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贝克的认知理论(6)
认知理论是贝克在研究抑郁的过程中发展来的。通过对抑郁来访者的观察,他发现他们对某些生活事件的解释带有一种消极的偏差,这造成了他们的认知歪曲。这一理论认为要想理解一个具体的情绪体验或困扰,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认知内容或一系列想法,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思维方式来改善来访者的情绪。
1.功能失调性态度
贝克认为: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假设。以特定的形式贮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由于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性失调态度。
功能性失调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脆弱性,如“一个人请求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② 吸引/排斥,如“得不到另一个人的爱就不会幸福”。
③ 完美主义,如“一个人必须聪明、漂亮、富有、有创造性,否则就很难高兴起来。”
④ 强制性,如常用“必须”、“应该”等言语来要求自己。
⑤ 寻求赞许,如认为“为了幸福我需要别人赞美”。
⑥ 依赖性,如“假设你没有人可依靠,一定会感到悲哀”。
⑦ 自主性,如“我的心情是由于一些我无法驾驭的因素左右的。”
⑧ 认知哲学,如:“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肯定会感到厌烦”。
贝克总结为三类: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
2.自动负性想法
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可为日后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一旦假设被激活,便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产生,导致情绪障碍的症状。情绪障碍的发展,又使负性自动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形成恶性循环。不同的心理障碍中,负性自动想法有不同的主题或特殊的认知内容。
贝克在考察抑郁病人的负性自动想法中发现负性自动想法是认知曲解的表现,改变和纠正不良认知,情绪障碍就会好转和消失。
负性自动想法有以下特点:
① 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
② 它的内容是消极的,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
③ 它随时间、地点而有变化,能为意识所察觉,具有认知过程的特点,为临床表现的一部分。(www.xing528.com)
④ 它貌似真实,因为它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出来的。
⑤ 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
⑥ 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
⑦ 它蕴涵认知曲解,而患者却信以为真,不认识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3.认知否曲
贝克将负性自动想法中蕴涵的逻辑错误归纳为10种认知曲解类型:
①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一个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就认为“这下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了”。
② 任意推断。它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也可称为“主观臆测”。例如在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未打招呼,于是心里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了?”实际上,他的同事心中有事,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罢了。
③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如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听音乐会的邀请,遭到婉言谢绝后,认定自己被女同学所讨厌,以后将没有任何女青年会和自己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想法。
④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系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破了一个碗,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⑤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它指夸大自己失误缺陷的严重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了,认为别人要把自己看成无用的人,而做成一件事时,又说是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⑥ 个性化。这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如某人的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此人责备自己忙于个人事务未能照顾好朋友的健康,为此内疚悔恨。
⑦ 选择性消极注视。它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两道题,于是对这两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可能会要她退学。事实上,她考试成绩优秀。由于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倾向于只让消极信息滤过,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⑧ 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感到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一定不可能解决”,“我有内疚感,说明我一定做不了什么不好的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性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情绪不良而不能自拔。
⑨“应该”倾向。其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这意味着病人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这个标准,就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言行不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很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⑩ 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这样贪吃,丑陋可恨,简直像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脆弱,不堪一击”。这是把人的某些行为失误和对人的整体评价混同起来了。须知,“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4.引发抑郁的认知三段论(7)
贝克挑战了抑郁是敌意转向内部的结果这一看法。他关注抑郁者的消极思维内容和对事件带有偏见的解释。他认为抑郁的来访者有一个稳定的三段认知模式。第一个成分是来访者对自己持一种消极观点。他们是自我批评者。他们将遇到的挫折全都归于自己的不足而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他们确信自己缺少必要的品质。在一个人的自我仇恨下面隐藏的是软弱、不足和责任感缺乏。第二个成分是对经历进行消极解释的倾向。抑郁的人似乎总是选择一些符合他们消极结论的事实,这个过程贝克称为选择性抽象。第三个成分是抑郁来访者对前途在悲观和对未来的抛弃。他们看到当前的困难会继续下去,而对未来他们只预期失败。抑郁者的想法核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丧失感,它又进一步导致了悲伤的、失望的和淡漠的情绪状态。
课堂练习
寻找我们身边的非理性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