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当前许多学生都有的冒险想法。可是,因为经验不足、阅历不够,学生空有冒险的勇气,却不能通过冒险换回相应的成就,甚至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对于学生的冒险心理,教师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要加以合理调适,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推动力。
经典案例
徐远飞老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莲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徐老师曾经教过一名叫小进的男生。
小进是个喜欢冒险的男生,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身尝试。
有次班级组织学生爬山。到达山脚后,徐老师再次重申了纪律问题,告诫大家不要自行活动,以防走失。
爬到中途时,有的学生说累了,请求休息一下。徐老师同意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要爬上去再休息。
没办法,徐老师只好采取了折中措施:休息的学生由自己带领,继续向上爬的学生则由班长带领。
安排妥当后,班长就带领大家继续出发了。
一小时后,徐老师带领剩余的学生爬上了山顶,却见班长和几个高大的男生不见了,急忙问:“他们呢?”
“老师,小进走到半路,偏说要走小路。班长不让,他就一个人跑了。于是,班长把我们送到山顶后,就带着他们去找小进了。”
“这个小进,怎么这么无组织、无纪律呢?”
正说着,班长带着一帮人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身后却没有小进。
“小进呢?”
“老师,没找到。都怪我,一把没拉住他。”班长抱歉地说。
“这孩子!虽说这座山没有什么虎豹豺狼,可是却有蛇啊!如果不小心被蛇咬了怎么办啊?”
“班长,你们休息会儿,然后继续去找!其他同学不要乱跑啊!”
那天徐老师找了两小时才在一个小山洞边上找到小进。当时小进想钻进去看看,但是又怕黑,正在犹豫呢。
徐老师一看,急忙跑过去制止了他。
之后不久,徐老师在教室里捡到一个日记本,随手一翻,无意中看到一个名为“秃鹰”的行动计划。这个颇有神秘色彩的“行动计划”是这样写的:
第一步:跟踪小M与小A,摸清他们的行踪及经常出没的地方;
第二步:行使“反间计”,使其反目成仇,自相残杀;
第三步:在小M的饭盒里、水杯里放安眠药。
下面还有“打击目标”和“实施方案”:决定在×月×日放学后,带上武器进行跟踪、追击,然后途中伺机放暗箭,击敌要害,等等。
看到这样内容完整、条理有序的“行动计划”,徐老师吃惊了:这是谁啊?胆子这么大。
再认真一看,徐老师确认这是自己班上的男生小进的“杰作”。于是,为了搞清楚计划的始末,徐老师往前翻看了几页,找到了原因。
原来隔壁班的学生小M和小A拉帮结派,总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因为看不过去,小进就萌生了要“教训”和“打击”他们两个的念头。
为此,他单独做了几次实地调查,掌握了那两位同学的情况,并且已经实施过几次冒险行动。比如为了跟踪小M,他翻过几次墙,甚至撬过小M家的窗户。
一个12岁的学生,怎么会有如此荒谬的行为呢?这简直像反特小说、侦探故事中的情节。
想到这里,徐老师忽然明白了——其实这是小进的冒险心理在作祟。
虽然有冒险心理可以说明小进勇气可嘉,但是像这样不计后果地横冲直撞,对于他的成长可不是好事,必须赶紧帮助他纠正。
于是中午放学后,徐老师就把小进请到了办公室。
突然被老师叫来,小进有点摸不着头脑。
“小进,你坐。老师和你谈谈。”
看到小进慌乱不安的样子,徐老师说:“你这种表情可不像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进。”
“老师,你找我……”
“小进,之前我们去山上玩的时候,你怎么一个人跑了?”
“老师就为这事啊?我就想看看走别的路会比你们快多少,而且我不喜欢走人家走过的路。”
“可是,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你自己走,既没带通信工具,又没有防护措施,如果迷路了,或者被蛇等动物咬伤了,又或者你爬得太快不小心滑倒摔伤了,我们怎么救你啊?”
听着老师严厉却又很为自己着想的话,小进沉默不语。
“老师很佩服你的勇敢,但是勇敢不等于你可以不计后果地冒险。”
“老师,我知道错了!”
“好了!这件事情,就不提了。这个日记本是你的吧?”徐老师拿出捡到的日记本递给小进。
“咦?它怎么在你这里?”
“幸亏是被我捡到了,如果被其他人捡到,尤其是你想暗算的那两个同学,你岂不是惨了?”
小进吃惊地看着徐老师:“你看我的日记了!”
“我不是故意的。因为我想把它还给主人,只好随便翻一页,确定一下主人。没想到歪打正着,看了你的计划。老师想知道,你怎么那么爱冒险呢?”
“谁叫那两个人那么狂妄嚣张呢?”
“那你就想打死他们啊?”
“他们理应得到报应!”
“确实,他们的行为不好,应该得到惩罚。但是,作为一个学生,你需要做的就是向老师、学校或者相关部门举报,而绝不是担当执法者,用暴力去惩罚他们。因为你那样做,不仅不能惩罚他们,还有可能因过激行为而触犯法律。再说了,他们虽然不好,但是还不至于到以死谢罪的地步吧!”(www.xing528.com)
看着若有所思的小进,徐老师顿了顿,继续说道:“小进,老师希望你明白,有些事情靠勇气冒险去做,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那些更为安全、保险的方法。”
“老师,你说得有道理。”小进赞同地点了点头。
“好的!那你以后做事前要记得考虑一下后果,想想是不是值得。”
“我以后一定不会那么冒险了。”
案例解析
冒险心理是指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达到某种目标而不顾危险、不计后果地采取盲目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发生于学生身上的冒险心理,大多是由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求成心和固执性格引发的。喜欢冒险的学生多为男生,他们对惊险事物有强烈的兴趣,甚至总想着去尝试一番。但是他们的尝试多没有周密计划或者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因此说,他们的冒险心理是一种极有必要加以制止的不良心理。
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之所以会有冒险心理,是因为他们容易冲动,对是非险恶思考得不多。在寻求刺激的心理驱动下,不惜以身犯险,以求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
在冒险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都有胆量去做出那些危险和令人费解的事情。有的在冒险举动中吃了亏,挂了彩,都不后悔,甚至还以为“勇敢”,有“英雄气概”。
然而,学生的冒险心理并非是完全消极而无积极因素的。对于学生的冒险心理,徐远飞老师认为:“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冒险心理帮助他们去排除学习上的困难。”
学生的成长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风险。换句话说,他们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就需要有点冒险心理。可是学生的冒险,多是比较盲目、不考虑主客观条件、脱离实际的冒险,是毫无意义或者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无谓冒险。对于存在这种冒险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尽快帮助学生消除。小进同学的冒险心理就属于这种。
虽然说条条路都可以爬到山顶,但是除了景区的游览道路,其他的路是没有相应的安全设施的,是很危险的。如果出现意外,行人与救护人员很难发现。而小进作为一名小学生,其自我救护能力相对不足,他单独爬山甚至钻山洞的行为是颇具危险性的冒险。而对两个欺负小同学的大男生实施跟踪、暗算计划,甚至不惜翻窗跳墙,更是在冒险心理驱使下的不理智行为。
根据这一系列行为,徐老师确定小进有着强烈的冒险心理。于是,他通过采取讲道理的“顿促觉悟法”,让小进明白了光有勇气的冒险心理是非常危险、没有价值的。
徐老师说:“其实,很多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要想打消他们的冒险心理,教师不妨试着耐心地与其沟通,把冒险的利与弊详细地讲给他们,大多数学生会自觉地停止冒险想法与行为。”
当发现学生有为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孤注一掷的冒险心理时,教师不妨试着让他们暂缓一下脚步,思索一下后果。没准儿,他们会自己醒悟到做事不该欠考虑,不能只凭一时冲动而胆大妄为。
教育延伸
2005年,北京大学一名学生因冒险攀爬险路而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风景区遇难。
同样是2005年,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爱达荷州的两个年轻人在玩危险游戏时,因为想体验一下大脑短暂缺氧而产生的“轰鸣”刺激,就冒险故意切断大脑的血液输送,结果赔上了身家性命。
像这样不顾自家性命而进行的冒险活动已不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新鲜事了。
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越来越热衷于尝试一些危险的游戏或者运动,以至于心理专家弗兰克·法利惊呼:“冒险已经成为年轻人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年轻人甚至学生如此热衷于冒险呢?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们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为了彰显他们的独立思想,就期望通过特立独行的行为凸显自己。于是他们为了追求个性、追求刺激,热衷于去体验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即便明知即将参与的活动是危险的也在所不惜。比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有些学生为了所谓的“挑战自我”,甚至不顾自身的身体状况,冒险去尝试。
通常,学生的冒险心理多是由以下心理发展而成的。
1.好奇
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对一切新鲜、奇特、神秘的事物都感兴趣,甚至想亲自去体验一番。比如小进自己找小路爬山、想进山洞看个究竟,就是因为对未知事情有强烈的好奇。
2.探究
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事物产生了迫切的探究心理,他们喜欢对陌生的事物问“为什么”。尤其对于那些自己认为奇特和神秘的事物,更想通过亲身实践去一探究竟。
比如因为对气功的神秘功能感到惊奇、费解,于是为了探究气功的秘密,有个同学就不惜冒险一试,让自己双脚赤裸着踩碎玻璃。结果被玻璃刺伤了双脚。
3.求成
每个人都有一种求成心理,希望能把所有的事情办得顺利、成功,而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其求成心理更为强烈而迫切,甚至会不顾主客观条件而莽撞求成。在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刺激下,他们就不管不顾地去冒险。比如小进在登山时,为了更快地爬上山顶,就不遵守徐老师规定的纪律而自行冒险攀登。
4.固执
有些学生一旦拿定主意就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不考虑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也不考虑是否有实行的主客观条件,而是一意孤行,冒险实施。如有的同学不听教师、家长的劝告,执意去少林寺拜师学艺,结果钱物两空,被民政部门遣送回家。
5.逞能
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或者让伙伴认为自己是“英雄”,往往也会不顾主客观的实际状况、不听大人的规劝一意孤行,而且越劝阻,他们的逞能心理就越强烈,越要冒险。
不管哪种心理引发的冒险,对于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都是危险的。因此,教师在发现后,都要坚决加以疏导。
调整策略
在疏导学生的冒险心理时,教师不妨试着“变废为宝”,既打消他们头脑中消极、盲目的冒险情绪,又能充分利用他们冒险心理中的勇敢、探究因素,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平稳一些。
1.分散学生的冒险注意力
当教师发现或者察觉学生的冒险心理时,可以及时组织他们参加能分散其注意力的各种活动,以淡化其冒险心理。
比如,有位被称为“动物学家”的学生,听说某地有个养蛇专区,就想偷偷地进行实地探险。这个计划被他的班主任发现了。该教师知道,这个学生平时只是通过书籍、音像、纪录片等途径了解蛇的知识,其本人并无捕蛇经验,也不懂得被蛇咬后如何治疗,如果独自去看蛇,实在太盲目、冒险了。
于是该教师就在放假前告诉他一定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同时还有意识地给这个学生分配了一些他感兴趣的工作。结果,这个活动分散了该学生的注意力,迫使他不得不取消了自己的冒险计划。
2.情理诱导
有的学生在冒险心理的驱使下,做出有损于集体或者他人的事,对此,教师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是错误的、危险的,必须悬崖勒马。
比如,有个男生经常偷学校里自行车的铃铛,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车铃,或者拿去换钱,而是想试试自己的“本事”。因此,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校查得越紧,他偷得就越起劲,并且越来越感到这种“游戏”很好玩。
后来,无意中被他的同班同学发现报告了班主任。为了打消他这种冒险心理,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与错误,他的班主任就想办法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该男生终于明白“冒险”不能只为了满足个人心理需求,还应该以不伤害他人、集体乃至国家利益为准则。
3.转移学生的冒险兴趣
有时候,学生的冒险心理,不仅非常强烈,甚至很固执,以至于不管教师怎么好言相劝,他都会有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倔犟与顽固。像这般痴迷于冒险的学生,教师不妨试着把他的兴趣与心思转移到其他新奇但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还能避免产生危险的后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发现假期不能回家的学生想在深夜找点刺激,搞些小破坏,以尝尝冒险的滋味。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他们成立巡逻队,巡视一下校园。这样就既对学校的安全有利,还满足了学生的冒险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转移学生的兴趣与心思时,最好转移到与冒险相近但有意义、危险性低的事情上,否则学生心理很难转移过去,或者只会在表面上听从教师的话,而暗中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冒险心理。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都是需要有冒险心理、冒险精神的。要想把事情做好,却不能仅有冒险的胆量,还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只能是空有勇气的莽夫,甚至成为冒险行为的牺牲品。
对于学生的冒险心理,如果是无谓的,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打消;如果是有意义的,就要帮助他们做好充足的防护准备,降低危险系数,从侧面打消他们的冒险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