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的介绍

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的介绍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许多研究认为,身体外表可能是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男性更受女性仪表魅力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对男女关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顺从。因此,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人际张力或称人际应激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的介绍

一、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一些人会一见如故、一见钟情,而另一些人相处却总感到彼此格格不入,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秘是什么?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客观状况。主观因素指的是个体的心理感受对人际交往和相处的影响。

1.客观因素

(1)外貌吸引力

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往往是“以貌取人”。许多研究认为,身体外表可能是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外貌美可以产生光环作用,即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虽然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外貌吸引更加突出表现在异性交往中。男性更受女性仪表魅力的影响。在选择伴侣时,男性比女性也更看重对象的外表。

当然,随着交往时间的推移,仪表在选择标准中的地位会明显下降,让位于才能、内在品质等特征。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2)邻近性和熟悉度

人们较喜欢相近熟悉的人,常把喜欢的情感投向直接交往的对象。相近不仅指居住上的接近,还包括在一些学习和工作场合上的接近,如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的同事等。人们较易与这些经常交往的人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生活空间的邻近便于人们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的不确定性减少,相处安全,所以人际关系密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有许多夫妻由于特殊历史背景没有通过自由恋爱就结婚,有一部分人起先感到别扭,后来发现相处久了也会喜欢上对方,日久生情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我见你越多,就越喜欢你”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两人有严重分歧或基本不相容,密切的接触只会越加痛苦,可能导致公开冲突、憎恨和疏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因误会而相爱,因理解而分手。许多伤害和谋杀案都是发生在关系密切的人之间。

(3)相似性

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吸引力的相似性;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这里的相似性不是实际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信念、价值观、态度等较深的层次,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但随着了解的加深,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作用就会凸显,甚至可能压倒其他一切因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4)需要互补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力,这就是刚柔相济产生的和谐。相似性和互补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两者有时也是一致的。例如,在恋爱、婚姻中往往支配型的男性和顺从型的女性彼此有吸引力。这是因为他们对男女关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顺从。

爱情关系上,初期较重视外貌和相似因素,而到建立固定关系时,则互补因素更为突出。一个支配型的人宁愿选择一个服从型的人,因为两个极端武断的人在一起就会经常吵架。一个爱唠叨的女性愿意嫁给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士,否则两个爱唠叨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不得安宁。韦奇曾对25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作过研究,发现夫妻之间需求的相互弥补,是婚姻关系得以维持长久的基础。

(5)人格品质

个性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美,主要指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一般来说,人们在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对人际交往的建立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个性品质很容易导致人际吸引,而不良的个性品质则很难与人有融洽的感情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经对人们的人格特点与人际吸引状况作过研究,指出各种主要个性特点为人们所欢迎的程度。其研究结果如表5-1所示(取前项)。(www.xing528.com)

表5-1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

img27

(续表)

img28

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

(6)能力因素

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其原因是满足了人们对优秀特质可望而不可及的仰慕心理,以及与能人接近可得到一种被人看得起和增长见识与才干的期望。

当然,能力很强的人也会给周围的其他人造成压力,使别人产生自卑,令人觉得不可靠近。因此,如果你聪明能干,几乎完美无缺,别忘了有时犯些不痛不痒的小错误,使你显得人性化、普通化,显得你也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这样,反而会增加人们对你的喜欢程度。

2.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往往是感受到自己的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的人,他们或者是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或者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在感觉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人们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简单来说,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角色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比如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对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大小,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值越高。因此,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然而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不当造成的。

(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或称人际应激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觉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了。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际环境(如师生、上下级、室友)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个体深受人际张力之苦。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机制。

(4)人际报复。在人际关系中,还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如果某一个体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另一个体,不管被贬损的个体当时反应如何,那么施予者往往会在以后的某一时候遭到被贬损个体的报复,虽然这种报复可能是无意识的,并且不一定是激烈的暴力行为。人际报复直接增大人际张力,影响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