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旅游和旅游消费概述
旅游消费,是现代消费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形式。
旅游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而且发展前景广阔,国内将其称之为“朝阳产业”。
一、旅游消费的含义
对旅游消费这个概念的理解,目前有些人仍比较陈旧和传统,总认为旅游是纯粹享乐型的消遣,是一种奢侈消费。其实,旅游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和产业的高度融合。旅游消费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它对于满足人们的闲暇消费和身体、智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全面理解旅游消费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旅游消费是一种以精神消费为主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旅游消费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导致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使得广大居民具备了从事旅游消费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条件。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变得紧张而单调,消费环境也逐渐恶化起来,使人们产生了需要调剂生活、更换环境、消除身心疲劳的心理和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封锁,外界信息输入增加,使人们见识面扩大,了解外部世界的状况多了。这些便造成了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动机的产生并日趋强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价格低廉的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及饮食住宿服务等种种便利条件,从而使人们的旅游消费活动得以进行。人们在旅游消费活动中,不仅得到了物质享受,同时也品味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旅游是文化交流活动,可推动地区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旅游也是科技研究和交流的一种途径。当今借旅游之机了解科技信息、交流学术见解的事例屡见不鲜。旅游是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能增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旅游的民间外交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了解。因此,旅游消费是一种以精神消费为主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趋势。
2.旅游消费是一种高级生活形式
随着社会与技术进步,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了。休闲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点和活动。人们从事旅游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主要是为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增进健康,满足其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消费方式,它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满足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需求。所以旅游消费具有文化性、娱乐性和享受性等基本特征。
3.旅游消费是一种以“旅游商品”为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
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费的物品不同于在家中的消费品,是一种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商品和劳务。它一般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品。广义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建设风貌三部分。狭义的旅游资源仅指参观游览的目的物。它是旅游消费的目标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包括交通、通讯、宾馆、餐馆等,它是旅游消费的媒介物。旅游购物品是旅游顾客在旅游地所购买的各种日用品、纪念品等。
4.旅游消费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和社会,完善和发展自我
由于受旅游消费者的经济条件、闲暇时间、身体状况、所受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人们的旅游动机千差万别。有的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是为了消除紧张、疲劳、治疗疾病,有的是为了了解异地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文化艺术;有的是为了探亲访友,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会交际;有的是为了访古寻根,追宗归祖。但是,不论人们出于何种动机,基本上可以将人们的旅游动机和目的概括为了解自然和社会、寻求新的感受、发展和完善自我。
有专家指出,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是随着其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温饱型收入水平的消费热点自然是第一产业(农业)产品,小康型收入水平的消费热点是第二产业(工业)产品,小康水平后的消费热点必然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消费转移。可见,旅游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为了实现旅游的动机和目的而以旅游商品为消费对象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生活消费方式。
二、旅游消费的特征
1.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旅游消费的前提与运作基础首先是经济性的。因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家庭收入和储蓄不断增加,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旅游消费才有可能。在漫长的古代旅游阶段,旅游消费一直是贵族阶层的奢侈行为,广大人民温饱无着,当然不存在产生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的一般规律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会产生近距离出境旅游的动机;达到发达水平之后,就会产生远距离出境旅游的动机。生活水平越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就会越旺盛。国际研究资料也表明了这点:当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400美元时,开始发生旅游消费,是近距离的国内旅游;当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时,开始产生向周边国家与地区的近程出境旅游;当人均GNP达到3000美元时,发生中程距离的国际旅游;当人均GNP超过6000美元时,发生远程洲际旅游。可见,经济收入决定旅游消费,这是第一个特征。
2.享受性
马克思曾经把人的消费按满足需要的层次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旅游消费是一种以享受为主的消费。尽管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需要消费一些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品,如旅游消费者在旅游区品尝当地特色饮食,购买特色旅游商品,但人们对这些物质资料的消费并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这些饮食、商品多数都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反映。所以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和社会,寻求新的感受,人们希望亲眼看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追求高质量生活享受等。因此,旅游消费实质上是一种享受和发展性消费。
3.多层次性
旅游消费的多层次性,一是表现在旅游消费水平的多层次性方面。旅游消费受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可利用的闲暇时间的双重制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旅游消费者可支配的经济收入高低不同,可支配利用的闲暇时间长短不等,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多层次性特征。二是表现在旅游动机的多层次性方面。由于前面说到的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使旅游消费呈现出满足生理需求、实现自己的某个愿望的需求、满足自尊、取得成就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多层次性。三是表现在旅游消费者角色变化的多层次方面。如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生前曾八上黄山,集观光、观察、观赏于一身,对黄山在意境上的深化与心灵上的升华,一次比一次深刻与纯净,最后画出来的黄山更为炉火纯青而百看不厌。这种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生产创造消费者”。在这里,刘海粟是八上黄山的旅游顾客,他创造了艺术珍品,而同时又创造了欣赏艺术品的新的消费者。不过,这种文化消费与其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不同于对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效用消费罢了。刘海粟先生在这里,先是消费者,然后是生产者,同时又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消费者,呈现出角色变化的多层次性特征。
4.连续性
连续性指旅游消费者从居住地出发,再返回原来的居住地这一整个过程都是旅游消费过程。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旅游消费者一直处于连续不断的消费过程,连续不断地消费着各种食物、住宿、客运交通、通讯、旅游服务、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等,直到旅游过程结束。而且,旅游消费中吃、住、行、游、购物等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都会使旅游消费陷入困境,降低旅游消费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旅游消费者需求满足的最大化。(www.xing528.com)
5.闲暇性
一个人只有在金钱和闲暇时间两个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提供外出旅游的必备条件。旅游消费都是安排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闲暇时间多,显然有利于旅游。我国双休日制度实行后,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促使闲暇消费的质量也不断提高,闲暇消费内容和文化含量越来越大,闲暇消费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而旅游消费体现了这种闲暇消费强劲的需求趋势。人们情愿多花金钱,以增加阅历,用旅游恢复体力和精力,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旅游消费绝不是其他闲暇消费所能替代的。
三、关于旅游的分类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遗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古迹。如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旅游的种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观光性旅游
这是一种常见的旅游,是因为特殊的、有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地而去进行观光,如众所周知的“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嵩山之峻”“黄山之奇”,都会引起旅游消费者的兴趣。这些景观或景点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文的,近看、远眺、俯瞰,都令人叹为观止,深感造物主之神妙。我国的名山大川都有这种共同特色,五岳、五山、漓江、富春江、嘉陵江等都是如此。又如四川的乐山大佛,远看竖看有大立佛,横看则有大卧佛,堪称一绝。
2.历史圣地鉴赏性旅游
很多文化名城能吸引大量游客。巴黎圣母院每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以上,乔治·蓬皮杜中心每年接待800万人,罗浮宫每年接待500万人,凡尔赛宫每年接待400万人;英国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650万人,国家美术馆每年接待450万人;我国西安每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主要看兵马俑、华清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因而历史名城、名胜极为众多而精彩。而且,这种旅游资源无论地上地下尚在不断发现与发掘之中。我国政府已公布了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各有其特点、特色、特人、特事。每一点都可以编成一个故事、一幅绘画或一曲折子戏,甚至一本辞典,而流传于世,成为“千古绝唱”。例如,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之地、曹操观沧海之地、杨贵妃被处死之马嵬坡等等,都是令人浮想联翩的。文物古迹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参观文物古迹,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3.宗教圣地的旅游
我国的旅游胜地多半是和宗教圣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部中国哲学史也往往和我国宗教史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又和旅游胜地结合在一起。宗教的发展与传播是和皇族、皇权的盛衰相联系的。因此,宗教的最高统治者或信奉者往往把名胜景地辟为宗教建寺之用。而这些宗教寺庙几乎成为宗教祭祀、典籍、传教、诵经、讲学的中心,从而成为信徒香客的朝拜中心,这些香客又是基本的游客。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宗教文化悄然兴起。
4.艺术宝地(库)的旅游
我国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大都是和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结合在一起的。如闻名世界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壁画就是如此。到这些艺术宝地去旅游,不仅会得到极大艺术享受,而且会惊叹我国有这等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而感到自豪,激发起每个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
5.科学考察性旅游
这种旅游的目的在于进行科学考察,但科学考察往往要通过探险与冒险,因而具有很大的惊险性、强烈的刺激性,没有“深入虎穴”的精神,是不可能得到“虎子”的。如我国明代的徐霞客历时32年,考察祖国大好河山写成《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地理学与旅游学的著作。
6.休闲性旅游
这种旅游的特点是把修身养性和度假、疗养结合起来,因此是一种较高雅的旅游。这种旅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家人或某一专业群体,如文学创作者和艺术创作者等。现在国内外一些年轻人结婚度蜜月也采用这种休闲性旅游的形式。
7.微缩景区的速效性旅游
这种旅游就其消费对象来说是将原型按比例缩小,而就其旅游时间来说比较短,几小时就可将全国或全世界的著名景点一览无遗。随着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人工仿造的景点越来越多,它的工艺可以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中华之最”“世界之窗”“大观园”等,可以让旅游顾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添的新的旅游景区、景物,更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突破了景区、景物不能再生产的限制,这是符合生产与消费规律的。
8.综合性旅游
这种旅游无论从动机与目的来说都是综合性的,如由于经商、贸易、谈判、会议、公务出差等原因所产生的外出旅游,既办了公务,又参观了名胜古迹,增长了见识。也有既通过旅游大饱眼福,又可以养心修性进入“心旷神怡”的最高境界,使天、地、人、性、心融为一体。一般是在第一次游景点时先饱眼福,其后则满足旅游的其他目的。如到了西安骊山的华清池,你会联想到唐代政渔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而文史水平一般的旅游顾客则会对“捉蒋亭”较有兴趣。这个亭,国民党命名为“忠义亭”,建国后一度改为“捉蒋亭”,后又改为“兵谏亭”,这是符合当年发动西安事变时张、杨两将军的原意的,捉蒋只是一种手段,兵谏是中心指导思想。可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人对同一景点会具有不同的评价,而文化层次不同的人旅游同一景点后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联想。这就是旅游消费的多层次性和自由选择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发展休闲度假以及科普、农业、工业、海洋等专题旅游,完善自助旅游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红色旅游。”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旅游消费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步转化为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旅游。可以预计,我国在国内旅游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旅游消费层次、质量将不断提高,体现个性化的、文化含量高的专项旅游将逐步发展。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