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努力达到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管,是为了不管”应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管理目标。
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有些学生总是试图摆脱控制,彰显自己,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面对这些学生因“独立”意识而导致的无规则扩张行为与不懂自律的心理,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管制,还需要从心理上、行为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最终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就是学会自律。
自律,就是要用正确的原则与思想要求自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应当”的规范。自律与他律不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状态。在自律中,“应当”如此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主观意愿,不带丝毫外在的强制性。这是对人的一种最高要求。
通常,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种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属于被动的强制性的他律,而真正让学生达到自由自觉状态的却是自律。教师要把学生由被动的他律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律,才能使教育教学真正为学生所吸收。
经典案例
“啊……”一声惨叫传来。
听到叫声,正往教室走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洋河南镇羊坊小学白秀琴老师不由得心中一惊:出什么事情了?
只见一个女生跑过来,惊恐地说:“老师,不好了!小金用圆珠笔把小威的头扎破了!您快去看看!”
“啊?”白老师愣了一下,紧接着冲向教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威流血的额头和痛苦的表情。旁边就是伤人的小金。虽然他是伤人者,但是眼里同样有泪水。虽然很害怕,但是却还有一丝泄愤后的快感。而伤人的那支笔被小金丢弃在地板上。
白老师没有多问,赶紧把小威背到了医务室进行检查、包扎。还好无大碍,白老师悬着的心才暂时松下来。
但是一想到小金的“暴行”,白老师的心又提上去了:都13岁的孩子了,怎么做事之前不好好想想呢?
白老师知道,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其他学生的讲述,白老师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白老师把小金叫到了办公室,他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加之用手没擦干净的缘故,青一块白一块的。白老师掏出一片纸巾递给他:“先把脸擦干净。”
小金看了看老师,乖乖地把脸擦了擦。
“老师,是小威先把我的文具盒碰到地上的。”边擦脸小金边说事情的原委,听口气,很委屈的样子。
“那他没道歉吗?”看小金没擦干净,白老师又拿出一张纸巾亲自给他擦起来,同时不动声色地问。
“他道歉了。但是却不给我捡起来。”说到这里,小金的声音明显提高了。
“那你就用圆珠笔扎他啊?”白老师紧接着说。
“谁叫他碰掉我的东西,还骂我。活该!”说这话时,小金脸色显得特别倔犟。
“那你想过没有,如果你随手捡起的是一把小刀,会怎么样?也这样不管不顾地扎过去吗?”
小金听白老师这么一问,不再说话了,但是并不服气的样子,依然梗着脖子。
其实,白老师从其他同学和小威那里得到的情况是,小威本来想向小金道歉后捡文具的,但是小金却不依不饶。于是同样倔犟的小威就回骂了一句,结果惹恼了小金,开始和小威吵起来,以至于动了“笔”。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顶多会吵几句就过去了,但是发生在小金身上却不同了。小金是白老师见过的最不能自我约束的学生,第一次见他时,白老师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学生。
那天是白老师刚接这个班。小金因为不满评比栏里有组同学得的红五星比他们组多,就跑到讲台上,试图把对方的红五星撕下来。
白老师一看急忙拉住他。没想到,他竟然不听劝阻,挣扎着与老师对抗,口中还不停地叫着:“我偏要把他们的红五星撕掉。”
就这样,在学生们惊讶的眼神里,白老师和他展开了拉锯战。
最后,见自己不能如愿,他竟然耍赖地整个人躺在讲台上不动了……
“老师,我想回去上课。”小金终于说话了。
“小金,老师想知道,既然你知道他活该,为什么还委屈地哭呢?应该不是哭给我看的吧?”说最后一句时,白老师故意看着小金。
“因为大家都说我不对,而且小威……他流血了,好像很严重。”说这话时,小金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理直气壮。
听他这么一说,白老师想:他也有害怕的时候!于是,就乘胜追击,紧接着问:“他碰掉你的文具盒,想来不是故意的,对吧?不然他不会向你道歉。可是,你竟然还用笔扎他,让他流血了。你认为你们俩谁受的伤害比较严重?我们已经讲过了,头部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如果用力过度,或者扎错了地方,恐怕他以后都不能来上学了。而你呢,不仅要赔偿他医药费,恐怕还得……”说到这里,白老师故意顿了顿,看了看小金。此时小金脸上已有愧色。于是,白老师继续道:“为了一个文具盒,值得吗?”
听着这些,小金的眉头皱了起来。很显然,白老师说的这些都是他没有想过的。
到这里,白老师停下来,拿起自己的水杯,微笑着说:“小金,说了这么多,老师有点渴了。你能帮忙倒杯水吗?”
听到老师的请求,小金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接过杯子去倒了水,恭敬地递过来。
“谢谢你!”接过水杯,白老师随口说道。
小金却很不好意思,半天才说:“不客气。”
看着小金,白老师又说:“小金,如果我刚才大声地命令你:‘小金,你给我倒杯水!’你会怎么想?还会像刚才那么乐意去吗?”
“我会,但是心里肯定不高兴!”小金不假思索地说。
“这还是看在我是老师的面子,如果是普通同学,就懒得理他了。对不对?”
“嗯。”小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就对了。你想想,如果当初你也像我刚才那样礼貌地要求小威给你捡文具盒。你说他会顶撞你吗?”
这时,小金不再说话了,而是若有所思地看了看白老师。
第二天,白老师在办公室备课时,忽然有同学来报告说,小金居然向小威道歉了。
得到这个消息,白老师笑了。放学后,她特意把小金留下来,说:“今天有四五个同学来夸你,说你知错能改,以后愿意和你做朋友。”
小金没说话,但是却显得有些惊讶。由于以前常有过激的行为,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和他玩,甚至还有意冷落他。
“其实,同学之间要想友好相处,就必须懂得约束自己,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白老师不失时机地继续引导着。
虽然个性倔犟的小金没有直接表态,但是,白老师却看得出来,他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说法。
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金起了些细微变化。上课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恣意妄为,课间也能主动与同学们玩了。
白老师知道,此时仍然不能忽视对小金的继续教育。接下来,应该让这点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于是,白老师打电话给小金的妈妈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原来小金是家里的独生子,母亲对他百般溺爱,父亲对他放任自流,完全不给他定什么规矩,也不管束他过分的行为与冲动的脾气,结果小金从小就不懂得自律。
白老师告诉小金妈妈,在家里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不能总是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而应该让“理”去约束他,帮助他控制自己的过激言行。
就这样,小金一天天地改变着自己,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案例解析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历尽劫难取得真经后,孙悟空的第一个请求,就是希望观音菩萨取下他头上的“金箍”。菩萨却说,金箍只是当初为束缚孙悟空的野性而设,如今孙悟空既然已经成佛,金箍自然就没了。闻听此言,孙悟空赶紧去摸,发现金箍果然没有了。(www.xing528.com)
孙悟空的顽劣不能自制是很严重的,甚至目无师尊与法纪,为了约束他,观音菩萨用“金箍”这个有形的载体束缚他,帮助他学会自制。取得真经后,那个能束缚住孙悟空的“金箍”真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其实,是它从有形变成无形了,由束缚孙悟空肉体的“金箍”变为了束缚其思想的“自律意识”了。
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有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和取经时的孙悟空一样,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比如有的学生,人在课堂却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上课经常迟到甚至逃课上网;个别同学考试时还抄袭舞弊,等等。其实每位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却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甚至屡教不改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自律意识太弱。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全的自由人,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但是校规校纪、国法家规的存在,却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不仅要受到他人的约束,还要学会自律,自我约束。
小金之所以总是做出那些令人震惊的举动,就是因为他不懂得自制,无法使自己在思维与行动上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服从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小金是家里的独生子,母亲宠父亲惯,结果小金从小就不懂得自我约束,而长大的小金由于独立意识的萌发,总觉得不应该接受规矩的束缚,并且也不想忍受束缚。
因为自律意识差,小金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无物,在学校、在课堂上就和在自己家里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像这种“无法无天”的学生,如果不想办法加以教育,恐怕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自律意识会越来越差。这样,小金势必会被所有学生冷落、孤立,以至造成一种孤独状态,极易形成脆弱的心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意识到这一点的白老师,在发现小金的“疯狂行为”后,没有直接粗暴地训斥他,反而在处理了小威的伤势后,关爱地递给小金一张纸巾,请他擦去泪痕,甚至在发现小金自己擦不干净后,亲自给他擦拭。
老师这一举动,要远比厉声训斥的强制教育手段有效。因为尽管小金没有直接表态,但是却在心里认定了白老师是个好老师。
小金的“伤人事件”让白老师想到了他撕红五星耍赖的往事,并且因此得出小金的自律意识缺乏由来已久,急需教育纠正。于是,白老师和小金进一步深谈,终于找到了他的软肋:虽然不能自我控制,但是小金也有怕的心理。
接着,白老师运用归因分析法帮小金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让他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至此,白老师没有再继续“责备”小金,因为他知道小金已经有所醒悟了。于是,她转换了话题,请小金给自己倒水,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小金,让他明白粗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礼貌待人、约束自我才是与人相处的最佳之道。
就这样,在心里,小金认同了白老师的话。
事情还远未结束,因为心理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借助同学的表扬,白老师鼓励了小金,让他体会到了自我约束的“甜头”,从而再次巩固了他的自律意识。
教育向来都需要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所以,白老师又联系了小金的家人,请小金的父母协助,从而去除了令小金不能自律的家庭隐患。
古人虽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但是只要师生共同下定决心,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心还是可以养成的,虽然它的过程会像白老师帮助小金养心似的那么艰难,但却一定会像小金一样修成正果。
教育延伸
自律,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受其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所支配而自我控制,调节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
学生能否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这种自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已经成为教育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自律意识的发展。
1.他律为主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学生从出生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因年龄小、阅历浅,他们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加之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都较薄弱,因此比较依赖成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在行为、语言方面不得不接受成人施加的限制。
此时的学生受生理发展的限制,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行为受周围影响很大,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因此也需要成人不断地引导。
2.自律意识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阶段。这段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都起了很大变化,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在独立意识的刺激下,他们渴望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甚至会因此而表现出言行异常。这种心理是导致学生难以自律的重要因素。
此时学生因为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增加,逐步对生活、学习中所涉及的规则规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初步评判自己与他人的思想与行为。在这一时期,学生有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识,但是却还没有完全自律,仍然需要成人施加的他律。
3.自律与他律结合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主要是高中学生。虽然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训练,他们对各种规则的理解日趋清晰,自律意识得到发展与强化,能够为了他人与集体而自觉克制、控制自己那些不合规则或者可能造成伤害的愿望和行为,但是,因受其年龄、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仍然还不能很好地把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指南针,因此也会出现“明知故犯”“知行不一”的现象。因此很多时候,成人施加的他律仍然在起作用。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说过:“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那些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
惩罚性约束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甚至还会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教师有必要设法培养学生内在的自觉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自律意识较差的心理“毒瘤”,真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调整策略
从学生成长中自律意识的发展来看,学生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同外界强加的约束、控制并非各自独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自律意识是在建构——失衡——再建构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并发展的。
我们需要抓住学生教育的关键期,实施有效的教育,不断促进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让学生的身心发展走上健康、顺利的轨道。
1.大力宣传及表彰自律典型
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利用班会、自由活动等时间,通过讲话、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自律英雄邱少云等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多选择一些发生在班级、校内的严于自律的事例。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结论,并以此作为理解、预料和控制今后行为的依据。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学生所取得的成败进行归因分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受欢迎是因为能遵守集体规则,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己的失败或者被孤立,是因为不懂得控制自己、不尊重他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如果自己能够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情绪与行为的话,就会有所进步、取得成功。
每当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有必要及时对这一成果进行归因强化,让学生形成自我归因意识,使他们能对以后的言行进行自我控制与自我修正。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律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形象地解释道:“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需要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的自律,就避免不了限制学生,不让做这个,不允许做那个。而受限制是天性自由的学生最难以忍受的。要想让学生乐于受限,就必须先让他们享受到受限的乐趣与价值,建立起与失去的自由相比受限还是有所得的想法,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4.训练学生的自制力
虽然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对集体规则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也知道在活动中应遵守共同的规则,但是如果缺乏必需的控制力,他们仍然免不了明知故犯。
培养学生自律时,必须加强他们的控制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及经验特征来看,游戏可以说是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自制力训练的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在游戏中施加必要的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像“深呼吸”游戏和“山上有个木头人”游戏等就是不错的训练方法。
5.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
要想培养出良好的自律意识,学生就避免不了出现“犯错误、改正、再犯错误、再改正”的循环过程。对于学生的过失与错误,教师没有必要一味强硬地要求他们改正,而应采用“怀柔政策”,用关爱、宽容帮助学生自我反省并自我改正。当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升时,我们则以鼓励、表扬的话语帮助他们加以巩固。
爱是教师最好的教育手段。在用规则控制学生,教其自我控制时,教师不妨多一点温柔、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
6.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的学生起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就像加里宁说的那样,“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行为、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师首先要严于自律,用自己的自律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尽快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7.家长的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同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否则学校自律、家庭松懈的行为方式同样培养不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
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作出好榜样,另一方面,还要严格要求孩子,防止其在学校取得的进步在家庭中倒退。
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说与教的活动。这样才会实现学生的自律、自控和精神上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