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学生的任性,可能很多教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迁就、溺爱,甚至是纵容,使他们养成了任性的毛病,动不动就发火、吵闹,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无理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老师的管教,有时还顶嘴;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老师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可以说“任性”已成为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种学生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将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更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任性问题,用关爱来代替溺爱。
经典案例
“任性”说白了就是不讲理,每个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感到头疼,常常不知所措。张家港市泗港小学的何凤老师在转化任性学生心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很值得我们各位老师借鉴。那么,她是怎么纠正、调整学生的任性行为和心理的呢?
在何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叫小朋的男同学,这个学生长得瘦瘦小小的,看上去也很文静,但却非常任性。有一天中午,他看到同桌的铅笔很好看,就一把抢了过来。
“喂,这是我的铅笔,你干吗抢我的?”同桌立刻反身抢夺自己的铅笔。
“怎么是你的?在我手里就是我的!”小朋抬起脸蛮不讲理地说道。
“你刚才从我手里抢过去的!”同桌急得憋红了脸。
“我不管,反正就是我的。”小朋低头拿笔画起了画。趁小朋认真画画之机,同桌猛地一把又反抢回了铅笔。
小朋一惊,随即脸变得通红,正在同桌得意之际,小朋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还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扔到地上,坐在地上又哭又闹。看到这种状况,有学生急忙跑到办公室告诉了何老师,当何老师来到教室时,看见小朋仍坐在地上哭闹。
“小朋,站起来!”何老师严厉地呵斥。
看到老师威严的表情,小朋心里有点发憷,慢腾腾地站了起来,但仍然哭哭啼啼的。“好了,不要哭了,先帮老师把教具拿过来,一会儿上课好吗?”
听了老师的话,小朋愣了一下,随即停止了哭泣,乖乖地跟老师到办公室拿教具。来到办公室,何老师拿出上节课的小测验,温和地说道:“看,你的测验成绩很不错,进步非常大,这说明你是个聪明的好学生!”
听到老师的夸奖,小朋高兴地咧嘴笑了,何老师趁机教育道:“既然是好学生,是不是应该有好学生的样子呢?”
“嗯!”小朋点了点头。
“那么,你刚才拿同桌的铅笔对不对呢?”
“不对。”小朋低下了头。
“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老师,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坐在地上哭闹,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小学生就应该有小学生的样子。坐在地上哭闹只有三岁小孩才会做,知道吗?”
“知道。老师,我以后再也不那样了!”
“好,老师相信你!咱们去上课吧!”何老师笑着抚了抚小朋的头。听了老师的话,小朋欢快地拿起教具与老师走向教室。
但何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对小朋的教育。她知道小朋如此任性肯定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因此特意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何老师了解到,小朋从小体弱多病,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所以他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由于老人非常疼爱孩子,无论有什么要求,爷爷奶奶都尽量满足,这就让小朋从小养成了任性的毛病,稍不满意,就大哭大闹,搞得家里常常不得安宁。上小学后,小朋和父母生活在了一起,父母觉得对他有所亏欠,所以也对小朋很娇惯,零花钱每天都有,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对他百依百顺。
至此,何老师明白了小朋任性的原因,那就是家长对他过于溺爱。根据这种情况,何老师与小朋的父母,一起制定了下面的方法对小朋进行心理调整:
1.家长端正教育思想,不能因疼爱孩子就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一定要把握好度。无理的要求坚决不能妥协,让小朋明白哭闹不是达到愿望的法宝。
2.教育小朋认识任性的危害,用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3.和小朋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可以给小朋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如果小朋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
4.进行劳动治娇,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小朋坚持完成;定时完成学习任务。
5.给小朋创造自控的情境,让他自己确立目标,并自我评价、自我奖励,从内心感受到自立和自制的成长喜悦。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小朋的任性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控制,不再动不动就哭闹,也很少再向家长提出无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懂事,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案例解析
小朋抢同学的铅笔并据为己有,当铅笔被同学拿走后,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闹,想以此要挟同学,从而得到铅笔,这是典型的任性行为。显然,小朋已经习惯于用这种哭闹的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面对小朋的哭闹,何老师并没有发火,也没训斥。因为她明白,如果当众斥责小朋的行为,会让小朋很没面子,甚至逼急了他会闹得更凶,场面更加难以收拾。所以,何老师第一步就是先止住小朋的哭闹并命令他站起来。毕竟是小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再加上自己并不占理,小朋慢腾腾地站了起来,但仍在哭泣。此时,让小朋意外的是,何老师并没有训斥他,而是让他帮忙到办公室拿教具。学生都有喜欢帮老师做事的心理,所以他很快从刚才的事件中摆脱出来,高兴地去帮老师拿教具。
何老师的这一方法叫做转移注意力法。任性学生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就会被新的事件吸引,快速地从当前的事件中摆脱出来,投入到新的事件中去,情绪就会得到控制。这招还真奏效,小朋欢快地跟着老师来到了办公室。在这一过程中,小朋的情绪已经得到转移,因此,何老师趁机对小朋进行了说服教育,效果也非常好,小朋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如果教育到此为止,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小朋的任性心理的。因为一个学生的任性是在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造成的。鉴于此,何老师决定家访,以了解小朋任性的原因。
通过家访何老师了解到,小朋之所以非常任性,完全在于他的家庭教育不当——家长过于溺爱。找到了根源,何老师与小朋的家长共同制定了一项调整小朋任性心理的长期方案。
经过家长和老师联合对小朋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监督,小朋变得越来越懂事,不再像以前那样蛮不讲理,哭哭闹闹,同学和老师也越来越喜欢他。(www.xing528.com)
其实,像小朋这样的情况现在是屡见不鲜的。听不进家长、老师的话,又和同学搞不好关系,任性得让人无法接受,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父母过度纵容和溺爱。这种任性的心理会阻碍学生人格的完善,长此以往,学生会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但在矫正调整时,教师千万不要发火,不能斥责学生,应像何老师那样通过寻找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用关爱代替溺爱,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约束,锻炼其心理自控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任性学生的心理隐患。
教育延伸
虽然任性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通病,但就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任性并不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学生的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过于溺爱、迁就
有些学生之所以任性,完全是因为家长过于溺爱、迁就造成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小的时候,对于其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于是就迁就他。长期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要求什么就必须得到,如果不能满足,就又哭又闹。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长期迁就的结果。
2.家长过度严厉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以训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训,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以执拗来抵抗粗暴,发泄不满。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任性,更加反叛。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在无奈之下,对孩子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其任性心理的形成;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就产生了任性对抗心理。
3.模仿家长或亲友
在家庭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看到任性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于是就会模仿,学着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就为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效仿作用,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4.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迁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过程里,如不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易形成任性心理。
学生的任性不是天生的,有其成长过程方面的原因,从幼儿到儿童有一个自我中心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还不会真正理解别人,如果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不当,往往会造成孩子的任性心理。
毫无疑问,任性是一种不良品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乱发脾气、无理取闹,会使学生的学业经常处于波动之中;过于自负,不尊重别人,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小时候缺少伙伴,长大了更不善于融入社会;情绪波动性大,频繁爆发激动情绪,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障碍。
当我们发现学生有任性行为时,一定要引起重视,深入分析学生任性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消除其心理隐患。
调整策略
家长的溺爱造成了学生的任性行为,而学生的任性往往表现在学校、班级内。那么,老师该怎样调整任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1.引导调整法
教师可以从学生任性的指向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引导的心理因素,即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从而调整学生的任性心理。这样做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把其任性的弱点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2.激将调整法
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特别不喜欢别人说自己不行。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当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诱发学生的“我就会”“我就行”的情绪,促使他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3.鼓励、夸奖调整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可以利用他们曾经受到表扬的往事或他喜欢听的话,肯定他们的优点,巧妙地将这些事和他们的任性行为作比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在哪里,利用学生的上进心理或自尊心理去发现并纠正其任性行为。
4.冷处理调整法
当学生产生任性行为,如哭闹、撒泼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冷处理法,即不去理睬他的哭闹行为。当他感到利用哭闹等“武器”已经失灵时,就会自然停止哭闹。这时教师再以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就会收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使用这种方法调整的时候,最好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老师和家长同时进行效果才会更好。
5.榜样调整法
当学生出现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用电视、图书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展示给他看或讲给他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这主要是利用学生好模仿的心理使其控制任性行为。
6.预防调整法
学生的任性表现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密切观察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表现出任性行为。在掌握了学生任性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后,当他们的任性行为可能出现时,事先给学生“约法三章”,以此避免其任性行为的发作。
这种方法要长时间坚持,当学生形成习惯后,就会自觉地在心理上控制任性哭闹的想法,从而纠正自己的任性行为。
7.委托调整法
学生都喜欢帮老师做事,以此表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并且对这些活动本身感到有趣。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当学生发生任性行为时,委托他去完成某项新的力所能及而又使他感到重要而有趣的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受信任,产生满足感,又可以克制任性情绪。
学生有任性行为,教师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在教育、调整时,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引导,凭自己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学生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对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妥协。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学生确切地感到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这样,学生那种“我独占”“我不愿”“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逐渐消失。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不但要播下知识的种子,更要播下育人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净化其心灵,督促其上进,让学生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自觉修正任性心理及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