父亲对你严厉,是怕你受伤害,现在孩子你要好自为之,父亲已无力顾及你’。我突然觉得内心的坚冰被击碎了,感觉我的心从未与他分离。”一个父亲,能得到孩子的这种亲情顿悟和情感回归,此心足也!
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女儿,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情人
相比之下,父亲对女儿的内心接纳远比儿子复杂。心理学认为早年的认同困难,少女时代的亲昵引发伦理焦虑,青年期的接纳到情感投射(假想情人)和成年后的依恋与隔离是父女情感历程的几个阶段。陈成说:“在女儿两岁前,我几乎不敢去碰她、惹她,好像是怕伤了她,或许怕她哭让人觉得我做错什么。有时远远地看着她自满自足、舞手弄脚的样子,心里觉得她一点也不像我。”
初为人父的男子,对女儿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是完全无知的,在自己的内心历程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当了一段时间父亲的人,会体验到对待女儿和对待儿子的方法有所不同。女孩像一个瓷娃娃,你不能随意地敲打她,也不能高声斥责她。对男孩,就要随意得多,被斥责的经历在父亲的心里也许正好是对早年生活温馨的回忆。有女儿的家庭,眼泪一定是不少的,而有男孩的家庭就少不了骚乱,响动和“镇压”。
对少女时期的女儿,父亲的内心会有许多的禁忌。精神分析认为,父亲在与还不懂事的女儿亲密时,会陷入一种内心冲突。他不能确定这里有无性色彩,乱伦的焦虑会让父亲在与女儿的交往行为中保持谨慎。我曾接触过一些带有神经症倾向的成年女性,当她们对父亲愤怒时,非常容易在她们早年的回忆里找到(或建构出)类似的亲密伤害来。
有个女性咨客告诉我,父亲不经意碰触过她身体的某些部位是她成年后敌视男人的意识根源。我对她说:“这只是你对自己不能很好与男性相处的一种内心解释,你误把它当成了问题原因。”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父亲如果与青春前期的女儿过分亲密,替代了母女间的亲情,会助长女儿无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妨碍了女儿的心身发展。当她在社会上遭受挫折时,又会反过来把依恋看成愤怒投射给父亲。要让你的女儿健康长成一个女子,父亲对女儿应该保持一定亲密距离。
女儿18岁以后,是和父亲情感交融的黄金时代。在许多方面,妻子不再是那么的精彩和迷人,女儿却是青春十足亭亭玉立。和女儿相处的时候,更易唤起父亲和妻子热恋依偎的甜美回忆,女儿在父亲的意识深层是一种对妻子自然的情感补偿。另一方面,女儿的懂事,会让父亲防御之心大大松懈,他可以自如地表达对女儿的喜欢和情感,也可以坦诚地批评她。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命定是非常短暂的,随着女儿的情窦初开,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就要面对许多挑战者。一位漂亮的国航空姐小朱说:“每当有男孩子来找我的时候,我感觉父亲的表情怪怪的,他总喜欢瞎掺和,喜欢和我的男朋友叫劲,有时让我难为情。”俗话说得好:“只有渴望嫁女的娘,没有渴望嫁女的爹。”对于母亲来说,少一个女儿,少一个“情敌”。要说清楚父亲对女儿的复杂情感是有几分困难,这些爱与依恋的内容生动地潜藏在父亲的潜意识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女儿出嫁了,父亲也就老了,情感上他已不再执着,不再有玫瑰色的幻想。由于女儿生活中有另一个男人的关系,父亲理性上会和女儿保持距离,但内心思念和牵挂一刻也不停。常言道“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正好是父亲那种渴望拥有却心怀无奈的写照。好在天地间,女儿对父母永远抱有温馨的感觉和持久的关爱,这样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父亲疲惫的心。
愿天底下的父亲,都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和与子女间不了的情。
摘自 李子勋《心灵飞舞》
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