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也会给其成年后的恋爱、婚姻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相反,过度抑制甚至回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还会给其今后的成长与性别体验留下隐形障碍。
教师除了关注早恋这种学生与异性间的交往现象,还要把心思放在一些惧怕与异性交往的学生身上,让他们能够与异性建立起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交往关系。
经典案例
倩倩是湖北黄冈中学的初二学生。从外表看,她非常文静,不太爱说话、性格内向,但是偶尔也能见到她与同伴谈笑风生。
倩倩的英语成绩很好,考试时总是名列前茅,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口语成绩较差。为此,英语老师曹玉珍就想多给她点机会,让她练习。于是,曹老师经常找她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曹老师发现倩倩的口语提高了不少,很是为她高兴。
这天,曹老师又叫倩倩和班上的一名男生贤刚出来对话。
谁知道,倩倩的表现让她大吃一惊。在贤刚面前,倩倩非常紧张,腿好像在发抖,也不能像平时与女生对话那样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
刚说了一句,倩倩就开始结巴起来,脸涨得通红,而额头上竟然在这不该出汗的冬天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这样吞吞吐吐地说了半天,倩倩就不再张口,呆在了那里。
“倩倩,刚才在座位上说得不是很好吗?”曹老师看到倩倩的反常表现,很是奇怪。
倩倩没有说话,倒是她的好朋友小锦说话了:“老师,让倩倩下来吧!要不,换我和她对话。”
“好吧!贤刚你回去,小锦来。”
随着小锦的到来,倩倩松了一口气,神色缓和了许多,说话也不结巴了,甚至可以说是很轻松地完成了对话。
曹老师更加迷惑了。
后来也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情。这使曹老师不得不注意倩倩的问题。
经过几天细致地观察,曹老师发现倩倩的交往对象多是女生。在女生面前,丝毫看不出她的异样,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偶尔她也会给大家讲个笑话,逗逗大家。
在男生面前,倩倩就大变样了。一次,有个男生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就像遇见外星人似的,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尖叫,吓得拍她肩膀的男生以为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再三向她道歉。
为什么倩倩会在异性同学面前如此失态呢?曹老师陷入了沉思。
经过查阅,曹老师才知道倩倩所患的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异性交往障碍,或者叫异性恐惧症。
异性恐惧症的表现主要有:和异性在一起总觉得不自然,手脚不知怎么放才好,内心紧张不安甚至脸红,常常觉得无话可说,缺少甚至没有异性朋友。
这与倩倩和男生在一起的困窘表现如出一辙。
找到病症后,曹老师开始思考导致倩倩这种心理的原因:按说十几岁的女孩子,应该对异性有好奇心,渴望与异性交往啊!可是,倩倩不仅不这样,甚至还害怕与异性交往。
于是,曹老师找到与倩倩关系最好的小锦谈话,想从小锦那里了解一些倩倩的基本情况。通过一番交谈,曹老师找到了导致倩倩恐惧异性的直接原因。
原来,倩倩出生于工人家庭,有个小她两岁的弟弟。作为工人的父亲,脾气火暴,特别重男轻女,因此就格外偏爱弟弟,甚至有时候还过分地把本属于弟弟的过错硬推到倩倩头上,对女儿打骂如家常便饭。
久而久之,倩倩就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且也不愿意认识、接近异性。
此外,因为倩倩的身材天生较胖,从小到大都受到弟弟和隔壁家的小男孩嘲笑,这更加重了倩倩在异性面前的自卑心理,此后便避开异性人群,在异性面前连走路都是无意识地低着头。
针对倩倩的情况,曹老师几经思考,想出了一套辅导方案。
首先,曹老师告诉倩倩,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和爸爸那样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爸爸重男轻女的思想是错误的。因为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都可以学习好,都可以赚钱养家,并且通过列举花木兰、穆桂英、向警予等女英雄的事迹,逐渐消除了倩倩作为女孩子的自卑感。
其次,曹老师让小锦陪着倩倩,在人群外远远地观察男性的言谈举止,渐渐地倩倩不再那么害怕有男性的人群了。
接着,曹老师让倩倩自己去人群中与异性相处交谈。缺了小锦的陪伴,倩倩虽然不再恐惧人群与异性了,但还是不敢和异性交往。
无奈之下,曹老师只好还让小锦陪着,让倩倩与亲朋好友家年龄相仿的男孩相处、交往。此时倩倩的父亲已经过世,曹老师又找到了她的弟弟,耐心地开导他帮助姐姐。
当倩倩敢和她熟识的男孩交谈后,再由小锦陪着与亲戚中的长辈男性相处。
过了一个月,倩倩慢慢地在没有小锦的场合下,也基本能和男性长辈说话了。
能和家里的男性交流后,曹老师又让倩倩自己与本班的男同学交往、与本班的男教师交谈。
当倩倩对这些熟悉的男性都不再存在恐惧感后,曹老师就让她在小锦的陪伴下,与陌生男性交往。一开始都是小锦引导倩倩与他们交谈,慢慢地倩倩也能主动开口了,甚至敢看着他人的眼睛说话、争论了。
就这样,经过近四个月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倩倩终于不再恐惧异性,愿意积极地与异性交往了。
案例解析
艾施利·孟塔谷说:“过着生命和爱合而为一的生活,是人类唯一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生存于地球上的男女本是相互弥补、相互扶持的。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异性交往,则必定是不成熟、不完整的。
孩童时期,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很少会想到长大后的他们有一天会在自己曾经熟识的异性朋友面前忐忑不安、不知所措。通常有一部分人能够很快地度过这段男女交往的“羞怯期”,快速迈入浪漫的青春期。然而却有一些人不但没有消除这种羞怯与紧张,反而在异性面前变得惊慌失措,和平时判若两人。这就有可能患上了“异性交往恐惧症”。
这种青春期学生的异常心理在那些持传统伦理观念的长辈、教师眼中,不像“早恋”那样“危害巨大”,便不会以为它是种急需医治的“心理疾病”,甚至可能会称赞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老实乖巧、“守本分”。
过度害怕与异性交往毕竟不是一种正常心理。客观上,每个人都需要与许许多多的异性进行必要的交往。面对那些对异性有恐惧性障碍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其矫正,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曹玉珍老师说:“在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方面,我们总是对大多‘早恋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经常担心学生们会走得过于密切,偷吃禁果,却很少关注那些在异性面前紧张不安、惊慌失措的学生。其实,对异性过于热衷的早恋是一种需要及时矫正的青春期学生心理,对异性过于恐惧的心理也需要教师加以调整。”
在英语课上,当曹老师见到倩倩在男生贤刚面前的困窘、不安时,就感觉不对。然而,一次失态不能说明什么,而多次不正常就说明倩倩有问题了。
终于在多次观察倩倩的表现后,曹老师在阅读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给倩倩的行为做了认真分析,确定她患上了“异性交往恐惧症”。
之后又通过与倩倩的好友小锦的交谈,曹老师找到了倩倩恐惧的原因。原来是童年的不幸——父亲的重男轻女,以及对身材的自卑——男孩子的嘲笑,令倩倩感到男性是可怕的,是不可以与之交往的。
童年的不幸遭遇给孩子留下的阴影是最难消除,甚至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父亲和弟弟这两个本该让倩倩感到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异性,因其故意或无意的言行,在倩倩心中打下了“男性是令人恐惧不安”的烙印。
“家里的异性都不可信,外面的陌生异性又怎能信任?”曹老师这样分析倩倩的心理。
在向倩倩传达了“并不是所有异性都令人恐惧不安”这一信息后,曹老师开始让倩倩慢慢地去接触异性人群,用从远处观望的方法建立起“异性并不完全具有侵害性”的观点。(www.xing528.com)
从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最先令倩倩感到恐惧的异性是她家中的父亲和弟弟。在发现直接接触陌生异性无益于倩倩的心理治疗后,曹老师决定从倩倩身边熟悉的异性开始。
此时倩倩的父亲已经去世,就剩下弟弟了。于是,曹老师找到了倩倩的弟弟,给他讲述了伦理亲情,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姐姐的伤害,答应善待姐姐,帮助姐姐解开心锁。
当倩倩敢于接触的异性由家里的弟弟延伸到亲朋好友家的兄弟、长辈时,倩倩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小。后来,可以让她直接去面对外界的陌生异性了。
于是,曹老师又让倩倩去接触学校里的异性同学、异性老师,之后又延伸到校外的陌生异性。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父亲与弟弟留给倩倩的阴影终于解除了。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曹老师以倩倩家人中的男性为突破口,使之成为打开其心灵之门的钥匙的这种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因为心理问题往往是“病由心生”,只有找到引发心病的最直接缘由,并且把那个致病因子去除,人的心病才能真正痊愈。
在缓解与消除学生的异性恐惧心理时,教师们不妨学学曹老师。
教育延伸
青春期是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敏感时期。作为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与异性交往的积极行为,也要关注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消极行为,帮助学生做到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与情感。
有些学生在经历了异性意识发展上的“疏远期”后,仍然没有按照正常的性心理发展规律,对异性发生兴趣,甚至“违背”了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从内心深处讨厌、恐惧异性,不愿意与异性接触。这样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异性交往恐惧症。
在青春期阶段,恐惧是异性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反应。学生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困窘,不足为怪,也不是心理不正常。但是如果表现得过度紧张和恐惧,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有异性在场,或者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就需要及时加以疏导了。
这种对异性过度恐惧的心理,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隐藏在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内心深处的症结,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新回到男女交往的正常轨道上来。
通常,引发异性恐惧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童年时代爱的缺乏
狼孩儿被人类从山里带出来的时候,生活习性、行为与狼如出一辙,同时对人的恐惧也与狼一样。他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的不信任与恐惧,却能像狼似的以大声吼叫对待其他人。这是因为狼孩从小没有得到过人类的爱,因而就失去了对人的爱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现实中的学生也一样,如果他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的教育与体会,长大后也会和狼孩一样表现得缺乏社会交往与爱的能力。比如有些家庭培养出的学生,会把与异性交往看做罪恶,甚至罪不可赦。长大后,青春期的冲动与道德观念的剧烈冲突,就会导致他们对与异性的交往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不安,乃至恐惧的心理。
在婚姻失败或者不顺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因为从小目睹父母的争吵与冲突,也会无形中对异性交往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也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异性产生不信任感,对与异性交往产生恐惧心理。
2.不正确的爱的教育
在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在爱面前不知所措,这是不难想象的。可是,为什么那些家境优越、得到的爱特别充分的学生,也会患有异性恐惧症呢?
究其原因,这是这种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溺爱”引起的。
在“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从小只习惯接受他人的爱,而不习惯去爱他人,或者说他们已经放弃了爱他人的意识,忘记了爱还有互换的需要。
这样的学生往往过于自我,甚至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种不切实际的感觉。更为可悲的是,这样的学生很难经受得住失败,而且失败后又不懂得自我反省,结果当然就容易产生异性交往恐惧症了。
3.童年的特殊经历
学生以往特殊的生活经历也会造成他们对异性的偏见。他们可能目睹过异性家长对同性家长的责骂与侵害,偶然看见过父母之间的性生活与性行为,或者亲身经历过异性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多为女生)。这些特殊经历,都可能使这些学生厌恶甚至仇视异性,回避或者拒绝与异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往。显然,这种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不管学生的异性恐惧心理是轻还是重,也不管其引发原因是什么,它给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带来的危害都是一样的。因此,都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消除的。
调整策略
既然与异性的交往不仅是必需的,还是有利的,那么,学生就应该放开心理包袱,大胆地与异性展开正常的交往。而对于那些恐惧与异性交往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及时帮助他们卸下心理负担,帮助他们与异性正常交往。
1.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因为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有些家长的头脑中还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残余观念。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只要男女之间的接触多一点、近一点,就开始妄加评论。甚至还有些家长和教师干脆把异性交往视为“禁区”,不管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正常与否,只是一味地横加指责,以至于人为地在男女学生之间筑起了一道“三八线”。结果,这种强制措施,也迫使一些学生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一道与异性之间的屏障,并且固守在这里不肯迈过去,使他们与异性交往时出现精神障碍与精神压力。
在这种观念下,学生自然恐惧与异性交往,自然在异性面前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对于这种学生,要想纠正他们的异性恐惧心理,首先要做的是纠正家长和教师的旧观念,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再引导、鼓励他们支持学生异性间正常的交往。
家长观念改变了,再慢慢地采用同种方法去拆除学生自己筑起的心理围墙。
2.给予学生适当的爱
如果学生是因为缺乏爱,尤其是异性的爱而导致的异性恐惧心理,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支持该学生身边的异性亲人、异性同学和异性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关心,让学生接受“异性并不可怕,反而可爱”的正常心理。
对于因过度溺爱而导致学生引发异性恐惧心理的,则应让家长改变教育观,要给孩子适当的爱,正确引导孩子走出曾经与异性交往失败留下的阴影。
3.消除童年特殊经历的不良影响
对于由童年特殊经历造成的异性恐惧心理,教师则应当对症下药,采取适当方式消除这种心理阴影,比如引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等。
当这些心理阴影消除了,这些学生就不会再认为异性是恐惧、可怕的了。
4.专业心理治疗方法
针对患有异性恐惧心理的学生不敢正视异性的目光,不敢与异性交谈,甚至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就紧张、流汗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治疗。
教师可以让这些患有异性恐惧心理的学生,模仿“忘我”行为,利用一些机会来改变自己原来的形象。比如在公共场合,学着与异性侃侃而谈;或者学着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异性,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聊天。时间一长,他们可能就不再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完成行为作业。行为作业是通过外在“强迫”行为矫正恐惧心理的一种手段。所谓“作业”,就是本人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的活动,即心理上可能是被动的,但行为上却是主动的。比如,我们可以让恐惧异性的学生给自己规定或者由教师硬性地规定作业,如有意和异性同学去讨论一个问题,学着在公共场合下与不讲道理的异性同学争辩等。每完成一次“作业”,就做一次详细的纪录,写下体验。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恐惧异性的心理就消失了。
5.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教师要先把患有异性恐惧心理的学生的恐惧程度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分成等级,比如以女生为例,她的恐惧程度可以依次分级为,恐惧自己亲近的父兄→年长的男教师→年轻的男教师→平常的男人→熟悉的男人→一般的男同学→有好感的男同学。
具体排列顺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然后,再顺着由轻到重的顺序,让患有异性恐惧心理的学生自己主动,或者在同性朋友的陪伴下反复地去接触这些惧怕对象。当产生恐惧感觉时,就进行自我暗示,学着让自己放轻松,直到消除紧张。
适应了较轻等级的对象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等级的适应,逐级类推,直到所有等级的对象都适应完毕后,学生的异性恐惧心理就大致消除了。
案例中曹老师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调整倩倩的异性恐惧心理的。
男女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虽然有不少弊端,但也有不少有利之处。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努力去除心中妨碍异性交往的不良因素,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