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自大是很多优秀生容易犯的毛病,他们因为自大而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常常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有的学生对大人傲慢无礼,不尊敬长辈,瞧不起成年人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也有的学生因自大而不爱与他人交往,不爱回答别人的提问,甚至常爱挖苦人、讽刺人。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因学习成绩优秀而骄傲自大的学生。
骄傲自大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能和其他同学进行正常交流、融洽相处,这将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不要小视这种看似正常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心理疾病。
经典案例
胡血洄是四川成都市棕北中学优秀班主任。胡老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不但在语文教学上善于独辟蹊径、成绩显著,而且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优秀而产生“膨胀心理”时,胡老师总是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将其引向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小建是胡老师班里一名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特别是语文,还在读小学时,他就在市里举办的两次征文活动中获过奖;上了初中后,他有好几篇作品还在一家很有影响力的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校里的专刊更是少不了他的文章。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学校经常将他作为先进典型在全校师生面前给予表扬。
在众多荣誉面前,小建开始有些飘飘然,产生了自大膨胀心理:上课经常迟到早退;当老师讲课发生错误时,放肆地大笑;给别人起绰号;打扫卫生常指挥别人做这做那,自己却什么都不干……如果老师批评他,他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狡辩。看着小建自大的表现,胡老师有了一丝担忧,虽然这孩子学习不错,但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必将毁了他的前途。怎么办呢?得找个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危害。
不久,机会就来了。市里要举办中学生作文大赛,按规定,报名参赛者须交参赛费10元。语文课代表去向小建收钱,他却迟迟拖着不交,还一脸不在意地说,“反正少不了我的份儿,交不交有什么关系?”
这天,胡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突然,“嗖”的一声,一只纸飞机不偏不斜地射到了讲台边,落在胡老师脚前。胡老师定睛一看,原来“飞机”是用10元人民币折成的!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小建。
胡老师压根儿没想到小建会用这种方式交钱。她有些恼怒,心想这小建也太目中无人了,竟然在班主任的课上如此胡闹,简直无组织无纪律!想到这儿,胡老师的脸不由得沉了下来,她抬眼望去,发现小建正得意地坐在那里,好像认定自己不会拿他怎么样似的。这越发激起胡老师的怒火,她张口就想把小建喊起来,但就在这一刹那,她猛地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做,镇静,镇静!胡老师暗自调整自己激动的情绪。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都望向胡老师,看她怎么处理这件事。
怎么办?胡老师在调整情绪的同时,也在极力寻找处理的对策:讲道理?不行!沉默?不行!通知家长?更不行……办法一一被否定,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最好呢?
突然,胡老师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来个“以退为攻”。于是,她轻轻地把教具放在讲桌上,别有意味地说道:“宇宙飞船上了天,是人类要征服太空;这个‘飞机’在上课之前射向讲台,它的发射者一定是为渴求知识而来。”
“哈哈……”听了老师幽默的话,学生们都轻轻笑了起来。就在这笑声中胡老师开始了讲课。当她用眼角瞟向那位“飞机”投射者时,发现他正低着头,一声不响地坐在那儿,脸色很难看。刚才那份得意,那份“潇洒”早已荡然无存。而胡老师呢,继续讲自己的课,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下课了,胡老师离开了教室,“飞机”还歪斜着躺在地上。她知道,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小建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次比赛机会的,他肯定会来找自己,到那时再与他“算总账”。于是胡老师暗示语文课代表停止收参赛费。
下班时间到了,胡老师还伏在办公桌上批改作业,她是在等待小建的到来。没多久,门口有了脚步声,胡老师知道肯定是小建来了,但她却假装不知,仍然伏案批改作业。小建终于轻步走了进来,站在胡老师面前低声说道:“老师,我来交钱。”说着,讪讪地递上一张抚平了折印的10元纸币。
“好,来坐下,咱们聊聊。”胡老师亲切地搬来一张椅子让他坐下。
接下来,胡老师和颜悦色地把话题委婉地引到课堂纪律,引到班级管理,引到每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引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引向骄傲自大对自己将来的危害……胡老师与小建谈话时是语重心长的,没有一点训斥,小建低着头两手不停地摩挲着自己的衣角,虽没吭声,但脸上却露出了非常愧疚的神色。
第二天下班前,胡老师在办公桌上的玻璃下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昨天的事对不起,我知道自己错了,我愿意重新塑造自己。学生:小建。”
一个月后,作文比赛揭晓,小建获得了全市初中组一等奖。他把获奖证书双手捧给胡老师看,说:“我感谢老师,这是老师的功劳。”胡老师拍拍他的脑袋,欣慰地笑了。小建终于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案例解析
每一个班集体里都存在着一些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他们一般学习成绩好,有强烈的进取心,有远大理想,有出色的组织表达能力,对班集体很关心,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班内具有模范带头作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存在使班内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偏爱这部分同学,往往只表扬他们的优点而忽略其不足。长此以往,就容易使这些优秀生产生骄傲自大的不良心理。案例中,小建就是因为成绩非常优秀常受到夸奖而产生了自负心理。
很多教师觉得对于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都比较容易,只要有爱心、耐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就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尖子生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态度有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如果对他们批评得重了,担心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如果轻描淡写地批评又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起不到调整其心理的作用。在这里,胡老师对待小建的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上,小建将报名费折成“飞机”扔向了讲台,面对他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胡老师开始也很生气,甚至想当场斥责一顿,给他一个下马威,但她却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当众狠狠批评小建,不仅会影响讲课,而且还可能在小建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师生之间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胡老师及时抑制住自己的情绪,采用“以退为攻”的处理对策,幽默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宇宙飞船上了天,是人类要征服太空;这个‘飞机’在上课之前射向讲台,它的发射者一定是为渴求知识而来。”这立刻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学生们开始认真听课。而胡老师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也让小建一时摸不着头脑,同时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触动。
此时不批评反而比批评更有威慑作用。课后,胡老师既没有动那个“飞机”,也没有主动去找小建谈话,而是选择了冷处理。因为她很了解这个“有强烈竞争意识”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一定会来找自己的。所以,胡老师专门借批改作业来等他“找上门来”,然后再针对他自我感觉一直很好,但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开始了语重心长的谈话。这次谈话显然触到了小建的思想深处,让他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愿意重新塑造自己”。
教育延伸
傲慢自大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许多有专长或智力超群的学生都易染上这种心理疾病。这种学生常常“目中无人”,觉得自己的智力水平已超出了同龄人,就没必要与同龄人处于同一“档次”上了,他已有资格发号施令,决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是不必考虑后果的。自大的学生比较心高气傲,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极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并导致不良后果。
1.人际关系的危机
如鱼得水的展现空间会令自大的学生“越跳越高”,对待同龄人就会采取一种“俯视”的姿态。一旦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占据学生的心理,就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同学们对这种目空一切的人会越来越反感,并敬而远之,使他们陷入一种孤立境地。
2.人格危机
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孤芳自赏”的状态中,就会迷失做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品质,或者用言行攻击别人维护自己,或者有意进行一些破坏性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一意孤行错上加错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3.易嫉妒他人(www.xing528.com)
自大的学生优越感特别强,一旦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就会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不能面对现实,甚至会嫉妒他人。他们只有在别人比自己差时心理才会好受些,才有安全感。自负心理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防范、衡量、比较、自我的状态中。由于强烈的排斥感,他们不能虚心请教他人,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也就妨碍了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4.虚荣心增长,受挫力减弱
自大往往会导致自满,使学生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自大心理还容易使学生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偶尔的失败,对挫折的承受力极低。
骄傲自大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呢?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大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过分地宠爱、过度地夸赞,客观上会助长他们的“自傲”,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为自己真的像被评价的那样“相当了不起”。
2.教师无原则的纵容
聪明而又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容易享受到一种待遇: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老师一味地欣赏学生的优秀成绩,对学生总是不停地赞扬,疏忽对其心理的引导,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比如,各种竞赛机会都会优先考虑他们,班级活动他们的建议或方案有决定性作用,平时的课堂表现受表扬机会多,老师在言行之中会流露出对他们的一种欣赏与宽容。这些都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
3.受挫太少
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大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大的性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过于自信、自傲、自大的个性。
4.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大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形成自大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利,过分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5.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为了保护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大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害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于是表面上便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大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一般来说,骄傲自大更多地表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正因为他们成绩优秀,所以很容易受到家长、老师及周围人的过度夸赞,从而使其产生飘飘然的感觉,自以为了不起。学生的这种优越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影响心理方面的健康。过度的优越感不仅不能使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反而易使学生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攀比心理,养成学生好虚荣、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学生的优越感如果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引导,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调整策略
当学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言行时,我们要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那么,如何调整他们的自大心理呢?
1.就事论理,控制好情绪
骄傲自大的学生一般个性都比较独立,言行比较偏激,容易自以为是。他们对事情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因而比较执拗,不会轻易认同别人,特别是对那些空洞的说教更不以为然。教师在教育纠正这类学生的心理时,不要被他们自负的言行激怒,一定要控制好情绪,用良好的态度,立足于事情根本,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入手,引导他们“跳出”偏颇与自我来看自己的言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实际上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就事论理对那些因成绩优秀而骄傲自大的学生很有效,因为这些学生不屑于大道理的说教却愿意尊重事实。这些学生感悟能力一般都比较好,一旦觉得你的话是事实、有道理,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醒。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过激后,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2.适当评价学生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优秀而过于偏爱学生,一味在同学和其他老师面前夸奖。取得了好成绩进行适当地夸奖就可以,该批评还要批评,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各类活动中,老师不能眼里只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要多给其他学生机会。
3.改变家长教育观
学生骄傲自大的心理多半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保护所导致,教师应建议家长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帮助孩子克服优越感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看到其他方面的不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优越的只是某一方面,而非全部,自己还有许多不如别人的地方。要让孩子学会全面地、准确地评价自我。
家长不要总是在外人面前赞扬孩子,同时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夸奖。有时候,别人不切实际的夸奖,很容易使不谙世事的学生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真的如人家夸的那样了不起,而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只属于自己,它包含了许多人的辛劳和汗水。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还要纠正孩子以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地位判定他人的错误看法,尽量不要给他们搞特殊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助长孩子的优越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多给学生创造遭遇挫折的机会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学生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而经受不起任何打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之所以骄傲自大多半是因为成绩优异而引起的,因成绩好而产生优越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弱点或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它基本上属于一种中性心态。如果运用恰当,会成为学生追求进取的动力;若不能全面地认识优越感的本质,就很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一般来说,学生认识问题多易片面、偏激、表面化。所以,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