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沟通替代呵斥∶对暴力学生的心理调整

用沟通替代呵斥∶对暴力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正是基于问题的严重性,张老师对小刚的暴力倾向非常重视。她首先进行了家访,因为通过跟小刚交流、沟通,张老师发现小刚的暴力行为与他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家访张老师了解到,小刚的父亲常对小刚打骂,这让小刚学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张老师知道,这样的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所以绝对不能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叛逆心理,导致更大的暴力事件发生。

用沟通替代呵斥∶对暴力学生的心理调整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有3.2%的学生存在暴力倾向,2.9%的学生仰慕所谓的黑势力“老大”。他们表示,对欺负自己的人应该采取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办法……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这部分学生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治安。虽然他们在学生总体人数中所占比例不高,但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看,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找到他们缺乏道德评判标准的根源,研究出改变其暴力倾向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改变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从而使他们成为讲文明、讲正气的好学生。

经典案例

太原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张爱萍老师自从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在这期间遇到过一些有暴力问题的学生。对于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她从来不呵斥责骂,而是选择和风细雨的谈话方式与他们沟通。在她的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可爱的。她坚信只要老师播种一粒关爱的种子,学生就会在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小刚是一个长得很可爱的小男生,眉清目秀,而且能说会道,非常招人喜欢,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秀气可爱的学生,脾气却非常暴躁,经常在学校惹是生非,打架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一天早上,张老师正准备去班里带学生早读,班长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老师,小刚和小昌打架了,他们还动起了凳子。”

张老师快步跑向教室,发现小刚正举着凳子,怒视着小昌。她急忙上前一把将凳子从小刚手里抢下来,然后将两个人拉出了教室。

走廊里一时无语,两个学生仍怒视着。

“说吧,怎么回事?”

“老师,我只是不小心把他的书碰掉地上,他就打我。”小昌说。

“谁叫你没说对不起,碰掉东西又不道歉!”小刚回答。

就为这么点小事打起来了!张老师严肃地说道:“看看你们这脸,看看你们这脖子,都抓成什么样子了?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啊,一定要打架?平时老师说过了:‘只要动手就是错’!”

两人低头不语。后来经过张老师的开导,双方态度都缓和下来,诚恳地互相道了歉,还握了握手。不一会儿,教室里就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下早读后,体育委员带着学生队伍去做早操,张老师打算回办公室,但还没走到门口,一个学生就向张老师跑来“老师,不好了,小刚又打架了。”什么?张老师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又打架了?

张老师快步来到操场,发现学生们已乱成一团,几个老师正在拉架,而那两个学生还在努力用脚踢对方。张老师急忙上前把小刚拉到一边,经过一番调解,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第二节课,张老师正在办公室忙着改作业,班长跑来说小刚又打架了,英语老师根本拦不住,还有人流血了。

天哪,这孩子怎么这么能打架啊!张老师头都大了。她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奔向教室。只见瘦小的英语老师正在拼命地拉着小刚,旁边的一个学生捂着头蹲在那儿,张老师的心里“咯噔”一下,她忙上前查看情况,还好,只是擦破一点皮。

半天不到,连续打架三次,张老师有些生气了,她想给小刚的家长打电话沟通一下。这时,张老师发现小刚非常紧张地看着自己,全身还瑟瑟发抖。“你怎么了?生病了吗?”

“老师,你能不能不告诉我爸爸?他知道了一定会打我的,而且会往死里打。”小刚眼里涌着泪花,小声祈求着。

看着小刚可怜的样子,张老师起了怜爱之心。她轻轻地把小刚拉到跟前:“那好,老师先不打电话,你能来办公室和老师聊聊吗?”小刚轻轻点了点头。

经过聊天,张老师了解到小刚并不是故意去打人,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他的父亲似乎非常恐惧。

当小刚回到教室后,张老师拨通了小刚家长的电话,把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并告诉他们放学后去他家家访。

通过这次家访,张老师了解了小刚家的情况。父亲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孩子一犯错,就用打和骂来解决问题。母亲是一公司职员,工作比较忙,所以小刚平常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据他父母反映,小刚在家看电视从来不看动画片,只喜欢看一些带有凶杀色彩的影视剧、连环画。

了解情况后,张老师心中不免对小刚产生一丝怜爱。她把小刚找来,倾心交谈:“小刚,老师知道你有时候动手是有原因的,但是你要明白,不管多有道理,只要你动了手就是错。以后,如果再有什么事,老师希望你能忍耐一下,先来找老师,只要是你有道理,老师绝对会帮你的……”小刚点了点头。

之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刚纠正暴力行为,张老师经常到他家和他父母进行沟通。他的父母也后悔当初对小刚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为了小刚,他母亲后来还把工作辞掉,在家做一个全职母亲。张老师也有意识地在学习上关心小刚,经常在放学后留他在办公室,让他做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习题,还耐心地与他谈心。

其实,小刚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只不过基础差了点。后来等他基本上能把句子写通顺之后,张老师便和他进行日记交流,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每一次张老师都很认真地看他的日记,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小刚只要一看到日记本上那些红色批注就特别开心。

渐渐地,小刚的脾气有所收敛,尽管后来和同学还是会有摩擦,但脾气越来越好,打架的次数也少了。有几次还憋着一股劲来找张老师要求查明真相,后来经查实还真的是他有理,于是张老师批评了犯错误的同学,并在班里对小刚这种忍耐精神进行了表扬。事后张老师对他说:“小刚,今天你表现得很好!老师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老师,我会的!”小刚充满信心地保证。

小刚打架的次数越来越少,成绩也直线上升,为了表扬他,张老师安排他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当听说自己成为班干部的那一刻,小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解析

上述案例反映的是一种力量暴力。即当遇到冲突时,学生一般选择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身体有接触并伴有语言冲突,最后演变成打架斗殴。

虽然小刚只是打架问题,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正是基于问题的严重性,张老师对小刚的暴力倾向非常重视。她首先进行了家访,因为通过跟小刚交流、沟通,张老师发现小刚的暴力行为与他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经过家访张老师了解到,小刚的父亲常对小刚打骂,这让小刚学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刚还常看一些暴力血腥的影视剧以及连环画,这更加重了他的暴力倾向。张老师知道,这样的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所以绝对不能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叛逆心理,导致更大的暴力事件发生。

张老师以理解和关怀的态度与小刚进行了沟通,让小刚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他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和期望,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一次,两次……渐渐地,小刚打架的次数少了,脾气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躁,同时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

为了奖励小刚的改变,张老师又非常信任地让他担任劳动委员一职,相信他一定会做得更好,最终完全消除暴力习性,成为一名各方面都优秀的好学生。

学生虽然有暴力倾向,但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教师如果以理解、爱护、关怀之心对待学生,以信任、表扬、鼓励的方式调整学生的心态,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时,可以施加必要的惩罚,但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形式,千万不能使用过激的方法,比如责骂、体罚等。这样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今后处理事情时便更加依赖暴力。

教育延伸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中小学校园出现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暴力倾向,并有滋生蔓延的趋势。这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www.xing528.com)

1.影响学校正常的学习秩序

校园存在的暴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班级的学习气氛也会受到影响,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经常受到暴力影响的学生整日生活在阴影中,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深度摧残。受害者大多慑于淫威忍气吞声,在人格、性格上遭受巨大摧残,在心灵深处极易留下创伤和阴影,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于施暴者,恃强凌弱屡屡得逞,会助长其称王称霸、恣意妄为的不良心态,并逐步发展到社会作案,滑向犯罪的深渊。所以,暴力心理对社会和自身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这种危害是深层次的,也是最令人担忧的。

校园本为一方净土,学生应该具有一颗童真的心灵,何以会出现众多的暴力现象呢?

1.心理发展不成熟

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有时不能抵制外界的诱惑,不易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2.人格特征上的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暴力攻击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人格障碍实质上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具有人格问题的学生往往过分敏感,多疑,缺乏人情味,在学校中常常顶撞老师,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最终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心理健康水平低下

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学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师长管教,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生活;还有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极低,在遇到挫折或不满时,往往做出过激举动,这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的误区

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一是“失教”,出现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满足轻思想教育的“三重三轻”倾向,即俗称的“溺爱式”教育;二是“失察”,即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初期表露的不正常言行缺乏分析和引导;三是“失法”,即家教方法简单粗暴,或是歧视、冷漠孩子,使家教效果减弱乃至逆反;四是“失检”,即家长品行失检,直接长期误导孩子;五是“失控”,即由于单亲家庭及不健全、不稳定家庭的增多,造成家教真空或失控,容易使学生失去精神归宿,心理压抑甚至变态,以致行为紊乱。

5.学校教育的偏差

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模式僵化,远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原有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明显不足,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差生或有劣迹的学生,或简单批评处分,或干脆送入工读学校,没有进行足够细致的、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使学生脆弱的心理因缺乏疏导、安抚而出现逆反,以致走向沉沦

6.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造成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音像作品等,给学生提供了模仿对象;社会价值观的倾斜、“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着众多学生,使他们无心向学,不思进取;流行歌曲摇滚乐声、电子游戏、歌舞厅、溜冰场,甚至麻将馆星罗棋布,深深地吸引着中小学生,他们把一切零花钱投入其中。当出现钱不够花而不敢向家长要时,便采取了勒索、抢劫低年级同学的办法攫取钱财以追寻进一步的享乐。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校园暴力现象的猖獗,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调整策略

暴力倾向心理的产生与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应该怎样纠正这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制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的滋生蔓延呢?

1.用爱搭建心灵桥梁

老师应配合学校利用班会、政治课进行法制、公德、修养等方面的常规教育,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用“爱”在师生之间搭建心灵之桥。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我以为,‘心中有爱’,当是教师人格的制高点,只有登上这一制高点,教师才能做到‘以爱育爱’。”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用关爱、尊重、真诚对待他们,坚持做到不歧视、不当众揭短、不粗暴训斥、不嘲讽、不变相体罚。这样才能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真爱,从而感激老师、尊敬老师,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

在关爱和尊重的同时,还要容忍他们的小错误。老师应明白,暴力倾向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思想反复斗争的过程,因此要给他们时间,多与他们交流,在他们有进步时多给予鼓励,在犯错误时要明确指出,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2.及时交流和沟通

学生有暴力倾向都有深层次的原因,要想解决问题最好多作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他们对话。

与这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交流应该是细致、深入、持久的,需要付出真诚和耐心,并且在沟通中经常换位思考,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在交流中才可能了解甚至发现引发他们暴力冲突的先兆,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不及早消除这种行为极有可能演化为暴力犯罪,触犯刑律。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让他们懂得欺侮弱小并不是英雄的行为。

3.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对学生的教育,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之上使之达到心理的和谐,要满腔热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转变、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沟通障碍,使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同时,要让他们确信老师和家长都在关注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从而树立起面对新生活的信心。

4.适时予以鼓励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人,也没有绝对一无是处的人。我们常常因为“偏心”,只看到暴力学生身上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无数事实证明,这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一样有自己神奇耀眼的闪光之处。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神奇的、无穷无尽的潜力,并能够发现这些有暴力倾向学生最强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鼓励,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5.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

挫折往往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关键原因,特别是那些他们认为专横、不公平或自我贬值的挫折。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6.了解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指导

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总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比如,有些学生因为家里宠溺过度,而养成了“小霸王”习性;有些学生则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家长的暴力管教之下,便产生了阴暗心理,变得脾气暴躁,抵抗情绪强烈,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教师要多了解暴力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指导,促使其改变不良教育方式,实施家校联合纠正学生暴力习性的方针。

学生有暴力行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属于心理问题,而心理调适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在教育中要讲究技巧,切记不能讲空洞的大道理,更不能以暴制暴,以过激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而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只有多沟通,多交流,多关爱,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有效消除敌对情绪,改变学生暴力倾向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