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即教育不仅应该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学生优良的品德的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有些过于执著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会影响到学生品行的健全与发展。这种教育催生出来的学生,自然避免不了出现成绩优秀却品行欠佳的“瘸腿”现象,产生只重学业不重品德的“瘸腿”心理。
教师要从大局出发,积极修正学生在德才方面的“瘸腿”心理,使他们在做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不忘自身品德的修养,进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今人则说:“有才无德是废才。”可见德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可是,校园中、社会上,却存在着“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只要学习好,人品差点无所谓”的重学业轻品德的言论,以至于这种言论令学生产生了一种“把学习搞上去,其他都好说”的重学业轻品德的不良心理。
对此不良现象与心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制止,坚持德育与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思想,尽快消除学生的“瘸腿”教育现象。
经典案例
“辛老师,祝贺你。你们班的枫林同学又考了一个全市第一,比第二名多40多分呢。”全市统考成绩刚出来,校长就给河北省保定市涿州西丁小学辛明老师打来了祝贺电话。
第二天下午,辛老师刚收拾好教案准备去上课,却见班长急急忙忙地往办公室跑来。
“辛老师,不好了。班上又有人丢钱了,还是好几个人呢!”
班长的话还没说完,辛老师就赶紧跑向教室。
这已经是班里近两个月来出现的第六起“盗窃”案件了,更何况这次还是集体失窃。
此时,班上特别安静,只有一个女生坐在座位上轻声啜泣。
“别着急。再好好找找。你什么时候发现不见的?”辛老师赶紧安慰那个丢钱的学生。
“上体育课前还在的。回来后,就发现不见了。我同桌和我都翻遍书包了,可就是找不到!”
“那你们呢?”辛老师问另外几个丢钱的学生。
“我们也是。我通常把钱夹在较厚的书里。”
“好的。大家不要着急,先上课,一会儿老师展开全面调查。”
下课后,有同学找到辛老师说,他记起体育课上有人回了一趟教室。
难道真的是他?辛老师突然感到一丝不安。因为举报同学说的那个回过教室的人,就是前天被校长夸奖的自己引以为骄傲的枫林。
他学习那么好,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但是以前的几起失窃事件虽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最重大的嫌疑人却都是他。
这次也一样,在没有找到证据前,辛老师告诉举报的同学不要妄下定论,毕竟谁都不想担当小偷的恶名。
下午放学后辛老师把枫林留在了办公室,想与他展开一次深入的谈话。
“枫林,有人说他们的钱是你拿的,但是老师不相信。因为老师觉得你学习成绩那么好,将来肯定是进重点高中、读清华北大的好苗子。像你这么聪明的学生,怎么可能为了一点小便宜而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放弃做人的最重要品质呢?”
“老师,如果真是我拿的呢?”枫林终于松口了。
“那老师相信你是急需,来不及和爸爸妈妈要才迫不得已拿的。”
在辛老师的教育下,枫林把钱交了出来。这件事情就此结束了。
辛老师原以为事已至此,枫林会改的。谁知,接下来又发生了令她大伤脑筋的事情。班级里又连续发生了几起失窃事件,虽然数额不大,每次就十多块钱,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却让辛老师很着急。找来枫林质问,他却死不承认,甚至还发毒誓。
因为一时找不到证据,辛老师也拿他没办法。辛老师正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事情却有了转机。
这天,枫林拿了一个MP4来学校,并且洋洋自得地说,是因为前几天考试又得了第一,妈妈奖励给他的。可是,枫林的同桌却向辛老师举报说,这是班上一位女生一个月以前丢的那个。该女生怕辛老师责怪她听MP4耽误学习,没敢向老师汇报。
听到这个线索,辛老师马上找来枫林对质。人证物证俱在,枫林只好承认了。
下午放学后,辛老师又把枫林留在了办公室,希望能够彻底帮助这个学习成绩优秀、品德却有问题的学生改正自己。
“枫林,我上次说过的话,你听进去了吗?”
枫林低着头轻轻地说:“我听进去了。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
“有这样的思想与行为,你父母没管过你吗?”
“以前管过,但是现在不管了。我爸爸说,只要我把学习搞好,不让他丢脸,其他的都是小事,并且我邻居家的阿姨也这样说,只要考第一,就是好孩子。”
“那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啊?”
枫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换了个角度说:“其实,不光我这样想,你看电视上演的、报纸上写的,不都说我们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就可以免谈。还有那些招聘的,谁不是专找那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啊?可是他们又有几个过问学生的个人品德呢?所以,我就认为现在只要把学习搞好,将来就一定能进大公司、大企业,有大发展。”
“枫林啊,你学习成绩好,固然可以让你爸爸很有面子,甚至我们校长和我都很为你骄傲。但是,如果别人知道你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他会怎么想?一个人的名声好坏,不完全靠学习成绩的。如果你偷窃成为习惯,以后偷的东西更值钱了,就会犯罪的。你想想,那时学习成绩能保证你不去劳教吗?不会!而那时,不管你曾经多么让你爸爸有面子,他都会颜面尽失的。枫林,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听着老师的话,枫林不做声了。
“好了!老师只希望你以后不要总是认为学习第一、品德可以倒数第一了。它们应该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品德比成绩更重要。因为学习成绩差,只要我们努力就能赶上来,可是,如果因品德问题而铸成大错的话,你想改可能都没有机会了。所以,老师希望你以后好好反省,彻底打消学习第一其他可以不管的错误心理,改掉自身不好的毛病。”
在辛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枫林终于醒悟了,并且承认以往的盗窃事件都是自己所为。同时,他请求老师相信自己一定会改正的。
案例解析
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杠杆,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意蕴广阔而深刻的,它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与技能,只为社会输送劳动者,也不应该仅为上级学校输送成绩合格的人才。而应该在知识、智力、技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其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并举的栋梁之材。换句话说,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应该只顾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此,辛明老师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育人意识。可能从当前的考试制度来看,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搞好学习,让他们进重点、考名牌。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保证他们一生的安全,不因失德而失身,才是更重要的。”
面对重学习不重品德的枫林,辛老师表现得痛心疾首,积极思考对策帮助其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小偷小摸不仅是错误的行为习惯,甚至还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行。但是对于这一点,枫林及其父母都没有认识到,或者是认识到了,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否则,枫林的爸爸就不会直言“只要搞好学习,其他都是小事情了”。在父亲这个“后盾”的“支持”下,枫林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www.xing528.com)
其实,让枫林屡教不改的是其所处的环境。
当今社会中,学校录取看的只是学生成绩;企业招聘、在社会上有大发展的,都是学有所成之人,其中有些人还在品德上略有微瑕。而那些被人责骂甚至鄙视的人,却多是学习成绩差但品行不一定差的人。在这种成绩明显被捧上天的社会环境中,自身“免疫力”低的学生自然难免产生重学习轻品德的不良心理。
值得庆幸的是,枫林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辛明,这是一个更看重学生品行的教师。他在确定枫林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后,就决定帮助他改正。
可惜的是,枫林积习太深,一时没能完全改过来。当再次发现枫林有偷窃行为时,痛心不已的辛老师决定采取积极行动,与枫林正面“交锋”。
枫林是个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透。他之所以第一次没听从老师的劝告,是因为对问题严重性认识不够;当第二次劝导时,辛老师就从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结果他终于认清了问题的严重所在。
很多时候,学生很难甚至不想改掉自身的陋习与不良心理,就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在消除这种不良心理或者不当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停滞不前的惰性。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认识到危害性,在心理上构筑防线,彻底拒绝那些不良心理与行为。
结果,这种釜底抽薪的心理辅导方法,在枫林身上起了作用。客观地讲,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仅仅通过几次聊天就能消除其不良心理,只有深入的心理辅导才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震慑与限制作用。
教育延伸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可是令人悲哀与失望的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却呈上升趋势,涉案数目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影响,但是社会大环境中重学业轻品德的做法对学生的影响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教育方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德育是一项不可停滞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拓展,并号召家长与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甚至还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继续接受、加强品德教育。
然而,一些学生仍然只看中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太注意个人品行的培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学生轻品德重学习的不良心理呢?
1.低俗德行的肆意传播
当前重学业轻品德的社会现状令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个人修养日益担忧。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因年纪小、知识少、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学生的是非观念较为模糊,对人与事都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强的模仿性与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影响。如果这些传媒宣传的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就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相反,不健康内容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模板,使学生遭遇品行障碍。
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恶存善、去丑存美,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2.学习至上主义的流行
“学习至上”主义在教育界虽没有形成统一共识,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从家庭、班级、学校直到社会,大家都认为对学生的升学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成绩。当这种过于推崇学习成绩的思想折射到学生心目中时,就是除了搞好学习,可以什么都不管。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
要想发展新时期的教育事业,要想真正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抓好德育工作。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主线,同时,也是消除学生重学业不重品德心理的重要方法。
调整策略
我国虽然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事实,即德育在有些学校的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是华而不实的。“德育首位”只是一句美丽而遥远的空话,轻德育重智育的情况仍然有待改变。但是,各种复杂的“弱德”现象及其副作用却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及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有人不无道理地发出了悲愤的呼喊:“二十年来,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德育’的缺失!”
危机已经出现。我们可以亡羊补牢,使这种“重智轻德”不良心理的危害降到最低点。那么,教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使之放弃“成绩就是一切”的片面学习观念呢?
1.剖析“重智轻德”心理的隐患
不良的心理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或者危害。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重智轻德”心理的危害,端正学习态度,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而放弃“重智轻德”的心理。比如,“重智轻德”的思想会让学生只专注于学习,而不注意修正自身懒惰、自负等品德缺陷。而这些品德缺陷却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陷入孤独状态。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仅靠自己的能力而没有朋友的协作,做任何事都将难以成功。
当学生明白品德对于自身的重要价值时,自然会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注意修正自身品德,让自己更加完美。
2.用换位意识研究学生
学生“重智轻德”心理是有诱发原因的。教师不能因学生品德不好而嫌弃他,而应该想办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具备换位意识。教师应该用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以心换心,才能让学生明白:老师帮助自己改掉坏毛病是为我着想,从而保证学生德、智发展两不误。
3.用崇高的师德影响学生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让自身的个人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为人之师者,如果富含高尚的人格,就能产生无穷的感召力,并且这种力量是职业权力不可比拟的。
4.用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学生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成绩差的觉得“读书没出息,打工才赚钱”而厌学失学;成绩好的抱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而死读书。为了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道理。
5.通过家访了解学生
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做起思想工作来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家访就是全面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有些家长的心理与学生很类似,他们也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鼓励孩子为了成绩而放弃其他,尤其是放弃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于这种父母,教师首先需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然后才能更好地纠正学生,因为家长有时是学生“重智轻德”的坚强“后盾”。
没有哪一位优秀教师不是经常家访的。通过走访,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学习与品德孰轻孰重的看法,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缩短师生距离,有利于产生“情感效应”。
6.用行为规范约束学生
学生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并且正是这些欠缺导致他们出现拉帮结派、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畸形消费、盲目崇拜、贪图享受等种种不良现象。
教师可以在心理辅导的基础上,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思想教育。
7.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法官审罪犯,没有必要事事定罪量刑,也没有必要事事“铁面无私”,而是可以有一定的松缓之处。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是教学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都要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只有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才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教师只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采用根据学生特点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能够最终把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最终改变他们重智轻德的片面学习观,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8.师师联合,教育学生
德育工作不应该单是政教处与班主任的事,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担当的责任。对学生“重学不重德的心理”进行辅导与调整,也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一项动态的、艰巨的繁杂任务,仅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很难做通学生思想工作,转变其不良学习心理的。这需要全体教师联合起来,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纠正小组”,将德育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达到“教书亦育人”的目的。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对于可塑性非常强的学生,教师只要在抓智育、搞好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其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们就一定能消除重学业轻德育的“瘸腿”思想,抵制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对自身的侵蚀,从而成为德智全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