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在十一年级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给指定了一个短篇故事来作讨论和解释。老师向学生反复解释了通读所有故事的重要性:“你当然不会愿意来讨论一篇其他人没有读过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很有趣,请大家都通读一遍。同时这也是尊重你的同学们。”这点大家都明白。(当老师提到以前老师常常准备一些和让学生讨论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阅读的材料时,他们似乎吃了一惊。)
现在每一个故事大家都读了一遍。每位学生对指定的故事还阅读了多遍。故事的讨论常常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同学们的理解既带有个人的看法,又很有见地。就像每一个读者一样,学生们都往往在自己经历的背景下来理解这些故事。斯蒂芬正在脑海里搜寻词汇来解释罗瑞所讲述的故事,他说尽管故事很有趣,却对他“一点用也没有”。这时,老师请求允许她来解释一下斯蒂芬的观点。老师运用斯蒂芬的话,十分巧妙地阐述了用来娱乐的“消遣文学”(escapist literature)和增加我们理解力的“阐释性文学”(interpretive literature)的区别所在。两者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形式。而且,当然,有时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阐释性的文学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却是消遣性的文学,因为这个人只觉得故事很有趣,但并不为故事所打动。
结果,由于老师的巧妙干预,斯蒂芬和罗瑞两人都发现他们各自对这篇故事的看法得到了老师运用的文学概念的确证。老师也很高兴,因为,为了帮助斯蒂芬和罗瑞澄清对故事的不同反响,她成功地将他们俩的学习稳定在一种他们俩都很可能不会忘记的方式上。他们将明白阐释性的文学是那种打动某个人的文学,但它也可能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却还不足以动人心弦。我们有时都读过这样的一本书,它就像一首余音缭绕的韵律一样,不让我们摆脱出来。我们必须得去理解它。我们将它推荐给朋友们阅读,以期与他们一道来讨论。阐释性的文学是那种让我来理解语篇而同时又好像语篇在理解我的文学。相反,消遣性的文学,可能仅仅因为它给我提供的经历或兴奋才有价值。但是,阅读消遣文学的体验是瞬间和短暂的、易于忘记的,就像在周日下午喝一杯及时的咖啡一样。
在隔壁的十二年级的课堂上,另外一个老师正在口述“阐释性文学”的定义。所有的学生都在将定义写在他们的笔记本上。他们并没有投入到这个术语当中去。在这个课堂上没有时间来使用“学生讨论法”,因为老师感到了为了期末考试而教学的压力。她希望学生能够就阐释性文学的概念对一个多项选择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很可能这个概念并不能帮助他们理解他们阅读文学的体验。在十一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拥有学习经历的方式与十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事实上,后者并没有真正“拥有”这些他们为了考试而去死记硬背的故事和概念;他们没有将这种学习转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显然,通过学生讨论的这种更为间接地教授英语文学的方法时间效率并不高,而那种口述笔记和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却能节省许多时间,甚至还能涵盖更多的课程计划的内容。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最终却是失败的,因为学生由此得到的仅仅是更加容易忘记的肤浅的知识。(www.xing528.com)
上面这个对比说明了几点问题。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方法对内容获得的方式产生影响。这里不仅仅是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在改变着教育质量:十二年级那个班的更加控制取向的教育方法和十一年级那个班的更加具有对话性的方法。在十二年级那个班上,老师受到时间效率的引导。而在十一年级的班上老师则是考虑到学习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所有的教育都是规范性的。问题是老师是否愿意选择教育的规范而不是非教育的规范。
学习的过程是对最初的或多或少的前反思的经历不断发展的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儿童和年轻人学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以及与这个世界的主要方面进行交流的活动,比如,阅读和文学。尔后,他们学习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尤其是对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具体体验进行反思,比如说,通过区分那种作为娱乐来欣赏的文学和那种因为它所提供的见解而为人们所喜欢的文学,来进行反思。我们需要越过一堂课的表面上的品质来观察老师在孩子面前的方式。我们将看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老师教授这个内容的机智的方法两者几乎都能产生学习和成长的后果,这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反思以及批判性地理解世界的能力。教育机智促使年轻人形成学习研究的个人责任感。
【注释】
[1]选自《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J.H.Pestalozzi(1799~1954),Ausgewahlte Schriften,W.Flitner,ed.Dusseldorf/Munchen. p.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