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话的含义和作用
1.会话的含义
会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会话的形式有多种类型,如人际交往的会话、学术交流中的访谈等。在心理咨询中,会话是咨询师和求助者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信息传递。
2.会话的作用
会话是指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一种言语沟通,是一种特定的交流形式。会话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
(1)心理诊断。心理诊断是对求助者体验到的症状或痛苦的一个精练而又有组织的描述。在临床会话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基本材料,并且要对材料进行系统思考和认真分析,弄清楚求助者的问题适不适合咨询、求助者的问题在哪里等,这就是一种初步的诊断。只有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把握咨询对象存在的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心理诊断可以用其他的诊断方法来完成,也可用会话完成,但在诊断工具缺乏的情况下,临床会话不失为一种好的心理诊断方法。
(2)心理测验。实际上,任何形式的心理测验都是临床会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测验情况下,很多情景都是规定的,或者说会话情景的组织性、标准化程度很高。被试需要的是以一定的方式按规定顺序回答问题或做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工作者们早在20世纪初就认可了这种形式的会话。
(3)心理治疗。会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也可以说心理治疗的过程是由一次次的会话组成的,每一个治疗过程都离不开临床会话。临床会话过程中,治疗者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方法、技巧使求助者发生改变,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与医学上的治疗的区别主要在于药物的利用上,心理治疗中基本上是不使用药品的,即使用也是少量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完成,而会话是极好的方式,实际上,会话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就起到“药物”的作用。
(二)会话的前期准备
会话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在会见求助者之前,咨询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突出会话的职业性、有组织性。为此咨询师既要做好客观环境方面的准备,又要做好心理准备。
1.环境准备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临床会话和一般的交谈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的交谈中,环境对于交谈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因此,交谈双方对于场合、地点、周围环境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临床会话与之有着明显不同,其中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因为会话需要一种治疗气氛,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这种气氛的形成。
(1)会话环境。会话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会话环境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求助者并且会带来不同的咨询效果。会话通常是在室内进行,所以房间的大小、色彩、照明、温度等都是需要注意的环境因素。
(2)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空间。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空间主要是指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角度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咨询双方会话时座位间的距离一定要适当,即不能相距太远,也不能太近,一般以一点五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相距太远会使双方产生疏远、冷漠的感觉,相距太近又容易使人感到拘束不安。
②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角度。咨询双方相对坐势也有讲究,一般应以直角侧面相向为好。这样,咨询师和求助者即能保持视线的相互接触,又很容易让双方的目光暂时转移,避免由于直接面向而引起拘束,使双方拥有回避目光的自由。
③两个座位之间一定不能有视线障碍物,而且最好不要有家具之类的东西将两人完全隔开。
2.心理准备
由于心理咨询的历史很短,人们对它似乎还没有完全接受,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或许有人知道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的存在,但他们并不知道其具体的目的、过程、可能性和局限性,不知道咨询时间、会话时间的长短,也不知道在会话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怎么与咨询师约定时间等,所有这些都是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要消除心理咨询的各种阻力,必须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宣传、引导等手段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过程有—个较好的心理准备。
(1)宣传。每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临床心理工作者,应通过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宣传的方式,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方法。同时,让人们明确心理治疗与医学治疗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活动,心理障碍与人们的生理疾病一样不可避免,看心理医生和去医院都应是必要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其相应的机构开设讲座,起码应使自己的服务机构明确自己的工作,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者,应向广大师生宣传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区别等。
(2)引导。求助者与咨询师见面后,并不可以直接进入咨询的实质阶段。为了让求助者的心理抵抗降到最低程度,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咨询师可通过语言关怀来引导其进入最佳治疗状态。
有时前来咨询的求助者并不都是出于自愿的,特别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即使前来寻求帮助也害怕被别人发现,就像做贼似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应向自己服务的对象讲清楚,任何人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任何人都有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这种帮助是你的正常需求,就像你在学校里面需要老师的帮助一样。
3.材料准备
(1)求助者资料准备。咨询师搜集求助者资料,决定是否接受求助者并进行正式的心理咨询。这是咨询工作进行的根本依据。
进行心理咨询,首先必须要了解求助者的个人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具体包括:第一,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第二,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史;第三,求助者的个人健康史;第四,求助者的家族健康史;第五,求助者的个人生活方式;第六,求助者的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看法;第七,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情况;第八,求助者目前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第九,求助者的的自我心理评估;第十,求助者近期的生活遭遇;第十一,求助者的求助的目的与愿望;第十二,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情绪状况、理解能力等;第十三,求助者有无精神症状、自制能力如何;第十四,求助者自身心理问题发生的时间、痛苦程度以及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第十五,求助者心理冲突的性质与强烈程度;第十六,求助者与心理问题相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2)会话记录准备。在咨询过程中,如果有记录的必要,那么在做记录与录音和录像时,咨询师应礼貌地询问求助者是否可以做记录。如果求助者同意的话,那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求助者拒绝,就要立即终止这个讨论。
做记录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①不要让做记录影响了与求助者情感协调的建立;
②要向求助者解释你做记录的目的;
③在记录的过程中,不要掩饰记录内容,以免让求助者把自己对你的不安投射到记录上;
④不要把求助者感到不舒适的东西写到笔记本上;
⑤如果求助者要看你的记录,首先和求助者讨论这一行为,然后可以让求助者浏览记录本。
(三)会话开始的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临床会话而言更是如此。很多人的研究表明,好的开端与好的治疗效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每一个成功的治疗者都十分注意临床会话的开始。好的开端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因此注意下面的一些技能训练十分必要。
1.通过环境建立信任
良好的会话环境可以使求助者形成一种对治疗机构、治疗者本人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产生便是使临床会话有一个好的开端的必要条件。环境准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机构是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首先,要让求助者了解到,咨询机构是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具有一定的手续,有关部门还发放相应的证书和执照,这些信息会使患者对咨询机构产生信任感。
(2)咨询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要让求助者明确,治疗者在从事此工作之前接受过相应的正规训练,使他们感受到咨询师有咨询的能力和经验。如果咨询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和权威也应设法让求助者感觉到,使求助者产生对治疗者的权威感和信任感,而且这本身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3)求助者接触到的环境是严肃的。求助者首次接触到的环境应当是严肃的,即咨询机构的各种设施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使求助者感到这个地方既不神秘又绝非儿戏。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严格的工作方式,使求助者感到,这里确实在进行着科学的咨询、治疗工作。
2.接待与平定情绪
(1)必须设置接待程序。咨询师和求助者初次接触时,应让求助者感受到咨询师的平和、热情,使求助者放松。下面的接待程序可供参考。
①与求助者握手,咨询师进行自我介绍。
②自然地引导求助者坐下。
③询问求助者是否需要茶水或饮料。
④开始会话的小谈,其主题应相对不太敏感,又能使求助者感到放松。如谈一下天气、最近的一些新闻等,以平定双方的情绪。另外,简单介绍一下咨询的过程,使求助者对咨询有了解,重点介绍咨询的保密性。
⑤引导求助者介绍他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工作、家庭基本状况等。
⑥按照会话程序开始会话。
(2)平定情绪的言语。所谓小谈即咨询师为平定求助者情绪而进行的与咨询无关的话题的谈论。求助者因为首次来到咨询中心,首次来到“神秘”的咨询师面前,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时立即开始正式的会话,其效果是不佳的。因此,求助者应准备一些使求助者轻松的话题,比如:
我正等着你呢。
今天下午我的时间是你的。
还可以再说一些引导性的话语:
你怎么知道这里的?
是谁带你过来的?
然后再开始实质性的会话。
3.开始会话的方法
开始会话的初始阶段,因为求助者个人情况的不同,咨询师开始会话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求助者很善于言谈,求治动机迫切,咨询师可以用直接切入的方法,直奔主题;而有的求助者会沉默不语或对咨询师不信任而不愿主动谈出自己的问题,这时就可用其他的方法来间接地、逐渐深入地探究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如可以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求助者绘画、笔迹、梦等的分析及通过让求助者展开自由联想来引出深层话题。
(四)会话过程中的技能
会话的过程就是咨询信息传递的过程,咨询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两种:言语信息传递与非言语信息传递。言语信息传递指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借助共同的语种,透过言语知觉、理解机制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此相关的技术包括倾听技术和影响技术;所谓的非言语信息,就是通过言语和文字以外的一切方式传递的信息。各种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如外貌衣着、神态动作、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空间距离、时间利用等,都传达着大量的信息,非言语信息对言语信息起着辅助、补充、强调和验证的作用,与之有关的咨询技术就是非言语技术。
1.倾听技术
倾听是咨询会话的最基本技术。咨询师主要是运用“听”来开始咨询过程的,细心倾听能使咨询师有效地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及内心世界,从而能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细心倾听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倾听技术主要有:澄清、释义、情感反应和总结。
(1)澄清。澄清是在求助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求助者提出问题的反应。常用的提问语句有:“你的意思是……”或者“你是说……”,然后重复求助者之前的信息。
倾听的使用有助于鼓励求助者更加详细地叙述;也可以用来检查咨询师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对含糊不清、容易混淆的信息作进一步的了解。
(2)释义。这种倾听技术是将求助者的信息中与情景、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是对信息内容部分的再解释,这样能够帮助求助者注意自己信息的内容。
(3)情感反应。运用该技术可以对求助者的感受,即信息的情感部分进行再解释,情感反应的目的有以下几个:①鼓励求助者更多的倾诉自身感受;②让求助者经受更加强烈的感受,从而对自身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③帮助求助者意识到支配自己的情感;④帮助求助者在准确识别情绪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管理情绪。
(4)总结。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应的进一步延伸,它将信息的不同内容和多个不同的信息加以连接,并重新编排。这种技术把求助者信息的多个元素连接在一起,确定出咨询过程中共同的主题或模式,让咨询过程更加的清晰明确。
2.影响技术
倾听技术主要是从求助者的角度或参照框架出发,对求助者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但是在咨询过程中,有时允许咨询师超越求助者的参照框架,从咨询师自己推理结果和知觉角度作出各种施加影响的反应。这些影响技术更为主动,因而能够体现出咨询师,而不是求助者在主导着咨询。影响技术主要有提问、解释、提供信息、及时化、自我暴露和面质。
(1)提问。这种影响技术是访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咨询师的技能熟练程度,提问的问题对建立和谐或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潜在的影响。根据提问的方式,提问技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在咨询情景中有多种目的,包括:通过提问鼓励求助者说出更多的信息;诱导求助者讲出行为、想法和感受的具体的例子,使咨询师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造成求助者当前问题的原因;通过鼓励求助者讲话以及指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沟通,促使求助者发展与咨询师的关系。
与开放式问题相反,如果咨询师要得到特别的事实或者是寻去某一具体的信息时,封闭式问题则具有很好的效果。封闭式问题的目的有:通过要求求助者给出的具体回答来缩小讨论的范围;收集特别的信息;确认问题的指标参数;打断喋喋不休讲故事的求助者使咨询顺利进行下去。
使用提问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开放性的问题要慎用“为什么”。因为有时求助者对问题的原因并不很清楚,或感到难以表达;有时对问题原因的解释可能会触及其秘密和隐私,这时的咨询关系还不够成熟,就不能保证其回答的真实性,反而会为以后的咨询或治疗带来困难。
②封闭式提问不可连续使用。一连串的“我问你答”,易使求助者感到对方主宰着会话,而把解决问题的责任转移给咨询师;求助者往往变得沉默,不问就不说话,停止其自主探索,甚至降低对咨询师的信任度。
③使用“轻微鼓励”。轻微鼓励是指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借助一些短语或复述求助者谈话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或语气词,或者通过点头、注视等表情动作来支持对方往下说。
④不要连续提问。如果提问后求助者谈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咨询师应该作出同感反应,而不要接着提问。因为同感能促使求助者进一步探索自己。
⑤要善于运用积极性提问。积极性提问是指能使求助者以积极心态进行回答的提问。
⑥避免判断性提问。带有判断性的提问往往包含着咨询师本人对求助者的某种评价,会使求助者就会认为咨询师不理解他。
(2)解释。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反应技术,在咨询过程中使用解释技术,就要从求助者的讲述中找出主题和模式,使求助者隐含的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解释常常要根据咨询师的观点以及对求助者的直觉作出反应,解释有时候也被称为“高级共情”。咨询师在运用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解释应因人而异。例如,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求助者,解释可以系统、全面一些,而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求助者而言,解释则应尽量通俗、浅显。
②解释不宜多用。一般认为,一次会话中,运用得当的解释不应超过三个,这是因为解释过多往往会使求助者感到难以接受。
③解释不应该强加给求助者。即使解释合理,但如果对方一时不能接受,咨询师应分析其中的原因,而不能以权威自居,强迫求助者接受。
(3)提供信息。在会话中咨询师运用这种技术,即通过提供与求助者交流有关的经验事件、行动选择、任务的资料和事实,来帮助求助者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其作出决定以推进咨询的进展。(www.xing528.com)
(4)及时化。及时化是指在咨询面谈中,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所处的阶段状态所作出的言语反应。
(5)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式的影响技术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分享个人的信息或者是经验。
(6)面质技术。这种影响技术是指咨询师针对求助者行为和言语中矛盾或者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分析。应用面质技术时的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面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
②要注意面质的时间性,在求助者能承受和接受时才能使用;
③面质最好是尝试性的,不要咄咄逼人,宜采取逐步接近要害的方式;
④面质不可用得过多,因为那样可能会损害咨询关系。
3.非言语技术
在会话中,咨询师除了要倾听当事人的谈话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以协助了解当事人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真实思想。比如,当事人有紧张、神经质、羞愧、掩饰的情绪或内心活动时,就可能出现不安地东张西望、脸上肌肉痉挛、频频搓手、手心冒汗、脸红、口吃、眼神不敢正视对方、咬指甲、吮手指等非言语行为。这些行为符号很可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这些非言语行为进行敏锐地观察有助于增加咨询师判断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躯体行为(如姿势、身体运动和动作)、与声音有关的各种特征和能够观察到的生理反应等。咨询师在会话中,需要对这些非言语行为给予详细地观察和理解。
(1)面部表情的观察。人的面部肌肉和皮肤是富于活动性的,当情绪、情感发生时,总要伴随着一定的表情动作。如眼睛可以传神,笑眯眯的半闭状是含情的表现;双眼大张发愣是惊讶的表情;愤怒则是目瞪欲裂;眼神温柔是深情的表现。又如眉毛也表现情绪状态,展眉欢欣,皱眉忧愁,扬眉得意,横眉冷对,竖眉愤怒,低眉慈悲。此外,如耸鼻则显轻率;恐惧则屏息;愤怒生气则鼻孔大张;悲哀则口角下垂;欢笑时嘴角向上,张口露齿,面部肌肉由长变横;生气时嘴唇掀起,愤怒时咬牙切齿;羞愧时面红耳赤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能够表达当事人一定的情绪。
(2)身体动作所传递的信息。除面部表情外,人的全身动作也表现和传递着感情的作用。以头部活动为例,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丧气。从身体动作来看,生气发怒时身体挺起,紧攥拳头,全身发抖;高兴时手舞足蹈,动作轻快;悲哀时动作缓慢,步履沉重;沮丧时全身松弛,有气无力。像“趾高气扬”“垂头丧气”“抱头鼠窜”“呆若木鸡”“形容枯犒”“神采飞扬”等成语都是形容感情产生时身体动作的表现。
(3)声音特征。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节奏的变化等。声音被看作非言语传播,可以表现人的感情状态。比如,气愤时可以提高嗓门,加快讲话速度,更清晰地发音吐字;也可以更直截了当地用沉默来表达。在气头上和高兴时说出的话即使完全相同,但由于语调不同,其意义也不一样。譬如说“我恨你”,这话可以让人听来是愤怒的、玩笑的或冷酷的。人们常用一个词来代表存在于我们的语言背后的东西或言外之意——这就是“副语言”。如果对伴随着语言一起出现的声音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声音在反映人的情感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声音的强度。声音强度的改变可能会给某个词、整个句子或某段话带来影响。说话声音很大,常常表达了警告或烦恼之情;而声音变小变弱可能说明心情不快或表示失望。
②音调的提高或降低。音调的提高常常表示烦恼或警告,而音调的降低则可能表示强调或怀疑。
③扩大或压缩音域。这是指发言中的音调现象通常具有差别较大的、非常明显的夸大或缩小。
④摩擦音和开朗的声音。这种声音成分与生理上咽喉器官的肌肉紧张的程度有关。人越紧张,摩擦音就越多且越明显。而人们轻松地讲话时,其结果是使声音变得完全、流畅和可靠。
⑤慢声慢气和快速的表达方式,是每个人语言节奏的特征性反应。
⑥节奏的加速和减慢,与上述的快速和慢速的说话方式不同,这种节奏的快速和慢速特征用于描述人们较长时间的发言。在许多情景下,说话节奏快表明人烦恼和焦虑的心情,而节奏变慢则可能与不同的情况有关,不像节奏变快那么确定。
总之,非言语行为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声音变换和一些自发的生理反应(如出汗、脸红等),使言语信息如同书面语言加了标点符号那样,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它们的作用就像是逗号所代表的停顿、句号所代表的完结、感叹号所代表的惊叹、重点符号所代表的强调,令说话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等较为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咨询师在观察人的非语言行为上一定要下功夫。
通常,要较好地掌握理解他人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观察、观察、再观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咨询师都要有意识地观察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咨询师可以从他人的谈话过程中、从自己某些心境变化的非言语行为中、从电视电影的非言语交流中,获得经验的积累,从而更加充分地理解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
第二,不应孤立地看待每一种非言语行为。必须看到,作为整体的人,伴随某一种非言语行为的,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信息。咨询师要善于发现各种信息、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各方面信息来进行判别。比如有的求助者在会话过程中,表情丰富、言语和动作比较夸张,所陈述内容情节十分曲折,像是在讲故事,并且还会以语气语速的变换引人入胜。这时,综合其谈话内容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咨询师也许会发现对方并没有什么迫切想解决、求助的问题,他到咨询室仅仅是为了寻求注意。
第三,虽然我们可以从非语言传播的信息中观察到许多东西,但应注意避免把这种非言语行为看成是对方永远存在的。每个人的某些非言语行为总有其特定的表现场合,而信息的含义与这个场合有密切、直接的联系,离开这个场合,其意义就可能不同了。比如用手向后梳理头发,这个动作如果出现在咨询室内与咨询师交谈时,可能反应出谈话内容设计当事人的敏感问题。相反,如果出现在与好朋友一块聊天时,则可能反应出当事人的怡然自得的心理。
(五)会话结束的技能
1.结束一个讨论话题
当咨询师发现求助者谈话的话题与咨询没有联系时,可以用下列方式结束这个话题。
(1)总结。咨询师可以用前面有关章节讲到的总结性反应的方式结束话题。适时而准确的总结,一方面可以向求助者表明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同时,可以及时地将话题转移到有效的问题上。
(2)戴帽技术。如果求助者的防卫功能完全消失,连续不断地谈论自己的经历,暴露自己的内心情感,而这些又会使他经历新的创伤,那么,咨询师应利用戴帽技术阻断这种经验的外溢。这种技术的运用包括以下几种途径:将话题转移到先前的话题;用提问的方式转到其他话题;用暂时离开的方式平定求助者的情绪,返回时再谈论新的话题;减少会话的频率,如以前每周会话一次,但现在改为两周会话一次。
(3)提问。以提问的方式来结束一次会话也是常用的方式。如:咨询师可以问“你觉得有没有什么我们刚才没有谈的问题,你还愿意再详细谈一下吗?”“我想知道,你觉得我在面谈中还应该做些什么,能使你觉得更自然或者更自由地表达?”等问题。
这些问题能够使求助者感到对于面谈具有一定的权利和控制力。因为无论咨询师是多么出色地扮演面谈者的角色,求助者还是会觉得面谈是单方面的;就是说你了解了大量关于他的情况,而他却对你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以这种问话的方式来结束会话使求助者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在面谈中的权利和对面谈的控制,一般而言,求助者都会作出积极的反应的。
2.结束一次会话
当发现与求助者的会话已经没有什么效果时,应利用一定的方式结束会话。结束一次会话的方式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时间限定。时间限定法是结束会话的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对每一个会话过程来说,都应有一个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次会话的时间应限制在40分钟到1小时之间,最长不超过2小时。
(2)总结。总结是结束会话的又一种方法。咨询师要把求助者所讲的事实、信息、情感、行为反应等经过分析综合后以概括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咨询师和求助者明确这次会话的收获及下次会话可能涉及的内容,即总结一下这次会话的主要问题、问题关键之处及解决的方法,有时也可以让求助者自己总结。这样使双方都对这次会话有更清楚、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求助者抓住会话中的要点,加深其对会话中所学到的东西的印象。咨询师可以这样提问来结束会话过程:
告诉我你对这种情况的看法。
告诉我在这次会话中你主要说了些什么?
然后告诉求助者你对他的理解,或再约一个时间,如果求助者同意的话。
(3)将来提示。这是一个体面而且委婉的方式。特别是在与求助者已经确定了咨询关系时,这种方法最为合适。治疗者可以这样向求助者说明,以结束这次会话:
很抱歉,这次时间已到,你什么时候再来?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下次是否还是同一时间?
我周(四)五有时间,你认为哪一天合适?
然后你便可以用很热情的话结束会话。
(4)起立。起立的方式虽然不好,但有时不得不用。当求助者在你的多种提示下,仍无离开之意时可用这种方式,或求助者有强迫性倾向时,你还可以起来为求助者开门,来结束会话。
(5)姿势提示。这也是结束会话的一种方式。在结束时间已到,但求助者仍在侃侃而谈时,咨询师应通过一些姿势让求助者明确治疗的时间已到,这些姿势包括看一下表或墙上的时钟,或开始收拾桌子上的纸张等,让求助者明白会话应该结束了。
(6)总结记录。咨询师还可以用总结记录的方式来结束会话。具体做法是,在会话时记录一下笔记,或在结束时把会话的主要方面粗略地写下来,并复写一份;然后,将其中一份给求助者,并写上日期,以此方式通知求助者这次会话结束了。
(7)布置作业。会话结束时,咨询师应让求助者把在会话过程中学习来的经验及应对技巧付诸实践,布置适当的作业与任务让求助者完成。利用“社会任务”的形式有较好的效果,如要求求助者在下次会话之前参加社会活动(如聚会)等。你可以这样告诉求助者:“当你离开之前,你最好能明确你的一些家庭作业。”具体做什么作业或活动因人而异。
完成家庭作业,可使求助者主动寻找更多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机会。家庭作业完成得好,可为求助者提供更多的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如阅读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书籍)、收集更多的资料(如观察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检验其思想和信念、纠正其思维和验证新的行为等。此外,家庭作业还可以帮助求助者验证在咨询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增加自我疗效感。
(8)减速。在会话结束之前,利用减速的方式是必要的。求助者在结束前或离开前仍有强烈的情绪,这样的结束是不好的,咨询师应使求助者情绪平定一下,然后再离开,你可以告诉求助者“我们还剩下5分钟(或10分钟)”作为提醒。如果求助者谈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而且求助者又在兴头上,这时咨询师可以告诉求助者“我还有1小时的剩余时间,我们可以共同谈论此问题”,以此让求助者谈完,并告诉他所用的时间。
(六)心理咨询中的推荐
心理咨询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医学治疗一样,再高明的医生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肯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咨询师也一样不可能圆满地解决每个人的所有问题。况且,与医学的治疗相比,心理咨询有它的独特性。心理咨询中,特殊的人、特殊的状况,对治疗者来说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当不适合本人给予咨询服务时,咨询师应该对其进行转介处理,这里就有了一个推荐的过程。推荐一方面是从求助者的利益出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心理咨询业对心理咨询师素质的严格要求。推荐有一定的条件,也应该注意一些方法,使求助者的问题能够得到最终的解决。
咨询师有效而负责任地进行推荐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推荐的条件
(1)求助者的问题超出了咨询师的水平的时候。
(2)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双方无法接受的时候。
(3)求助者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的时候。
(4)当求助者拒绝讨论自己的问题的时候。
(5)几个疗程之后,咨询的效果很小的时候。
2.推荐的方法
(1)最好不作一般性的机构推荐,推荐要有具体的信息。(2)向求助者提供精确的信息,但是私人信息除外。
(3)不能要求求助者向你继续汇报咨询情况。
(4)不要更多评价推荐的咨询师。
(5)推荐不能有强迫性。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
(2)心理咨询有什么意义?
(3)如何明确心理咨询的目标?
(4)心理咨询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5)咨询师需从哪些方面掌握会话程序和技能?
案例分析
求助者基本情况:
刘某,女,19岁,某大学工科类一年级本科生。上大学前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独生女,出身于一个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父母是国家机关干部,爷爷奶奶也是国家机关退休干部,家人都十分注意关爱和呵护她。可以说,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很好。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
主诉:
最近越来越烦躁不安,心情也不好,只知道心里十分着急,但又静不下心来学习,好像每天都在坐立不安的恐慌中度过。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
从上小学二年级起,我就一个人住一间屋子。父母和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我。当我做作业时,他们都小声说话,做事也尽可能地不发出响声,保持安静。在我上高中时,他们几乎不看电视,爷爷奶奶一吃完晚饭就出去散步或在他们的屋里,父母就更不用说了。总之,从小学到高中,除了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外,在家里我都是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复习功课。由于家人的关爱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使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面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进入大学以来,课程不像过去那样塞得满满的,有大量的时间要让你自己去学习和复习。当我到教室上自习时,周围有同学说话或发出响声时,我就无法集中精力。于是我只好到图书馆去学习,但一有人走动,我又会心神不定而无法注意力集中。晚上在宿舍里看书,同样会被舍友们的说笑声而影响。我知道,我只有不在意周围的环境,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可是越想不在意,也就越在意。久而久之,学习受到影响不说,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了。现在整天只想着在家学习时的那些情景,想着亲人给予我的一切关爱;另外,在学习上,其他同学肯定都超过自己了。一想到这些,我怎能不着急呢?因此,心理压力特别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在求助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某是因为无法适应现有的学习环境而导致的学习环境适应障碍。有适应障碍的人,总有不适应的人、事物或环境等特定对象。由于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往往表现出烦躁、抑郁和忐忑不安等情绪,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如不能自如地学习和正常地吃饭、睡觉等。
在三次咨询的过程中,由于刘某有强烈改变不利于自己处境的愿望,因此,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刘某都是积极配合,态度十分诚恳。
运用了认知疗法矫正了刘某环境适应不良的认知,使她认识到,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也要随之改变,改变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用娱乐疗法让刘某在公园尽情享受鸟语花香和赏心悦目的景色,然后,用激将法“比一比”这种新的认知对抗了原有的认知。
首先,刘某去公园学习,已有了要到嘈杂环境中去学习的心理准备,并有了要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在嘈杂环境中学习得更好的心理准备,所以,能在嘈杂环境中安心学习的效果非常显著。
其次,当刘某能在公园里安心学习后,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她已经能够做到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外界环境。
由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刘某的一些不良情绪也随之减弱和消失,学习环境适应障碍最终得以消除。
(本讲执笔:文 振 赫云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