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第斯多惠
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因为智力的发展是和持续不断的规律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规律。不间断的教学原理要求必须遵循这一持续不断的规律。但是这一教学原理往往会被误解。我们要在教材和课文中探求不间断性(裴斯泰洛齐在这个问题上却和他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母亲读物》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一些小题大做的练习来代替学生的自由发展,甚至把机械教学法引进学校,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间断的教学原理实际上是和主体,即所教的个体有关。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不间断的,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则是间断的。正像一个人是矮子,另一个人是大高个子;一个人慢步轻盈,另一个人却笨手笨脚,虽然大自然没提供七里靴。[2]究竟什么是不间断教学原理呢?我们认为这一教学原理就是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这样一个教学总目的。
主观教学论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这是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思想。有人把这一教学论称为主观教学方法,虽然这里“方法”一词用得不够确切。也有人反对裴斯泰洛齐的主观教学论,提出了客观教学论,所谓客观教学论就是在客观中寻求最高的教学标准,客观就是方法。我认为这些不同的见解暂时是并立不悖的;在今后教育发展中这些教学思想还要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我们目前认为主观教学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的发展都是从零开始;在这一点上客观教学论是正确的,实际上客观方法恰恰也是主观方法,在这方面的争论无非是字面上的争论罢了。加深客观认识就是要找出一种真正的主观方法(最好能找到课程的主观方法)。
和这一教学论有近似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彻底性教学论。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简单论述一下。彻底性的对立面则是表面化、肤浅、面宽和平坦性。目前还没有人承认这一教学论。不过教学彻底和普及一说倒有不少人愿意接受。即使这一教学原理也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这一教学原理要求教师不要在课堂上翻来覆去讲个没完没了,直到学生不再有一点模糊为止。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反而断送了良好的课堂教学。[3]比如说,哪一个教师愿意在教算术课时把课时延长下去,直到学生把所有的数目用加法都演算过为止,这种教学法实在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上升到下一个学习阶段,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完全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必定会达到优秀成绩的要求。通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要满堂灌课文。要认真进行智力培养,对难点和疑点要反复讲解。因为只有在不同时间,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加深难点和疑点的讲解,才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全部内容。如果教师误解了这一点,那么他就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把课程划分得过细,给学生的练习层层加码。
上述意见非常重要,这里我们认为有必要再贡献一点意见,也许不无小补。
不了解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井井有条地教学,就不明白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更不懂得教学的主要环节。道理正像创作一部作品一样。一个好作家必须而且应当首先了解广大读者的意见和爱好,作家构思一部作品首先必须周密思考,反复推敲,不然便是无的放矢;一个好作家创作时心中完全有数,哪些段落要深入浅出,哪些段落要简明扼要,哪些段落要细致刻画,哪些段落要淋漓尽致地描述,等等。
但是这绝不是说要求教师泛泛了解学生的观点或意见,绝不是这样。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每一个具体的观点或意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首先应当理解生活,理解青年人的心理,特别要理解具有健康人的理解力和具有一般经验的成年人的实际观点,科学教育应当摆脱一般的经验。这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学生总是站在实际的立场上,他们在学习中也累积了一些经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因为学生和自己的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就形成了教师教学出发点的基础。学生本身累积的经验毕竟是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是非。这时教师就得格外用近代科学知识来肯定学生经验中正确的一面,否定错误的一面,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把学生的经验提高到科学的观点。这就充分说明在一般健康人的理解中往往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格外细心、严格和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教师的正确处理方法就是后人的前车之鉴。要从一些规则上学会这种本领是根本办不到的,这是教师的原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在纠正错误,克服片面性,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成是自己的引路人和光明的使者。
有些人不一定能理解我这些提法,不过也有些人会理解,并会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的想法恰恰符合他们的想法。我们倒是泄露了一个秘密。从前一些有经验的教书先生各有一套教书经验的秘密,现在有人却把他们这些教书秘密捧上了天。不过也有人完全否定了他们的教书秘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个秘密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规则,我们认为这一规则是由模糊过渡到明确的原理。虽然这一教学规则描述了从混沌世界到卵孵化动物自然生命的发展过程,智力思维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规律仍有一些奥秘之处。为明确起见,现试举一个物理学的实例。
有关运动质量的动力问题。叫学生解题。教师提问:一个活动的物体作用于另一个活动的物体,其作用是什么原理。学生已经学过活动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作用也越大,作用随质量而提高。一般人的理解力也就达到这种程度。这时教师就得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叫学生的理解力充分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作用提高后质量是否也提高,二倍和三倍的质量是否会引起二倍和三倍的作用。这就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新办法,从模糊到明确,一切正确的课堂教学都应当如此。
接下来教师便要提问速度的作用问题。一般教师只能教会学生懂得:速度越快,作用也越大。再深一步的原理学生就一概不知了。作用直接和速度有关就是学生所得到的明确的真知,不过这一真知不像第一个问题那么直观。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对这一个问题的认识,并且也要向学生指出,学生不仅认识了一个真知,同时,也一举两得,教师因此也确切地掌握了学生的程度,而学生也因此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这时教师会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出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是深受欢迎的,于是内心便会充满激情,感受到美妙的时刻,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第二个实例是引力及其作用。教师先提出物体的重量或压力施于底板的作用问题。当学生明白了一个物体的重量就是引力的一个序列的时候,便似是而非地认识到,作用和原因有关,原因和作用有关,于是便直接得出结论:重量越大,引力越强,一物体具有他物体重量的二倍,其引力大于他物体的二倍,地球引力作用于二倍重量的物体,其作用和这一重量有关。这些结论显然是大错而特错;不过教师要允许学生这样做结论,这样锻炼一下一般人的理解力也是必要的。学生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显示出他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当赞扬这样的学生,尽管教师一定要认真纠正这些错误的结论。但是教师在纠正错误时一定要详细、彻底讲明白这一问题。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进一步懂得了一般的理解力和经过科学培养的理解力是有多大的差距,真正感受到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根据这样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一教学原则的正确性。我们可以肯定,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精心培养学生,教学才会成功,能有什么比得到一些判断力和实际知识更有价值呢——这时教师又会感受到教学的幸福。教师会因此领悟到培养灵魂必须出自肺腑这一道理。这种教学法比起只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感觉的方法实际上更有意义。
课堂教学和教学内容自然要根据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加以处理。世上千变万化的事物决不能用强求一律的办法来学到手或教会学生。不过这一客观观点并不是青少年课堂教学的最高观点,主观观点才是最高观点。究竟怎样按照人的天性和学生的观点来处理教学内容呢?优选教学方法就是最高的观点。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少年、10岁或14岁孩子的特点来具体处理教学内容。
让我们再来举一个语文教学的实例,母语的和外语的实例。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对他们进行抽象语言教学严格来说是不适当的。孩子只能领会具体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强加给学生抽象语文教学,但这起不到生动活泼的作用。抽象语言教学的主要错误就在于教师把一些死死板板的语法定义强加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折磨学生的精神,比如说,教师硬要给学生先讲解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主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冠词,等等。这是彻底性教学论的具体错误的表现,贯彻这种教学法的教师充其量只能胜任初级教学。
“名词是一个词,在这个词前可以冠以der、die、das;[4]动词可按ich、du、er[5]变格;主语是用wer或was提问,[6]宾语是用wen或was[7]提问(带主语和动词)。”小学生明白了这种简单的文法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到千千万万个主语和宾语,学会这种句子成分远远胜过学习哲学语言学家对语言所下的定义。究竟这种教学方法如何在低年级实施呢?一句话,学生的意见决定课文的教学方法。根据外部特点准确无误地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是学习一切知识的第一个阶段。一个矮小的人看一棵大树,他不把这棵大树和一所房屋或船只作比较,而是和一丛灌木或草本植物作比较,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一实例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这棵大树的影子会久久留在这个矮小的人的记忆里。孩子学习语言也是这个道理。谁要是研究事物先从事物内部的本质开始,他将一无所获,充其量不过是盲目地学舌,这样的教师准会把孩子的头脑弄混乱,会使孩子失去天然的理解力。混乱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要校正孩子的混乱思想比校正全然无知的孩子的思想更困难。总之,学生的主观意见在教学中起决定性的作用。(www.xing528.com)
尽可能少教!这一教学原则和我们下面的论述有关,现按顺序论述之。
通常老教师教学偏重满堂灌,老教师可以说桃李满天下,饱经粉笔生涯,他们的笔记本上累积了大量的有关拉丁文文法的材料。但是这些老教师总爱头头是道地向学生的脑子里灌,他们这些人固守己见,认为学生听不懂无足轻重,反正学生可以再请教教师,学者是难不倒的。
啊,这是多么荒唐,这种十分古板和腐朽的教学观点竟然会出现在近代教学实践中。这种腐朽的教学观点实在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这绝不是一个什么学生反复请教的问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观点和方法必定严重地扰乱了学生的理解力,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学生的进步,削弱了学生的记忆力,凡是不适用的东西都是腐朽无用的。
现在让我们再来举一个拉丁文教学的例子!根据外语教学原则,学生学习拉丁文应从a开始,而不应当从e、as和es开始——学习动词不应从不定式开始,不应从分词、动名词以及一些语法上的罕见的词开始,等等。凡是目前不适用的,不需要的一概不要学习。教师尽可能少教为妙!教师只能教给学生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而彻底地施教,万无一失地教学生做练习,这样学生便会迅速而自觉地愉快学习,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学习也扎实、彻底。这就是彻底性;凡是妨碍进步的学习都是错误的彻底性,都是马虎潦草的学习。
年轻的教师对不彻底的教学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的弱点多半是现学现教。优秀的教师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相应增多教材内容,当然,这要有一个适度和限量。这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教师。要是在低年级拉丁文教学中能有这样优秀的教师该多好!
【注释】
[1]选自《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德国童话中的一种一步能跨七里的靴子。——译注
[3]当彻底性教学论不符合时代要求时,目前还没有一种别的教学论可以代替。——译注
[4]德语的定冠词:阳性、阴性、中性。——译注
[5]德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译注
[6]德语的疑问代词:谁、什么(主格)。——译注
[7]德语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宾格)。——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