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主要表现为固执、持续、较系统地妄想,同时伴有相应的过激情绪与行为。如果这种类型的人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有可能成为偏执性精神病。
对于学生的偏执心理,教师绝对不可忽视,同时还要尽快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危害极大的不良心理。
经典案例
晓凡是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东社中学时俊萍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
一天自习课上,时老师刚走到教室拐角处,突然听到教室里传来“哐啷”一声巨响,紧接着,就好像有人声嘶力竭地说:“你们凭什么议论我?今天非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不可,不然我和你们没完!”
时老师一听,赶紧冲进教室。只见晓凡怒气冲冲地站着,而被她指责的是她后面的两个同学。
“晓凡,发生什么事情了?”
“她们说我偷东西。”晓凡生气地说。
“老师!我们没有说她偷东西啊!”听到晓凡这样指控自己,其中一位同学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们刚才不是在议论我,说我偷东西,干什么那么鬼鬼祟祟的?我一回头你们马上就闭嘴了,可见就是在议论我,说今天小民丢的东西是我拿的!”
“老师,我们没有!刚才我们就说今天晚上去看电影了!”无奈之下,另外一个同学只好把自己刚才聊天的内容说出来了。
可是,晓凡却还是不依不饶:“不可能!你们聊这个又不是让我听不得的话,为什么我一扭头就不说话了呢?你们就是在说我。”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今天上午丢东西的小民站起来说:“老师,我丢的东西找到了。”
时老师一看,急忙安慰晓凡:“你看,东西找到了!这就证明你是清白的了。”
尽管如此,晓凡还是怒气未消,又嘟囔了半天,才安静了。
过了几天,晓凡又和那两个同学吵起来了。
原因是晓凡怀疑那两个同学说她神经病,而那两个同学则一口咬定自己没有说过她。
双方争执不下时,晓凡随手拿起一本书,没头没脑地就向她们甩了过去,同时口中还振振有词:“你们不是说我神经病吗?我今天就神经给你们看看!”
结果书打偏了。晓凡更生气了,随手拿起自己的书包,想再甩过去,结果被班长拉住了。晓凡依然情绪激动:“我到底哪里惹你们了,你们凭什么总是找我麻烦啊?”
那两位同学则一脸无辜地表示:“晓凡,你倒是说清楚,为什么我们俩一说话,你就认为是说你坏话呢?”
“反正就是你们俩不对,不是说我偷东西,就是说我神经病!你们这不是欺负人吗?”
正在此时,时老师被学生喊来了:“不要吵!我们来个‘三堂会审’,把事情搞清楚再说。”接着,时老师把三个当事人分成三组,同时又找了三名同学做笔录,轮流进办公室接受“审问”,然后再由时老师当众公布三组的笔录。
结果显示,两组说话人的笔录内容基本相似,她们说今天下午要去医院看望病人,因为其中一位同学的妈妈病了,而另一位同学说,她爸爸认识那家医院的大夫,如有需要可以帮忙。听话人的笔录内容则是:“医生说她有神经病。”
原来,前几天学校组织学生常规体检时,晓凡与护士发生了争吵,结果被一名医生随口说了她一句“神经病”。
因此,她一听到后面的两个同学说“医生”二字,就武断地认为她俩议论她在医院里的那件事,于是就以为她俩也认为她有“神经病”。
真相终于大白了。可是,被冤枉的那两同学却感到异常委屈。间隔没几天,晓凡就连续“冤枉”了她们两次。
这是为什么啊?她怎么那么多疑呢?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时老师的心却不能平静下来。
思来想去,时老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晓凡有偏执心理。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本心理学书籍,上面说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对于挫折、羞辱过分敏感,具有歪曲、扩大体验的倾向。具体来说,就是过分猜疑、不信赖他人;过分敏感,总认为他人心存不轨,在说自己坏话,并因此而极易发怒、急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通过对照,时老师更加确定了。书上同时还说,偏执心理如果任其发展的话,有可能发展为偏执型精神障碍。
这可不行,一定得帮晓凡纠正这种不良心理。
于是,时老师赶紧联系了晓凡,想了解一下她的基本情况以及不良心理的成因。
根据前两起事件,时老师对晓凡进行了一次心理剖析,最后直接告诉晓凡:“晓凡,你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过于偏执了!老师希望你能尽快扳过来!”
“老师,我也知道这样不好,总是和同学闹矛盾,尤其是我后面那两个同学。我都冤枉她们两次了,也许她们以后不会理我了。”
“事实证明你是错的。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怀疑他人呢?”
“我想主要是和同学没搞好关系,经常因琐事和同学闹矛盾吧!”
“可是,这不足以导致你遇事情绪激动,总是怀疑他人啊!”
“那是什么原因啊?”
“我觉得是你对事情的认知有偏差。一个人对每件事,不管大小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许合理也许不合理,但是却能导致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是由一些不合理的认知造成的,或者是因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真是这样吗?”
“不信,我试试你!一个早晨,你去食堂吃早点。这时进来一个同学坐到你旁边,不小心把你的米粥碰洒了,你会怎么办?”
“我一定会很生气,骂他没礼貌,说不定还会和他打起来。”
“如果这个同学是位残疾人呢?”
“我想会原谅他!”
“喏,同一件事,因为有不同的认识,你就产生了不同的情绪。所以,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才是引起你情绪激变的真正原因。”
“老师说得有道理。”
“你前面遇到的那些事,其他同学也可能遇到,但是他们却不一定都像你那样情绪失控,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你说这是为什么?”
“难道是我和他们的认知不一样?可是,我怎么没觉得自己对那些事的认识不合理啊?”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之一。你现在冷静地想想,你为什么和她俩的关系很紧张?”
“她们总爱挑我的刺儿。”
“如果你不是事事做得都对,有什么理由不让她们挑毛病啊?”
“老师,你这是在为她们辩护。难道她们那样对我,就是正确的吗?”
“瞧瞧,你又激动了。老师这不是在为谁辩护,而是在和你讨论问题。你希望她们不要挑你的毛病,但是你却无法要求她们不挑你的毛病。你知道吗?正是因为你总想着要求她们如何,但她们又做不到,你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那我对她们不能提要求吗?”
“能啊!与人相处有个规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是这样对待他人的吗?”
晓凡想了半天,摇了摇头。
“那你就是把这个规则用反了,即‘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应如何对待我’。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要求。因为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如果能把这种‘要求’变成‘希望’的话,当希望没出现时,就只会失望,而不会怨恨别人了。”
“您讲得很对。可是,我怕自己做不到。”
“没关系的。只要你坚持这样要求自己与对方,出现反复时不要灰心,就一定会消除这种不良心理的。”(www.xing528.com)
“嗯。谢谢老师。我会努力的!”
“晓凡啊!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你可以试着听听平和的音乐,这样有助于你稳定情绪。”
“好的。老师,我知道了!”
此后,晓凡不断努力,终于改掉了偏执的性格。
案例解析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与其他学生没有异常之处,但是,与他们谈话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里有种固定不变、无法动摇的想法:经常会觉得别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别人都是蛇蝎心肠、不可交往的;常常自我评价很高,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明明自己错了,还强词夺理,迫不得已时就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种自疑、自负、固执的心理,严重地影响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时俊萍老师才加快对晓凡的心理辅导、调整她的行为偏差。
通过怀疑两个同学诬陷自己、谈论自己,以及她与时老师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出晓凡的敏感与多疑,她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经常感到自己被人指指点点,受到别人的攻击;她对任何与自己有关或者疑似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很敏感。
时老师断定了晓凡的“病情”——患有偏执型心理问题,现在虽然程度并不太严重,但却有向严重发展的明显倾向——情绪易失控、有攻击性行为。
在对晓凡进行心理疏导时,结合前面发生的因误会而导致与同学关系紧张的事件,时老师引导晓凡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时老师通过“为什么总是怀疑他人”这个问题,引导晓凡认识到自己的偏执心理是因为认知偏差。时老师还列举了一个小例子,让晓凡更加确认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接着,时老师又提出同样的事情,其他同学也会遇到,但是却并不一定引发失控行为,使晓凡自行引出自己的认知与其他人不同。
既然合理的认知不会出现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那么自然自己的认知就是不合理的了。有了这种想法,晓凡的偏执心理就又表现出来了:她不认为自己的认知不合理,甚至认为老师是在偏袒其他同学。
在晓凡心理非常矛盾的情况下,时老师讲了一个人际交往规则,同时指出了晓凡的最终错误——对他人的要求是硬性的,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能实现,就认为是对方不对,是对方的问题。
与此同时,时老师告诉晓凡,人是没有权利要求他人为自己做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就这样,通过循循诱导,晓凡知错了,并且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偏执。
教育延伸
偏执心理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心理障碍。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较差,比如他们在家不能与家人和谐相处,在校不能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职业发展、婚恋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和沉重压力。
那么,这种危害性极大的心理疾病有哪些表现呢?
1.多疑
这是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他们通常对人不信任,总是扭曲他人的意图,把他人的好意或者中性态度想象成恶意,喜欢追究他人的隐藏动机而不愿意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常规评价;他们总认为别人对自己是“指桑骂槐”“笑里藏刀”;行动上过于小心、警惕,甚至会采取不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总是想办法考验他人对自己的忠诚度。
2.嫉妒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对于其他同学获得教师重视、取得各种荣誉时,内心常常会有隐痛、不安的感觉;如果自己的优势地位被他人取代,就表现出强烈的怨恨与委屈,甚至会公开抱怨、指责对方;他们对竞争者心存敌意,不与对方交往,甚至还会对竞争者的失意幸灾乐祸;他们喜欢谈论他人的短处与缺点,很少或者从不夸奖人。
3.偏见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对他人的偏见就是极端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是建立在根据不足的概括之上的。一旦他们这种偏见形成,就很难改变。
4.敏感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会对他人的批评、轻视、拒绝等言行,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强烈的反应;对他人的侮辱和伤害更是不能宽恕,长期“怀恨在心”,总想报复,也常常会采取报复行为;他们过于看重他人的看法,经常因担心自己的言行被别人说成品质不好而过度紧张。
5.自我援引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总是喜欢把与自己无关的言论与行为看做是针对自己的,比如会把其他人的小声谈话、咳嗽,看成是对自己的不满,或者有事情瞒着自己。
根据偏执学生的外在表现,教师确定了其病情后,就有必要追根溯源,查找一下病因,以便对症下药进行矫治。那么,引发学生出现偏执心理的因素有哪些呢?
1.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气质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行为习惯与行为心理。比如,胆汁质的学生,如果他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他人压制时,往往会沉不住气,容易情绪失控,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且因自身的胆汁质特点,自尊心、好胜心都极为强烈,不肯承认错误,从而形成偏执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某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甚至仅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在实际工作中,仍然狠抓“分数”、忽略素质,甚至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教师工作的业绩。
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自然会越来越偏爱、看重那些聪明的、成绩好的“优秀生”,而对那些调皮好动、不遵循规章、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批评、训斥,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公平、不公正。这样偏执心理就随之形成了。
3.家庭影响
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一旦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会往家人是不是不爱他方面想。这样,偏执心理随之形成。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当孩子没能达到目标时,不注意与其沟通,而是责骂、棍棒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学生就慢慢丧失了自信心、上进心,取而代之的是敌视他人,固执地认为所有人对自己都不好,他人都存心不良,由此偏执心理很容易就形成了。
患有偏执心理疾病的学生是带有危险因子的。教师应该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杀死那些危险因子,让他们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调整策略
消除学生的偏执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破执”,破除他们的执迷不悟,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执迷、偏执的危害。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偏执心理并加以改正呢?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基础是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少学生之所以有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明辨是非。学生患有偏执心理也有此原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
当学生知晓一定的道理后,就能进行自我暗示,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偏执心理,从而进行自我引导,约束冲动的行为,淡化偏执心理。
2.情感激励
当学生的偏执心理逐渐淡化时,教师帮助他们由表及里地进行内化,养成真诚待人的习惯,这是矫治偏执心理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因此,在矫正学生偏执心理时,教师不妨多释放自己的爱,用爱去打动他们,用真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被爱的温暖。
面对学生因偏执而造成的误会与失误时,教师可以采用多表扬少指责,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
3.用事实打消学生的疑虑
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有看问题主观片面且固执己见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劝导其依据事实,来判断评价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遇到学生因偏执而情绪不稳、冲动暴躁时,教师要先“冷处理”,让学生的情绪冷静下来,然后再深入细致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这样的循循诱导,可以让学生在事实中找到答案,从而消除心中的怀疑。
4.培养学生的宽容心
如果人宽容一点,就不会在为人处事上过于计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宽容心,调节其偏执心理。
5.表扬学生
有些学生偏执是因为自卑,总以为他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谈论自己的缺点。对此,教师可以真诚地肯定、表扬其优点,温暖他冰冷的心灵,化解其对他人的不满与敌意。
6.与家长沟通
有些学生的偏执心理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从而在根源上消除学生形成偏执心理的诱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从而调节、消除自己的偏执心理。
在当今社会中,只有意志坚定、性格开朗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矫治学生的偏执心理,不仅是为了缓解他们当下的烦恼,更是为了他们将来能积极参与竞争、建功立业。我们教师要把这项心理辅导工作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