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是指胆怯、懦弱、拘谨的人格表现缺陷。通常表现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不愿冒半点风险;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则易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也需要有一点自我约束,也应有“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但是如果过分拘谨,交往处事时就会躲躲闪闪,手足无措,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给人留下软弱无能、畏难怕事的印象。
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变得勇敢起来,在人生词典中擦掉“不敢”二字。
经典案例
怯懦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对于这类学生,辽宁省抚顺实验小学邵忠英老师认为,应多给予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
在邵老师班里有一名性格非常怯懦的学生,名叫小莲。有一次,邵老师把小莲叫到走廊上,想和她聊聊她的学习情况。邵老师语气温柔、态度亲切地问:“小莲,最近学习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吗?”说完,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期待她能说些什么。
但小莲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嗫嚅着足足有20秒钟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没关系,放心大胆地说。”邵老师鼓励道。
“我,我……”谁知,邵老师越让她大胆说,她越是嗫嚅着说不出话来,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
这孩子怎么如此胆怯呢?看到小莲的表现,邵老师不由在心中叹了口气,但她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来,而是亲切地说道:“好了,你先回去吧!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老师,好吗?”说着,爱怜地摸了摸小莲的头。
小莲点点头,仍然没说一句话就匆忙走回了教室。
接下来,邵老师开始特意训练小莲说话的胆量。一次,邵老师让小莲站起来回答“卓尔不群”的意思。听到老师叫她,小莲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老师,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邵老师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她:“那‘群’是什么意思?”
本以为小莲能回答出来,但谁知她却抬起头,扫了老师一眼,牙齿咬住嘴唇又低下了头。邵老师耐住性子,又重复了一遍问题,这下小莲涨红了脸,仍旧没吐出半个字,周围响起了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
“那你能用‘群’组个词吗?”邵老师仍然温和地问道。
然而,沉默继续控制着小莲。
“你先坐下吧!”面对小莲的沉默,邵老师最后只好让她坐下了。
但邵老师并没有立即找小莲谈话,而是当她情绪稳定后,第二天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小莲一进办公室,就不安地绞着手,话未说,眼先红。“老师,我不是故意那样做的。”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邵老师连连点头,亲切地问:“有什么原因吗?”
依旧是惯有的沉默。“我也不知道,就是说不出来。”
“这样吧,我们来个约定,下一堂课,我还要请你发言。当然,我更希望你自己举手。”小莲诧异地抬起头,似乎不相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依旧沉默,但从她的点头中,邵老师还是发现了她眼睛后面隐藏的一丝笑意。
第二天,邵老师带着一份激动和期盼走进课堂。上课之余,邵老师分了分神,偷偷观察小莲的“动静”,等待着……她的眼神不时地和邵老师交会,邵老师则微笑着向她点头示意。小莲犹豫着,回避着邵老师的眼神。但邵老师始终给予她微笑和鼓励,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一半,虽然内心已急不可待,但邵老师仍故作平静地请她回答问题,尽管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同学们却露出了诧异的目光。此时,邵老师与小莲都会心地笑了。
之后,邵老师不时在课堂上给小莲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还让性格开朗的同学多与小莲接近,并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让她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体会到老师对她的关爱,比如有时对她说“天冷了,多穿衣服”“回家路上要小心”等。渐渐地,小莲不再那么胆怯,当遇到自己会的问题时,她敢于举手回答了;说话慢慢多了起来,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变得亲近了。看着小莲的变化,邵老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案例解析
小莲是一个性格非常怯懦的学生,跟老师谈话时,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可见她是多么紧张,而这也说明她严重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经验。
面对小莲这样的学生,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当邵老师找小莲谈话发现她有严重的怯懦心理后,就开始耐心地对她进行调整。
邵老师最先锻炼的是她的说话胆量,这也是怯懦型学生最大的特征。邵老师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小莲来回答,但小莲并没有回答出来,这有可能是她不会,但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她太害羞胆怯,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但邵老师并没有逼着她回答出来,而是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她继续回答,然而小莲仍然沉默。如果换了其他老师,可能早就不耐烦了,甚至会当场呵斥小莲,因为问题太简单了,再笨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但邵老师没有这样,她知道要想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所以她没有动怒,而是态度温和地让小莲坐下了。
在办公室谈话时,邵老师也没有指责小莲的表现,反而告诉小莲下次仍让她发言,并希望她能主动举手。老师亲切的交谈以及毫不责备的态度,让小莲感到了温暖,最终在邵老师的鼓励下,第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邵老师耐心而真切的关怀和帮助下,小莲打开了尘封的心灵,开始与老师和同学有了互动,她不再胆小怯懦。假以时日,我们相信她一定会变成一个开朗活泼、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教育延伸
在每个班级中,可能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习惯于沉默寡言。他们胆小怕事,在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被点名发言也会显得过于紧张,张口结舌,不知所措,有些小学生甚至急了还会哭。怯懦的学生遇到脾气蛮横的学生,从来不敢反抗,总是逆来顺受,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怯于与人交往,以致造成孤僻、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冷漠。这就是怯懦型学生常见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如此胆小怯懦的呢?
1.自我意识不成熟
由于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差,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尤其是教师。他们自我意识范围还很狭窄,多从学习、纪律等方面片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往往只看效果,不问行为动机和其他制约因素。由于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很容易变得比较忧虑和苦闷,进而变得胆小怯懦。
2.过分忧虑
过分忧虑的学生,也会表现出怯懦的特征。忧虑是指人对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以至于在较长时期内总是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3.害羞心理(www.xing528.com)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常常过于胆小怕事,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束,一句话要在喉咙口反复多次才说得出口,一件事总要左思右想,为此搞得神经紧张,坐立不安。
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的害羞,不该害羞时害羞,尤其成为一种习惯的害羞,则是有害的,它会产生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还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学生才能的正常发挥。
4.自卑心理
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素质不满意,如与别人比较时,觉得自己在身高、长相、体态、肤色以及成绩等方面不如他们而导致自卑。身体虚弱的学生,也常常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身体不好,他们很少积极地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面对其他孩子的强壮常会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当这种学生走出家门,来到学校时,自然就会表现为“怯懦胆小的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抱有自卑感的学生,也常常表现为畏畏缩缩,怯懦胆小。有些学生因学业不理想,经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也会处处小心谨慎,不敢上课发表意见,对来自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尝试隐藏自己的软弱、畏缩而不与人相处。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发现“山外有山”时,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自卑是自尊心受挫的结果,没有自尊心也就不会有自卑感,过强的自卑感又以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来。有些学生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5.早期不愉快的生活经历
有些学生在童年时,由于父母离异、搬迁、亲人去世、转换学校、伙伴的伤害等种种不愉快的经验,使他们在面对一个个令他们困惑的新情境时,就会感觉失去了许多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变得越来越畏缩、逃避,没有勇气和陌生人交往。
6.不健康的家庭环境
许多心理研究都表明:学生的怯懦表现与家庭环境有较大关系。家庭不健全、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都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的儿童容易成为“怯懦胆小的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可能会造成他们的胆小怯懦;有的家长则是限制孩子与别人交往,使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形成障碍,缺乏自信,过于依赖长者,从而造成了怯懦的个性;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他们不敢有过多的自我表现,在性格和心理上受到压抑,变得忧虑。
7.学校因素
学校中,学习紧张和人际关系不和谐,也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怯懦胆小。
8.生理原因
高年级的有些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逐步成熟,总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周围的异性,同时也感到异性对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便迷迷糊糊,不知所措,在心灵上留下忧虑和怯懦的阴影。
学生之所以怯懦胆小主要是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教育调整学生的这种心理时,要让学生多与他人交往,消除交往中的恐惧心理。
调整策略
对于怯懦胆小学生的心理调整,需要建立在提高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消除他们与人交往时的局促不安和在新环境中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那么,具体该怎样调整呢?
1.理解学生的感受
怯懦学生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比较敏感,容易受伤,所以,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我们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他们,避免于公开场合批评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2.建立学生的信任
如果学生的怯懦来自“畏人症”,我们就应该消除学生对他人的恐惧,建立学生对别人的信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这种信任。学生越是被信任就越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让学生从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开始,转变对别人的畏惧态度。
3.做最好的听众
有的学生其实特别想说话,想表述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免不了会被人打断或取笑,时间久了,就会回避谈话类活动和人多的场合。这样的学生有时会在不被人注意时自言自语。对他们而言,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要,因此,老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做最好的听众,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专心倾听下,消除恐惧心理,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拓展交往的经验
很多学生之所以怯懦,是因为从小缺少社交机会,所以老师应当特别关注他们这方面的需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以及小组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
拓展学生交往经验的方法非常多,在学校生活、班级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要避免一些优胜劣汰的高度竞争活动。否则怯懦型学生会因为严重的挫败感而更加羞怯、胆小。一开始,他们适合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里进行锻炼,体验被接纳的愉悦。
5.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即使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大的表扬鼓励。同时,不要对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怯懦行为习惯。
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学生树立自信也很重要。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学生如果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同时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老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学生需要通过顺利地完成一件事来获得自信。
6.教师与家庭配合
教师要改变家长过度保护和过多干预的教育态度,要求父母在家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大小,尽量给予他们独立自由的空间。对受溺爱的学生应改变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态度,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对经常干涉、禁止孩子独立行动,动不动就斥责批评孩子的父母,应劝告他们减少或停止对孩子的一切干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养成耐心听取孩子意见的习惯。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突然对孩子发脾气,或因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那么父母应共同找出原因,努力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总之,调整学生怯懦胆小的心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如果迫使怯懦的学生与人交往,或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众人视线中心,只会加剧他的恐惧与羞怯。所以应一步步地引导,一点点地增加怯懦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消除学生胆小、怯懦、不爱说话的心理,让他们变得勇敢起来,活泼开朗起来。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