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尊”心理,是指目前普遍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于协作、不善解人意、不尊重他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等。这样的学生多为在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
这种极度自我的心理,尽管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颇为不利,但教师不能采取强硬措施,直接斥责学生在此心理驱使下做出的异常行为,而应该联合家长,制定适宜的心理调整策略,一步步地把他们从“小皇帝”“小公主”的宝座上扶下来。
经典案例
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的马宁老师,是一位模范班主任。在马老师班级里,有位叫小强的男生。小强的整体素质比较好,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总能凭借自己的天赋较为容易地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也颇得老师的喜爱,经常受到表扬。
然而,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让大家对小强的态度大为改变。
一天,马老师叫小强进行板演。在回座位时,小强无意中把一位同学的文具盒从桌角上碰了下来,里面的文具撒了一地。
文具盒的主人佳宜要求小强道歉,并且马上捡起来。本来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小强强硬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你自己捡。”
“虽然不是你故意碰的,却是你通过时碰掉的。如果不是你,它不可能掉下去。所以,你必须捡。”
“我不捡就是不捡。”
“我就要你捡。”
就这样,小强不仅拒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坚持不给佳宜捡文具。双方不顾此时正在上课而僵持起来……
马老师一看,急忙走过来劝解。事情最终以马老师把佳宜的文具捡起来而结束,但小强却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是故意的,凭什么让我道歉,让我捡?”
还有一次,班长开班会讨论如何办好元旦庆祝晚会。班长说:“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只见小强“嚯”地站起来说:“我有个好主意。”然后滔滔不绝地说表演小品更能活跃气氛,让大家玩得开心。
小强刚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反驳:“马上就要考试了,我们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彩排啊?还是唱歌好了。”
“不行!唱歌太简单了,大家高兴不起来。还是小品好!”小强说。
“我个人还是认为唱歌好。”佳宜说,“但是如果其他同学认为小品好,我也就听从大家的意见了。班长,举手表决吧!”
“不行!根本就用不着表决。就按我说的,否则我就不参加了。”此时的小强已经很不耐烦了。
“这是讨论会,怎么能不讨论就作决定呢?我看还是让其他同学说说吧!”班长说。
“讨论来讨论去,还不就那样!我说不用讨论就不用讨论了。班长,你就采纳我的意见吧!”
这时,有同学站起来说:“小强,你太霸道了。晚会是大家的事情,你凭什么不让我们决定啊?”
“我说不让就不让!你能怎么样?”小强的脸憋得通红,一副要吵架的样子。
“好了!我们总不能因为这个吵架吧!我们在晚会上设置小品这个环节!”班长说。
班长的话刚说完,小强就得意洋洋地冲着和自己争论的那两位同学做鬼脸,一副大获全胜的样子。
而其他同学见此,都露出厌恶的表情。
渐渐地,班级里愿意与小强说话的同学越来越少了,甚至只要看到小强,大家就自动扭过头去。而小强自己也感觉到了同学们的反感,但是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日渐下滑。
看到小强这样子,马老师也奇怪,便开始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刚开始,马老师以为,小强宁“死”不承认错误,处处争强好胜,是要面子、不服输的表现,后来才意识到这是小强“唯我独尊”的异常心理在作怪。
纵观小强多次被同学告状的表现,无不体现着他“唯我独尊”的心理。平时,小强只许同学对他一个人好,不允许好朋友结交新朋友;对普通同学不够尊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好冲动,受不得半点委屈;班会上,喜欢打断他人的发言,却不允许他人违背自己的意愿。
找到“病症”后,最要紧的就是追根溯源,杀死致病的细菌。马老师决定对小强进行一次家访,弄清楚引发小强这种心理的具体原因。
通过家访,马老师了解到小强家四代单传,小强是家里唯一的宝贝儿子。家长对他格外溺爱,对于小强提出的要求,从来没有反驳过。时间一长,小强就认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是天经地义的,认为别人为自己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治疗疾病的最好办法是对症下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当然也是从患病根源治起。小强之所以有唯我独尊的异常心理,病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上。马老师决定和小强的父母好好沟通一下,让他们清楚小强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和不良行为,并且能够配合自己,帮助小强调整好心理。
马老师说:“我们都知道小强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却做得不够好,甚至遭到其他同学的集体抵制。作为老师,我希望他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可是,想让孩子丢掉坏毛病,不再唯我独尊,不能只靠我在学校的管理,还希望你们做父母的多多配合!”
“我们明白。其实我们也知道小强太自我了,可是,如果我们不顺着他的意思走,他就大哭大闹、发脾气。你看,我们家就他一个孩子,怎么舍得让他受委屈呢?”小强的父母说。
“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痛快而毁了他的一生啊!”
“对!马老师,您说得有道理。那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我们双方应该进行合作。首先,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即小强要想成才,就必须先学会做人。我在学校严格要求小强,你们在家里也不能放松,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听小强倾诉,与他交心,站在小强的立场上尽量理解他、尊重他,同时不仅要肯定他的优点,更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建议。”
“好的!马老师,我们一定积极参与改变小强的活动,配合您的工作。”
在学校里,马老师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方案,分三个阶段对小强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阶段:思想上的调整
(1)马老师结合小强的行为以及事后其他同学的反应,与小强一起分析“唯我独尊”心理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小强懂得: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平等互利、互相协调的,而不能总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否则只会让人认为你刁蛮任性、不可理喻,不愿意与你交往。这样,即便表面上你占了上风,实际上却是给自己设置了障碍,阻碍了你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使大家对你敬而远之。
(2)鼓励小强多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然后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马老师则把小强帮助其他同学的事,以及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记录在班级的好人好事簿上,并且不时地拿出来叫小强看看同学们对他评价的改变。
(3)马老师还经常引导小强读一些为人处世的书籍,并且与他交流读书心得,启发他自己总结出为人处世的原则。
第二阶段:思维上进行调整
(1)马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小强,任何事情都应该学会多角度思考。这样心情才能开朗顺畅,而不会因他人不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就动不动发脾气。
(2)马老师告诉小强要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尤其在与同学交往中遇到麻烦、发生争执时。出现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不是发泄心中的不满,而是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想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怎么做,怎么想。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郁闷、不满压制下去,另寻妥善的解决方法。
(3)学会倾听。在集体活动中,马老师要求小强学会做忠诚的听众,允许别人发言。有不同意见,要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力求发挥集体的力量,而不能强迫他人遵从自己的意志。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
(1)马老师教育小强要学会反思,力求在自觉的反思中不断剖析自我,从而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马老师建议小强每天通过日记、作文、随笔,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隔段时间拿出来进行小结。
(2)在批阅小强的周记时,马老师经常专门写上一些改写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送给他,给予他激励与希望。比如,马老师曾经写过:“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小强的胸怀!”“小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关键的是,小强要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www.xing528.com)
经过三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小强逐步消除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再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并能慢慢地融入到同学中去,在班集体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案例解析
在哲学上,有一种“唯我论”,即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的表象或者为“我”的意志所创造,除了“我”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具体表现在心理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唯我独尊”。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为在家里,他们是中心,长辈处处夸奖他们,听从他们,唯他们是从。于是,他们就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最优秀的,事事都比别人强,处处都应该占上风,时时都应该依从自己的意愿。
马宁老师认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有自我意识是正常的,但是万事都有个尺度。一旦超出尺度,出现恶性膨胀,性质就变了。学生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的夸奖是应该的。他可以在学习上保持一定的自信,但是,如果因此而妄自尊大,不理会他人的意见,处处端架子,就说明心理有问题了。这就是‘唯我独尊’的心理。”
通过查阅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马老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有“唯我独尊”的异常心理,多与家庭教育有关。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学生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不是进学校才有的,而是多与其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有关。”
在知悉小强的心理问题根源后,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与小强的父母沟通,与他们一起想办法消除小强的不良心理。同时,马老师认为:“消除学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强权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辅导方案,温和地改变他们。”
结合小强的问题,马老师设计了三个阶段的辅导方案,从思想、思维上调节小强的不良心理,并且为了使自己的辅导见成效,他不断地与小强谈心交流,让小强见到自己的进步,以达到巩固持续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对症下药去治疗,而不能靠教师的权力强硬地解决。”马老师说。
对于独生子女常见的“唯我独尊”心理问题,教师不要企图通过强制手段把这些父母心中的“小皇帝”与“小公主”拉下马来,而应该铺好台阶,把他们温柔地扶下马来。
教育延伸
“唯我独尊”心理是随着当代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度提升、恶性膨胀发展而来的,多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在现实中导致学生过于自我、唯我独尊的诱因究竟有哪些呢?
1.父母的万千宠爱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人称“小皇帝”“小公主”。这是时下人们对独生子女的生存现状做的经典概括。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太阳不敢给月亮,要月亮不敢摘星星。再加之“自己的孩子全身都是宝”,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眼睛盯在孩子的长处上,而忽略他们的缺点,甚至把他们的胡闹、耍赖、闹情绪当做可爱称赞。就这样,一些学生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异常心理。
2.家长的“畸形”教育方式
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尤其是严、慈两极分化式的教育,更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心理发展畸形。比如当孩子犯错后,父亲对他不是一顿谩骂,就是暴打,而母亲则“慈爱”地在一旁袒护,祖父母更是溺爱有加,疏于批评或不准批评,结果导致孩子性格畸形。
3.父母只认成绩
有些家长唯成绩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有缺点都无所谓。这种观念使他们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中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结果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思想道德、为人处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在家长这种观念的庇护下,患有“唯我独尊”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学校里,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从来不会为别人着想,甚至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与同学之间有矛盾、意见不同时,不懂得谦让、宽容,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对集体活动、班级工作,或是漠不关心,或是强迫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种心理会使他们遭到排斥,会觉得集体越来越缺乏温暖,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长期下去,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如下危害:
1.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唯我独尊”心理越强烈的学生,受到挫折、遭到排斥的可能性就越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就会因集体的抵制而无所适从,或者变本加厉地产生报复情绪,从而失去了生存空间,最后导致只能把自己终日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2.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
学习是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古人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可是,有“唯我独尊”心理倾向的学生“推崇”的是孤军奋战、堵塞视听,这样自然会在学习中钻牛角尖,甚至误入歧途。
3.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如果一味地唯我独尊、不听他人的意见,势必造成自身的孤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被这样的情绪驱动,学生自然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破坏已有的人际关系。
可见,“唯我独尊”心理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那些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扶着他们走下“小皇帝”“小公主”的宝座。
调整策略
学生的“唯我独尊”心理虽然根源多在家庭教育上,需要众多家长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但是作为担负育人重任的教师,同样需要为消除学生这一不良心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让学生认清自我价值,摆正位置
自我价值是自然之我与社会之我的统一和集中的体现。这类学生在认识自我时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自我扩张,一是自我萎缩。前者扩张到一定程度就是唯我独尊,而后者则是妄自菲薄。这两种自我认识都是不对的,都会危害身心健康。在自我认识上,应该力求有自知之明:重视个人作用、个人努力,但同时也强调合作。这样,自我价值才能充分地得以体现和发挥。
在教育上,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自我教育
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这种自我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人如果不能认清自己,就好比身处茫茫大海里的船,不知自己在什么位置,不知将要驶向何方,这种危险不言自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加强自制教育
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是学生立足学校、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没有自制力或者自制力较差的人,总是喜欢我行我素,会逐步形成自私自利、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容易在竞争中被伙伴抛弃、被社会淘汰。自制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我约束,即便见到别人取得成绩、取得成功,也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坦然处之、宽容相待。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3)开展合作教育
我们虽然一再强调竞争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告诉他们竞争可以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则易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猜疑、妒忌、仇视他人等,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势必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如果教师在这三个方面教育得当,学生就能正确衡量自身价值,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而不会妄自尊大、藐视他人。
2.教学生学会关注他人,逐步淡化自我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从关注他人开始,学习心理换位,处处替人着想。这样,他们就能在无形中淡化自我,改变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
(1)开展亲情教育
有些学生对父母的生日记不准确,但是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的明星的生日。还有些学生因父母没知识、没权势,或者没有能够满足自己所需的金钱而看不起他们。这都说明这些学生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人。如果对自己的亲人都缺乏感情,不愿关注,那么就更无从谈起社会责任感、关爱同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了。
在日常心理辅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感受父母抚养自己的不易,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2)促进友情教育
无论科技如何迅猛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我们都不应该封闭自己。经验表明,有些学生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者行为异常,一部分起因在于他们没能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没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大力进行友情教育。当学生认识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时,就不会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了,会尽量协调好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唯我独尊”的异常心理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3.播种责任意识的种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学生应不断增强自我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把小我融入社会这个大我之中,并深切体会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教师有必要通过责任教育,让学生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当学生明白了自己该做的与不该做的,自然会自我约束,宽容待人。
进入新的世纪,不管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什么能力,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需要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具有非常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人”写起来,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顶天立地却很难。要想让“唯我独尊”的学生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教师必须先改变他们的不良心理,把他们从“小皇帝”“小公主”的宝座上扶下来,让他们走出自我的怪圈。我们只有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才会使他们真正体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