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目标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所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行领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适当模式。既“活”又“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显著标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某种品质或增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乃至为改变个体意识行为倾向而实施的操作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辅导性。相对于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常规学科课程,以及以明确的导向性为特点的思想政治课而言,心理健康活动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辅导性。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所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行领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适当模式。而所谓“教师的协助”,一方面体现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更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既符合自身知、情、意、行特点,又与外界相适应的反应模式,而不是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2)发展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作为一门课程所必备的理念。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本质即通过立足于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基础,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3)体验性。既“活”又“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显著标志。“活”与“动”的最终目的是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而体验是植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文化、社会、自然、教育的整体有机统一的人的“超越经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以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探究、琢磨、体会、感受、感悟,使其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触动其内心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心理的反思和意义的建构。

(4)生活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它是以学生当前的生活状态,包括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等作为课程的资源,并具体地体现在该课程的内容设置中。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考试心理;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和性心理;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等等。这些都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5)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某种品质或增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乃至为改变个体意识行为倾向而实施的操作过程。从教学的内在规律来看,这个过程是一个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行为目标。(www.xing528.com)

(1)认知目标。促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2)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以及应付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从而使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价值观,并能够养成乐观进取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3)行为目标。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发展;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增强学生自助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并依据中小学生的现实状况、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人际交往中去体验、认识、成长、提高与完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分为生活心理教育和学习心理教育。

(1)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关心他人和承担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其适应能力,培养其健全人格,维护其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健全人格的塑造、自我意识教育和情绪教育。

第一,健全人格的塑造。所谓健全的人格是统合的人格,是自我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和统合。“统合”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自我内部的统合,包括自我在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的协调与认同,也包括了自我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协调与统一;其二,是指自我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与认同。这里的“统合”是作为自我这个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聚合方式,它并非一种完全的统一,而是寻求一种多元化的统一。

第二,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表现在认识过程中就是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表现在情感过程就是自尊、自信、自爱;表现在意志过程中就是努力发展身心潜能,提高抗压能力。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第三,情绪教育。情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当不合理情绪出现时,能够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

(2)学习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成为真正的思考者与创造者。学习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