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的介绍

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的介绍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将介绍三大主要的人格研究流派。卡特尔一生发表的文章和著作数量惊人,他对人格结构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大五人格结构得到研究者不断重复验证的同时受到了置疑。而在人格动力研究方面,精神分析流派显然更有说服力。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格大海之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是无意识。

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的介绍

四、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

根据心理学流派的不同,研究人格的角度、目的也就不同,有的从人格的特征进行研究,如特质流派、大五人格理论;有的从人格的结构与动力进行研究,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荣格心理分析流派;有的从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如艾森克人格类型。下面将介绍三大主要的人格研究流派。

1.特质论流派

人格特质流派首先认为人格是由不同的人格纬度构成的,每一个人格纬度就是一个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这一特征上所表现出的程度;其次,每一个人格纬度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B.卡特尔和艾森克。下面主要介绍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1905年,卡特尔生于英格兰的斯塔夫舍尔。16岁考入伦敦大学之后,主修化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卡特尔曾到一个临时战地医院照料受伤的士兵,这段经历改变了卡特尔毕生的研究方向。在伦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期间,卡特尔有幸受聘为研究智力测验的著名心理学家和数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的助手。斯皮尔曼创立的因素分析法,被卡特尔运用到了考察人格结构的研究中。卡特尔一生曾先后受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克拉克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工作,1944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研究生涯。卡特尔一生发表的文章和著作数量惊人,他对人格结构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卡特尔认为人格结构主要有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通过观察而总结出某人具有的某种特质,构成这种特质的各种行为本身并不具有一定的联系,不一定会一起出现。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对人对事的态度都很热情,做事也积极认真,并不能说这个人就具有积极进取的特质,因为这个人在家里对人对事也许态度会很热情,但做事并不一定会积极认真。可以看出,表面特质的行为具有情景性。而根源特质是指某些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会一起出现、变化,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特征。卡特尔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对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人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格分为了十六个根源特质。十六个根源特质能够初步解释人格特征结构的基本模式,如表2-1所示。

表2-1 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

img4

(摘自:Jeny M.Burger著,陈令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不过,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在进一步的统计研究中发现人格结构可以更简洁地归纳为五大因素,即大五人格结构,如表2-2所示。大五人格结构得到研究者不断重复验证的同时受到了置疑。置疑的原因在于人格特质受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显然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呈现,而五因素结构模型有可能把复杂的人格结构简单化。

表2-2 大五人格因素

img5

资料来源:McCrae and Costa(1986)

不管如何,十六因素和五因素人格模型在帮助人们理解人格特征的结构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人格动力研究方面,精神分析流派显然更有说服力。(www.xing528.com)

2.经典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经过阿德勒、荣格的修正,精神分析开始更加关注环境文化对个体精神状况的影响。因此,精神分析流派除了经典精神分析流派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之外,还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与自我心理学等。

1856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生于莫拉维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60年随家人迁居维也纳。在3个男孩与5个女孩的不宽裕的家庭中,弗洛伊德排行老大,他的父亲比较专制,这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家长风格。弗洛伊德的家庭背景很大限度上让他形成了自尊自立、倔犟的性格。刚开始,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神经系统方面,后来跟随当时欧洲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沙可研究癔症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对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弗洛伊德是极其具有创造性和多产的,他一生都保持着极高的工作效率,直到晚年患上癌症。在他最后的20年中,经历了33次手术,弗洛伊德仍然顽强地工作,直到1939年去世。

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生物本能决定的。这种生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即力比多(Libido),后来由于受到多种批评,弗洛伊德把性本能扩展为“生命的本能”。生命本能包括了所有希望得到快乐的行为,他认为生命的本能就是趋乐避苦。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死亡的本能,死亡的本能既可能攻击他人,也可能攻击自己。人格动力的力量就来自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决定性力量。同时,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精神结构中包含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与生物机能相联系的一部分。本能的唯一要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和超我都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起来。自我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目的是要遵循现实的要求,符合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称许。超我代表着人格结构中理想自我的部分,是父母要求、父母形象的内化,当父母不在的时候,个体也能接受内部评判的指导。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区分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异。弗洛伊德把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称为意识,例如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格大海之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的东西之所以不能进入意识,一方面是自然遗忘,一方面是不符合现实的要求,而只能被无意识封存。因此,无意识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与现实冲突的内容。既然是无意识的东西,自然是人们不能意识到的东西,但是无意识的内容能够通过独特的途径得到表达。例如,弗洛伊德指出口误与遗忘、不自觉的动作、做梦或者催眠后暗示等往往能够表达无意识的冲突。无意识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回忆、催眠等方法进入意识被人们察觉的,这部分无意识被称为潜意识,例如遗忘的内容通过合适的场景或提醒能够被回忆起来等,所以,无意识就特指那些不能进入意识的内容。本我本质上是无意识的,超我中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自我显然是意识的。后来有人做过一个比喻,将马比作本我,骑马的人比作超我,控制马的缰绳就是自我,通过这个比喻,来理解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更容易得多。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心理治疗开辟了新天地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因此,后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尝试以不同的方式修正精神分析的不足,荣格便是其中一位。

3.荣格心理分析理论

1875年,卡尔·G.荣格生于瑞士小镇上的一个牧师家庭,荣格父亲的13位兄弟姐妹中,有8位是神职人员。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宗教家庭中,加上本身的性格倾向内省,荣格在两三岁时就开始体验到宗教意象。荣格与弗洛伊德一样博览群书,具有扎实的神学基础。1900年,荣格获得医学学位之后,就先后跟随精神分裂症权威欧根·布洛伊尔和意识与催眠研究的先驱皮埃尔·雅涅研究精神病学。在读了弗洛伊德《释梦》一书之后,1907年两人终于见面,据说进行了长达13小时的谈话,也就是在这次谈话,荣格与弗洛伊德已经表现出对性本能理解的分歧。在随后的几年中,尽管弗洛伊德把荣格视为学术继承人,由于荣格不能忍受两人在人格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在1914年选择开始独自内省、探索无意识。在随后的7年中,荣格终于找到了集体无意识的证据,提出了以原型等为基础的新的人格理论。

img6

图2-1 人格面具与阴影

荣格接受弗洛伊德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但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仅包括没能进入意识的个体的经历、情绪、感受的记忆等个体无意识,还包括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涵盖了人类从单细胞进化开始就存在的生命记忆,因此,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人以外的生命的文化、文明。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3)

原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原型意象。荣格区分的原型意象主要有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智慧老人等原型意象。阿尼玛是男人内心的女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是女人内心的男性原型意象,也即是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女人有男性心理特征的一面,男人有女性心理特征的一面。这一原型理论的生理基础得到现代解剖学的证实。解剖学在女人身体上发现了退化了的男性生殖器官,而男人身体内也有退化了的女性生殖器官。阴影与人格面具是相对应的原型意象,人们往往趋向于掩饰自己的阴影,而雕琢自己精美的人格面具。从心理分析上说,越沉迷于美好的人格面具,阴影就越黑暗,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就越剧烈,从而带来更多的心理障碍。智慧老人是人们内在对意义与智慧的领悟的原型意象,例如,中国的文殊菩萨

原型意象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是需要得到承认与整合。如果各种原型意象的呈现得到允许与整合,将实现自性的圆满,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创造拓宽了现代心理治疗与精神价值追寻的途径,对人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是心理层面,更有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