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赞可夫
为了对小学教学新体系的有效性作出一定的结论,应当谈谈它的两个方面的效果:学生的一般发展方面和掌握知识技巧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学的结构虽然注意到预期的效果,但还不是肯定真正会达到这种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任务得不到实现的事例是常常有的。
同样重要的是:只是掌握知识与技巧的质量这一个方面,不可能正确反映教学体系是否有效。必须要有学生发展进程方面的材料。
现在我们开始谈谈可以证实已达到的效果的一些事实。让我们先从学生的发展谈起。在这里必须直截了当地指出,在研究小学生的各种特点的那些著作中,都没有把这些特点放在各种教学条件下进行追踪研究。
在这些著作中只是泛泛地指出,儿童发展的进程是受他成长所处的各种条件制约的。其实,在对不同的教学体系作出比较的时候,无疑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事情是要弄清楚:在这种或那种体系的条件下,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差异,这种差异有多大以及差异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对下列两种条件下的学生的发展的进程作了比较,一种是在我们提出的小学教学新体系的条件下,另一种是在通常的传统教学的条件下。在这里主要是揭示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事实上,这种或那种教学方法可能在某一方面(例如对词语逻辑思维的发展)显得有效,而在其他方面(例如对观察力的发展或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带来的效果恰恰很低。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详细研究了学生的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这三个方面(三条线索)是:观察活动,思维和实际操作。这样研究有可能揭示出:小学教学的新教学论体系是全面有效的呢,或是只对发展的个别方面起作用。
我们认为研究观察活动方面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观察活动中主要的是知觉过程。我们之所以要研究观察,还因为它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活动。知觉是观察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在观察中,知觉跟思维有紧密的联系。
观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特殊形式的思维。这些思维过程直接依靠对现实的感性认识,而且只是初步地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的材料(颜色、形状和其他属性的名称,确定直接感知到的各种事物的属性的异同,等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选定抽象思维作为应当研究的第二条发展线索。毕竟要用抽象思维才能最深入和最近似地认识客观现实中的各种现象的本质。
我们研究思维没有运用让被试者局限于言语应变的那些方法。为了达到我们的科学目的,用实验法研究思维要合适得多,这种方法能够从外部最大限度地检查思维过程的进程。当具体事物作为开展思维活动的材料时,就有可能作这种检查。
这些想法曾是我们决定采用萨哈罗夫的方法的理由之一,他的方法本来是研究概念的形成的。
我们着重注意的是思维过程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在苏联的心理科学中过去早已用一定的方式提出过,而现在则是专门努力和明确地强调的。
我们打算从某方面研究客体,这要根据提出的任务、客体的特点以及其他条件。
我们是把实际操作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三条线索予以研究的。我们把实际操作列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追踪研究学生的独特的活动形式——制作实物。跟观察和思维不同,实际操作的典型组成部分是有手的操作。
上述三条线索:感性经验,认识现象的本质,对周围事物施加物质影响而解决实际任务——就是一般发展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我们在确定心理活动的这几条发展线索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不仅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注意到了它们的联系和相互渗透。(www.xing528.com)
我们这样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仅没有忘了分析的观点,而且也没有忘掉综合的观点。我们在按各条线索研究心理发展时,没有忽略儿童的整个个性。研究整个个性中相互渗透着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整个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思维过程的发展是跟掌握知识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根据对知识本身和运用知识的分析,显然有可能对这种发展作出判断。但是,仅仅通过分析知识说明思维的发展,不能被认为是完全确切的。因为这里会有疑问:通过分析知识说明的思维发展的某一种水平,是不是学生真正达到的发展水平?运用学到的知识能不能反映出学生实际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思维的,要求学生做一些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环境中遇不到的作业。
在思维发展方面,实验班学生跟对照班学生相比较,也有明显的优势。若是比较头两个学年期间的思维发展的进步情况,大致情况如下:实验班中有63%的学生已经达到较高的思维发展阶段,而对照班中则只有11%的学生达到这个阶段。
在实际操作的发展方面,把实验班学生跟对照班学生作一对比,也是很典型的。
为了得到说明实际操作的发展的具体材料,曾让学生按照提供的样品用厚纸制作过一个小盒子。现在我们谈一谈这条发展线索特有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计划面临的制作物品的活动的能力。
在把样品指给学生看的时候,对他说:“请仔细地看这个小盒子,想一想它是怎么做成的。”
这个预备(准备)阶段是要考虑工序,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
在第二学年初,实验班有34%的学生能够作出全面的计划,即具有对制作物品所必需的全部操作作出预计的能力,并且操作顺序正确无误。在其同龄的对照班中,谁也不能对制作盒子的进程作出全面的计划。
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也就是在大约一学年的期间内,实验班学生在计划各自的劳动活动的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果在二年级时,实验班有34%的学生对制作物品能够作出全面的计划,而在三年级时,就有60%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对照班里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正如上面已经谈到的,在二年级时谁也不能对物品的制作作出计划;过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在三年级时,也只有25%的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对照班的学生在三个学年之后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低于实验班学生在两个学年之后的水平。
把制订制作物品的计划跟执行这个计划(即活动的执行阶段)作一对比,也是值得注意的。在实验班学生中,制订计划和执行这个计划大都是一致的。我们在对照班学生中看到的不是这种情况。在这里经常可以发现制订计划和随后的活动之间是脱节的。例如,在对照班里能够对面临的活动部分地作出计划的少数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在制作盒子的过程中作了完全错误的、跟既定计划不符合的别的操作。
制作物品时所犯错误的数量,也是活动的执行阶段(制作指定物品的过程本身)的独有特点。对照班学生犯的错误,比实验班学生多4倍。对照班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看不出样品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制作物品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能独立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看到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之间在这方面的对比情况是:实验班有2名学生,对照班有9名学生没有找到错误(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有12名学生参加实验)。
总之,把实验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跟对照班里的成绩作一比较可以证明,就实际操作的发展方面的全部数据来看,实验班的学生大大胜过自己的同龄人。在第二学年时,成绩的差距已经很大,过了一年到三年级末,这种差距又明显扩大。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发展方面确实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幅度如此之小,甚至过了一年他们还达不到实验班二年级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