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的发展阶段
生物动力学派的创始人亚力山大·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美国精神分析学者艾里克森最早将人的一生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分析。他认为:“人的一生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提出了人生的周期理论。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以死亡为结束的“生命的周期”,第二重含义是指从上一辈到下一辈传承的“世代周期”。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从出生后到一岁。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后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当然这种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有危险的。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一个得到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与怀疑
这一阶段在一岁到三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又要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到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第三阶段——主动对罪恶
这一阶段在四岁到六岁之间。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
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会进一步思考他们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会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这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将会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
这阶段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
这一阶段大约在六岁到十一岁之间。这时的儿童在大多数是上小学阶段。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勤奋感,这会让儿童在以后找工作时满怀信心,也会使儿童过分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对人类的其他生活方面默然处之。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www.xing528.com)
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具有能力品质。艾里克森对能力品质是这么说的“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它不会被儿童期的自卑感削弱”。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大约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青少年阶段,他们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艾里克森对这一阶段的描述最具有特色。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面的成年人的任务时,他们主要的是把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期培养起来的技能与角色于这个时候的典型职业联系起来……现在发生于自我同一性中的角色整合比整个童年期中身份感的总和还要多。利用力比多能量,由天资发展出的才能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会去整合所有的身份感是这一时期的自我能力。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
如果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格。艾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于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过程。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会把自己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
此阶段大约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予他人爱或感情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即“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
这一阶段大约是在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之间,即人生的中年期。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递给下一代。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对绝望
六十五岁以后,通过前七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而对人生的绝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