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蒙台梭利
现今,教育不只被视为一门技艺,而是社会科学这个大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门研究。人类的进步发展,除了靠那些改善外在环境的科学外,最立竿见影的,还是借助直接针对发展中的人——儿童需要的科学。不只是科学家和教育学者对和教育有关的研究发现兴趣浓厚,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大众也表现出同样的关切。现代教育理念有两项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则,第一是了解、培养孩子个人的特质,了解每个孩子的本性,并透过他特有的人格特质来引导他,第二项原则关乎解放孩子的必要。
虽然教育科学已经解开了无数教育上的难题,但是要实现现代教育的宗旨,还是遇到了不少难以克服的障碍。在教育研究里,“问题”这两个字,常常被用来当做研究的主题,例如人们常提到“学校问题”“解放问题”“兴趣和能力问题”等。但在其他科学研究方面却不是如此,而是用“原理”两个字,例如,“光辐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一般来说,在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问题多半产生于不明确和外围的部分,科学的核心则包括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但在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教育方面,不去正视重要的问题,就等于背离了科学的真义。纵使有人说:“我已把教育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我在人类精神方面已做出了许多新发现,于是我将教育置于明确、单纯的境地。”对于这一论调科学家是无一人会相信的。在人类社会,有一股无形压力,逼使人们不得不去适应一些令人无法想象的事,也必须要去适应那些为了社会安定的礼教束缚。为此,个人必须或多或少牺牲一些自我。我们的儿童也是如此,在学习的义务下他们似乎不得不有所牺牲,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他必须努力学习,但又不能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孩子服从。这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许多教育上的问题,所谓教育科学的改革尝试,到头来变成了大人遥想孩子未来命运的声声叹息。所有现代学校的教育改革,其本意都是为了缓和教学沉疴所造成的伤害,例如,重新修改课程和教育制度,体能运动和休息时间的必要存在等。然而这些改变的补救方案,并未真正达到使孩子自由发展的效果。
无论如何,针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让步妥协。我们一定要发起真正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开拓出一条教育的崭新大道,因为目前的教育之路,仍是一条死胡同。
当其他科学领域早已研究出许多有利于人类生命且令人激动的发明时,教育科学却仍未找到妥帖的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每一个探讨项目都只限于外在的现象研究。借用医学的术语来说,都是只治标不治本。
各类不一样的症状,在医学上可能都是由一个主要的病因所引起的,想要解除这些病痛,如果只是一项一项的个别分开治疗,而非找出病源所在,到最后可能只是徒劳无功。举例来说,心脏方面的异常可能引发所有身体器官功能的各种毛病,如果我们只是去治疗其中一项器官的毛病,却不去设法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那么所有的症状还是会再出现。再举一个和精神官能有关的例子,倘若一位心理分析师发现,患者的发病是因为情绪感情和思想观念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使得精神无法负荷所产生的病症,那么这位心理分析师就必须寻根探源,追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病因。一旦发现病发的主要原因后,所有的问题皆得以迎刃而解,所有的病症也会逐渐消失或者转而为无害。
我所提到的教育问题,就好似例子里所譬喻的外在病症,是经由一个隐藏难见的主因所引发,这个主要原因不和人类的社会潜意识有关。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一直保持在当今教育体制的“病态程序”之外,也一直朝着一条期许能够揭发教育沉疴主因的道路前行。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之下,起因已被克服,问题也已消失。
如今我们察觉出所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那些和人的个性、性格发展和智能发展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全都源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对立。成人在孩子发展道路上所设下的难关,不但难以数计,而且极具伤害力。这个对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危险影响程度,取决于成人在铺设这些难关时,总是挟着道德理义和科学理论之名,及其想要操纵孩子的意志来遂行其意。所以说,最接近孩子的大人——母亲或是老师,反而在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当中,成了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不仅与教育有关,更反映在成人日后的心理状态上,也是造成心神错乱、性情异常以及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问题从大人传给孩子,又从孩子传给成人,因此成了一种普遍的循环。
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教育者必须要理清自己的观念,摒弃一切偏见,最后还必须改变其道德态度。接下来就是要准备一个有利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一个无阻碍的学习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能够一步一步得到必要的解放,使其得以克服一切困难,并开始显露出他的非凡性格。以上两个步骤是奠定成人和孩子新道德的基础。
自从我们专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及接触到孩子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出其创造力之后,我们便看到了孩子在工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安静平和。一个与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求相匹配的环境,能让孩子长久隐藏的态度自然浮现,因为过去和成人之间的一再抗争,让孩子不得不武装自己,表现出压抑的态度。
我们发现,孩子的内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一是自然而富有创造力的,显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其二是因为受到强者压制而产生的自卑心态。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孩子的形象有了全新的感受,给我们幽暗的漫漫长路开了一道光,引领我们走向新教育的康庄大道。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纯真、勇气和自信,皆出于道德的力量,也是孩子倾向于融入社会的表征。另一方面,孩子的缺点,例如行为缺失、破坏力、说谎、害羞、惧怕以及所有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抗争方法,一下子会完全消失无踪。成人如今与之沟通的是一个完全改观的孩子,因此老师也应该以全新的态度来面对。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力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既然我们已经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当我们着手讨论教育方针时,就不能不先理清讨论中的基础对象。我们应该以受成人压制的孩子为主呢?还是应该以在正常生活环境下自由成长、得以发挥创造潜能的孩子为讨论对象?
若是以被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的话,那么成人即是制造出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祸首。但若是以自由成长的孩子为讨论对象的话,成人则扮演着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充满自觉性,而且能和孩子平等以待的角色。所以大人能够轻松愉悦地和孩子相处,一起和孩子共享平和温馨、充满爱意的新世界。(www.xing528.com)
教育科学也应该能够在和孩子平等对待的体制下施行。事实上,科学的概念即是事先假设一个真理的存在,因此才能够有一个向前发展的巩固基础,才能够发展出一套确实肯定的施行方法,进而减低错误的产生。孩子本身就是引导我们求得真理的人,孩子希望大人能够真正地给予他们有用的协助,也就是“帮助我帮助自己”。
孩子的确是经由活动而得以在环境中成长,但是除了活动本身之外,孩子还需要物质上的接触、学习上的指引以及不可或缺的了解,这些在孩子发展上的重要所需,都有赖于成人的提供。成人必须给孩子必要的,做孩子需要的,去帮助孩子自己行动。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发展,但是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这之间的平衡点,我们称之为“介入的门槛”。随着我们引导孩子的经验不断累积,我们就越能够正确的找出介入的恰当时机,而孩子和施教者对彼此的必要了解,也就能更透彻。
孩子的活动,是经由和物质的接触而产生的。因此,我们把一些经过科学印证所挑选出来的教具,放在孩子的环境四周,让孩子任意把玩使用。有关文化传承的问题,也因为这种做法而得到解决。这样的做法不但减少了大人的介入干预,也维持了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依据其发展所需,自己摸索学习。每一个从活动获得自由的孩子,依据最深切的创造力上的需求而发展,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因此,个体的发展便成了有助于文化传承的课题。老师保持着引导和指导者的角色,但只有在必要时才出现,孩子的个性循着自己的法则展现,演练行动的各项能力。
我们从实际的经验中,领会出许多对教学非常有助益的心得,这些经验心得在我们着手起草明确的科学教育的纲领上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的一项纲领就是:大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和学习环境本身,都必须有所限制。教具提供得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具的缺乏可能导致孩子学习的停顿,教具过多则容易让孩子举棋不定、精力涣散。为了更进一步理清上述概念,让我举一个和食物有关的例子,食物营养的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而吃得太多则可能会造成毒害,使身体易患各种疾病。以往,人们以为吃得多有益健康,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吃得过饱并不会让人充满活力,反而会让人觉得疲累。之前的错误观念澄清以后,医生才得以拟出维持身体健康所需的食物质量标准,营养学寻求的则是更精确的计算方式。
现今,有些人相信教具是个人教育的关键,他们以为不需经过计划、不受任何限制地提供大量教具给孩子,是比较好的做法。这些理论就与从前人认为只要吃得多,身体自然健康的想法如出一辙。两者可以相提并论,是因为同样涉及“喂养”,一个关乎身体,一个则关乎心智。而今,我们有关智能发展的方式,也就是教具的研究,也开始显示出,限制更能够激起孩子自发性的活动和全面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可资运用的心理因素唯有有意识的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人很明显会彻底忽视婴幼儿。因为即使是出生才几个月大的孩子,也已显现出其独特性。认为婴儿只需要身体上的照顾的论调,模糊了最重要的事实。然而当成人放下压制的身段,试着去理解孩子心理的时候,就能够清楚地体会到,孩子的内在世界远比大家认识到的丰富而成熟。事实上,曾经有研究报告详尽地指出,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婴孩,也能和环境水乳交融。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更胜于他大小肌肉的发展能力。孩子的内在存有一股鲜活的精神力量,即使他的肌肉动作或语言能力的发展尚未开始,他仍然需要我们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呵护。由此我们得知,孩子的天性是属于二元性的,其中一元是他的内在心理发展,其二则是外在身体的成长。这和其他动物的发展不同,其他动物几乎是打从一落地开始,就靠着天生的直觉来指引它们该怎么做,而人类必须自行建构这套机制,以便展现其精神及采取行动。这让我们想到人类独特的优异之处,就是人的自我必须启动身体动作的复杂器官,这些动作最终又会显示出个体的独树一帜。人必须建设自我,拥有自我,最后更要能控制自我。所以我们眼中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个体,他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在行动和精神中间求得平衡的发展。成人的行为通常是经过思考而产生,而孩子则须设法在思考和行为之间取得一致。思想和行动的臻于一致,是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因此,妨碍孩子的行动,便是在孩子人格建构途中设立了障碍。思想是独立于行动而产生的,而行动则可以听命于他人,动作并非只对某个精神作出反应。因为如果这样,性格会变得脆弱,内心的不协调则会削弱每一个行动的效用。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需要重视的一件事,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必须深思的首要课题。孩子的精神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更为高尚。常常让孩子觉得痛苦的,不是因为需要去做许多事情,而是得去做那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事。孩子感兴趣,而且愿意付出心力的,是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符的事情。我在全世界上千个学校里,看见很多孩子做出人们以为孩子不可能做到的事。孩子的表现,证明他们能够长时间地做某一件事而不觉得疲累,证明他们能够专心到似乎完全与世隔绝,这些都是孩子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孩子在文化方面已显现特别的早熟,才4岁半的孩子已经学会如何写字,而且非常热衷于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因此将孩子这一时期热衷于画写定义为“画写爆发”。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下学会画写,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写字很累人,因为这是一件自发的活动。
看着这些健康、安静、天真、感情细腻、充满爱和欢乐、随时准备帮助别人的孩子,我不禁反思,由于过去对人类的根源所施加的错误,人们实在已浪费了太多的精力。是成人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做,变得疑惑,变得叛逆;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成人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殊不知孩子的这一切都是成人自己造成的。身为成人,我们发现自己正迷失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阵当中,身陷于一个毫无希望的挫败里。成人发现自己受困于问题满布的丛林中,不知道如何是好,唯有等到成人能够勇于面对错误并加以改正,问题才会消失。孩子长大成人后,又成为同样错误的受害者,错误若不改正,便会这样代代相传下去。
【注释】
[1]选自《发现孩子》,〔意〕蒙台梭利著,胡纯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