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心魔赶走∶对嫉妒心强学生的心理调整

把心魔赶走∶对嫉妒心强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样的学生,谭老师首先做的就是通过心理疏导,使小骏学会正确看待嫉妒心理。小骏就是因为嫉妒心理过度,进而使自己完全将精力放在了嫉妒他人身上,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这种方法对于调整小骏这样学生的心理很有效,能够尽快帮助他们摆脱苦闷和嫉妒心理。

把心魔赶走∶对嫉妒心强学生的心理调整

嫉妒,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这在学生中并非个别现象,有着相当的代表性。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班级中的小团体斗争就是由嫉妒引起的。因嫉妒他人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别人的文章被老师表扬了,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好了,就说是有答案等。嫉妒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学生稚嫩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心魔。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嫉妒心强的学生心理进行调整、矫正,赶走其嫉妒心魔,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嫉妒别人是错误的,要想令人羡慕,只能靠自己把握命运。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决克服嫉妒心理。

经典案例

对于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内蒙古赤峰市英才学校谭立琴老师认为,要在宽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心理换位法去看待他人的成绩和长处,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消除其嫉妒心魔。

小骏是谭老师班里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一名学生,但最近两次模拟考试小骏的成绩都很糟糕,而且小骏最近的表现也不让人满意,上课总是精神不集中,愁容满面,一脸憔悴,好像睡眠不足似的。是不是家中有什么事啊?为什么成绩下滑得如此厉害?对于小骏的表现,谭老师心怀疑惑,因此在一天放学后,她将小骏留了下来,决定问问清楚。

“小骏,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啊?我看你这两天心神不宁的。”

“没有。”小骏低头回答。

“如果有什么事就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即便老师帮不了你什么,也会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

“老师,我……”小骏终于抬起了头,张口欲言,却又迟疑不决。

看来,这孩子确实有心事!看到小骏的表情,谭老师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为了打开小骏的心扉,她鼓励地说道:“有什么事说出来吧,也许老师能帮你呢!”

看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小骏迟疑再三,终于开了口:“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从来不觉得学习有多困难,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集中不了精神学习,看到成绩比我好的同学,我就生气,感觉是他们让我不快乐,我有些讨厌他们。”

“在小学时,我的成绩非常好,老师常常夸我,甚至常常在校会上表扬我,父母也总是以我为骄傲,常常在邻里亲戚面前夸奖我。我走到哪儿,称赞都随之而来。那时,我觉得自己就如同‘圣人’那样完美。但最近,这种感觉没有了,我的名次越来越靠后,甚至一些不如我的同学也超过了我,这让我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精神集中不起来,晚上还常失眠。特别是不愿意看到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因为我一看到他们,就会一整天的不高兴、生闷气。我还特别希望那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家里会发生什么不幸来影响他们的学习。老师,我是不是个坏学生啊?”小骏一口气把心事全部倒了出来。

听了小骏的诉说,谭老师明白这孩子有着很强的嫉妒心理。嫉妒让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却一味地放大别人的长处,这就让他变得不再快乐。要想改变他的这种不良心理,必须有针对性地慢慢疏导,因此谭老师说道:“小骏,老师知道你不是个坏学生,你只是上进心太强而使自己产生了严重的嫉妒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适当的嫉妒会促进一个人的进步,但若是过度了,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你就是因为嫉妒过度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

谭老师和蔼地说:“想一想,假如是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别的同学也对你不满或者怨恨,对你进行诽谤,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谭老师适时让小骏做换位思考,以引导其认识到:其他同学取得了好成绩,为班级争得了荣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当为他们感到高兴,并且应该向他们学习。

听了谭老师的话,小骏点了点头。

谭老师又继续引导:“其实,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从你以前的成绩就可以证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挥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让自己的成绩有所进步。目前你成绩之所以退步,是因为你没有完全看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感觉什么都不如别人。同时,你并没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因为你只把精力放在妒忌他人上了,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傻瓜才做这种事呢。小骏肯定不是傻瓜,对不对啊?”

说到这儿,谭老师幽默了一下,小骏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气氛明显缓和多了,小骏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我们都知道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而被气死的故事。所以,嫉妒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一步步缩小差距,并最终超过他。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老师,谢谢您今天的一番话,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完老师的话,小骏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接下来,谭老师还请其他科任老师配合,每当小骏有了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这让小骏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骏基本上化解了嫉妒心理,逐渐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状态,成绩也有了快速的提升。

案例解析

小骏看到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就生气,甚至还希望那些同学的家里会发生什么不幸而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在作祟。面对这样的学生,谭老师首先做的就是通过心理疏导,使小骏学会正确看待嫉妒心理。一方面适度的妒忌会让人进步,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嫉妒会让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危害身心的健康和学习进步。小骏就是因为嫉妒心理过度,进而使自己完全将精力放在了嫉妒他人身上,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

之后,谭老师又让小骏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是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别的同学也对你不满或者怨恨,对你进行诽谤,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让小骏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触动,毕竟他也曾经是别人嫉妒的对象,所以换位思考能够让他心有所感。这种方法对于调整小骏这样学生的心理很有效,能够尽快帮助他们摆脱苦闷和嫉妒心理。

另外,谭老师还引导小骏全面认识自己,学会欣赏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另外,谭老师还请其他科任老师配合,对于小骏的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的人,是没有嫉妒心的!

通过案例我们看得出来,小骏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只是因为成绩波动而没有调整好心态,致使自己的嫉妒心理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事实上,很多嫉妒心强的学生往往都是学习成绩很不错的。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每个人的成绩都难免会有进有退,但这些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了被人夸奖,被众人瞩目,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马上变得一蹶不振、沉沦下去。小骏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看不得自己成绩的退步。他以为自己成绩退步了,老师就会失望,父母会伤心,同学会看不起。因此,他给了自己过大的压力。这是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的一种表现,所以,要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嫉妒心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面对人生荣辱,勇敢地面对挫折,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才。

教育延伸

对于嫉妒,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学生们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和一般的嫉妒相比,学生的嫉妒心理有其明显的特征:

1.层次的相同性

即所嫉妒的人往往处在同一层次上,或是同一班级同一年级,或是年龄、学识、先天条件都差不多,接受同样教育,面临共同奋斗目标,只是别人占了优势,自己处于劣势,便产生嫉妒心理。

2.认识的片面性

即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更认识不到自己的差距,往往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且自视太高,骄纵任性,目空一切,很少自我反省。

3.心态的畸形性

即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只想战胜他人,欣赏对方失败。在此心态支配下,为取得教师信任而打击诽谤他人,对同学的求教漠然置之;有好资料、好书籍独自占有,概不外传;考试不择手段舞弊;甚至毁掉、偷走比自己强的同学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品等。

4.言行的公开性

学生都比较单纯直率,有话藏不住,而且措辞不掌握分寸,一旦嫉妒心理产生,就会寻找机会发泄,或冷嘲热讽,或公开诋毁,由此形成的同学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

嫉妒心理的产生并非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青春期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如果引导不力,他们就会走入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境地,人也会变得虚荣起来。

这种唯我独尊、追求虚荣的心理很容易与尊重别人的心理产生冲突。平时当两个人的成长点差不多时,这种心理冲突尚不明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人有了长足的进步时,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就会急剧膨胀,与尊重别人的心理形成尖锐冲突,其嫉妒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

对于学生的嫉妒心理,它的产生有多种来源,一般来说分为两类:客观诱因和心理诱因。

1.客观诱因

(1)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激烈的竞争、行业单位的攀比、成人病态心理的传染等,都是嫉妒的诱因。“气人有笑人无”,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家庭心理因素

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的心理,不高兴同伴比自己强。一些家长用各种手段,片面地鼓励个人突出,压倒别人,特别是当孩子已露出嫉妒心理的苗头时,家长又常误当做竞争意识加以肯定,更使嫉妒心理恶性发展。(www.xing528.com)

(3)个人心理因素

学生的盲目攀比也刺激了某些孩子嫉妒心理的形成。在学习上,因竞争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在人际交往上,因友谊的转移或丧失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在社会认定上,因他人受到表扬、个人受到批评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在生理条件上,个人的容姿或身材不佳,也会对生理条件优越的人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产生,同幼年期形成的虚荣心有很大的关系。

(4)学校心理因素

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同学居于优越地位;自己所厌恶或轻视的同学居于优越地位;比自己更高明又时常给自己带来竞争压力的同学处于优越地位;教师、家长或班干部处理问题不公,或感情上有所偏爱,都可能激化矛盾,使一些学生由怨恨而产生嫉妒之心。

2.心理诱因

在上述客观诱因的作用下,许多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1)日益强化的自我中心意识

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强使这种学生心中只有自己,从小就把个人私利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这是产生强烈的排他性的嫉妒心理的根源。

(2)自我否定意识,也就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畸形变态的自尊。越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是极力维护自己。于是便可能不惜采取贬损别人的手段来补偿自己失衡的心理——“我不如你,也不让你占上风”。

(3)缺乏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不能够在这种心理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妥善调节和梳理,这也是导致嫉妒心理的具体诱因之一。

总之,嫉妒是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不良心理,是一种有害的情感,无论是对嫉妒者还是对被嫉妒者来说,“嫉妒是一条啃噬心灵的毒蛇”。对双方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或身体伤害。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主要表现为:

1.危害身心健康,恶化同学关系

嫉妒心理的学生内心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不仅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嫉妒会使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时间久了,会恶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2.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嫉妒的突出表现就是中伤别人,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进步,而这些都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嫉妒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甚至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3.嫉妒不仅危害别人,也危害自己

嫉妒会潜移默化地磨灭学生奋发向上的锐气。倘若一名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经常嫉妒别人的学生,会把大好的时光都花在对别人优势的贬低上,将自己的苦恼系在别人的成绩上,结果将自己原有的斗志也消磨殆尽了,换回的只是无穷的烦恼和痛苦。

因此,嫉妒心理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智的发展,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矫正,正确引导。

调整策略

嫉妒心理过重或不善于转化及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或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十分有害的不良心理,既害人又害己。作为教师有责任科学有效地引导、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有效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呢?

1.帮学生正确看待嫉妒心理

教师应告诉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嫉妒心理,既要正视其积极因素,也要看到它的危害。一般来说,嫉妒之心很多人都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心理学家称它源于人的一种本能,即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韩愈说过:“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对贤者能不服气,不认输,并非坏事。不甘拜下风,正是赶超的前提。因此,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理过于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举例说明嫉妒的危害性,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因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要让学生感悟到,嫉妒一个人不如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一步步缩小差距。

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缺陷(身高、容貌等),则要勇敢地正视它,接受它,不要自寻烦恼,更不要无端地去嫉妒别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进步,把强手视为对手,见贤思齐,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把嫉妒心理变成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以及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教师在教育引导有嫉妒心理学生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冷落了后进生

教师应该对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嫉妒他人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这些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状态,并尽快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其嫉妒心理。

3.多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赞扬,特别是班里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湮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多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取长补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那么就会越比越灰心。只有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帮助其他同学中发现自我价值,才能消除嫉妒心理,改善人际关系。

4.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5.开展多种活动帮学生找回自信

学校、班级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在活动中拥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使其看到自身的长处。

6.教学生自我调整嫉妒心理

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永不言败。伊索寓言有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对自己说,那些葡萄都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呢!说完径直走开了,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忧愁。心理学家借用这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心理。青少年要不断加强修养,学会以平静客观的心境审视事态的发展,既不可因有一技之长而狂妄自大,也不可因他人胜过自己而滋生嫉妒心。

我们要教育学生,对于别人的成绩、长处要心存赞许,不要总想着贬低比自己强的人。要想到别人的成功大多是靠努力得来的,自己要取得那样的成功,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蓄意贬损别人,只能败坏自己的心情和声誉,于己于人毫无益处。要让学生明白对手不是仇人,嫉妒不是要强,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快乐。

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大家给以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到你。

我们要告诫学生,当嫉妒心理产生时,可这样暗示自己:别人比我强,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切断嫉妒心理产生的通道。当学生自我暗示有困难时,老师应积极予以帮助,让他们开诚布公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嫉妒是百恶的根源,美德的蛀虫,人格的白蚁。

当我们发现学生有嫉妒心理时,应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这样才会让嫉妒心魔远离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