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爱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对自私自利学生的心理调整

用爱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对自私自利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案例苏州市浒墅关中学的陈伟华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自私自利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心中缺乏对他人的爱。如今,像小昌这样有自私自利心理的学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自私自利”心理在言行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爱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对自私自利学生的心理调整

独生子女已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占了绝大部分。这种家庭模式使不少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他们凡事都只想自己,不喜欢帮助他人,缺乏感恩之心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这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走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缺陷,特别是成绩优秀、家境优越的学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

面对将来,学生必须从现在起培养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被社会所接纳。面对学生日渐膨胀的自私欲,教师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以消除他们这种不良心理,若放任自流,必将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经典案例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的陈伟华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自私自利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心中缺乏对他人的爱。对于这类学生,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充满爱的氛围来感染他们,使其在爱的熏陶下,学会关爱他人。

小昌是陈老师班上有名的淘气包,而且非常自私,常因为一些小事,无中生有,制造事端。有一天值日打扫卫生,小昌打扫完自己那一排后便把笤帚一扔就要跑出去,组长小宁上前告诉他值日还没完成,让他和大家一起打扫完再玩,他却把眼一瞪,说:“我只负责这一排,其他的地方我不管。”

“但你是小组中的一员,就必须要打扫完。”小宁也不示弱。

“我就不,你能怎么样?”

小宁上前去抓他,小昌挥拳相向,结果两人打了起来。

还有一次,一向生龙活虎的小昌生病住院了,陈老师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发烧住院了。休息了两天后,小昌又来上学了。

“小昌,病好啦?”陈老师关切地问道。

“是啊,好了。”小昌点头。

陈老师以为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所以叮嘱了几句也就过去了。谁知一周之后,班上接二连三地有学生出现了水痘病例。这是怎么回事呢?别的班都没有出现水痘,这些学生也没有和水痘患者接触过,怎么都得了水痘呢?陈老师感到很疑惑,肯定是班上有人生了水痘没有隔离,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传染。细想一下,最近只有小昌发过烧,难道是他传染的?于是,陈老师把小昌找来问道:“小昌,告诉老师,你上次到底生了什么病?”

“感冒发烧。”

“真的是感冒发烧?你没有撒谎吗?”陈老师盯着小昌的眼睛询问。

“我……”看到老师怀疑的眼神,小昌心虚了,他低下了头。

“告诉老师到底是什么病?”

“我妈说不能说的。”

“是不是水痘?”

“我妈说已经好了。”

“到底是不是?”

“我妈说已经好了!”这时小昌有些急了。

“能让老师看一看吗?”他点了点头。一拉开衣服,后背上露出了许多疤痕,陈老师一惊,因为这确实是水痘疤痕。

“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我妈说老师知道了会不让我上学的,会影响我学习。”小昌怯生生地说道。

唉,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却把病源传染给了大家。陈老师不由得感慨小昌的自私行为。

“你知道现在很多同学因为你而患上了水痘吗?”

“知道。”小昌轻轻点了点头。

“那这是不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呢?”

小昌没吭声。

“水痘的传染性非常强。你只考虑自己的学习,却不考虑更多的人被传染后而影响学习,你知不知道这是很自私的行为?”陈老师引导着问。

“老师,我错了。”小昌低着头说道。

看到小昌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陈老师又联系他平常的一些自私行为,如打扫卫生的事情,告诉他要把眼光放远,心胸开阔,多为他人着想,处处以集体为重,不要太自私,让小昌认识到只有“我爱人人”,才会“人人爱我”。

之后,陈老师又与小昌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让家长明白:家长担负着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必须提升自己,给子女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以养成子女诚实、开朗、团结协作、亲切友好的优良品质

为了增加小昌与其他同学、教师交流的机会,扩大他的交际面,增长见识,拓宽心胸,陈老师还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来帮助小昌消除自私心理。如拔河比赛中小昌与同学并肩作战,主题班会上与大家自由畅谈,课外活动中与同学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小昌很快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经过家长、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小昌的心胸变得越来越开阔,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了。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在彼此友好、谦和的交往中,小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增强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灵,拥有了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

案例解析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那么简单,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这些自私的学生,说教式的教育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该在有针对性教育的同时,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当发现小昌的自私行为后,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这样让小昌口服心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由于小昌的自私行为完全受其家长影响,陈老师又与其父母进行了深入交谈,让他们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为小昌营造一个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最后,陈老师还在班里举行各种活动,让小昌学会与他人合作,使其明白并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一个人完成,只有齐心协力,拥有合作意识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如今,像小昌这样有自私自利心理的学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自私自利”心理在言行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有一名数学特长生,在市级的多次数学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他从不愿帮助别人。他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找他谈心。在交谈时,这名学生向老师讲道:“他们都太笨了,那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教他们是白白浪费我的时间,我才不教他们呢。”听了他的话,这名老师当时并没有表态,而是在放学后交给他一张小纸条,上面有几个让他回答的问题:

1.你平时参加数学培训班,轮到你值日是谁帮你做的?

2.上次你考试时没带橡皮,是谁递给你的?

3.你上次生病,是谁带着水果、笔记去看你的?

……

一连几天,这名学生都没来找老师,老师也没找他,但一段时间后,老师却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老师,你没批评我,可我知道我错了,我也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你相信我,我会改的。”在这之后,这位老师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同学围着他,听他讲数学题。(www.xing528.com)

这名老师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使他明白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同时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周围人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让他学会感激。一个人学会了感激,自然也就愿意帮助他人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当老师发现学生有自私自利的行为时,应该对学生采取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平等对待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了解做人的基本准则,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延伸

自私自利是学生人格中不成熟、不健全的表现。这一类型的学生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前提。据一些调查显示,当今社会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私心理。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常常有以下几个不健康的行为表现:

1.性格孤僻、冲动,易产生逆反心理

自私的学生往往一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就发脾气或破坏性地扔东西;一旦产生差异情绪就无法抑制,直到不计后果地发泄完毕。他们只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却没有勇气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

2.感情麻木,缺少群体适应力和竞争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调控,没有主动与别人求得沟通的要求,思维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驰骋,即使是对直系亲属也缺乏热情。在集体生活中无所适从,竞争力差,缺乏生存本领。

3.做事偏激,容易走极端

自私使学生做事时缺乏周密的考虑,一旦造成不良结果又后悔不迭,进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4.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压力

自私的学生往往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他们在心理或思想上的反应是迅速的,看到别人能做到的,他们会很不服气,但是操作上却往往弄巧成拙;他们往往很爱面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用消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重复犯同样一种错误;遇到老师批评后不敢反驳,但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悄悄地损坏公物;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容易走极端,经不起意外的挫折和打击,易产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残等念头。

那么,学生的自私自利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地围绕自我出发,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以,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形成自私的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吃好的,穿好的,玩高档玩具,家中一切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予以满足。而这也正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就这样,孩子常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3.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生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社会上一些人“私”字当头、处处贪小便宜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自私的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使其产生自私的心理。

4.家长的让步

家长让步也是学生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家长的这种让步也很容易滋生学生的自私心理。

5.学校过于看重成绩

在德育和智育面前,一些老师往往更重视分数,只要成绩考得好,就是好学生,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老师的溺爱滋长了他们的“骄、娇”二气,造就了他们自私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他们不但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更谈不上能主动地加以调整和改进。

这些自私自利的孩子常常被“爱的海洋”所吞没,只要是自己要求的,不论别人是否愿意,是否可能,都应当得到满足。这种观念又不断地转变为现实,就逐渐造就了他们只有别人服从自己,而自己从不服从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而无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习惯和性格。

调整策略

为了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对策,调整这些自私自利学生的不良心理,把他们从自私自利中解救出来。

1.以身作则,树立无私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这个物欲私利极度膨胀的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使自己在人格上正直起来,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无私的人,用老师的无私感动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更容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并凭借爱心培养出其他优秀的品质。爱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爱心是与谦虚、礼貌、热忱、豁达、宽容等优秀品质结伴而存在的。对自私的学生,我们可以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参观敬老院、为父母洗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关爱他人、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等观念。只有学生学会了爱父母、爱他人之后,才能去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3.引导学生积极热情地对待、帮助他人

在平时,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情感联络,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懂得做人要热情地关注、帮助他人。

4.对优秀生要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

优秀生一直是教师的宠儿,部分教师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即使这些优秀生有了缺点也怕公开批评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因而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教师的这种态度,很容易让优秀生自我膨胀,产生过强的自我优越感,觉得自己了不起,做错事也不要紧,进而看不起任何人,而轻视别人历来是自私滋长的沃土。

教师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既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又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教育,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

5.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合作恰好是治疗自私的灵丹妙药。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可以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在班级日常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合作能很好地克服学生自私的缺点,能极大地发挥个体潜能和群体合力,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通过自我调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6.多与大方学生交往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很重要,那么同龄人的模仿就会更加实在。学生下意识地会向同龄人学习,因此教师要让自私的学生多与大方的学生交往,让同龄人给他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的优秀生,要让他们与后进生互帮互助,让优秀生不断向后进生传播知识,同时让后进生教优秀生如何奉献、无私。同学之间很容易增进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会让优秀生了解到其实后进生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也应该向后进生学习,进而不再轻视后进生,愿意帮助他们,自私心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

7.加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除了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家长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施加正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表率,以身作则,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经常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考好了就奖多少钱等方法不可取。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应该的,不能用报酬来做等价交换。家长平时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些著名的、浅显易懂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如“孔融三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故事来感化、教育孩子,使孩子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父母。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样才可能远离自私,拥有健康的人生。

作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私这一现象,通过自身人格的健全和修正策略的得当,并努力寻求家长的配合,多方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博爱氛围,以此来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消除自私心理,学会关爱周围的人,从而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充满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