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正以势不可当的迅猛劲头向我们走来,网络的出现让青少年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但同时也让部分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德国心理学家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长时间在网上聊天或者玩网络游戏,容易导致持续性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个心理问题,就是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学生则是网瘾人群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上课精神恍惚、无精打采,家庭作业很少按时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有的严重时还会出现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紧张焦虑、疲乏无力等症状。网瘾一旦发作便难以忍受,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达到上网的目的。
经典案例
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其中,这不能不让我们心痛,但仅仅心痛是没有用的,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措施来挽救学生,将沉迷于网吧的学生拉回来,让他们的心回到课堂。那么,怎么“拉”呢?也许从南平实验小学陈继雄老师的教育案例中,我们能找到借鉴的方法。
“陈老师,救救我们家小雨吧!”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以哀求的声音向陈继雄老师说道。
“老人家,怎么回事?您慢慢说。”陈老师搀扶老人坐下。
“我孙子叫小雨,他妈妈去世得早,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所以小雨一直跟着我。最近一段时间,这孩子迷上了网络,整天泡在网吧打游戏,我也说过他,老师也一直教育他,但都没有用,这孩子还是不停地旷课、逃课,甚至偷家里的手机和钱去上网,连着好几天都不回家,你说这可怎么办好啊?”说到伤心处,老人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老人家,您别着急,您孙子是在我们学校吗?”
“没有,他在另一所小学,我听说您对教育网瘾的学生比较有经验,所以想转到你们班里。老师,您就救救我孙子吧,不然他就完了!”说着,老人又激动地站了起来。
“好,您放心,我会尽量帮您的。这样吧,我去学校反映一下小雨的情况,尽快把小雨转过来,好吗?”
“那可太谢谢您了,陈老师!”
之后,通过陈老师的努力,小雨转到了他所在的班级。而在小雨来班级之前,陈老师和全班同学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讥讽和嘲笑小雨;同学要主动接近他,多关心和爱护他,让小雨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所以,当小雨来到班里后,大家都对他非常关心、照顾,有不会做的作业,同学主动上前教他,下课后,拉他一起玩耍。与此同时,陈老师也经常找小雨拉家常、聊天,询问他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下,小雨渐渐抬起了头,他基本上没再逃过课,常常和同学在一起写作业,聊天,去网吧的次数明显少了。
而在学校给予小雨关心照顾之时,陈老师也没有放弃家庭对他的教育。他告诉小雨的爷爷,要想戒除孩子的网瘾,不能下猛药,要给孩子以信任和尊重。因此,当小雨有时提出上网打游戏的要求时,爷爷都很痛快地答应了,但要小雨先完成作业,并保证“在规定的1个小时或2个小时内回家,男子汉说话算话”。重理讲情的家庭教育如春雨般滋润着小雨的心田,而小雨也很遵守诺言,每次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家,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在家庭与学校密切联合的帮助下,小雨对于网络的依赖感越来越小,只是偶尔去网吧玩一玩,而且时间都很短。就在这时,陈老师发现了小雨身上的闪光点——爱画画,而且画得非常不错。于是,身为美术老师的陈老师邀请小雨到自己家中看画,向他讲解美术常识,并请小雨对老师画作提出鉴赏意见。
在老师鼓励和赞许的目光中,小雨说:“原来,我也是有长处的啊!”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你喜欢可以经常到老师这里画画、欣赏画,怎么样?”
“真的吗?我愿意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治,小雨完全安心于学习了,不再沉迷于网吧。他还对陈老师说,自己将来考大学要报考计算机专业,说“电脑游戏曾经害苦了我,以后我要认真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要真真正正地学会正确运用网络。”
案例解析
旷课、逃学,偷手机、偷钱,只为了到网吧玩游戏,小雨对网络的痴迷确实不轻!为了挽救沉迷于网络的小雨,年近七旬的爷爷为他东奔西跑,找到了陈继雄老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学生更是老师的责任。因此陈老师毅然说服学校,将小雨转到了自己班里。
在以前的学校,小雨因为痴迷网络受到过老师的训斥、遭受过同学异样的眼光,所以这就造成了他更加远离学校,躲到网络这个谁都看不见的虚拟世界。在网上,他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且没有人管他、嘲笑他,自由自在地畅游在网络世界里。正是基于这个认识,陈老师在小雨来班里之前,就和全班同学商量好了,多给予小雨关心和爱护,用爱心去融化他那颗冰冷的心,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作为班集体一员的快乐。
当小雨来到新的班级后,立刻体验到了与以前学校不同的氛围,这里的老师亲切、温和,经常跟他拉家常、聊天,同学也都主动接近、帮助他,这让小雨戒备的心理渐渐放松,逐渐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再加上爷爷对他的信任,小雨上网的次数逐渐减少。而最终让他彻底远离网络的,是陈老师让他发现了自己也有独特的一面——画画。小雨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不再旷课、逃学,重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将来还要报考计算机专业。
小雨从痴迷于网络到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这个变化让我们感到欣喜。而在学校里还有更多像小雨一样的学生网迷,对此,我们教师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地、积极地寻找各种措施来挽救这些迷失于网络中的学生。
教育延伸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青少年学生沉迷其中,对其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如此迷恋网络呢?
1.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原因
学生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网络则可以填补这项空白,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方式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宣泄了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也满足了交友的心理需要。
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增强,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具有极端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为了表现得更为“深沉”而将更多的兴奋和愤怒隐藏于内心深处,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挥洒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愤怒,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另外,学生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通畅,而网络却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强烈的好奇心。
2.学校原因(www.xing528.com)
升学、竞赛等都令学生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这些压力极大地束缚了他们自由天性的发展。他们需要缓解和释放,但是社会、家长、学校的高要求使他们平时不敢也没有机会有所表达,所以,只好借助网络尽情释放心理压力。
虽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各种宣传和认识并不到位。在教育活动中,青少年仍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他们实际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在教育活动中,他们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消失了,他们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个“知识的容器”。他们在受教育中难以体验到青少年本身的生活乐趣,每天除了书本,就是作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就谈不上兴趣和爱好。而网络这一新奇有趣的新事物乘虚而入,轻易地占据了学生心理上的这块真空地带。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是,这门课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一些入门的知识。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陈旧、内容枯燥、设备落后、更新缓慢。学校没能将微机室建设成学生浏览信息、搜集资料、开阔视野、师生交流的强有力的阵地。学生在学校信息教育课上享受不到在家里或者网吧里上网的乐趣。
3.家庭影响
现在有许多家庭都已经有了互联网,父母整天沉溺在网络之中,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问不闻,孩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亲情、缺少沟通,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那样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交友、玩游戏……
还有的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整天忙于工作,四处奔波自顾不暇;有的家长则是对家庭教育理解偏差,或者水平不够,他们认为平时孩子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了,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这样,长期的家庭亲情交流、沟通的缺失,终于将学生推向网络的深渊,他们认为网络、网友比自己的父母更亲近,逐步形成了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还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出现“网络问题孩子”,因为有网络知识的父母更容易跟孩子沟通,也能够辅导孩子健康上网。
4.社会影响
目前,国际打击网络不良资讯的协作体制很不健全,打击网络不良资讯难度大,具有滞后性,造成网络不良资讯在网上泛滥成灾。加之学校周围有一些网吧黑心老板,只顾赚钱不顾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设下连环套,诱惑学生上网,造成了学生对网络的痴迷。
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原因却是造成其痴迷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网络上没有众多的不良资讯,没有网络游戏,学生即便是上网也是良性的,不会成瘾,更不会痴迷到几天几夜不回家的地步。
总之,网络成瘾对学生有很大的危害,很多学生因为上网成瘾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道路。有的深陷网络,欲罢不能;有的性格变异,甚至打骂父母;有的休学辍学,沉沦虚拟世界,甚至犯罪。深度上瘾的学生大多两眼呆滞、脊背弯曲、四肢干瘦,基本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异常敏感暴躁,稍受刺激便大哭大闹、寻死觅活,甚至自残身体。这些学生上网成瘾后,作息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视力受损,各项生理机能受到极大影响。
对于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调整策略
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并不像传统上的药物成瘾是生理上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采用严格控制的办法来限制学生上网,而应该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心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
1.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学生交流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电脑,但懂电脑的家长却很少,有些家长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更别说是上网了。因此家长要想对学生上网进行有效监督,首先自己必须懂电脑。
老师要告诉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浏览的主要网站,多关心他们在网上究竟做了些什么,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帮助自己学习,要谨慎上网、拒绝色情、少玩网络游戏,以避免沉迷于网络。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网络的引路人,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千万不要“谈网色变”,更不要当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时便大声训斥。
2.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求知途径。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控能力。如学校可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竞赛活动,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有意识地使学生的视线和精力投入到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被网络锁定。
3.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
老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通过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觉得不便开口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使学生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以及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4.建立校园网,充分利用校园绿色网络
学校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是非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学校的机房要定时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一定上网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网络、利用网络资源。同时,还要对学校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监控,要让他们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这道天然的屏障。要在学生刚接触网络或在对网络尚未成瘾的时候就进行网络防范教育,要用生活的事实告诉学生:沉迷于网络对自我的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他们的个性、价值观、情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多做“服务”和“引导”,而不是一味“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其心理的健康为中心。指导学生正确认清网络和现实的区别,能自我管理,积极塑造健康的人格,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却不沉迷于网络。
5.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与自制力
首先应让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外部支持。
如果学生特别想上网,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找本书看,参加一些自己热爱的活动。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可逐步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上网时,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避免上黄色网站。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联合监督学生。
上网之前要让学生有目标,比如,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上网究竟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还要限定上网时间,看一看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时间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估计要用40分钟,那么把小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看进展到哪里。这样长时间下来,学生就能有效控制上网时间了。
尽管网络对学生存在一定的危害,但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谈网色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正以迅猛的势头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望网生畏,恐惧新技术那才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最大的危险。因此,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从心理上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使网络变害为利,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有利“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